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1)

2024年2月5日 30点热度 0人点赞

在我們老傢,過年是從臘月開始的。

一踏入臘月,就是我們小孩子的天堂。一傢人不準說不吉利的話,不準講不好和忌諱的字,小孩做錯了事,大人們也得忍著不能打、不能罵,這個時候,我們就知道快要過年了。

最早嘗到年的味道的是切糖,到了大城市以後,才知道人們叫它炒米糖。小時候平常很少吃到甜的東西,所以過年就可以過把癮,而這,就從切糖開始。

打切糖,是我們老傢過年開始的一項很多傢庭都做準備的主要甜食點心之一。請來會打切糖的師傅,一般是兩個人一個組合。工具也很簡單,幾個五公分左右方形的木頭棍子,一個比搟面杖還長還大的園棍子,把子很長的大大的鍋鏟,兩把磨得錚亮看著就很鋒利的大菜刀。師傅到傢後,穿起自帶的黑色大圍裙,讓主人鍋洞燒火,就開始用農傢那個大鐵鍋炒糯米籽子。糯米籽子,是從收獲糯米後的時候就開始準備的。將糯米淘凈瀝水,上農傢用的木頭大蒸籠,用紗佈墊底,倒上瀝幹的糯米,隔水蒸熟,由於是幹蒸,熟了的糯米飯很硬,都是一粒一粒的,很容易分開,攤開經過多個太陽曬幹,這個時候的糯米籽子,一粒粒就如玉質般晶瑩剔透,非常漂亮。泛著光澤的糯米籽子,在鍋裡隨著大鍋鏟上下翻飛,一會兒就變成乳白色,膨脹得一個個像海生一樣,佈滿了凸點,等到微黃的時候,就聞到一股熟了的香味,一鍋炒米就炒好了。抄起來的炒米,作為我們孩子們,總是會偷偷伸出小手抓一把,然後到外面放幾粒進嘴裡,隨著咕嘰咕嘰的咀嚼聲,熱乎乎的綿綿的香香的味道,迅速充滿口腔,攪動著味蕾,讓我們感覺到美美的快樂。

也有人傢用一些糯米籽子,給爆米花機子炸成膨化狀的,用糖稀做成圓球型狀,我老傢叫做“歡團”。這個歡團是結婚、做壽等很多喜事必備的討個好彩頭的食品之一。過年人傢也有自己做。我傢一般都是買點,從來沒有自己做過。

當準備的糯米籽子,一鍋鍋炒好後,師傅就會將主人傢自己傢做的糖稀,放進有菜籽油抹底的大鍋裡,條件好的再放點白糖紅糖,條件一般的就放點糖精,增加糖稀的甜度,熬到用鍋鏟子撈起糖稀,成塊狀下墜就可以了。這個火候是需要經驗和技術的,如果火候不夠,打出來的切糖會粘軟不脆,火候過了,又會有糊味。師傅喊一聲“鍋洞裡熄火”,那燒鍋的人,就會慌忙把鍋洞裡稻草灰翻上來蓋在還燃燒的柴火,師傅就會把已經炒好的炒米根據鍋的大小和糖稀的多少倒進多少到鍋裡,然後迅速用那大大的鍋鏟不停地翻動攪拌,攪拌均勻後,就會鏟起來裝在臉盆,倒在另一個師傅準備好的,用帶來的大搟面杖碾碎炒好的炒米如粉狀鋪底的桌子上,迅速攤薄,四周用方形木棍收攏,上面用大搟面杖滾動壓實,成就一個五公分左右厚的矩形體。這個時候,一番忙碌後的師傅就會歇一會兒,主人忙遞上煙,說著感謝的話。等師傅摸著溫度差不多了,就開始用方形木棍放在成型的切糖方塊上面,用那個錚亮的大菜刀切成約莫三五公分左右的一個個長條,這個時候,兩個師傅,各自拿著那一個個長條,迅速開始切成半公分厚度的薄片,切糖就成了。這個時機也是要有經驗的,切早了,容易癱軟,不易成型;切遲了,容易破碎,很難切。當一堆堆切糖裝進籮筐的時候,我們孩子們可不管還沒有涼透變脆,就慌不迭地拿著出去吃了起來,甚至還有給小夥伴一塊,臉上露出我傢今年比你傢早打切糖了的優越感和炫耀性。

條件好的,這種切糖,除了糯米籽子,也有加生薑末的,加炒好的芝麻的,加炒熟的花生米的,那樣的切糖,就更有味道,更香甜,更好吃。也有奢侈的,就直接隻用炒熟的芝麻、花生做的切糖,這就是我們現在常見的芝麻糖、花生糖,那就更加高級了。

