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逝者寫了4年悼文,身為父親,他說「教育應為生命做減法」

2024年4月8日 19点热度 0人点赞

看點 因為一次偶然的契機,當過老師的友文,開始在網上為逝者寫祭文。在聽到一個又一個的生命故事後,他覺得生死面前,更重要的是做生命的減法,用心感受當下的每一個瞬間。清明時節,不妨和孩子一起聽聽他的故事,鼓起向死而生的勇氣,學會如何幸福地度過自己的一生。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眾號主頁面「星標」我們,從此「不失聯」。


文丨莊曉 編丨Lulu


35歲的友文教過語文、也兼職過導游和文案。四年前,他在網上分享了為外公寫的祭文後,越來越多失去至親的陌生人找到了他。


他也由此開啟了一段奇妙的旅程——了解更多人生故事,為逝者寫文送行


在他的筆下,有17歲的少年,請他給自己寫的祭文;


有一夜白頭的父親,托他給病逝的女兒寫文送別;


也有成年的女兒,請他給突遭意外的母親,寫的道別信……


有時,他覺得自己就是電影《不虛此行》中,胡歌所扮演的角色——那個寫悼詞的聞善,在用傾聽和交流的過程,幫助逝者的親人和朋友,去面對親人的離世,並意識到那些曾被忽略掉的過往。


電影《不虛此行》劇照


寫得多了,友文(小紅書ID:思儼者慎)也越發為這些曾鮮活綻放的熱愛、夢想而打動;也為那些未做過的事情、未曾說出的話語,以及那些未曾擁抱的溫暖,感到遺憾和感慨。


珍愛生命、把握當下,並非是一句空談。在人生這條單行道上,我們一路向前,也在一路相遇、一路別離。


生死面前,這些最真摯、也是最強烈的情感,給友文帶來了生命無常的沖擊。在和他促膝長談近2個小時後,外灘君也看到了他對生命更為豐富多元的思考:

懂得生命的脆弱,也要學會向死而生的勇氣和韌性;在人生紛繁復雜的選擇中,傾聽心底的聲音,真正找到人生的美好。


在這個多雨的清明時節,或許我們也能和孩子一起給生命做減法,用心感受當下的每一個瞬間,學會如何幸福地度過自己的一生。


*下文以友文的第一視角敘述。


死亡是所有生命的必經之痛


對於死亡的最初印象,還要追溯到我七歲的童年。


和大多數山里孩子一樣,我是由外公、外婆撫養長大的。雖然父母不曾在身邊照顧,但外祖父母們總能在為數不多的清閒時刻,給我帶來數不清的溫暖。


有時是清晨從雞籠里掏出,還帶着溫度的雞蛋;或者是晌午時分,屋前老桃樹上半生不熟的野桃;也有藏在祖父母瘦小身板背後的禮物,那是他們趕集時,給我帶來的一把玩具錫槍。


然而故鄉童年的快樂時光,卻在外婆倒地不起後戛然而止。


友文家的老屋


我現在還記得,外婆去世的那一天,我被送到了山上的外公家。不過,那天,我好像突然有了心靈感應,獨自走了好幾里的山路,來找外婆。


到了外婆家,我發現地上散落着不少鞭炮的痕跡,所有的家人像在准備節日一樣,團聚又忙碌。


來不及判斷,我立刻沖進了老屋,一邊哭喊叫着外婆,一邊等着她的回應。但屋子裡始終是一片可怕的沉默。


有人常問,到底什麼是死亡。那時,我忽然就明白,死亡,是無論我怎麼呼喊,外婆也不會回應了。


今年我三十五歲了,二十七年來,我再也沒機會喊聲外婆了。


成年之後,我又再次直面了外公的突然離世。當時我的生活也不太順利,所有的遭遇疊加在一起,讓我在那段時間,直接失眠了。於是,我乾脆花了一個晚上的時間,為他寫了一篇1000多字的文言文


友文給外公寫的祭文(節選)


也就是這個時候,我終於讀懂了電影《暴雨將至》中,那句以前讀不懂的詩句——當鳥群飛越過陰霾天際時,人們鴉雀無音。我的血因等待而沉痛。


外公的遽然而逝,對我而言,更多的是悔恨,我感到自己有太多的愛來不及去說,也沒有更多的時間,和他好好相處。


每每回憶起來,我都能感到一種鑽心剜骨的痛。而這種悲傷,就像詩句所說是從心髒流向全身血液的痛,並將一直循環往復,到我們生命的盡頭。這種痛苦,是無事無刻不存在的,留在身體里的一種痛。


沿途的風景,圖自友文


在寫祭文中,如何將心裡的悲傷寫出來,是一個很艱難,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於我而言,回顧他那平凡而短暫的一生,也是一種精神的重塑,就像是再和他說聲心裡話,再慎重和他說一聲道別。


