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滅亡後,讓人聞風喪膽的15萬錦衣衛去了哪?說出來你或許不信

2024年3月30日 17点热度 0人点赞

前言

大明王朝的滅亡,是中國歷史上一個令人痛心的章節,而與這段歷史同時令人聞風喪膽的,是那支強大的15萬錦衣衛

然而,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問題卻縈繞在歷史的長河中:大明滅亡後,這支身經百戰、讓人聞風喪膽的錦衣衛究竟去了何處?

錦衣衛的設立,為朱元璋鏟除異己,鞏固皇權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作為一個剛剛登上帝位的君主,朱元璋明白,控制武力,鎮壓反對勢力,是鞏固統治的關鍵。於是在開國之初,他就設立了一個名為「拱衛司」的特殊機構。這個機構的任務,就是為皇帝搜集情報,監視可能的異議分子,保衛王朝的穩定。

朱元璋性格殘忍多疑,他迫切地需要這麼一個替自己效力的特務組織。利用這個機構,朱元璋對內禁錮思想,鏟除異己。

開國功臣胡惟庸,就在拱衛司的監視和迫害下自殺;重臣藍玉,則被以莫須有的罪名逼反,最終被凌遲處死。在拱衛司的協助下,朱元璋先後誅殺開國功臣和宗室親王數十人,建立在血腥殺戮之上的王朝基業。

為了鞏固皇權,朱元璋不惜濫殺,可見他有多麼缺乏安全感。拱衛司成為朱元璋除去心頭患的利刃。開國功臣被殺,王室宗親不存,朝野上下聞風喪膽。拱衛司的存在讓朱元璋堅信,皇權已經牢牢掌握在他手中。

錦衣衛的成立,權力更大,手段更狠

1382年,朱元璋決定進一步擴大這個機構的權力。「拱衛司」正式升級改組為「錦衣衛」。錦衣衛不僅要保衛皇帝安全,也被賦予了監督百官的權力。

他們穿着特有的錦衣,可以出入皇宮和各部院衙門監視大臣的言行,甚至隨意逮捕審問。錦衣衛激勵告密,公開演示酷刑,讓朝野上下人人自危。在朱元璋晚年,錦衣衛的權力被進一步加強,他們可以不經任何司法審判,直接斬殺「罪犯」。

錦衣衛的出現,讓朱元璋對皇權的掌控更加牢固。他們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逮捕官員,並以酷刑逼供。開國老臣們如履薄冰,深感忌憚。連皇室宗親也小心翼翼,唯恐被其盯上。當這些鐵血特務如同惡鬼在朝中徘徊,朱元璋也不免後怕自己難以控制這頭惡龍。

1387年,朱元璋最終下令解散錦衣衛,權力突然驟減。其成員被分散到各地,錦衣衛自此銷聲匿跡。然而,就像打開潘多拉的魔盒,這個特務組織的威力已經深深烙印在朝野心中。所有人都深知,皇帝手中擁有着足以令人死去活來的力量。

錦衣衛復辟,助朱棣奪取帝位

好景不長。1402年,朱棣在靖難之役中奪位成功後,錦衣衛迎來了第二次春天。不僅恢復了錦衣衛衛所,更重新建立和擴大了東廠等特務機構,成為朱棣穩固政權的利器。

原本用於保衛皇權的錦衣衛,這一次則成為了朱棣篡位的幫凶。他們在明朝與靖難之役中充當政治宣傳的角色,四處散布謊言為朱棣軍辯解。甚至還至各地威逼利誘,收買人心。可以說,如果沒有錦衣衛的存在,靖難之役的進程可能會大不相同。

正是錦衣衛來回奔波於各路官員與諸侯之間傳播謠言,讓部分原本立場中立的人選擇了倒向朱棣。讓原本對其奪權行為懷疑的人也產生動搖。在錦衣衛的努力下,朱棣奪權獲得了群眾的認可和支持。朱棣登基後,錦衣衛的頭目自然也功不可沒,繼續受到皇帝的重用。

