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福建晉江街頭游盪幾天,同為百強縣的江蘇張家港相比,有些差距

2024年4月10日 17点热度 0人点赞

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旅行愛好者,我最近有幸游覽了閩南著名僑鄉晉江長三角的新興工業城市張家港。兩地雖然同列於全國縣域經濟百強之列,但在我的觀察下,它們在經濟實力、產業結構、城市設施和文化風貌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

首先從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就能看出兩地的懂悟。

晉江市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約為3200億元,常住人口207萬,人均GDP約15萬元。而張家港的地區生產總值則超過3300億元,常住人口145萬,人均GDP高達23萬元左右。單就人均水平而言,張家港已經相當於晉江的1.5倍有餘。

這種差距也反映在兩地的城市面貌上。

作為一座僑鄉小城,晉江整體給人一種沿海小鎮的感覺,街道狹窄、店鋪林立、鱗次櫛比的民居錯落有致。而張家港則處處透着工業城市的景象,新建的高樓林立、馬路寬闊整潔,園區小區星羅棋布。

不過,晉江雖小,但文化底蘊十分深厚。這里不但是閩南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城市。當地有豐富的歷史古跡、民俗遺產和宗教文化,比如南音送王船等在內的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名錄。反觀張家港,作為一座新興工業城市,歷史文化風貌並不太豐富。

兩地最顯著的區別還是在產業結構和發展重心方面。

晉江可以說是一座"製鞋名城"和"中國鞋都",體育用品製造、食品加工、紡織服裝等傳統製造業是當地的支柱產業。而張家港則是以冶金、機電、化工、紡織作為工業核心,並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如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朝陽行業。

不過,雙方在農業方面倒有幾分相似。

晉江盛產胡蘿卜、花生、紫菜等特色農產品,形成了"五色農業"的格局。而張家港也在發展優質糧食、綠色蔬菜、精品園藝等農業主導產業。兩地在鄉村振興、現代農業方面都頗有建樹。

除了主導產業的差異,兩地在城市配套基礎設施上也有明顯差距。

張家港地理位置極為優越,背靠長江,緊鄰上海,是重要的沿江港口城市。因此擁有發達的鐵路、公路、航運網絡,交通極為便利。反觀晉江,雖有泉州晉江國際機場和幾條高速公路,但整體交通狀況遠不如張家港通達。

簡單粗暴地用數字作比較,兩地差距的確很大。

但事實上,晉江和張家港本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城市類型,發展階段和定位目標也不盡相同。作為一座新興工業城市,張家港更專注於工業發展和現代化建設。而晉江作為僑鄉小城,除了製鞋等特色產業外,更多依賴於文化旅遊、僑批貿易等發展路徑。

兩地各有所長,用絕對化的觀點評判哪個更加"強大"實在有失偏頗。

不過從現代城市建設和經濟發達程度來看,張家港確實更具優勢和領先地位。張家港已經邁上現代化城市發展的快車道,而晉江在傳統與現代之間,仍有一段路要走。

不過,晉江豐厚的文化資源和獨特的區位優勢,在下一步發展中也可為其提供新的機遇。未來,隨着旅遊業興起和僑批貿易政策的利好,晉江有望迎來新一輪的發展熱潮。

總的來說,我在晉江街頭游盪數日,感受到了這里的人文氣息和小城情懷;而在張家港,則更多地體會到現代工業文明的沖擊力。兩座城市的確存在一定差距,但同時也是互補並包,正展現着現代中國城鎮發展的豐富多彩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