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起源地的中國為什麼失意於國際市場?不敵非洲小國肯尼亞

2024年4月23日 14点热度 0人点赞

#精品長文創作季#

談及茶飲的發源地中國,卻對茶業話語權旁落,這對每一個熱愛茶文化的中國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恥辱。然而,這卻是無法迴避的現實。基於多次與以立頓為代表的國外茶葉品牌的交鋒,我們得出了這個結論:要想挽回這一話語權,何其艱難。

為何如此?這是一段漫長而復雜的歷史。從英國人竊取我們的茶樹、茶種開始,我們便失去了資源優勢。從他們把第一批印度茶運回英國銷售,我們又失去了市場優勢。及至英國人宣布印度為世界茶原產地,茶文化與中國之間的聯系被從根本上切斷。我們為之自豪的飲品,竟然變成了他鄉之物。

更為糟糕的是,從英國人創建第一個陶罐廠,生產第一把帶把的銀質茶壺,乃至首次在茶杯中加糖,中國茶葉及其相關器皿的歷史地位都被逐一顛覆。

如今,我們面臨着更為嚴峻的挑戰:一切須從零開始。

當我們要出口茶葉時,需遵循歐盟、英國、日本美國等國的標准。2012年,立頓在綠色和平組織檢測出含有有害物質後,卻拿出的是中國標准。令人驚訝的是,按照我國衛生部的標准,立頓中的有害物質並未超標。這一幕與日本綠茶檢測系統的嚴格形成鮮明對比,我們的茶葉在日本市場難以立足,而使用日本農藥雖能順利通關,卻在歐盟遇到新問題。

自2006年日本實施《肯定列表制度》以來,我國茶產業在國際市場上愈發被動。2008年,歐盟發布新的食品農藥殘留標准,涉及范圍廣泛,針對我國農藥使用情況對部分標准進行調整。這些綠色壁壘使得許多茶企望而生畏,轉而尋求國內市場。

在這種背景下,有機茶概念應運而生,成為茶業界關注的焦點。有機茶生產過程嚴格遵循有機農業生產體系,確保茶葉品質。然而,根據中國海關2011年的統計數據,我國茶葉出口總額為9.65億美元,平均單價2.99美元。盡管出口數量和平均單價均有增長,但與2010年相比,進口量排名前五的國家中,除摩洛哥外,其他國家均呈下降趨勢。


國際茶葉市場現狀如何?

在此期間,我國茶葉在非洲市場的占有率較高,尤其是摩洛哥,中國茶葉在當地市場占有率高達97%。然而,這份成績單並不理想,我國茶產業仍是依靠低廉價格在國際市場取得一席之地。綠茶在出口總量中的比重並不顯著,僅在其他茶類中略有市場份額。

在國際市場上的茶葉出口方面,世界十大茶葉出口國,分別是肯尼亞斯里蘭卡、中國、印度、德國、英國、日本、波蘭、美國和阿聯酋,其中肯尼亞、斯里蘭卡、中國和位居前三位,而且三國的出口量超過世界茶葉出口的一半以上。斯里蘭卡位於亞洲的南亞地區,是一個位於印度洋上的島嶼國家,被稱為「印度洋上的明珠」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1903年英國人凱納將茶樹引進肯尼亞到今天,短短一個多世紀,肯尼亞已經成為非洲最大的茶葉生產國,這里出產的紅茶全部為紅碎茶,但氣味一樣濃郁鮮烈、湯色紅艷透亮。

最大的茶葉生產國,出口量不及非洲中部的一個小國,與一個小島勢均力敵,讓中國人情何以堪啊!

盡管中國和印度的茶葉消費量巨大,但進口茶葉在其總消費量中的比重微乎其微,僅占不到5%。消費國自身的因素也是影響茶葉貿易表現的關鍵原因。

以歐盟為例,這個世界紅茶消費的重要市場包括英國、德國和法國等,都有着較大的茶葉消費量。然而,歐盟在茶葉進口方面設定了嚴格的標准,特別是對農殘的嚴格要求,這限制了中國茶葉的出口。

國際貿易的核心在於互通有無,相比於產茶國,那些不產茶或產茶量較小的消費國,如俄羅斯巴基斯坦、美國和埃及等茶葉消費大國,則是推動茶葉貿易增長的主要力量。

茶葉出口受茶葉生產狀況的影響明顯。當前,全球茶葉生產呈現出「南紅北綠」的分布特點,即低緯度地區以紅茶為主,如印度、肯尼亞、斯里蘭卡等國;高緯度地區則以綠茶為主,如中國、日本等國。
為拓展國際市場,各國都在努力優化茶葉出口結構。例如,印度自上世紀70年代起就開始嘗試種植綠茶,以期搶占我國綠茶市場,但由於自然環境和茶種因素的制約,這一嘗試並未取得成功。同樣,我國也在加大紅茶的研發和出口力度,我國紅茶主要以小種紅茶功夫紅茶為主,與國際市場流行的紅碎茶存在較大差異。

