朱海燕 ||《萊茵河記》(之三)

2024年3月27日 22点热度 0人点赞

作者 朱海燕

海德堡是內卡河畔文化古城與大學城,也是浪漫德國的縮影,曲折而幽靜的小巷溝通着古堡與小河,盪漾着詩情,布滿着畫意。如今,它也是德國最美的旅遊城市之一。平均每年吸引350萬遊客,約有150萬來自德國,另外200多萬來自世界各地。


/德國 海德堡(圖片來源網絡)/

這個15萬人口的小城,傳誦着無數動人心弦的故事和浪漫主義的詩篇。海德堡大學歐洲最古老的教育機構之一,在這里學習和工作過的有著名思想家黑格爾,詮釋哲學家伽達默爾,社會學家哈貝馬斯以及卡爾.奧托.阿佩爾。

呈長條形的海德堡老城依內卡河南岸而建,城區內的街道、雕像以及建築群都保留着古樸的風格。特別是一些大學校區與城市密切融合,不分彼此。老城街道從俾斯麥廣場開始與內卡河平行,街道兩旁保留着原來的古樸的建築風格,密密麻麻的精美專賣店和歺館、咖排館,生意總是那麼興隆。

許多人感到,走在這里沒有陌生感和拘束感,像走在比青島更為精緻的青島,像是走在比廈門更為純粹的廈門,它總能觸動每個善感的異鄉客內心最溫情的部分。從古到今,有多少哲學家、詩人、藝術家來到海德堡,被它深深地折服了。黑格爾1816年到海德堡任哲學教授,此前,他還算不上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成功者,是喝着海德堡的水之後,他開始享有盛譽了。他根據在海德堡大學的講課提綱編輯成《哲學全書》,於1817、1827、1830年出版,於是名震天下。如他所說的「一個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存在即合理」,「人類從歷史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教訓」,「無知者是最不自由的,因為他要面對的是一個完全黑暗的世界」等等,這些啟迪人們心智的名句,或許就是在海德堡的那些個夜晚而寫成,使其照亮人類的心靈。


/鳥瞰 德國 海德堡城(圖片來源網絡)/

在海德堡,若要欣賞山城的魅力,最好是走一走1788年改建的老橋,回眸遠望山城此起彼伏的紅瓦斜頂的古老建築,搭配着山坡上那氣勢雄偉的宮殿,真是壯觀極了。這種壯觀不是一眼能夠看透看穿的,那些建築群,仿佛含有極大的磁力,把你的思維想像全部吸納進去了。


/海德堡 卡·鐵歐德橋古橋(圖片來源網絡)/


一座古橋溝通河的兩岸,這座古橋名為卡.鐵歐德橋,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海德堡跨越內卡河第一座石橋。在河的左岸,有堅實的入口通到橋上,橋頭有兩座圓塔,護衛着此橋的入口,塔里原是陰暗的牢房。

站在橋上可以望見一座尖塔頂的建築,那就是聖靈大教堂,它建於14世紀。

如果想完整的欣賞兩岸風光,還可以選擇劃船。沿岸,美麗的森林、古堡、河谷,令人流連忘返。一仰頭便可以看見坐落於國王寶座山頂上的紅褐色的古城堡。

它是一座歷盡滄桑的城堡。大約是在1867年左右,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沿着美麗的萊茵河轉道內卡河,來到海德堡這個城市,他說,海德堡城堡,殘破而不失王者之氣,如同暴風雨中的李爾王。馬克.吐溫是這個世界上最了解大河的作者,他曾做過密西西比河的領航員、礦工及新聞記者。馬克.吐溫是他的筆名,原是密西西河水手使用的在航道上所測水的深度的術語,所以,他最懂得在一個美麗河道的兩岸,什麼樣的自然,什麼樣的建築,會使這座城,這條河變得神奇而美麗。


/德國 海德堡城堡(圖片來源網絡)/

城堡用紅褐色的內卡河砂岩築成,這是天下獨一無二的建築材料,只有此地所有。城堡結構復雜,包括防禦工事、居室和宮殿等。高度近40米,牆壁厚7米,直徑24米,外部圍繞着5米深的塹壕,圍牆上橫着幾乎看不出的細窄縫。斯特勞斯說:「那是射擊的暗孔,令人膽寒的黑色暗孔。」

