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炒菜時的這個動作,正在威脅全家健康

2024年4月1日 13点热度 0人点赞

現在大家都倡導在家吃飯

這樣不僅安全,更是溫馨

但錯誤的烹飪方式

會對身體健康產生威脅

如何選對烹飪方式與食用油?

哪些油不推薦你吃?

烹飪中的隱藏「殺手」

油溫太高

油熱了、冒煙了再放菜,會危害人體健康。

產生致癌物質

● 澱粉類食物加熱後,易產生屬於2A類可致癌物的丙烯酰胺。

● 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加熱後,易產生雜環胺類化合物,這屬於強致癌物,會在體內積累,逐漸降低免疫功能,可能會誘發身體各部位腫瘤。

● 加熱脂肪類食物時易產生苯並芘等致癌物。

產生反式脂肪酸

除了精加工食品,在烹飪過程中也會產生反式脂肪酸。事實上,烹飪時食用油加熱的溫度越高、時間越長,產生反式脂肪酸的可能性越高。一般情況下,油冒煙時,油溫多處於200℃以上,這時即使只是短時加熱,也有產生反式脂肪酸的可能。

反式脂肪酸的危害

● 心髒病風險增加

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增加2%的反式脂肪酸攝入,患心髒病風險增加25%。身體的反式脂肪酸增多,會使得膽固醇增高,而會降低身體體裡面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而促進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升高,增加動脈硬化和血栓風險。

● 對大腦功能不利

反式脂肪酸可能會增加大腦動脈硬化和大腦功能衰退的風險,老人攝入反式脂肪酸量大易患阿爾茨海默病,兒童則可能增加學習障礙 。

● 對嬰幼兒發育不利

母體通過胎盤或母乳將反式脂肪酸傳輸給嬰兒,可能會對嬰兒的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產生不良影響。

除了要控制炒菜時的油溫

還需要關注烹飪方式的選擇

如何才能

選對烹飪方式呢?

選對烹飪方式很重要

建議選擇蒸、煮、拌的方式進行烹飪。選擇炒、炸的烹飪方式時可注意以下建議↓

● 炒菜

熱鍋冷油、大火快炒,家中最好有一個能測油溫的金屬溫度計,別等到油冒煙再放菜;炒之前可以先將食物焯水到半熟,以此減少高溫烹飪時間。

● 煎炸食物:

將食物煮熟後,可以縮短炸的時間,每次都用新鮮的油。

挑油有道,營養加分

食用油里99%以上的成分都是脂肪,脂肪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脂肪酸上。脂肪酸分為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後者又分為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從營養學上講,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更多的油相對更健康。

不同種類的食用油適用於不同的烹飪方法,比如涼拌、煎炸或避免高溫爆炒。當油溫控制在140℃以下時,基本上各種油都是安全的,更高的溫度則因油而異。

這3種油真的要少吃

開封時間過長的油

開封時間過長的食用油會與空氣發生氧化,加速食用油變質,所以每次用完油都要蓋好。並且食用油開封後,最好在3個月內吃完。

反復煎炸的油

反復煎炸的油容易產生致癌物,如苯並芘、丙烯酰胺、雜環胺等,對健康不利。

一些小作坊的「自榨油」

自榨油有黃麴黴毒素含量超標的風險。一方面,這些自榨油的原材料有可能是已經發霉、變質的;另一方面,小作坊生產環境較差,機器也比較髒,生產出來的自榨油沒有經過精煉,無法徹底除掉雜質和有害物質。

編輯:李玲

資料:CCTV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