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做飯幼兒園爆紅後,進不了幼兒園引發新焦慮,有家長開兩天車只為見園長

2024年4月20日 15点热度 0人点赞

因為燒飯、烙饃,距離徐州市中心約20公里的徐海路幼兒園火了。在徐海路幼兒園的視頻里,孩子們忙着擀麵、烙饃、磨豆腐,熱火朝天地炒菜、蒸窩窩頭,即使隔着屏幕,孩子們的快樂也撲面而來,這樣的畫面觸動了無數屏幕前的家長。

在社交平台上,視頻下方的評論區沸騰了——「這個幼兒園值得全國推廣」「這才是幼兒園該有的樣子,而不是整天打卡,布置孩子完成不了的手工」「這才是學前教育,真正意義上回歸式教育,能影響孩子一生」……

一時間慕名而來的家長數不勝數。4月初,有孩子家長為了見園長,從西安開了兩天車,趕到幼兒園門口時已是晚上9點多,這樣從外地千里迢迢而來的家長並非個例。記者在幼兒園門口觀察了兩天,幾乎每天都有家長前來咨詢、打聽。

這多少讓人有些意外。一般來說,教育名校多集中在大城市,在一些私立幼兒園,學外語、數學,練馬術、高爾夫才是標配。怎麼現在燒飯、烙饃也能吸引這麼多家長?

孩子們一起做窩窩頭

近年來,全面加強勞動教育成為教育系統乃至全社會的重要課題。尤其是2022年4月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准(2022年版)》規定:勞動所占課時將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多種勞動技能將納入課程。勞動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不少學校展開了一系列鮮活的探索和實踐。

徐海路幼兒園的爆火,從某種程度來說,折射出全社會對美好教育的樸素認知和共同期待,也有助於人們探究和反思教育的本質。

讓孩子在勞動中成長

4月11日早上,徐海路幼兒園的院子裡充滿歡聲笑語,在不同的戶外區域,孩子們穿着小圍裙、戴着小廚師帽,井然有序地忙碌着。在烙餅區,孩子們有的在專心烙餅,有的忙着擀麵;在爐灶區,有「大廚」在賣力地翻炒雞蛋,小助手在一旁幫忙倒調料;還有切水果的、剝豆子的、做窩窩頭的、洗砧板的……每個孩子都忙得不亦樂乎。對勞動的流程,孩子們顯得很熟悉。要拿鏟子炒菜的孩子,會先在老師的幫助下戴好面罩、手套,確保皮膚不外露。

孩子在收拾台面

「開飯咯!」在幾道家常菜和兩籠窩窩頭出爐後,孩子們麻利地把「後廚」收拾好,洗好手,團團圍坐在亭子裡的大方桌前,不時招呼老師來品嘗自己做的菜。飯菜冒着香氣,孩子們嘰嘰喳喳地交流着,老師們在一旁給孩子們拍照留念。在徐海路幼兒園,這樣有煙火氣的烹飪課程,每周都會有,所有大班和中班的孩子每周至少能體驗一次。

「最開始要給孩子們准備烹飪材料時,我們老師也有點擔心,會不會開展起來難度很大?但後來發現,整個過程孩子們都非常快樂。一開始,老師需要提醒小朋友烹飪時的注意事項,後來孩子們都會主動去找活做,並且自己分好工。」中班的張老師說。

炒菜、烙饃、蒸饅頭這類廣受關注的勞動課程是幼兒園去年才推出的。但實際上,燒飯的爐灶出現在徐海路幼兒園,並不是一個偶然事件。

幼兒園園長張乾一直希望打造讓孩子們在自然中成長、在勞動中成長的幼兒園,園內設置了森林區,小雞、小兔子在林中閒庭信步,小鳥、鴿子在長長的網狀鳥籠里探頭張望,小鴨子和小金魚在水池中游來游去。每天小朋友都能在鳥鳴聲中,觀察鴨子、小魚、兔子,並參與玩泥巴、磨豆漿等戶外活動。