也是有了這次的經驗,我開始留心起周邊人的葬禮。


我發現,失去親人的悲痛,會讓很多人對祭文難以下筆,只能請求他人代寫。於是,在相當多的場合,這些本該是銘記緬懷的文章,卻更像是千篇一律的套話。


看到這樣的場景,我也會覺得很遺憾。我想,哪怕是像我祖父母這樣的普通平凡人,雖然對別人而言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可於我,他們改變了我的一生。所以哪怕是一個普通人的一生,也值得被好好書寫。


於是,我也開始想要為身邊的人、身邊的社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用一篇滿懷情感的祭文,給逝者最後的生命歷程,畫上一個真正的句號。


也為他們梳理曾經存在的價值,證明這個世界,他們也曾來過、愛過、哭過、遺憾過


這其實正是對死亡的一種認知和教育。我們最愛的一個人,總有一天,會永遠離開我們。不過,就像余華在《在細語中呼喊》中所說的那樣,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時間。


沿途的風景,圖自友文

從這個意義上說,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終點,而是另一種形式的延續。真正的死亡,是徹底的消逝,它不會在一瞬間,而會在我們對生命的怠慢下,慢慢地,理所當然地消亡。


生命是有限的,

才有了那麼多的追悔莫及


我把寫給外公的祭文發到網上之後,很多人都來找我。


有個女孩告訴我,當時,她和媽媽約好了,三個月以後一起旅遊。因為那是她第一次帶媽媽出去玩,一直在做各種各樣的准備,而她也根本沒有想過,有一天,媽媽會猝然離世。


直到媽媽走了之後,她才發現自己其實錯過了很多。更殘酷的是,她為心心念念的旅行准備了那麼久,卻唯獨沒有準備好面對死亡。


生命是有限的,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那麼多的追悔莫及


還有另一位女孩,讓我至今想起來仍感到難過和惋惜。她從小就喜歡動物,養一隻小貓或小狗是她一直以來的心願,但當時學業繁重,也沒有找到機會。等到癌症晚期,她再次和爸爸提起養一隻貓的願望,但爸爸仍然沒有同意。


爸爸是從她的身體健康考慮的,覺得養貓不利於她養病,也會分散家人照顧女兒的精力。但讓父母想不到的是,僅僅過去了一個多月,女孩就走了。在聽她爸爸講完這段往事之後,他心裡的遺憾、不舍、內疚和自責,連我這個外人也難以承受。


沿途的風景,圖自友文

在生命的流動中,很多小事都會被無限放大,不管我們多麼掙扎和努力,可能都沒辦法逆轉這個結局。我們不能總是欺騙自己,幻想這個世界上存在奇跡,特別是生死面前,沒有奇跡可言。

很多網友都曾希望我能去鼓勵他們,但我說任何的語言都沒有辦法給他們安慰,我們能做的只有努力記住,這樣我們才會知道原來思念是這樣的一種感受,原來我們對這個世界,也會有這樣的無奈。

生命,有且只有一次,我們沒有辦法去改變,且必須值得珍惜。

在這些年裡,我最難忘的,還是一個17歲男孩。當時也是他主動找到我,請我給他寫篇祭文,表達對伯父的感謝。


他告訴我,自己從小沒了爸爸,平時都是伯父在照顧他。他也很陽光懂事,成績一直是班上第一名。但不幸的是,就在兩年前,他查出了癌症。


8次放療,讓他也想過放棄,但他和我說,有一次和伯父視頻時,看到伯父瞬間蒼老的面龐,他忽然明白了生命的意義,那就是為了伯父,也為了自己,再去努力一下,抗爭一下。


治病期間,他也沒有放棄自己的學業,一直在家自學,他還立志要考軍校,希望能報答一直以來,給他積極引導、鼓勵和支持的伯父。

他的那封祭文,我沒怎麼下筆,只因他用真情實感寫的初稿,根本不需要任何文字上的修飾。其實,他所經歷的痛苦,也是我難以想象的,但在他這樣的一個年紀,還能這麼通透,真的是難能可貴。


我想,可能也是他家人給予他這麼多的愛,才能培養出他這樣樂觀和堅持的精神。在我看來,他就是一位勇士,一個真正看到生活的殘酷,仍然選擇樂觀積極去面對的一個勇士。


這種向死而生的勇氣,也讓我真正明白,為什麼說生命的價值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我們如何度過每一天。

沿途的風景,圖自友文


其實,人但凡感受過世界的愛和美好,都捨不得離開這個世界。而且這種求生本能,就是從每個細胞的演變開始,最終演化為整個生命的本能,讓我們對這個世界多有眷戀。


哪怕我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但我們也曾認真地活過。所以,從這個意義來說,正視死亡,也是告訴我們要抓住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盡可能地去感受這個世界的愛和美好,不給自己留下任何遺憾。

