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訪陸自救,金門台軍不敢開火,民進黨搬救兵,拜登惹怒中國

2024年4月8日 11点热度 0人点赞

台海局勢緊張,馬英九訪問大陸求兩岸和平,能起到該有的效果嗎?金門台軍臨陣退縮,不敢開火,為何反而說是明智之舉?民進黨搬來救兵,卻反而遭到美國警告?拜登惹怒中國,美國兩黨陷入強硬競賽,問題的根源究竟在哪裡?

台海局勢緊張,馬英九訪問大陸求和平

自賴清德贏得今年一月份的台灣地區選舉之後,海峽兩岸的緊張局勢有目共睹,台灣島內的一些政客為了討好這位「台獨金孫」,在兩岸議題上不斷採取強硬立場,挑動兩岸民間對立,最終,促使大陸方面收回了金廈水域的管轄權,福建和金門之間的「小中線」徹底宣告盪然無存,而台軍則宣布在四月份於金門進行一系列的實彈射擊活動,隔空叫板的意味相當明確。

在雙方關系呈現螺旋式惡化的基礎上,身為台灣地區前領導人的馬英九,開始發揮余熱,開啟他的第二次大陸之行,並在4月1日抵達廣州,受到了大陸各界的高規格接待。

對於馬英九的這一舉動,台灣地區前外事部門負責人、「名嘴」介文汲分析認為,馬英九這是在給台灣找出一條「活路」,在兩岸關系之間鋪出一條「善道」,這也是台灣很多沉默的大眾心裡所支持的一點。介文汲提到,馬英九上一次在訪問大陸之時,雖然是以祭祖的名義出發,但在實際上卻受到了兩岸民眾的高度關注。大陸的民眾看到馬英九的時候,就會覺得兩岸歸根到底還是一家人,台灣的民眾則會認為,總算有人願意挺身而出,不僅展現出了胸襟,還展現出了能擔責任的肩膀和遠見,真的把台灣的2300萬民眾放在心上。

台灣《中時新聞網》在一則社論上也指出,馬英九的第二次大陸之行,意味着台灣的民眾開啟了「自救行動」,盡管民進黨阻隔了兩岸之間的交流,炒作輿論煽動對立,甚至還專門設立了所謂的《反滲透法》,作為懸在人民頭頂上的利劍,但兩岸之間的交流實際上早已進行得如火如荼,例如「陸委會」前「主委」張京育,日前就曾親赴上海參加了清明文化論壇,台灣也有大量的年輕人希望親自前往大陸去看看。

另一方面,從整體的兩岸局勢上來看,自蔡英文上台之後,兩岸關系惡化到了頂點,因此,賴清德所代表的綠營的得票率只有四成,而這位「務實台獨工作者」在520上台之後,勢必將推動兩岸關系的進一步惡化,而這也是美國給台灣所安排的「角色」。因為在特朗普上台之後,美國就已經確定了遏制中國崛起的主要方針,必然會大打手頭上的這張「台灣牌」。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如今兩岸關系的惡化是美國一手促成的,美國方面認定,自身和中國已經陷入了你死我活的「修昔底德陷阱」之中,在這一前提之下,留給無辜的台灣人民的,僅剩下自救一條路。

而從馬英九的行程安排上,我們也能發現,他所想給大陸所傳遞的信息相當明確,那就是台灣問題並非沒有緩和餘地,「台獨」終究只是少數,台灣依舊有很大一部分人打心底不媚日、認同兩岸同屬中國人,認同兩岸都是華夏子孫,一舉拉近了漸行漸遠的兩岸關系,為緊張局勢起到了「滅火」的效果。

但我們話又說回來,即便兩岸關系能夠「翻篇」,在美國的默許之下,上台後的賴清德必然會變本加厲挑動危機,陷入一種「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死循環當中,問題依舊沒有得到根除,兩岸之間的互信仍然沒有建立。