在室內區域,茶藝、香包製作、縫紉、插畫等課程一應俱全。「所有能想到的材料我都會給孩子們准備好,讓他們發揮想象、自己動手。」張乾說。

去年小院的山楂樹結果子時,孩子們在園中摘果實。看着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一旁的張乾則在思考,勞動課該怎麼上?「與其讓孩子們把果實帶到課堂里去,然後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解,為什麼不讓孩子們一起動手操作呢?」張乾心裡有了主意。

很快,張乾在山楂樹旁建起柴火爐灶,讓孩子們自己串山楂、熬冰糖,製作冰糖葫蘆,分工勞動,結束後一起洗碗、互相交流。「所有孩子都特別興奮、特別開心。」張乾說。

從那時起,圍繞着這爐灶展開的勞動——醃臘肉、做香腸鹵豬頭肉、炒雞蛋、蒸窩窩頭等,成為孩子們最愛的活動。

孩子在炒菜

不少家長反饋,孩子上幼兒園後,自理能力、動手能力一天比一天提升,在家也會炒雞蛋、做窩窩頭、包餃子,能主動幫家長分擔家務。一個小朋友告訴記者:「奶奶跟我說,不要總是寫作業,要多練習做點心、炒菜,不然在幼兒園學到的手藝會忘記的。」

正在上中班的航航剛進園時,內向沉默,入園一年多,他已經成了老師們口中的大廚,炒菜、炒花生有模有樣,人也變得開朗自信,他還給自己炒菜時的動作編了一首「轉圈圈之歌」,大方地在老師和同學們面前展示。

「我爸爸的工作是開車,經常熬夜,還得早起,很辛苦,我就想做美食給爸爸嘗嘗,讓爸爸開心。還有奶奶打工回來,我就想,奶奶是不是有點渴了,我就在家做了一碗豆漿給她喝。」面對記者,航航毫不怯場,介紹得有聲有色。

教育最終回歸的是生活

徐海路幼兒園坐落在張莊村小區內,張乾小時候,這里還是一片農田,現在屬於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張乾就出生在張莊村,盡管現在鄉里鄉親們都住進了高層樓房,但那種鄉村的熟悉感依然在。自2019年開園以來,許多入園的孩子就住在張莊村小區,這些孩子的家長都認識張乾。

村里老一輩人喊張乾的小名:「毛甜」。在這樣親切熟悉、有信任感的鄉土環境裡,學前教育專業出身的張乾覺得自己不用瞻前顧後、縮手縮腳,可以大膽地嘗試和探索。

張乾說,自己的想法其實很簡單,五個字——「生活即教育」。在幼兒園公告牆上,有不少和「生活」有關的字眼,辦學理念一欄寫着「悅生活、會生活、愛生活、享生活」。旁邊張貼着「享受生活」「熱愛生活」「學會生活」等宣傳語。

孩子在擀麵

這樣的辦學理念和張乾從小的生活經歷有關:「我小時候,父親在礦上挖煤,母親在家務農,雖然家裡不是很富有,但現在回想起來,和家裡人一起去田裡玩,插秧、玩泥巴,非常快樂。現在的孩子好像特別缺失這一塊。」張乾說,自己辦幼兒園的初衷,就是希望給孩子們不一樣的童年生活,長大後,回憶起來時有幸福感。

這個目標聽着一點也不簡單,但張乾認為並非難以達到。「一日生活皆課程,我們想出來的這些課程延伸,不就是結合生活日常,讓孩子們學會生活嗎?」張乾強調,所有的教育最終回歸的都是生活。

前兩年教育部提出「多種勞動技能將納入課程」,引發了張乾更多的思考,「我當時就想,教育部提倡大中小學生要開展勞動課程,為什麼不能讓幼兒園的孩子也參與到勞動中呢?」

如此思考的並非只有張乾一人。如今,在全國各地涌現出越來越多鮮活的勞動課程,山東濰坊、浙江台州,有學生在果園里種植、有學生在校園里包餃子……在此過程中,共識逐漸形成:在勞動過程里的學習和收獲,不亞於在課堂上聽來的知識。

