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東梅留學美國,直言:除了大使李肇星,沒人知道我是毛主席後人

2024年4月24日 21点热度 0人点赞

1999年,毛主席的外孫女孔東梅前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在那裡,她見到了時任駐美大使的李肇星。作為外交家,李肇星自然是知道毛主席的親人的,包括這位和毛主席長相非常相似的親外孫女,但孔東梅卻坦言:「千萬不要對外宣揚我是毛主席後人的身份。」

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誰都想與毛主席有更加親近的機會,可身為直系親屬的孔東梅,卻為何要刻意隱瞞這件事呢?

一、呱呱墜地

1972年,在上海的一處民房裡,一個女嬰出生了,當親友們上前看望這個小傢伙的時候,竟驚喜的發現她的下巴上長着一顆和她外公一摸一樣的痣,而他的外公不是別人,正是毛主席。

當遠在千里的毛主席看到這個長相酷似自己的小傢伙的照片時,不禁流露出欣喜的笑容,還親自給她取了「孔東梅」一名。「東」字取自他的名字,而「梅」也正是毛主席最愛的花,象徵高潔與堅毅,他希望這個小外孫女也能夠像東方綻放的一株梅花一樣傲然成長。

而小東梅的出生,也是寄託着毛主席希望的。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很差,人們的生活也非常艱苦,時常有吃不飽飯的情況。

因此毛主席的女兒李敏對於這個孩子的孕育一直拿不定主意,於是詢問父親的意見,主席卻堅定地說:「不管再苦,也要把這個孩子生下來,不能就這樣拋棄!」

雖然毛主席也很喜愛這個外孫女,但由於當時李敏一家居住在上海,而毛主席則在北京,再加上身患疾病行動不便,於是小東梅也沒能和外公見過面。直到1976年毛主席逝世,舉國悲痛,孔東梅才意識到自己的這位外公,就是大名鼎鼎的毛主席。

雖然父母時常會給她講起外公在戰爭革命時期的英勇戰績,和對新中國的貢獻,但是小小年紀的她,也不懂這層關系的重要性,並且身邊的人也都常常叮囑她,不要在外宣稱自己與主席的關系。

二、紅毛毯窺家事

孔東梅雖然是毛主席的親外孫女,但卻未曾見過毛主席一面。只有在整理母親和外婆遺物的時候,才能接觸到毛主席曾經的書信和用過的物品。

她的外婆賀子珍有一條已經破了洞的紅色毛毯,那是賀子珍和毛主席在長征途中和延安生活時共同使用的毛毯。

賀子珍是毛主席的第二任妻子,陪伴毛主席度過了艱苦的長征歲月,後來,因為賀子珍想要外出深造,不得不離開毛澤東,獨自前往蘇聯求學,帶走了這條珍貴的紅毛毯。

1937年底,賀子珍不甘心多年來只做毛主席的生活和文件秘書,於是決心離開毛主席,出去學習兩年,希望能夠快速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和能力水平,盡快獨立執行工作多做貢獻。

離開前,毛主席與賀子珍又進行了一次長談。

毛主席知道妻是個獨立的有心氣的新女性,於是以工作為由挽留道:

「子珍,你一定要走嗎?你就是我和組織之間交流的通信員,這樣的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啊。」

然而已經為毛主席生下兩個孩子,並且發現自己又懷孕了的賀子珍並沒有心軟。她緩緩說道:

「潤之,我知道你非常愛我,我也一樣,也知道秘書的重要性,但我不甘心一直這麼做下去。等我出去深造兩年,回來我一定能夠為黨分擔更加重要的工作,相信我。」

離開的賀子珍帶走了那條珍貴的毛毯,這是她與毛主席共同的回憶。

在蘇聯留學的後期,由於德蘇戰爭的爆發,賀子珍的生活水平急速下降,經常吃不飽穿不暖,還因為照顧病危的女兒李敏生了場大病,導致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精神狀態也非常不好,於是被院長送進了精神病院。

在精神病院的病床上,賀子珍又拿出了那條她一直帶在身邊的紅毛毯,不禁思念起了毛澤東。她想到自己把這條他們共同蓋了多年的毛毯拿走了,他的被褥不是更加單薄了嗎?夜晚會不會冷呢?當年的一個任性舉動,終究是使賀子珍錯失了與毛澤東兩情相悅的美好情緣。

後來賀子珍回國後,因為毛主席已經和江青在一起了,於是他們也沒能復合,賀子珍只能一直把這個她與毛主席的信物帶在身邊。他們的外孫女孔東梅,也得以通過這個珍貴的遺物了解到那段歷史,這也可以稱之為是她的家事了。