臨陣退縮!金門台軍不敢對海開火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就在馬英九火急火燎地開啟大陸之行的同時,身為台海危機肇事者之一的台軍,似乎也開始變得「識相」了起來。根據台灣《中時新聞網》在4月2日的報道稱,台陸軍「金門防衛指揮部」在當天宣布,原定於當日在金門本島、烈嶼猛虎嶼等地所進行的地面武器對海實彈射擊訓練,確定「暫緩」。「金防部」在通報當中聲稱,擔心海上射擊引起「挑釁意味」,加上霧季來臨海上戒護危險,所以改為了陸上靶場的射擊訓練。

值得注意的是,在3月27日,台軍宣布四月實彈演習之時,嘴上說的卻是「不針對任何一方的例行訓練」,如今又宣稱「擔心引起挑釁意味」,顯示出了極大的「心虛」。

實際上,對於此次四月對海實彈射擊,任何一個明眼人都明白,台軍的根本目標是為了在周邊水域「挽尊」,甚至想借着這次打靶活動,來自然而然地劃出海上的禁航區,通過猛烈的炮火炸射,將大陸的海警編隊從此「逼出」金廈水域。但這本身就是一個豪賭的行為,因為一旦台軍在進行對海射擊之時,有大陸的海警船開入了靶區,那麼,這時候就會衍生出一個新的問題,台軍究竟是打還是不打?

如果台軍直勾勾地向大陸海警船開火,那麼所造成的後果,必然是來自解放軍的直接回擊,甚至可能直接啟動「武統」,所要付出的代價,是台軍以及台灣島內的一些政客所無法承受的。而如果是不開火,則又恰好暴露出了台軍「紙老虎」的本質,過去十幾年以來所構建的「可恃戰力」,又會直接淪為一個笑柄

另一方面,即便大陸海警船不到場,台軍此次的實彈射擊也幾乎是踩着大陸的「紅線」,因為靶場當中的「獅嶼」,距離廈門的直線距離只有4.4公里,站立在此處,甚至能直接目視廈門的高樓大廈,而駐扎在金門的台軍由於長期以來缺乏足夠資金,其裝備水平相當落後,島上最重的火器,是那幾門二戰時期美國製造的M1型240毫米重型榴彈炮使用年限極其久遠,一旦投入到射擊訓練當中,極有可能出現炮彈落點偏移,甚至直接砸進廈門的市區,所引發的後果也幾乎和開啟武統無異

因此,無論從哪個層面上來講,對於駐扎在金門的台軍來說,此類「政治獻禮」意味濃重的活動,還是少做一點比較好,否則到時候兩岸交兵,第一個倒霉的也是他們。

美國重磅級人物竄台,民進黨搬來救兵

當然,對於兩岸關系這種難得的緩和契機,身為台海主要肇事者之一的民進黨,顯然不願意見到,因為兩岸局勢越穩定,他們這些「獨派」就越拿不到選票,所收獲的政治獻金也會大幅縮水。所以,他們這次搬來了一位來自美國的「重量級救兵」。

根據法國廣播電視台在4月1日的報道稱,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羅森伯格,在3月31日抵達台灣,並開始了為期一星期的竄訪活動,這也是自她就任該職位以來,第五次竄訪台灣。

而在4月1日,羅森伯格面見了蔡英文和賴清德,聲稱台海地區的和平穩定「攸關美國和台灣的共享利益」,美國對於台灣的承諾「堅如磐石」,不但非常的有「原則」,而且還是「跨黨派」的,並且期待台灣繼續「維持現狀」。

乍看之下,在馬英九抵達大陸的同一時刻,羅森伯格的這一番表態似乎有點莫名其妙,但在老莫看來,背後恐怕存在着強烈的敲打意味。

在羅森伯格的語境當中,着重強調了美台之間的勾結,這顯然是在安撫台灣地區,但隨後又話鋒一轉,強調美國對於台灣的支持是「跨黨派」的,顯然就是赤裸裸的警告,強調在美國眼裡,民進黨和國民黨並無任何區別,如果民進黨做了不符合美國利益的蠢事,也就是改變「台海地區現狀」,再出一個像陳水扁一樣的「麻煩製造者」,那美國不介意換一個黨派來「坐莊」。

