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青雲三兄弟為何成不了大事?《投名狀》深度解析

2024年4月20日 12点热度 0人点赞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

但是《投名狀龐青雲三兄弟為何最終沒能成就一番大事,根本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本期來給大家深度分析這個團隊,龐青雲、趙二虎、姜午陽三兄弟的人格特徵。

希望大家能在他們身上,看到一些性格的缺陷與弱點,幫助自己在社會在職場走得更遠。

龐青雲的背景

龐青雲算是武將出身,一直以來是一個將領,所以他很有個人的鮮明特點。

龐青雲最擅長的事情是當統帥,他有干勁,有那種拼搏的精神,也有理想。

途中的某一次戰役,被太平天國的人馬圍困,導致全軍覆沒,而他自己裝死成了最後的倖存者。

龐青雲為什麼裝死?

難道僅僅是想活着嗎?

不……

我個人的理解是:

他心中的夢想和理想在支撐着,等着東山再起的那麼一天。

龐青雲想干一番大事業,所以他必須先活下去,留着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如果意志稍微薄弱一點的人,我估計早就放棄了。

從死人堆里爬出來之後,龐青雲知道先要解決吃飯的問題,所以入了姜午陽的伙,去當山中土匪。

最後搶了魁子營的軍糧,一起回到了村莊,飽飽的吃了一頓。

以龐青雲自己的眼光來看,這樣根本不是長久之計。

但以他的個人閱歷來看,我認為他看重的是村子裡面的那些壯丁。

所以龐青雲能夠短暫的在村子裡面停留的理由,我覺得有兩點:

其中之一是有飯吃,其中之二是這些壯丁對他來講是翻身的資源。

所以龐青雲才勸趙二虎和姜午陽一起和自己從軍,為了說服三位大人能夠支持自己,龐青雲心裡清楚,需要個見面禮。

如果空手回去的話,只會被嘲笑,得不到任何支持。

所以他們就一路招攬了800號人,再加上陳公給的1500人作為根基來翻盤,龐青雲以少勝多,可謂也是豪賭了一把。

不得不說,舒城一戰的確體現出了龐青雲作為統帥的能力,這里我說的是作為將軍的統帥能力。

龐青雲渴望的是盡快結束戰爭,讓百姓和自己的兄弟都過上更好的生活,這是他的理想。

但過於理想化,也是他的一個最大的缺陷。

在沒有經過三位大人的同意下,龐青雲私自攻打蘇州南京,這使得三位大人裡面有兩位是不支持他的。

因此龐青雲缺少糧食!

但他在逆境當中還是找到了辦法,我們又看到了他另外的一種才華,找到魁字營的何魁談判,給他畫餅。

從而獲得了何魁的糧草支援,順利拿下蘇州與南京,而且還把何魁踢在了一邊,何魁相當於賠了夫人又折兵。

從這里也可以看得出來,龐青雲還是有一定的手段。

攻下這兩座城池,相當於給慈禧太後拔掉了眼中釘,所以龐青雲很快要去面見慈禧

在面見慈禧的過程中,龐青雲接連做錯了兩件事。

一是開口和慈禧太後說免除兩江百姓三年的賦稅,慈禧太後的手做了一個後縮的動作,說明慈禧太後的心理非常害怕。

因為那個時候的清朝已經是國庫空虛了,龐青雲這麼做,無疑在為難慈禧太後。

慈禧太後縮手的動作

但龐青雲是有功之臣,慈禧太後也不好說什麼,只得勉強答應。

龐青雲做錯的點在於,他不能當着慈禧太後的面這樣子去拆台。

慈禧太後答應你了,那其它地方的總督啥的怎麼看呢?

他們是不是會眼紅你龐青雲呢?

我認為比較好的做法是,龐青雲不用操之過急,可以上一個奏摺給慈禧太後。

第2個做錯的點在於,被慈禧太後封為了兩江總督之後,龐青雲以為自己已經有了一定的地位,所以根本不屑與陳大人,還有狄大人為伍。

見完慈禧太後之後,龐青雲和兩位大人坐了一會兒,龐青雲拒絕了他們的邀請。

這就意味着以後在太後的身邊,沒有人替龐青雲說話。

而兩位大人也由剛開始拉攏龐青雲的態度,轉變為了對抗龐青雲的態度。

所以狄大人當場翻臉,並大聲呵斥龐青雲,說趙二虎的兩件事。

龐青雲不想有把柄抓抓在兩位大人的手上,所以就處決了趙二虎。

所以龐青雲這一步錯,就導致了步步錯。

我總結了一下,錯了這麼多:

得罪了慈禧太後,得罪了朝廷的其他地方督府,得罪了兩位大人。

然後就是自己從內部瓦解了自己的團隊,滅掉了趙二虎,又導致姜午陽和自己產生了非常大的意見分歧。

龐青雲之所以這麼做,還是因為性格的缺陷。

我的評價是:

龐青雲始終只是一個武將,善於攻城拔寨,他能當好一個將領。

但是缺乏文臣完成那樣的遠大見解,他不懂得人情世故,不懂得經營人際關系,不懂得維護自己內部團隊的安定。

他覺得只要自己在總督的位置上,那就可以實現人生的理想。

其實他的想法是錯誤的!

