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新加坡的成功,應歸功於英國

2024年4月9日 12点热度 0人点赞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曾與前聯邦德國西德)總理施密特進行長達3天的交談。當他們談到了李光耀一生最引以為傲的雙語政策時,李光耀坦言:

新加坡的殖民者是英國,這對新加坡來說挺幸運的。

這無疑是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其隱含的意思耐人尋味。

不只是這一次,李光耀在其著作《李光耀觀天下》中討論歐洲的章節里,也表示了對英國的感謝。對於英國的制度和其有風度的離開,讓李光耀心懷感激。

他說相比被比利時人殖民的剛果,和被法國人殖民的幾內亞,被英國殖民的新加坡和它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剛果長期以來都被比利時人當做原材料的生產國來使用。比利時人離開後留下的是一片狼藉,任由剛果在內部戰爭中掙扎。

幾內亞的領袖惹惱了戴高樂,愚弄了法國,戴高樂便下令在撤出幾內亞時將那裡的電線全部剪斷,什麼都沒有給他們留下。

李光耀說,相比這兩個國家,英國人在離開時頗有紳士風度的。他們的總督彬彬有禮地將辦公大樓完好無損地交給他,拉着他的手向他介紹了大樓里的每位管家。正如一首歌里唱的那樣:這位漂亮朋友離開亦漂亮。

李光耀寫道:如果,英國人當初留給我的是剛果或者幾內亞那樣的狀況,我不能確定自己有無能力將國家變成如今的面貌。

當然,李光耀要感謝英國的並不只是他們的紳士風度和他們留下的英語,李光耀更看重英國人的制度。在他看來,英國人留下的制度本是成熟的,行之有效的,他們不需要去將其顛覆。那樣是愚蠢的,他們只需要去填補和強化一些東西。

比利時和法國,與英國之間,代表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殖民模式:前者代表傳統,後者代表現代;前者以武力征服為手段,後者以市場和貿易為主;前者不過是皇室和貴族的游戲,因此日趨固化和封閉;後者則代表了一種開放的體系和可擴展的秩序。同樣是殖民,卻分別是野蠻與文明的代名詞。

二戰後,掀起民族國家獨立浪潮,大英帝國解體,世界霸主地位被美國取代。然而,今天依然有很多人說 「我們至今還生活在由英國主導的世界裡」。這讓人感到奇怪,大英帝國明明已經瓦解了,甚至有人說,它已經是個二流國家了,為何影響力還這麼大?

通常來講,一個國家影響世界至少可以憑借兩種力量:一種是強大的經濟、科技、軍事等「硬實力」;另一種則是文化、制度、意識形態等「軟實力」,相較而言,「軟實力」的影響力、吸引力更重要,也更久遠。據《2018年全球軟實力研究報告》顯示,英國的軟實力位居世界第一,遠高於美國!

新加坡的成功,是經濟的成功,更是制度的成功。它讓我們看到,後發國家要跳出歷史循環的怪圈,走出「後發劣勢」,必須要告別法國、俄國式的野蠻模式,回到主要由英國開啟的現代文明模式。

文明與野蠻的沖突,實際上是兩種經濟體系的沖突,這種沖突並沒有隨殖民時代的終結而終結,反而愈演愈烈。面對魚龍混雜的世界,一個國家或地區究竟作何選擇,關繫着未來的命運。因此,從經濟思想底層弄清現代文明何以發端,又如何維系,顯得尤為重要和急迫。

為此,先知書店特別推薦:制度經濟學先驅道格拉斯·諾斯作品集。諾斯通過制度變遷理論抓住了經濟、制度與思想的三大核心問題——經濟密碼、國家悖論與思想內核,更將三者融為一體: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究竟取決於什麼?如何通過制度讓國家成為經濟增長的關鍵,而非人為經濟衰退的根源?如何跳出一個國家固有文化思想對經濟與制度土壤的影響與限制?

今天分析相關問題必不可少的路徑依賴理論、國家理論、搭便車理論、意識形態理論等概念、範式無不來源於他。中國經濟學天花板的周其仁、張五常、吳敬璉、張維迎、韋森等知名經濟學家,皆深受他的影響;華人世界「離諾獎最近的經濟學家」楊小凱的「後發劣勢」理論,亦從他那兒得到了啟發和借鑒。

正如一位學者所評價的:「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我們需要一個諾斯」。但遺憾的是,盡管諾斯有如此重要的理論貢獻,然而他的影響力在中國僅限於學界,很少有人能認識到他的價值。

為此,我們從市面上的諾斯作品中選出最值得收藏閱讀的五本書,既有對歐美興起與制度變遷的研究,更有上升到文明高度,對現代秩序的思考。對於任何想了解經濟與制度深層關系的讀者來說,這些書都是不可不讀的思想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