為生命做減法,

學着過好幸福的一生


我之前在重慶教語文,見過很多小學六年級的孩子,能把滿分150分的語文中考卷刷到120分。


我曾問他們,你們需要這麼內卷嗎?他們和我說,他們這種水平只是中等偏上,真正的好學生,叫做0 6,就是小學六年後不會再學初中的知識,而是用初中三年,學高中內容,再到高中去參加各類競賽。


為了學習,他們幾乎把每分每秒都抓在手裡。中午都是在電梯旁吃飯,吃完飯立刻就去上下一堂課。有時怕電梯人多,他們甚至還會躲在電梯里吃東西。他們也沒有任何假期,從四年級開始就保持這樣的狀態,直到初中。


我覺得這種競爭太過慘烈,所以也曾打算全家一起去馬來西亞,孩子讀書或許能輕松一些。但因為種種原因,沒能走成。


剛開始,我的狀態並不太好,我會覺得自己這麼多努力和准備都白費了,但現在我會覺得,在生死面前,我目前的困難不算什麼,相反,我還是一個很幸福的人。


心態的轉變,會讓你用更加積極的狀態,來面對生活的挑戰。像現在我就會試着降低對孩子的期待。


就比如我給女兒取的名字,叫知憫,知識的知,悲天憫人的憫。很多人就不太理解,就是說他說「憫」字、悲天憫人好像不是一個很好的字,但是我覺得這恰恰是我對她的一個期望。


首先希望她是一個善良的人,其次是一個能自我肯定、自我滿足的人,最後,能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善良,去幫助別人,這就再好不過了。


沿途的風景,圖自友文


事實上,當我們真正去面對生死的時候,我們能做的,就是給生命做減法這樣你就會發現,什麼東西對你來說,其實是不重要的,而留到最後才是最重要的。

對我而言,我最重要的就是女兒和父母。所以現在,哪怕我的經濟狀況不好,以前和父母之間的關系不是很好,但我也一定要去陪伴我的父母。


一有時間,我就會帶着家人出門旅行。像今年我們就去了貴州雲南廣西海南不要等待,想到就去做到,盡可能不要給自己留下遺憾。

對女兒,我也不太會在意孩子的成績。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還是要承認自己父母的平凡、自己的平凡和孩子的平凡。

生活從來不是你想要什麼的樣子,而是你本身的生活,就在那裡。接受當下的生活,去感知當下的美,也是我們要教會孩子們的功課。


我的一位外國摯友,和我講過一段話:很多時候,我們會去追求由外而內的幸福,比如你買了多大的房子、掙了多少錢,這些是是外界帶給你,再慢慢傳遞到你的內心,但這樣的幸福是沒有辦法滿足的。


現在的孩子,擁有太多選擇的權利了,但你有沒有想過,當有天孩子沒得選的時候,他會如何去接受呢?


從前,我可能會追求一些時尚的衣服,但現在我會覺得衣服能夠保暖足以。不過,雖然我不會在乎衣服好不好看,但是我會去在乎說這本書好不好,或者說好電影好不好,或者說和我感興趣領域中的他人去交流。


如果追求外在的話,我會很痛苦,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和別人去比,但若是更傾向於內在的追求,我會感到非常持久的滿足。我想,這才是我們要追求的真正的幸福。


脫離了外在的比較思維,孩子學習階段的一些成績、指標在我眼裡就如過眼煙雲。更重要的是,讓孩子通過閱讀,多和他人交往,不斷拓展自己,去感知內心。


沿途的風景,圖自友文


我覺得,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會花很大的精力和時間去教孩子們,學會生活,學會生存,但偏偏忘了去教會他們如何面對死亡。但是,我們怎麼迎接新生命,就該怎麼重視生命的逝去。


終有一天,我們將要和至親告別,和自己道別,和這個世界道別。所以,在這一天到來之前,我們還應該教會孩子,如何更好地和這個世界告別。


只有這樣,孩子們才不會陷入迷惘、漠視生命,而會更加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所以,不妨多給孩子們那些溫暖的種子。哪怕是一次善意的舉動、一個溫暖的擁抱,或是一句鼓勵的話語。雖然它們可能沒辦法改變孩子的人生,但也確確實實,能讓孩子們感到世界的美好。


即便日常生活波瀾不驚,也可以在清明的這一天,和孩子聊聊死亡的話題。


就像木心在《素履之往》說的那樣:「生命好在毫無意義,才容得下各自賦予意義。」我想,這應該也是生命它最本真,也是最美好的樣子。


不虛此行,才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