幼兒園園長張乾

「數學非得要把它寫在紙上嗎?只能是一加一、二加二嗎?孩子們就不能在勞動中接觸到數學嗎?」張乾連用了三個反問句。

幾年前,幼兒園里有一位老師准備結婚,老師和孩子們為這位新娘准備了一場特別的婚禮,所有婚禮細節都由孩子們動手張羅,製作請帖、發放請帖、准備「小婚車」、在花園里收集花朵製作捧花……就連新郎新娘咬蘋果的游戲環節,也由孩子負責挑起綁着蘋果的木杆。

「孩子們包喜糖時,自己會算每袋包幾顆、怎麼包,要發給多少人,這些不都是數學嗎?」在張乾看來,在動手的過程中動腦,反而會讓孩子們的感知更深刻,學習更有效率。

「農歷二月初二,孩子們會做糖豆、挑燈籠;秋天紅薯收獲的時候,孩子們說想吃烤紅薯,我就買來小型的烤地瓜機,讓孩子們感受紅薯烘烤的過程。」說到這里,張乾的眼睛泛着光,「當孩子在勞動時,他們的專注力、動手能力、思考力各方面都在提升,這些孩子熱愛生活,長大後怎麼會沒出息呢?」

孩子在磨豆漿

幼兒園爆紅,背後是焦慮的家長

徐海路幼兒園的位置有點偏遠,從徐州東站出站後,要再往東乘車約6公里才能到達。盡管幼兒園不在市中心,一些家長卻寧願舍近求遠,租住在幼兒園附近的張莊村小區。

最近一段時間,大昭媽媽每天都會在幼兒園大門外站很久,觀察小朋友們的活動情景。

大昭今年3歲半,為了給他選擇一個合適的幼兒園,大昭媽媽十分謹慎,徐海路幼兒園已經是孩子上過的第三個幼兒園了,今年4月中旬入園。

「孩子不能再選錯幼兒園,選錯我都害怕了。」大昭媽媽告訴記者,孩子從小體質比較弱,之前上的兩個幼兒園戶外場地小、戶外活動時間短、教室陽光不充足,孩子入園後容易生病,動不動就吃藥打針,退學了兩次。

去年下半年,大昭媽媽在網上刷到徐海路幼兒園的小視頻,發現這家幼兒園戶外場地大、運動器材多,不僅戶外活動時間多,勞動課程也很豐富。這讓她動了心:「雖然從家裡開車過來要40分鍾,但報名成功後,我便在幼兒園旁邊租了一套三房,一個月800多元房租。」

大昭媽媽並不是個例。記者在園外遇到了另一位來接孩子放學的家長。這位媽媽姓徐,她的家距離徐海路幼兒園約10公里。兩年前,為了挑選幼兒園,徐女士甚至去另一家幼兒園當了一天保育員,近距離觀察。「為了孩子嘛。」徐女士覺得自己的做法很正常。

徐海路幼兒園在網上火了以後,許多家長都在評論區留言:「園長,我想給孩子報名。」甚至有家長提出:「我自己帶個板凳給孩子來上學行嗎?」但大多數的評論沒有後話,由於幼兒園的招收能力有限,目前已經滿員。

孩子們圍在食材邊

「我的孩子進不了這樣的幼兒園怎麼辦?」一些家長又產生了新的焦慮。對此,張乾希望家長理性報名,「每個班級的孩子數量有限,不可能為招收孩子往班級里『硬塞』,首先還是得滿足周邊孩子的入園需求,有餘力才能再招收一部分。」

「其實,家長不用太緊張,而應該給孩子自由、自主的空間。」張乾用教學中的案例說,「孩子的習慣和能力可以在勞動中形成,到小學以後,小學老師都反饋說,我們孩子的注意力特別集中,也特別自信,他們表達出來的話語,可能是其他孩子說不出來的,家長要相信我們的孩子可以自主學習。」

照片及視頻拍攝:李欣欣

視頻製作:周馳昱

欄目主編:孔令君 文字編輯:陳抒怡

來源:作者: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