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史料】俄國文獻對黃種人的描述

2024年4月7日 14点热度 0人点赞

參考資料

Алексеева Т. И. (ред.), Богатенков Д. В., Дробышевский С. В. Антропология: Учебно-методический комплекс. — М.: Институт дистант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Россий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дружбы народов, 2004. — 459 с.


「黃種人」這個名字最早來源於東北部亞洲人與歐洲人相比較下的膚色。但東北亞人的實際膚色范圍是從白色到偏棕色,原住民族的膚色往往呈黃白色。

在東南亞,人們的膚色往往呈現黃棕色。在南亞和南美洲,膚色是偏棕色的。

「蒙古人種(黃種人)」這一概念是由德國哥廷根大學學者克里斯托夫·邁納斯於1785年首次提出的。

他泛泛地將人類分為白種人和蒙古人兩個種族,他認為前者「美麗而優雅」,後者「身心軟弱,惡習無德」,是典型的種族主義和白人優越主義。

蒙古人種(黃種人)的主要特徵有:耳垢成乾燥的粉狀,而不是如白種人濕潤的糖果狀。由於與耳垢相同的基因,導致腋下的頂泌汗腺較少,狐臭很少見。

發質硬而直,頭型是從前到後較短,兩側較寬。人種特徵還包括常見的短頭顱形狀和較大的腦容量。新生兒臀部有蒙古斑也是一個特徵。

歐亞大陸東部,蒙古人種根據寒冷適應程度,大致分為古蒙古人種和新蒙古人種,但從基因上來說,兩者之間並沒有太大差異。

在今天的蒙古國地區、中國東北部、朝鮮半島,「新蒙古人種」比例壓倒性地高,據說越靠近亞洲大陸南部和島嶼,舊蒙古人種的比例就會增加。

早期人類學家認為,在歐亞大陸東部和北部的寒冷地區,一群取得了獨特的寒冷適應能力的人,被定性為新蒙古人種。

新蒙古人種具有適應寒冷地區的體質,如體型較大、五官光滑、蒙古式褶皺(內眼角有褶皺,下圖)、體毛很少(尤其是男性胡須很少)等。

1950年,Carleton S. Coon、Stanley M. Garn和Joseph B. Birdsell提出,「蒙古人種」面部的相對平坦是由於適應亞洲北極地區和副極地地區的極寒條件而形成的。

他們認為「蒙古人種」眼窩垂直延伸,為眼球周圍的脂肪組織騰出空間,並且「縮小」了眉脊內部稱為額竇的空間的大小,通過鼻骨平貼面部,以及向前突出的擴大顴骨而減少了鼻子的表面積,從而減少一次性大量地吸入寒冷空氣。

盡管如此,1965 年 A. T. Steegmann 的一項研究表明,所謂的適應寒冷的扁平臉並沒有比歐洲人的面部結構提供更好的防凍保護。

20世紀初,由於美國特殊的移民歷史,美國學者認為整個世界是由高加索人、蒙古人、黑人這三個不同人種組成。

在美國這種觀念似乎是可信的,因為當時美國大多數新移民來自中國東南部、西北歐和西非三個地區,這三個地區均是典型「黃、白、黑」膚色的代表,這使得三個種族的觀點顯得「真實、自然、不可避免」。

195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了他們的聲明《種族問題》,它譴責一切形式的種族主義,將「種族不平等的學說」 列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並提議用「族裔」取代「種族」一詞,因為當「種族」這個詞被用在通俗的說法中時,人們就會習慣性地犯下錯誤。

#歷史# #地理# #民族# #俄羅斯# #日本# #美國# #國際# #烏克蘭# #德國#


參考資料

Алексеева Т. И. (ред.), Богатенков Д. В., Дробышевский С. В. Антропология: Учебно-методический комплекс. — М.: Институт дистант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Россий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дружбы народов, 2004. — 459 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