雖然我國曾試圖擴大紅碎茶生產,但紅碎茶的生產成本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而國際市場價格又低於全球平均水平,導致其缺乏競爭力。因此,紅茶生產與出口呈現逐年減少的趨勢,2018年茶葉出口中,紅茶成為唯一一個出口份額下降的茶類。

我國紅茶出口數量多年徘徊。早年紅茶市場的繁榮使得眾多企業紛紛投身紅茶生產,甚至一些原本不生產紅茶的企業也在2011年開始涉足這一領域。這或許是國內惡性競爭所致,但出口的紅茶仍能帶來利潤。雖然這份成績單並不亮眼,但我國紅茶正是依靠低廉的價格才在國際市場取得了一席之地。此外,作為綠茶大國,我國綠茶在出口總量中的占比並不顯著,也未能征服傳統茶葉消費大國,只有在其他茶類中才能瞥見其市場點綴的身影。

2023年中國茶葉主要外銷國家/地區


茶葉,作為一種全球流行的飲料,占據了進出口貿易的重要地位,成為關鍵的商品之一。通常,茶葉生產大國往往也是出口大國。然而,茶葉生產與出口之間並非絕對成正比關系,因為茶葉出口水平還受到國內需求的影響。中國和世界茶葉生產大國印度在這方面便是典型例子,兩大國內需求市場龐大,消耗了絕大多數茶葉,因此可用於出口的茶葉總量相對有限。

自2008年以來,全球茶葉出口市場總體保持穩定發展,出口量大致保持在170萬噸左右。然而,到2017年,全球茶葉出口量卻出現了1.1%的下滑,說明國際茶葉市場存在一定程度的產能過剩問題。

東亞、南亞和非洲地區是茶葉出口的三大主力市場。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越南茶葉市場發展迅速,全球茶葉出口排名逐年上升,已躋身世界前五茶葉出口國之列。

相較於茶葉出口,茶葉進口市場更為分散,這與出口國種植規模大、產量高有很大關系。肯尼亞、中國、印度、斯里蘭卡是全球四大茶葉出口國,出口市場呈現出明顯的全球化特點。以中國為例,2017年茶葉出口國家與地區超過120個。



受地緣和茶類等因素影響,各主要出口國在全球市場的分布存在一定差異。中國茶葉出口主要國家包括俄羅斯、美國、摩洛哥、巴基斯坦等;印度和斯里蘭卡以紅茶聞名,市場主要集中在歐洲;而肯尼亞茶葉市場的很大一部分則在非洲地區。


中國茶葉出口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我國茶葉品牌均難以與外國競爭者相提並論。茶葉生產面臨的挑戰與我國眾多其他產業相似:產品質量、國內過度競爭、國際市場價格低迷和利潤微薄,以及品牌力量薄弱。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過度市場分割。

問題起源於茶園。我國中部、南部和西部均有茶葉種植區,約800萬茶農從事茶葉種植,但大部分茶園都是家庭式小茶園。連接小茶園成大片茶園的計劃受到土地法規的限制,因為農民僅擁有耕種權,而不能出售土地。這導致我國茶葉生產工業化程度遠低於肯尼亞和印度等國。以浙江省為例,盡管是我國最富有的省份,小型茶園仍超過100萬個,每個占地不足0.2公頃。對遍布各地的數百萬茶園進行質量監控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我國茶葉出口商屢屢遭遇茶葉質量不符合國際安全標準的問題。

我國茶葉在國際市場的售價僅為每千克2美元,這一價格遠低於印度的2.7美元和斯里蘭卡的3.4美元。然而,若我國茶葉的質量無法得到普遍提升,出口茶葉在國際市場的價格恐將持續低迷,難以脫穎而出。在國內,茶葉市場充斥着數千個品牌,激烈競爭導致市場份額高度分散,進而使企業利潤變得極為薄弱。此外,盡管我國擁有眾多特色茶葉,但它們並未在國際市場上形成較高的知名度,從而限制了我國茶葉品牌的國際影響力。為了實現茶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仍需大力推進茶葉生產工業化,並運用更高效的營銷策略,提升我國茶葉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