城堡建於13世紀,歷時400年才完工,因建築風格不斷變化,形成了哥特式、巴洛克式和文藝復興式的三種風格的奇妙混合,為德國文藝復興時代建築的代表作。


/海德堡城 大酒桶(圖片來源網絡)/


城堡內有一處是不得不去的景點,就是大酒桶。這個巨大的葡萄酒桶,有8米高,9米長,可以裝22萬升酒。倘若以一個人每天喝一公升,則必須連續喝685年才能喝完。當初之所以建造這麼巨大的酒桶,除了是應付城堡中眾人的飲酒需求外,也是貴族們收繳佃農葡萄酒最好的儲存方法。

關於大酒桶還有一個傳說。當時一個叫佩卡歐的人,專門負責看管這個大酒桶。佩卡歐是個「酒仙」,平日以酒代水,千杯不醉。但他盡忠守職,日夜以卡爾.路德維希灑桶為伴,從琥珀色佳釀為友。他還發明了一種門鈴,即使在醉酒的時候,有人進門想喝一點,鈴聲也會響起。

後來,大家為了他的健康,勸他少飲酒,多喝水,他聽從了勸告。但是當他改飲水之後,竟突然死去了。於是,城堡主人刻了一個佩卡歐的木雕像掛在酒桶上,封他為酒神。

這里還有藥物博物館,也是世界上唯一的藥物博物館,展示有16世紀至18世紀的藥草和制藥的器具。

古城堡前面的平台是俯瞰海德堡城最好的觀景台。銀白色的內卡河靜靜地流着,古橋沐浴在陽光之下,幽雅精緻,城市嬌羞地隱在淡淡的藍色的薄霧中,猶如戴着面紗的少婦,不禁令人無限地遐想她的美麗與動人。城市雖然古老,但其記錄的歷史卻是完整的。古老是一種美,是一種不朽的美。


萊茵河 荷蘭風光(圖片來源網絡)/

[七]

有人說,如果萊茵河的出口不在荷蘭,那今日的荷蘭可能就不會存在。荷蘭國名的原意就是低地國土。公元前,荷蘭居住的是日耳曼族與凱爾特族。公元400年,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後來在查理五世統治時期,荷蘭與現在的比利時盧森堡一起組建了「低地之國」,並成為哈布斯堡王朝的一部分。1806年,拿破侖立其兄路易.拿破侖登上了荷蘭國王的寶座,直到7年後,拿破侖帝國崩潰後,荷蘭重新獲得獨立,成立了王國。

荷蘭位於歐洲西部,東鄰德國,南接比利時,西、北瀕臨北海。境內有三分之一的土地低於海平面,鹿特丹地區,低於海平面6.5公尺之多,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地理特點標明之後,就可以理解,奔流了1000多公里的萊茵河為什麼選擇荷蘭作為奔向大海的出口了。

說起荷蘭,必須要說鹿特丹這座城市。鹿特丹位於荷蘭比法干線上,由阿姆斯特丹南下比利時、法國的列車,必須先停經海牙和鹿特丹這兩個城市。鹿特丹,是建築愛好者最愛肆意暢游的城市,她像一座開放的摩登建築博物館,走在街頭,隨處可見風格各異新奇獨特的公共建築和民宅。即使一間小商店也設計得新穎別致,在其他城市莊重冷硬的建築物,鹿特丹也大膽發揮想象力,設計得輕松有趣。


/荷蘭 鹿特丹「歐洲桅杆」的高塔(圖片來源網絡)/

因為是萊茵河的出海口,鹿特丹建有一座被稱為「歐洲桅杆」的高塔,塔高185米,登上高塔,可鳥瞰市區全景。在塔身32米處,設有航海博物館,館內陳列着15世紀至今的船隻模型、航海地圖及各種儀器,甚至還有廢棄的萊茵河遊船,參觀這座博物館,相當於溫習鹿特丹的航海歷史。