另一方面,這句話同樣也是說給賴清德聽的,因為自他從政開始,賴清德都毫不掩飾自身的「台獨」符號,着重宣傳自己的「鄉土派」身份,因此,外界對於此人在5月20日的就職演講都非常關注,擔憂其着重宣揚「台獨」立場,乃至當場宣布「台灣獨立」,此舉所引發的後果是不堪設想的,不僅容易引發海峽兩岸開戰,更有可能促成中美打響第三次世界大戰,但這並不符合美國的根本利益。

從這我們也能看出,美國對於台灣民進黨實際上是非常的不放心,雖然白宮數次在公開場合指責大陸方面「改變現狀」,但對於引發大陸反制行動的真正誘因,他們自己心裡非常清楚,正是因為這些「台獨」分子反復在公開場合打嘴炮,在大陸的動武紅線上「切香腸」,還主動切斷同大陸之間的往來,讓大陸越來越難以看到和平統一的希望,這恰巧也是美國不願意見到的「改變現狀」傾向,因為目前的美國依舊需要台灣這顆棋子紮根在第一島鏈,扼守解放軍前出西太平洋的門戶。

打壓手段比特朗普更過分,拜登惹怒中國

所以從本質上來說,如今的小兩岸危機,本質上是中美兩個大國在太平洋「大兩岸」上的博弈,而台灣所承擔的角色,就是在能起到一定遏製作用的同時,又避免過度刺激大陸,讓大陸直接「掀桌子」,恰好又貼合美國民主黨在冷戰時期對蘇聯所實施的「遏制戰略」,具有強烈的「冷戰符號」。不過每當提到中美關系,今年呈現「二王對戰」的美國大選,無疑也是一個繞不開的重要話題,民主共和兩黨都在摩拳擦掌,為自己所推選的候選人開足輿論機器,對中國的強硬程度與否,就成為他們拉選票的重要依據。

美國《紐約時報》在4月1日刊登了一篇文章,在標題當中直言不諱地指出,拜登讓中國感到憤怒,而這證明他「做對了」。

作者在文章的內容中寫道,在特朗普時代,對抗中國的政策聲勢浩大,卻沒有起到任何效果,但拜登言辭溫和,實際上揮舞政策大棒讓中國感到憤怒,所以,在他看來,特朗普看起來更像是一場表演,而拜登則是「來真的」。

比如在禁止tik tok問題上,特朗普的立場改變就顯得非常諷刺。特朗普曾會見一名共和黨的億萬身家大金主,並收獲了這位金主所提供的大量競選經費,但與此同時,這位金主手上又握有tik tok的大量股份,因此,特朗普也隨之改變了對tik tok的強硬收購立場。

反觀拜登,在近期實施的削減通脹法案當中,對美國國內的電動車企業進行了補貼,並對中國電池輸入美國進行了設限,盡管此舉存在違反世貿規則的可能性。

結果就是中國非常的憤怒,在WTO上狀告美國的歧視性補貼政策,這正是因為中國切實感受到了拜登的「壓力」。而對於憤怒的中國和WTO可能的裁決,拜登的做法相當強硬。

例如,在2022年,WTO裁定,美國對中國的鋼鐵和鋁所徵收的關稅是「非法的」,但拜登政府不予理會,這次在電動車補貼訴訟上,有極大概率也一樣不予理會。

單純從文章的內容上來看,《紐約時報》似乎想證明在對華策的強硬上,特朗普只是浮於表面的過家家,真正對中國造成巨大傷害的反而是拜登,但從實際情況上來說,真正的問題並不在於哪方更強硬,而在於這種強硬的態度究竟是否有意義,如果將美國的對外政策視作是一個黨派的政治利益,而非出自美國的國家利益,那麼,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上台,未來美國的對華政策必然是「感性而非理性的」,這將使得中美來之不易的外交關系產生重大變化,過去幾十年來,兩國所奉行的一系列共識都將付諸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