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身體健康,「會吃」很重要!醫生:「會吃」或比吃藥更重要!

2024年4月25日 17点热度 0人点赞

人們總是喜歡把吃飯看作一種享受,然而隨着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飲食觀念的改變,吃飯已經不再只是為了滿足肚子的飢餓。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健康,甚至心理狀態。那麼,我們該如何吃出健康呢?

01

好好吃飯生病更少


2024年4月,復旦大學的科學研究小組在《自然·心理健康》期刊上發布了一項關於飲食與腦部健康關聯的研究。


研究團隊對超過18萬名參與者的飲食習慣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並將其分類為四種類型:控製糖分攝入者、素食主義者、肉食愛好者和均衡飲食者。



結果發現,均衡飲食者在心理健康評分和認知功能上的表現最佳。此外,相較於其他三類,均衡飲食者在諸如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上的得分最低,但在幸福感上卻收獲最高。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四類飲食習慣也影響了精神障礙疾病的風險


--相較於均衡飲食者,素食者與肉食者的抑鬱風險分別增加了18%與22%;

--控糖者與肉食者的中風風險分別增加13%和21%;

--對於所有非均衡飲食的人來說,他們的焦慮風險至少增加了10%,同時,這些人群患有進食障礙的風險也有了顯著提升。

更加令人震驚的是,不良的飲食習慣還可能導致營養不良或者增高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這一點得到了北京天壇醫院研究團隊的進一步證實。


128名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參與者中,73名認知正常、72名輕度認知障礙和121名痴呆者在身體成分測量上的表現較差。


02

好好吃飯或比吃藥更重要


尤其對於老年人來說,他們更需要細嚼慢咽,享受每一口食物帶來的滋味和養分。如何保證營養均衡,吃出健康?這里有一些專家建議。


首先,食物選擇要多樣化。平均每天攝入12種以上食物,每周25種以上。老年人食物種類越雜越好,每天的食物種類可包含谷類、蔬果、魚蝦、肉類、蛋類、奶類、豆類堅果等。



其次,調味料選擇要豐富。建議每天鹽攝入少於5克。除了鹽以外,還可以使用大蒜、洋蔥、各種胡椒、醋,甚至肉桂丁香肉豆蔻等來提美食的香味。


第三,三餐分配要均勻。老年人應合理分配三餐能量。早餐、中餐、晚餐熱量比各占全天熱量的25%~30%、30%~40%、30%~35%。


第四,必須攝入肉類及大豆製品。這兩種食物能夠為我們補充身體所需的蛋白質與脂肪。對老年人群體而言,蛋白質的攝入需要在一天中的三到五餐之間均勻分配,且高質量蛋白(包含亮氨酸等成分)的攝入量至少應占蛋白質總量的50%。



接着,烹飪手法需多樣化。應用多種料理方法,增加食物的色彩、質地和味道,使烹飪成為老年人生活中的一環。


最後,吃飯要新鮮。避免吃過期、變質食物。新鮮的食物既有營養,又不易造成疾病。


03

避免不良飲食習慣

然而,要預防疾病的出現,不僅僅依賴於健康的飲食習慣,也需要我們規避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

內分泌科建議我們,「吃窮一點」。與過去相比,現代人的飲食條件明顯改善,但這也提高了人們患熱量過剩相關疾病,如血壓升高、糖尿病等的風險。因此,無論什麼時候,吃「窮」一點總是對的。



心內科醫生則強烈建議我們,不要喝菜湯。因為菜湯中的油鹽含量一般都比菜還要高,長期高鹽高脂飲食,會增加熱量攝入,升高血脂,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極其不利。


風濕科醫生也提醒我們,動物內髒少吃。動物內髒是高嘌呤食物,但太多嘌呤可導致尿酸過高,引發痛風。


消化內科醫生告訴我們,三餐要准時。不按時吃飯,胃就會不舒服,時間長了可能會患上胃炎、胃潰瘍等疾病。


總體而言,保持飲食健康,生病的機會就會降低。對每個人而言,調整自己的飲食模式可能並不容易,但一旦我們接受並相信改變是可行的,這本身就是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全球衛生機構也向我們指出,多元化的飲食是健康長壽下一頓飯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