接近鹿特丹萊茵河的最後一段,處於荷蘭的三角洲區域中。萊茵河在此分成許多的岔流,幾乎成網狀,而不是線狀。如萊克河,瓦爾河等,都是上得等級的河流,再往下,還有梅爾豐德河。如果這種狀態持續下去,無疑三角洲地帶會變成澤國。隨着1986年龐大的三角洲工程計劃的完成,所有萊茵河主要岔流皆已切斷關閉,讓河水注入海內。自1872年以來,為改善北海到鹿特丹航運而修建的新沃特韋運河,已成為聯系萊茵河與海洋的主要航道;在運河沿岸建成的歐羅波特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

德夫哈芬是鹿特丹港的一處碼頭,但它的建築卻如詩如畫,這里還是西印度公司船隊司令派特.海恩的出生地,海恩曾經俘虜了西班牙「寶藏」船隊,從而名揚海內外,鹿特丹人不僅以他的名字命名廣場,還將他的雕像永遠立在了派特.海恩廣場上。

德夫哈芬碼頭還有17世紀搬運工的會館。從前的貨倉,目前變成了商店、藝廊或博物館。另外,在這里可以看到荷蘭的舊街,從而引發心中對荷蘭航海時代的懷想與追憶。


/荷蘭首都 阿姆斯特丹風光(圖片來源網絡)/


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處在萊茵河三角洲內,是萊茵河滋養了這座城市。公元12世紀之前,這里還只是一個很小的漁村,居民以打魚為生,每年有1000多隻船出海捕撈青魚,傳說阿姆斯特丹是在青魚骨頭上建設起來的。

由於區域內運河密織,時常發生水災,為了防範洪水侵犯,當地居民在這里建起水壩。13世紀以來,阿姆斯特丹才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城市。16至17世紀海權時代,才是阿姆斯特丹歷史上真正的黃金時代。當時它不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港口和銀行業中心,還是歐洲重要的港口都市,在歐洲各國海權爭奪戰中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

由於萊茵河的緣故,這里形成了160條運河,將整個城市分割成100多個島嶼,基本上靠1300餘座橋梁將城市聯系起來,可以說,這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水城,市區道路多而不亂,層次井然,船隻可以在市區運河中自由到市區的任何一個地方。

游覽這座城市,乘車有乘車的趣味,乘船有乘船的風韻,各有不同的收獲和感受,乘車方便,乘船也方便,河道上停泊着大大小小的船隻,隨時可以租到小船。當船緩緩地進入彎彎曲曲的河道上,靜靜地欣賞不斷變幻的岸上風景時,你才會感到比逛蘇州的水城有趣得多。蘇州的河道往往是直南直北,或直東直西,少了一些曲味,沒有曲味,自然也就少了一些韻味。由於河道不曲,河岸上的建築,也就顯得單調了一些。

這里,岸畔的民居建築具有着獨特的韻味,民居的窗戶高大明亮,大門卻狹小,呈細長形。這是因為當時徵收房地產稅是按門面的面積徵收,精明的荷蘭人為了節省稅賦都盡量減少正面的面積。因此,大家裝飾的心思都花在了屋頂和山牆上,各式各樣,幾乎沒有雷同,還粉刷成粉紅、褚紅、褐色、黑色等顏色,充滿了溫馨與浪漫。

因為運河是以港口中央火車站為中心,呈放射狀向市區擴展,乘船游覽一圈下來,穿過不同的小橋,看過無數民居,整個阿姆斯特丹的印象也就在腦海中形成了。


/梵高的畫《向日葵》(圖片來源網絡)/

阿姆斯特丹還是繪畫藝術大師凡高的故鄉。凡高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一個牧師家庭里。15歲那年,凡高休學在家,之後,再也沒有上學,他曾經做過繪畫店的店員,沒有薪水的見習老師、牧師學校的助理教師,一路輾轉,換了一個又一個工作,一次又一次地被解僱,再加上戀愛不斷失敗,他感到了生活的壓抑和失望。直到31歲那年才開始學習繪畫。

後來,由於凡高與崇敬的保羅·高更性格上的差異和藝術上的分歧,經常爭吵,在一次激烈爭吵後,高更離去,而凡高一度精神失常。在不斷發病和不斷治療的過程中,凡高一直沒有放棄繪畫創作,甚至已完全超越了印象派,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成為用心靈創作的大師。