三、留學深造

孔東梅的外婆賀子珍,當初就因為不安於現狀和追求獨立而離開了毛主席,而繼承了毛主席相貌的孔東梅在性格上卻與外婆頗為相似,個性倔強、特立獨行。

雖然父母都囑托孔東梅不能對外宣揚自己是毛主席的外孫女,要低調,但作為毛主席的後代,實在是很難不受人關注,人們一旦知道了這層關系,就會給她貼上「毛主席外孫女」的標簽,到哪裡都被人拿着放大鏡看。這也使她壓力倍增,因此她也更不願意像別人說起她與毛主席的關系。

於是在1997年,孔東梅決定前往誰也不認識她的美國求學深造。

當時的孔東梅雖然是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主修英語,但是對文學也頗有研究,像是繼承了外公的文學天賦,隨後在1999年,孔東梅順利考入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國際傳播的相關學位。

去往美國後,她還前往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拜訪了當時的大使李肇星,李肇星一見到孔東梅,便驚呼:「像!實在是像!和毛主席簡直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呀。」

孔東梅禮貌地回應道:「哈哈,李大使,這里(美國)除了你,可沒人知道我是毛主席的後代呀。」

李肇星又關心起她的近況:「好好,我知道你很低調,我不會宣揚的。怎麼樣,在美國的生活還習慣嗎?有什麼困難可以隨時聯系大使館,不管你是誰的後代,大使館都會盡全力幫助中國公民解決困難的。」

因為沒有了被認出身份的困擾,剛開始在美國的生活使她感到自在,她同普通的年輕人一樣學習、工作、做飯、逛街。

但這種平凡且重復的生活很快令她感到了厭倦,同時身在國外的她也從另一個角度了解到了更多關於外公毛主席的故事和他強大的影響力。

因為身在異鄉,她時常和母親李敏通電話訴家常,李敏也慢慢告訴了她許多外婆與外公的故事,還有自己和父親毛主席的故事,這使孔東梅對自己的家庭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一向低調的孔東梅,決定用自己的才華,為家裡人做一些事情,也是為世界更加了解主席毛主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貢獻。

四、宣傳紅色文化

2000年,孔東梅收到了母親李敏寫的書《我的父親毛主席》,書中提到的家族往事,包括戰爭的殘酷、革命的艱辛、長輩們偉大的志向和英勇無畏的事跡,使她的內心掀起一陣陣波瀾、久久不能平復。

加上自己作為毛主席後人的身份,知道許多旁人所不知道的秘密往事,孔東梅決定投身於紅色文化的宣傳當中。

有一次,孔東梅在走訪紅色革命老區的時候,被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緊緊握住雙手不放,他看着孔東梅的面孔留下了激動的熱淚,許久才開口說道:「這就是毛主席的後人吶!你看這痣,簡直是一摸一樣。毛主席回來看我們啦!」

這位經歷過革命年代的老人對毛主席有着比年輕人更加深厚的感情,孔東梅也緊握回老人的手,眼中閃爍着淚光。

孔東梅因為這顆和外公一樣的下巴痣,而時常收到像這樣別樣的關心,正是這種經歷,讓她得以知道原來在今天依然有這麼多人還牢牢地記掛着,感激着毛主席,這也使她更加堅定了傳承和宣傳紅色文化的決心。

2006年,在毛主席逝世30周年之際,孔東梅出版了《改變世界的日子——與王海容談毛主席外交往事》,書中描述了大量毛主席與外國記者談話、接見外國領導人和簽署各種外交文件等外交大事件的秘聞,將中國許多重要的歷史性外交時刻記錄並保存了下來。

雖然孔東梅會借用毛主席後人的身份來宣傳紅色文化的,但她並不會因為這個身份而捆綁自己,反而會勇敢地做自己,來打破人們「紅三代就是傳統、保守、老舊」的思想偏見。在訪問台灣時,孔東梅經常身着時尚大方的服裝出席各種場合,塗了甲油的指甲也格外引人注目。

台灣地區的新聞記者看到後紛紛說道:「原來毛主席的後代這麼時尚,這麼個性。」孔東梅也只是回以禮貌的微笑。

孔東梅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幫助自己更加有影響力地宣傳紅色文化,同時也不會失去了自己的獨特性,她想要做好這項事業,也希望做自己。

這種既低調獨立,又有事業心和頭腦的行事風格,也正是孔東梅繼承偉人「機智」「不服輸」性格的生動寫照。

從「別讓人知道我是毛主席的後人」,到主動了解家族往事,再到積極投身於傳承紅色文化事業,不變的是孔東梅作為偉人後代卻低調的行事風格,變化的,是她日益增長的文化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