想要當好這個總督,首先內部要有強大的團隊,其次慈禧太後身邊要有人幫他說話。

這就如同陳大人帶着龐慶雲面見慈禧太後的時候說的一句話:從門口走到朝堂之上,花了整整30年。

這句話的含義非常深刻,也就是說每一步都不容易,每一步都是小心翼翼,才能夠穩住30年。

而還有一個細節,龐青雲站在陳大人的旁邊;

陳大人講這句話的時候,龐青雲根本就沒有聽下去,他只是看到了眼前的朝堂。

我認為這一個鏡頭展現出來的是龐青雲心中的理想和抱負,還有權利。

但他根本就不知道朝廷的水有多深。


再來說一下趙二虎

趙二虎是一個非常忠厚的老實人,這和他的出身有關。

他沒有龐青雲那麼好的背景,從小在村子裡面長大,自然會顯得比較固執,因此他的心中會有一份執念。

哪怕是趙二虎從土匪變成了山字營的正規軍,心中那種根深蒂固的想法還是很難改變的。

比如說剛開始在村裡面的時候,他就有一個習慣,在已經失去的兄弟的位置上,倒上一碗酒。

當土匪的時候靠搶,還說什麼進城搶三天,做法顯然是不夠明智。

所以龐青雲當着趙二虎的面斬人立威,趙二虎是不怎麼能理解龐青雲的。

後來攻向南京他們的陣營其實已經非常大了,相當於已經攻占了一方地盤,是在朝廷當中有一席之地,也相當於地方督府的實力了。

但是趙二虎還是非常可笑的,不遵守朝廷的規矩。

他依然行駛的是自己的那一套,直接拿軍餉出來分。

很明顯做法是不夠明智的!

趙二虎遵守兄弟的情誼,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有點固執的老實人。

他不懂得變通,不懂得接納一些新的東西,不懂得學習,因此不能理解龐青雲兩兄弟之間存在隔閡,團隊的籬笆是不夠緊密的。


再來說一下姜午陽

對比於趙二虎來說,姜午陽其實沒有那麼固執,他們兩兄弟的出身一樣,都是來自村子裡面。

在早期的時候,姜午陽其實能夠理解龐清雲,因為那個時候的龐青雲是在為事業的奮斗。

而龐青雲所做的幾件事,姜午陽也是非常理解的。

比如說斬首兩個不懂事殘害民女的立威,還有蘇州城直接解決掉4000個俘虜。

但到了後來,龐青雲的一些事情觸及了姜午揚的底線。

就算龐青雲和蓮生(趙二虎的妻子)有關系,姜午陽也沒有覺得是龐青雲的問題,反而覺得是嫂子的問題。

所以我認為在姜午陽心裡,他所堅守的最後一道底線就是兄弟和投名狀,這一點他非常的執着。

也就是說,他是一個非常遵守契約精神的人:外人亂我兄弟者必殺之,兄弟亂我兄弟者也必殺之。

因此我的解讀是:

三個這樣的人走在一起,他們並不是志同道合,反而像是一種臨時的合作關系。

他們的能力分布不均,他們的認知不能夠達到統一的高度,他們各有所想。

在一起合夥辦事的時候,他們之間沒有思想的共鳴,語言的共鳴和價值觀的共鳴,那是很難成就一番大事業的。

通過電影的表現來看,他們三人當中誰也沒能說服另一個。

每個人都非常的執着,堅定自己內心的信念。

因此這樣的一個團隊,根本就不是一個穩固的樁,一個籬笆三個樁都不穩,怎麼能夠起到相應的作用呢?

所以那是一種必然的失敗!

他們三兄弟的組合,在我看來壓根就不是一個完美的團隊。

從他們三人的身上,我們能夠看到很多明顯的人性的弱點。

龐青雲缺少了文臣的能力,過於理想化,因而看不懂朝廷的局勢犯了大錯。

他雖然懂得管理團隊,但卻不懂得經營兄弟關系,還有個人的情感關系。

而趙二虎是一個非常老實的古板的,不肯改變的人,他非常忠義,但忠義也害了他。

姜午陽沒有成大事的想法,他的心中事業不重要,擺在前面的是兄弟和契約精神。

這是我對三個人事業失敗的理解。

希望小夥伴從他們失敗的原因上,學會到一些社會知識,幫助自己在職場和團隊裡面走得更遠。

還有其他更多看法的小夥伴,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喜歡文章的家人,記得點贊關注[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