說起做切糖的糖稀,讓我想起了自己親自做過的一次。

那是母親打工還沒有回來的秋冬季節,為了準備傢裡過年打切糖需要的糖稀,我就在看了別人傢做的過程,自己照葫蘆畫瓢學著做起來。先要把大麥用溫水泡好,再用棉紗佈等捂著讓它發芽,等芽長有一寸長後,用太陽曬幹,然後磨碎。選擇大米也就是粳米,當然如果是糯米更好,用大鍋煮熟,然後用涼開水攪拌,溫度掌握在微微燙手的時候,將大麥芽粉放進去攪拌均勻,蓋上鍋圈和鍋蓋。焐幾個小時後,將有些米粒都中空了的那些攪拌了大麥芽粉的米漿一起鏟進如做豆腐篩漿的四角掛起的紗佈兜裡,擠壓米漿,再不斷加水擠壓,上面飯團越來越小,下面用盆接著的米湯一樣的乳白色米汁,越來越多。等到濃度越來越小的時候,就可以結束了篩漿。將漿倒入大鍋裡,架火慢慢熬,滿鍋的漿汁越來越少,顏色也從乳白色越來越深,慢慢就變成褐紅色,到變成粘稠的時候,就盛起來放在缽子裡,一鍋糖稀就做成了。等到涼透後,糖稀就如魚凍一樣好看。有特別饞的孩子,會趁大人不註意,掀開蓋子用手指進去勾一下,再一轉,就會撈起一個亮晶晶的糖稀錘子在指頭上,用舌頭舔著吃,非常好吃,也是非常快樂的兒趣。所以一般傢庭都是把糖稀放在孩子們不易發現也不容易夠得著的地方,防止到了做切糖的時候,糖稀都給孩子們偷吃得差不多不夠做切糖了。

打切糖剩下的炒米,也是過年的一樣好菜。長江邊的我們那老傢,喜歡用炒米泡雞湯、鴨湯、鵝湯吃。盛好湯,撒上炒米浮在上面,一邊喝湯,一邊嚼著炒米卡巴脆,非常美味、非常好吃。據說北方坐月子用雞湯泡馓子,我們老傢坐月子,就是用雞湯泡炒米。這也應著一句老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這個時候的農村,孩子們基本上都考過試,不用上學了,滿村撒歡,樂不思蜀,玩著各種遊戲,餓了就從口袋裡掏塊切糖吃,出去玩到大人們不喊都不知道回傢吃飯的地步。我記得小時候,我傢切糖裝在兩個大大的壇子裡封好口,可以一直吃到來年的春季撒秧育種的時候。

除了切糖,還有做山芋糖。就是把山芋煮熟,用揣好的山芋泥,切成條曬幹,炒熟,當過年點心吃。還有小炸,有長條形,有混有芝麻的薄薄方片形,用面粉做的,用油炸做過年點心之一。

我不知道我們老傢做不做年糕,我隻記得我傢小時候是做粑粑的。就是用六成糯米四成秈米泡好淘凈,用石磨子人工磨成米漿,這個是很費時,也是很累人的。通過沉淀濾水,扳取細密的淀粉塊搓揉成園粑粑,下開水煮熟,撈出冷卻後,用冷水養起來,就是過年必須吃的粑粑了。大年初一早餐,我傢一般都是粑粑和米面加上青菜下在一起,取意團團圓圓長長久久之意。條件好點的年份,會買掛面或者筒子面,搓新鮮的湯粿下在一起,甚至還有菜頭(芯)、豆腐,除了團圓長久,還有彩頭、都富之期盼的諧音寓意。由於過年期間天冷,通過不斷的換水,這個粑粑能吃很長時間。特別是到了後期,會發現粑粑變成了部分紅色,小時候的我反而很喜歡吃這樣的粑粑,紅紅的好看,又黏黏的好吃,現在想起來真是不可以理喻。

進入臘月,你會發現從街上回來的人,挑的稻蘿裡,挎的籃子裡,幾乎都會有白色的卷狀東西,那是“請”的準備貼在堂屋中間上面的毛主席像,還有買的很多樣板戲的年畫。每當我看到父親買回來的連環畫式的樣板戲年畫,我都會小心翼翼地展開,先一幅一幅地看過,才重新卷起來準備大年三十貼上。那個年畫散發出來的油墨香味,都能讓我非常高興和喜歡。

這個時候,一般傢裡的新鞋子、新衣服基本都準備好了,甚至連買回來的襪子都上了襪底,如果除了外罩的褂子、褲子是新的,還有新棉襖、 新棉褲,那就更讓孩子們欣喜了。有女孩子的傢裡,還會買來漂亮的頭花、紅頭繩,惹得小姑娘們非要比劃比劃照照鏡子,才戀戀不舍地給父母先收起來。年的感覺,就是從這一件件過年準備的事情中散發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