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十大名臣排名:劉伯溫第六、張居正第四,第一是誰?

2024年3月31日 17点热度 0人点赞

明朝276年歷史,不僅有16位皇帝,還涌現出了著名的文臣武將。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盤點明朝的十大名臣,看他們各自有什麼樣的人生經歷和結局。

10、方孝孺

——建文帝兵敗後寧死不屈,被誅十族,是明朝著名的忠臣

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方孝孺(1357年-1402年),字希直,又字希古,南明福王追諡文正,浙江寧海縣(今屬浙江寧波市)人。齋名遜志齋,蜀獻王朱椿改之為正學,故世稱正學先生。明朝建文年間重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

方孝孺因參與組織削藩,拒絕為發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被朱棣滅十族,共計873人。方孝孺強忍悲痛,始終不屈,被施以凌遲殺害於江蘇南京聚寶門外,時年四十六歲。南明弘光帝時其被追諡「文正」。

9、袁崇煥

——以天下為己任,勇擊強敵,雖粉身碎骨亦無憾

袁崇煥(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號自如,一說字自如,明朝廣東承宣布政使司廣州府東莞縣石碣鎮水南鄉(今屬中國廣東省東莞市)人,明朝末年政治人物,抗清名將。

袁崇煥於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授職兵部,守衛山海關及遼東;曾指揮寧遠之戰寧錦之戰,大力構築「關寧錦防線」,多次和後金部隊在該防線交戰。後因誅殺毛文龍、在己巳之變護衛不力以及擅自與後金議和等罪,被明廷判以凌遲。南明永歷帝率先為其平反。清乾隆年間清政府亦為袁崇煥「平反」,但史學界對其事仍有爭議。現存袁崇煥紀念館等紀念場所。

8、李東陽

——高才絕識,歷任四朝五十年,官至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清潔不渝

李東陽(1447年7月21日-1516年8月17日),字賓之,號西涯。李東陽祖籍湖廣茶陵(今湖南茶陵),因家族世代為行伍出身,入京師戍守,屬金吾左衛籍,為明朝內閣首輔。

李東陽八歲時以神童入順天府學,天順六年中舉,天順八年舉二甲進士第一,授庶吉士,官編修,累遷侍講學士,充東宮講官,弘治八年以禮部右侍郎、侍讀學士入直文淵閣,預機務。立朝五十年,柄國十八載,李東陽清節不渝。李東陽官至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李東陽死後贈太師,諡文正。

7、徐達

——明朝北伐第一人,收復失地,打擊欺壓漢人的遊牧民族

徐達(1332年-1385年),漢族,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元末明初名將,明朝開國元勛。

徐達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為淮西二十四將之一。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陽湖之戰中大敗陳友諒。次年,被任命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師攻取淮東,並於兩年後攻克平江,滅張士誠。旋即出任征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此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余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他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達去世。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賜葬鍾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6、劉伯溫

——朱元璋手下頭號謀臣,開國元勛,民間有將其比作諸葛亮的說法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浙江青田縣人,祖籍陝西保安(志丹),南宋抗金將領劉光世的後人。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明太祖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保持國家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授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正德時追贈太師,諡文成。

5、海瑞

——清官表率,敢於直言上書甚至辱罵皇帝,體現了明代讀書人的氣節和骨氣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歷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諭,後升浙江淳安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萬歷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死於南京官邸。獲贈太子太保,諡號忠介。海瑞死後,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民間廣為流傳。

4、張居正

——輔佐萬歷皇帝推行改革,開創「萬歷新政」,延續了明王朝的生命

張居正(1525年5月26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岳,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湖北省荊州市)軍籍。生於江陵縣(荊州),故稱之「張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內閣首輔,輔佐萬歷皇帝朱翊鈞進行「萬歷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嘉靖二十六年(1547),張居正考取進士。隆慶元年(1567),張居正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遷任內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隆慶六年(1572),張居正代高拱為內閣首輔,晉中極殿大學士,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其主持裁決,任內閣首輔十年,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至四百餘萬」;軍事上,張居正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酉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

萬歷十年(1582)六月,張居正病逝,享年五十八歲,贈上柱國,諡文忠(後均被褫奪)。是明代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師的文官。死後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恢復名譽。著有《張太岳集》《書經直解》《帝鑒圖說》等。

3、戚繼光

——南擊倭寇、北守薊遼,解決了長期邊患,且在軍事上有獨到之處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即嘉靖七年閏十月初一-萬歷十五年十二月初八),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諡武毅。山東蓬萊人。但有一說是山東濟寧人,另一說是安徽定遠人。

戚繼光是明朝軍事家,官至左都督、太子太保加少保。嘉靖、萬歷年間,率戚家軍於浙、閩、粵沿海諸地抗擊來犯倭寇,歷十餘年,大小八十餘戰,終於掃平倭寇之患,成為明朝的抗倭將領。

他著有十八卷本《紀效新書》等兵書,還有各種奏疏傳世。同時改造城防,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極大提升了明軍戰鬥力,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

2、於謙

——「救時宰相」,在北京保衛戰中力挽狂瀾,為大明續命二百年

於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諡忠肅,明朝重臣,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官至兵部尚書。

於謙由進士出身,因參與平定漢王朱高煦謀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擔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撫明英宗時期,因得罪王振下獄,後釋放,起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變後,於謙繼任兵部尚書,指揮明軍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代宗朝,於謙官至少保、太子太傅,世稱於少保。英宗發動奪門之變並成功復辟後,於謙被誣陷下獄而冤死。成化年間獲得平反。現北京市杭州西湖旁均有紀念於謙的祠堂、故居。

1、王守仁

——中國歷史上與孔子齊名的聖賢,創立了追求人性自由的心學門派,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王守仁 (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雲,字伯安,自號陽明子,浙江餘姚縣(今浙江省寧波餘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軍事家、教育家,人稱王陽明。因曾在貴陽修文陽明洞居住,自號陽明子,故被稱為陽明先生,一般稱其為王陽明,其學說世稱「陽明學」。

王守仁為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仕於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歷任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接連平定南贛盜亂、兩廣盜亂及宸濠之亂,因功獲封新建伯,成為明代因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書、左都御史。1529年去世,明穆宗追贈新建侯爵,諡號「文成」。1584年從祀於孔廟

王守仁精通儒、釋、道三教,是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提出「致良知」的哲學命題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論,具有沖破封建思想禁錮、呼籲思想和個性解放的意義。王陽明廣收門徒,宣傳思想主張,史稱「陽明學派」(又稱「姚江學派」》。王守仁著有《王成文公全書》38卷行世,被學術界評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出現的最早的啟蒙哲學。陽明心學後傳入了日本朝鮮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