錦衣衛再次衰落,在明末復辟

到了15世紀中期,嘉靖皇帝對錦衣衛有所警惕,開始減少其軍事力量,收回部分權力。東廠和西廠的出現,讓錦衣衛也不再是特務系統中的主角。

然而這並沒有持續太久。到了嘉靖末年,因為皇帝信任錦衣衛指揮使陸炳,錦衣太監的關系極為密切。陸炳得以出入皇宮頻繁面聖,甚至獲得部分審判權。錦衣衛在這一時期再次獲得短暫的權力高峰,繼續擴充軍力。

但好景不長。17世紀初的萬歷年間,因為萬歷皇帝深惡痛絕當年曾支持東廠鎮壓百姓的錦衣衛,加之國庫空虛無力經營這些龐大的禁衛軍,錦衣衛已名存實亡,淪為其他部門的附庸。

然而,就在大明覆滅前夕,錦衣衛又一次獲得了復辟。作為崇禎皇帝的親信禁衛軍,錦衣衛重新煥發出生機。大順軍破城前,錦衣衛仍有十幾萬之眾,理應死守京城。

錦衣衛選擇投降,加速明朝滅亡

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打下北京。最後一任明朝皇帝崇禎在絕望中自殺,王朝就此覆滅。

此時的錦衣衛已不復從前雄威,但作為皇帝的特務和禁衛軍,他們理應誓死抵抗來犯之敵。最起碼,他們也該和李自成血戰到底。然則事實卻讓人大跌眼鏡。在北京陷落時,十幾萬錦衣衛竟然紛紛叛變投降!

這支忠心衛隊的叛變無疑是明朝覆滅的壓倒性一擊。身處絕境的崇禎帝看着自己的禁衛軍一個個倒戈,心中又怎能不絕望。李自成輕而易舉地就獲得了錦衣衛的歸順禮。

明末名將李樹勛曾說,當年的錦衣衛中不乏猛將。如果他們固守紫禁城,堅持數日等待援軍,北平城未必會輕易失手。然則這些訓練有素的禁軍,竟也在最後關頭選擇了自保。

為什麼錦衣衛會選擇投降呢?因為利益至上,生命為重。當軍隊四面楚歌之時,誓言不過是笑話。太監首當其沖打開城門迎接新主子,錦衣衛則緊隨其後,如獲大赦。我們不得不感嘆,原來在強權面前,人性是如此軟弱和脆弱。哪怕是皇權的銅牆鐵壁,也會在最後生存關頭輕易崩塌。

錦衣衛再投靠新主子,最終被肅清

投降大順軍的錦衣衛很快迎來第二個新主子。李自成所建政權短暫,不久北京便失守。錦衣衛主帥駱養性又一次選擇投機,他轉投清朝,依附於多爾袞麾下。然則站在權勢巔峰的滿清,哪會容忍這樣一群投機的衛隊存在?不過多時,錦衣衛餘部也在清軍占領江南後逐步被肅清。它的消失,正如同大明的覆滅,不可避免。

十餘萬錦衣衛全數叛變投降,無疑是明朝覆滅的重要原因。如果當年他們哪怕一半人堅守北京城,為皇上和百姓爭取時間,北京城或許可以少流些血。然則當權貴忠誠僅僅建立在利益之上,這張薄紙一戳即破,徒留白骨血跡滿地。

結語

這支曾經令人聞風喪膽的衛隊最終也只能在歷史長河中落得一場恥辱。但又有誰會為他們流淚呢?投機的人,只配如此下場。腐朽的王朝,也只配得灰飛煙滅的結局。

如此看來,錦衣衛的最終命運,其實就是明朝的命運縮影。他們的背叛投降,正如這個國家的腐朽衰敗。這是瀕死的明朝註定的宿命,一個腐爛的時代,必然被拋入歷史的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