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重用過的5大漢臣,不僅善終且一個比一個厲害,他們都是誰?

2024年4月24日 21点热度 0人点赞

前言

清朝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他的排外也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說清朝這幾百年間,漢臣大多都是不受重視的。

被譽為千古一帝的康熙,在位幾十年間也涌現出了不少的名臣,今天要說的就是被康熙重用的五位漢臣,他們都為大清的江山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

一、帝師陳廷敬

首先要說的就是陳廷敬為什麼將他放在第一位,因為他是康熙的老師。可以說自古以來儒家思想都是要「尊師重道」當然作為帝師的陳廷敬教導出康熙也算得上是他的一項偉大功績了,不過陳廷敬在朝中的貢獻遠不僅此。

陳廷敬一生清廉,恪守為臣的本分,被後世譽為「賢相」。陳廷敬是在順治年間入仕的,並且他的名字還是順治帝親賜的,對於剛剛進入官場的陳廷敬來說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耀。

在康熙繼位之後陳廷敬就一直擔任康熙的講師,對於這一位老師康熙也是很尊重的。可以說他是一直陪伴在年少的康熙身邊,對於康熙當年的困境他也是知道的。

若是說當時朝中真心實意地想要康熙親政的人,其中一定有陳廷敬的名字。兩人之間的師生之誼讓陳廷敬不由自主地站隊,眾所周知因為康熙與赫舍里的婚約,使得索尼一家很快地站到了康熙這一邊。

此時的鰲拜堅決反對康熙親政的,但索尼已經是一位資深老臣了,即使是他與鰲拜政見不合,鰲拜也不敢拿他怎樣。陳廷敬就不同了,若是得罪了鰲拜是勢必要遭受其清算的。

不過此時的陳廷敬依舊義無反顧地站出來反對鰲拜的專政。可以說他與鰲拜之間應該是有着很深的隔閡的,不過在鰲拜倒台之後陳廷敬卻並沒有落井下石,還上奏讓康熙秉公處理。

也正是因為他的深明大義不涉黨政,讓他成為康熙前期少有的信賴之臣。

二、總督於成龍

與陳廷敬相比這一位就在歷史上的名聲就更廣了,不知大家是否看過《於成龍》第二位要說的就是這部影視劇中的主人公於成龍,被康熙譽為是「天下廉吏第一」

在於成龍為官的二十載中,他一直都以清廉著稱,可以說所到之處無不是造福百姓,在他離開的時候百姓們都極其不舍,他的存在也是清朝的廉吏的一個代表人物。

於成龍跨越了兩個王朝,他曾經在明崇禎年間參加鄉試。之後的事情不用說大家也都知道,明末清初戰亂不斷,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於成龍開始在官場上大展身手的時候他已經過了不惑之年。

在他在地方任職期間,所到之處均使百姓生活安定,深受百姓愛戴。

康熙二十三年之際,於成龍在兩江總督任上因病不治而亡,這一年的於成龍六十八歲。當百姓們得知於成龍逝世的消息後紛紛痛哭不止。當他的同僚去給他收拾東西的時候,發現偌大的房間中竟然沒有值錢的東西,只有幾件縫縫補補的衣袍和一小罐粗糧

康熙更是破例親自為於成龍撰寫碑文,並且下令將其追封為太子太保賜諡號「清端」。可以說這個兩個字還是很貼合於成龍的一生的,為官清廉、品行端正。

三、治河名臣靳輔

說到這第三位應該也是一位人盡皆知的名臣,他就是治河名臣靳輔。靳輔是影視劇天下長河》中的主人公。可以說在封建王朝中自然災害向來都是一個影響百姓正常生活的巨大隱患。

尤其是在清朝時期,黃河的問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居民,進而影響了附近的幾個省份。一直以來治理河道都是清朝一大重要任務。

若是說到治理河道不得不提起的一個人就是靳輔了,但是誰又能想到在此之前靳輔也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文臣他根本就沒有涉及過有關於治理河道的事情。

事實是只要你努力就一定會有成果的,這是靳輔用整整十五年的時間實踐出來的。在靳輔剛剛上任的時候有問題的不僅是黃河,還有淮河等。靳輔上任之後就開始切實地觀察河道。

可以說在最初上任的那一段時間,靳輔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河道旁度過的。

經過多日的鑽研,靳輔終於寫了一封治理河道的方略,不過當這個摺子傳回京城的時候,卻掀起了軒然大波。朝臣紛紛都對靳輔的方案提出質疑,但最後還是康熙敲板讓按照靳輔的想法來辦。

隨後靳輔的治河工程也越來越順利,靳輔的後半生都是圍繞着治河度過的。

四、姚啟聖

其次要說的一位就是姚啟聖了,可以說此人的一生也是坎坷波折的,當然這也與他的性格有關,可以說相比較古板的文人,姚啟聖更像是一位游闖江湖的俠士。

年少的姚啟聖心懷雄心大志一心想着入朝為官,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但他豪爽、嫉惡如仇的性格也使得他這條路走得格外地艱難。

以至於在姚啟聖受到康熙重用的時候他已經是年過半百了,不過即使是這樣依舊沒有改變這一位大臣的性格。

但是康熙在這一點上與雍正還是很相似的,那就是他只看能力只要你有能力就可以。當然姚啟聖也沒有辜負康熙的期望,他與施琅兩人聯手成功地收復了台灣

為大清立下了不朽的戰功,並且因為他的這個功勞,就算是之前做過錯事也都被康熙赦免了。後因長時間的積勞成疾不治身亡享年六十歲。

五、施琅

最後一位要說的就是當年與姚啟聖一起收復了台灣的施琅了。可以說他與姚啟聖一樣,名留青史的原因就是因為當年的平台事件。

眾所周知最初的施琅並不是滿清的大臣,反而是鄭氏的一員大將。但不久後隨着時局的變化,施琅也選擇了一條不同的路。

雖然是投降了,但是最初施琅的生活也不是很如意,隨着鄭成功逝世,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亂後。終於決定對台灣動手了,其實在此之前施琅多次上奏請求康熙對台灣出兵,但無一例外都被康熙拒絕了。

眼下內部的矛盾都已經解決了,康熙終於可以將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台灣上。在康熙二十一年之際,施琅終於如願地上了戰場。

當然施琅也沒有辜負康熙對他的看重,一鼓作氣在澎湖海戰中將鄭氏集團打得潰不成軍。可以說此戰後鄭氏集團再也沒有能力與大清抗衡了,只能是投降。

當然作為此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的施琅康熙也給予了褒獎,在他逝世後康熙追封其為太子太傅,並賜諡號「襄莊」「襄」因事有功,是康熙贊揚他收復台灣,「莊」則是夸獎他勇敢、剛武。

結語

在康熙一朝期間涌現了許許多多的名傳青史的重臣,他們無一不是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雖然康熙也是重視滿臣,但在康熙朝依舊能夠涌現出如此多的名臣,足以看出他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