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說兒子只能長165,結果長到了175,這才是正確的身高管理態度

2024年3月31日 18点热度 0人点赞

中午午休的時候,打開手機看到一篇文章,是一個媽媽發的,標題是:專家說兒子只能長165,結果兒子長到了175。

文章講述了這個媽媽帶孩子去測了骨齡,當時大夫預估這個孩子成年身高165左右,但是家長和孩子都不能接受,回去營養、運動、睡眠嚴格管理,最終長到了175。

文章下面多達500多條留言,我看了下,其中有4點認同的家長比較多。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長規律,有的早長,有的晚長,不要着急,靜待花開。」

「測骨齡就是智商稅,一點不准。」

「現在的營養好,孩子普遍都比較高,都能突破遺傳。」

「專家就是在製造焦慮,這篇文章真是緩解焦慮的好文章。」

其實這些觀點,大家只要認真的想一想、觀察一下,就會發現是經不起推敲的。

現在的營養是好了,按說孩子都應該能達到甚至突破遺傳身高,但是正是因為吃的好了,反而早長的孩子變多了,沒有達到遺傳身高的比比皆是。

大家不要拿自己身邊的某一兩個舉例子,可以去大街上、大學校園里看一看,個子矮的、沒有突破遺傳的非常多,如果相信只要營養好都能長高,那大街上就應該沒有矮個子。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長規律,有的早長,有的晚長,這樣想的家長,是有辨證思維的,但是這不應該成為家長不管孩子身高的藉口。

如果孩子早長了,但是身高夠了,比如12歲男孩,骨齡14歲,但是身高170這種也沒有問題,但是如果骨齡大,身高矮,這種就不能再靜待花開了。

孩子早長晚長不是全部看遺傳,拍一個骨齡片就能排除長不高的風險,因為骨齡能真實反應孩子的生長水平。

很多家長覺得測骨齡就是智商稅,一點不准,這些家長是因為壓根兒不清楚監測骨齡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監測骨齡本身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次的骨齡監測,只是告訴你,如果按照孩子現在的長勢將來能長多高。

就像我們開車去一個地方,滿滿的一箱油,中間沒有加油站,油耗和車速決定你最終能跑多遠。

如果開車的途中,你降低了油耗(骨齡跑的慢一點),或者提高了車速(生長速度快一點),都能跑的更遠(長得更高)。

所以這跟骨齡準不準沒有任何關系,測一次骨齡只是根據你當下的油耗、車速來預估能跑多遠,指導你接下來怎麼做能跑更遠。

就像上午復診的一個男孩,7歲骨齡偏大半歲,身高124,體重55斤,通過調整飲食結構,控制體重,增加運動,1年後復查骨齡8歲2個月,身高131,原來能長168,現在預測能長173,這才是骨齡監測的意義。

最後家長說這是一篇緩解焦慮的好文章,緩解焦慮不是這麼緩解的,緩解焦慮應該告訴大家早一點關注孩子身高,按照父母和孩子的期望來進行管理。

發現孩子個子矮,查找原因做糾正,而不是想當然的認為,別人家的孩子這樣長,自己家的孩子可能也會這樣長,這不是正確身高管理的態度,更不是科學身高管理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