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張之洞:63歲生了個兒子樂開花,長大後兒子卻成著名漢奸

2024年4月25日 19点热度 0人点赞

閱讀之前,麻煩您點一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晚清官場上有所謂的四大名臣,其中張之洞無疑是非常特殊的一位。

張之洞就猶如一個縫補匠,哪怕大清已經風雨飄搖,他也在竭盡全力的縫縫補補。而或許是上天垂憐,讓他在63歲那年再次生了個兒子。

天降貴子,張之洞自然非常高興。但是讓他沒想到的是,這個孩子長大之後卻成了個著名的漢奸。

對於這個孩子,張之洞究竟是怎麼管教的?為什麼會成長為一個大漢奸呢?

▶老來得子的張之洞

張之洞在晚清四大名臣中自然有他的分量,所謂「北有李鴻章,南有張之洞」,曾國藩去世較早,左宗棠偏重軍事,真正的晚清政壇中,也只剩下了李鴻章和張之洞兩個真正的名臣。

而與李鴻章相比,張之洞對後世做出的貢獻應當是更大的。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此時的張之洞正擔任兩廣總督。職責所在,他也負責籌辦台灣西南地區前線將士的槍械物資。

但是就在這一過程中,張之洞愕然發現,從各國采購來的槍支彈藥,不僅數量少,而且質量差,於是無奈感慨道:「非將帥之不力,兵勇之不多……實因水師之無人,槍彈之不具。」

從這一刻開始,張之洞的思想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他決心用列強的科技,來武裝中國,加入了當時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

基於對列強欺辱中國現狀的不滿,張之洞決定先創辦一家兵工廠。

1890年,湖北槍炮廠建立。張之洞親自在漢陽龜山北麓選定了廠址,從國外采購了不少新式機器,並聘請德國技師來指導生產。

1894年湖北槍炮廠投產後,很快便生產出了著名的「漢陽造」步槍,隨着規模的擴大,逐漸建立了槍廠、炮廠、無煙火藥廠、槍彈廠、炮廠等多個分廠。

這家工廠生產的軍火,數量多質量好,風頭很快蓋過了李鴻章的江南製造總局,這也給了張之洞充足的信心。

同時張之洞也沒有忽視與之配套的企業。與湖北槍炮廠幾乎同時興建的,便是漢陽鐵廠。或者說,漢陽鐵廠建立最初的目的,便是為湖北槍炮廠提供原料補給。

一個槍炮廠,一個鐵廠,如此巨大的投入很快便讓湖北財政入不敷出,於是張之洞也接連創辦了多家民用企業,以營利來支持槍炮廠和鐵廠的運營。

在張之洞創辦的民用近代工業中,湖北織布局、湖北繅絲局、湖北制麻局這三家企業最為出名。

雖然在西方國家大量商品傾銷至中國的背景下,這些民用企業舉步維艱,但對後世湖北乃至全國的近代化,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看着自己一手創辦的諸多企業,張之洞顯得志得意滿,他的心血或許不足以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現狀,但他就如同一顆火種,他相信在他的帶動下,一定會有更多人加入進來。

1900年,已經63歲的張之洞一面為自己的企業而欣慰,另一面則為了八國聯軍侵華而憤懣。就在此時,一聲嬰兒的啼哭,打斷了張之洞的所有思緒。

剛出生的這個嬰兒,便是張之洞的兒子,他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自己已經年過花甲,居然還能再生個兒子。

「如果此生我不能讓國家富強,那便讓我的兒子來吧!」

張之洞會怎樣教育自己的兒子呢?

▶對子女的教育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張之洞子女眾多,即便是剛出生的這個小嬰兒,也不是張之洞最小的兒子。

此外,張之洞也是一個教育家。在湖北期間,張之洞發展出了一套近代化的教育思想,並創辦了大量的實業學堂。

1893年張之洞創辦的自強學堂,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家新式高等學堂,也是如今武漢大學的前身。

有如此成績的張之洞,對自己的家庭教育自然也是非常重視的,他對子女的教育思想概括起來便是「造士必以品行為先」。

張之洞特別重視子女的品格教育,先錘煉品格,再增加學識。通過教育,張之洞希望子女們都能成為國家棟梁之材,更希望他們能夠品行端正,自成賢良。

自幼接受傳統儒家教育的張之洞,在對子女的教育中,也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基礎。即便洋務運動已經失敗,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句話卻讓張之洞深信不疑。