如今,作為凡高出生地的阿姆斯特丹,在市中心建了凡高博物館。博物館的布局很有想法,二樓是凡高的原作;一樓和三樓收藏的是凡高同時代畫家的作品。館內共收藏油畫200多幅,大約為凡高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包括《向日葵》《自畫像》《麥田上的烏鴉》等,素描上百件,還有凡高的幾乎全部書信。其次,還收藏有凡高的弟弟提奧收藏的日本浮世繪和其他一些畫家的作品,比如高更和勞特雷克筆下的凡高肖像,高更和貝爾納的自畫像等。


/梵高自畫像(圖片來源網絡)/

來此旅遊的人,即使不甚懂得美術繪畫,也不捨得放棄如此美妙的視覺大歺。參觀時,可以租用包括中文在內的各種語言的隨身聽,只要戴耳機,無論走到哪幅畫前,按照畫前的序列號摁動按鈕,就會有非常詳盡的介紹。

[八]

旅行萊茵河是一次歐洲文明、歷史與地理的壯游。沿途每個國家,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屬於自己的人文歷史,每個游者身置其中,自然也都有不同於他人的感受,每人心靈的感受,又都屬於感受萊茵河的獨一無二的孤本。

博登湖是歐洲宗教史的重要篇章,這里也是萊茵河上最開闊的一段水面,奧地利瑞士和德國在這里隔湖相望。因為歷史遺留問題,三國各自對水域的所有權有各自的解釋,於是這里成了沒有國界的地界。讓我們理解的是,各自國家沒有因為那塊水域而劍拔弩張,付諸武力,這些,也許給這個世界留下了解決國境邊界問題的範本。


/法國 馬奇諾防線 舊址(圖片來源網絡)/

在這條河上,我曾走過著名的馬奇諾防線,那是上世紀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人為了防備德國人而修建的一道防禦工事。防線依萊茵河而建,在工程設計上近乎完美。可惜戰爭伊始,德軍完全不按法國人設想的游戲規則出牌,鐵騎越過萊茵河,繞開了馬奇諾防線的正面,直接深入敵後,短短幾天,法軍全線崩潰。如今,馬奇諾防線成了中聽而不中用的代名詞。戰後的馬奇諾防線,日漸荒廢,成為萊茵河畔一段蒼涼的記憶而已。

我曾走過拜倫河谷。如果沒有拜倫,便沒有今天的拜倫河谷,也就沒有了今天萊茵河的浪漫主義。拜倫詩中所描述的這段古堡林立的河谷,也因了他的美妙詩句,成為歐洲浪漫主義的地標之一。萊茵河谷是旅行的遊客應該必到的地方,這里龍岩雄踞,古堡峙立,怒視着萊茵河曲折的洪流,河水的胸懷茫茫漲溢,兩岸的葡萄園密密稠稠,山巒遍披着林木花卉,田疇許諾着豐年旨酒,稀疏的城邑遠近點綴,白牆掩映,景色清幽,迷人的勝境讓人倍加歡愉。

萊茵河是一種意境。萊茵河是一種夢想的寫真。萊茵河是一首童話。萊茵河更是一種偉大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精神。(全文完)


/作者與新聞泰斗穆青先生在一起/

朱海燕簡介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鐵道兵七師任戰士、排長、副指導員、師政治部文化幹事。

1983年調《鐵道兵》報,1984年2月調《人民鐵道》報,任記者、首席記者、主任記者。1998年任《中國鐵道建築報》總編輯、社長兼總編輯,高級記者。2010年3月調鐵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級副主任,專司鐵路建設報告文學的寫作。

第六屆范長江新聞獎獲獎者,是全國宣傳系統「四個一批」人才,中國新聞出版界領軍人物,中央直接掌握和聯系的高級專家。八次獲中國新聞獎,九十多次獲省部級新聞一、二等獎,長篇報告文學《北方有戰火》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出版各類作品集四十部,總字數2000萬字。享受國務院津貼待遇,系中國作協會員。


編輯: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