張之洞並不否認國外科技和知識的先進,但他決不允許子女全盤西化,故而施加在子女身上的儒家傳統教育,則更為深徹。

在具體的學業上,張之洞要求子女好學篤進,積極進取。張之洞本人在1863年正式入仕,後平步青雲,成為封疆大吏,但隨着他權位日重,張之洞也沒有放棄篤學進思。

即便公務繁忙,張之洞也依然發展自身所好,通過友人同僚收集古籍拓本,自己也多游歷山川,撰寫詩文,以求給子女更好的情操陶冶。

而在為官之道上,張之洞可以說與李鴻章有着天壤之別。李鴻章雖然也創辦洋務企業,但那些企業中,李鴻章本人及親屬都占有大量股份,與其說是富國,不如說是富他李家。

張之洞同樣創辦洋務,但他卻不從中貪圖一絲的私利。張之洞一貫強調公而忘私,要以身作則,「治宦必先治己」、「廉正無欲,必有政績可觀」,這些都是張之洞一生都在信奉的信條。

在張之洞晚年,他有感於清政府已經日趨疲敝,民間多哀怨之聲,張之洞便教育子女,要多了解民間疾苦和農事艱辛,不要忘本。

講公利,忘私益,是張之洞為官為人的准則,他也將這六個字以身作則的傳授給了自己的子女。

1909年10月,時年72歲的張之洞因病辭世,他也是晚清四大名臣中最後一個去世的。臨終前,他叮囑子孫:「汝等須記得此諭:兄弟不爭產,志須在報國……不可自居下流」,這也是他對子女最後的教誨。

張之洞的去世,標志着一個時代的落幕,而風雨飄搖的清政府,也在短短三年後徹底覆亡。

張之洞去世時,他的兒女們大多數已經成家立業,而那個他最喜愛的小兒子當時卻只有9歲。

在眾多子女中,他與父親相處的時間並不算長,但得到的教育卻是最純正的精華,用張之洞一生的心血來形容也不為過。

只是讓張之洞萬萬沒想到的是,他這個最喜歡的小兒子,長大後卻成為了人人唾罵的大漢奸,將父親臨終前的叮囑和平日裡的教誨忘得一干二淨。

張仁蠡淪為大漢奸

古代頗有聲望的家庭,一般都會排字輩,一來是方便後人取名,二來也方便後世子孫能夠熟悉家世傳承。

張之洞從自己的子女開始,以二十字敘子孫排行,曰:「仁厚遵家法,忠良報國恩,通經為世用,明道守儒珍。」

而那個他63歲才生的兒子,張之洞為他取名為張仁蠡。

由於張之洞沒有給家裡留下太多的家產,張之洞為官也沒有結交權貴同僚,所以他去世後,張家很快便散了。不過好在張之洞好多子女都已經成年,且有的在經商,有的在做官,張仁蠡依靠兄長的幫助,也順利進入了北京大學讀書。

只是畢竟張家再也沒有出現一個位高權重的人,張仁蠡完成學業並成年後,也就該自力更生了。

不過即便這樣,張仁蠡還是靠關系進入了當時的北洋政府,只是他能力有限,接連調職也只是在北京附近擔任縣長的職位,很難進入真正的政壇。

就這樣日復一日,自命不凡的張仁蠡心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太希望得到政治上的成就了,但偏偏認不清自己的能力和現實。

在做縣長期間,他沒有用心管理自己治下的區域,反而不斷巴結上級,還染上了抽大煙的毛病,結果他所在縣里的百姓,都暗地裡戳他脊樑骨。

很快時間就來到了1935年,華北事變後,平津一帶人心浮動,很多人都看明白日本遲早會進攻這里,而當時的國民政府還在瘋狂圍剿紅軍,根本無心管理華北地區。

在這樣的背景下,所謂的「華北自治」就出現了,蔣介石的心腹何應欽與日本梅津美治郎簽署了臭名昭著的「何梅協定」,等同於國民黨直接將華北拱手讓給了日本。

當此之時,張仁蠡的心思也活泛起來,既然國民政府不給的,他就投靠日本來得到。想通這一點,張仁蠡馬上投靠了日本。

全面抗戰爆發後,張仁蠡始終在敵占區擔任市長職務,曾先後擔任偽武漢市長、偽天津市長、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民政廳廳長等職務。

在這些職位上,張仁蠡對日本人唯命是從,夥同日本人鎮壓本地的反日活動,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而他自己也整日大煙不離手,花天酒地,敲骨吸髓一般對待自己的同胞。

如此所作所為,簡直人神共憤!

抗戰勝利後,面對張仁蠡這個大漢奸,國民黨也容不下他,直接判處他無期徒刑。而在北京服刑4年後,新中國成立了。

人民政府對過往的罪犯進行了梳理和審查,由於張仁蠡造成的民怨極大,且罪行確鑿,故而再次審判之後,張仁蠡被改判死刑,當即處決。

張之洞為救中國而操勞一生,最終清政府也難逃覆亡;他對自己的子女嚴加教誨,最後自己的兒子卻成為漢奸,這其中的種種因果,實屬張之洞的悲哀啊!

最後,由於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