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第一將,全家47口被清軍滅門,300年後他子孫把溥儀趕出皇宮

2024年4月29日 16点热度 0人点赞

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溥儀以及其他皇室成員都被趕出了紫禁城,負責執行這項任務的將領名叫孫岳。

他的祖先是明末第一將孫承宗,當時他曾在前線抵禦清軍,一度成為女真人的心腹大患。

只可惜孫承宗遭到了魏忠賢的排擠,最終未能擋住清軍的進攻,孫承宗一家47口人更是慘遭滅門。

誰也沒想到300年之後,孫家的後人會將滿清的末代皇帝溥儀趕出皇宮,也算是為祖上報了滅門之仇。

那麼孫承宗當年有着怎麼樣輝煌的戰績?孫岳又是如何為家族雪恥的?

明末第一將

孫承宗出生於嘉靖四十二年,從小就是遠近聞名的小神童,天資聰穎且熱愛學習,長大後更是儀表堂堂。

但才貌雙全的孫承宗並沒有急於進入仕途,反而是去到了大同等明朝邊界重鎮,一邊在當地教書一邊四處游歷,學習各種軍事知識。

直到四十一歲那年孫承宗才結束了自己的漂泊,並在當年考到了「榜眼」,順利進入翰林院擔任編修。

他平時的主要工作是為朝廷起草各種文件,仕途還算過得比較平淡,一直到萬歷四十三年的「梃擊案」發生後,孫承宗才因為給大學士吳道南出謀劃策而聞名。

很快孫承宗就當上了太子的老師,在朝中的地位也有了極大的提升,但由於萬歷皇帝不滿當前的太子,所以孫承宗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爭國本」事件發生後,孫承宗更是受到了不小的打擊,所幸後來太子朱常洛順利登基,他的仕途才終於迎來了轉機。

結果朱常洛在位不到一個月就去世了,孫承宗又當起了剛剛登基的朱由校的老師,此時他已經年近六十了。

然而屬於他的武將時代才剛剛開始,天啟元年努爾哈赤起兵攻打沈陽等地,大半個遼東半島都被後金占領。

原先負責鎮守遼東的袁應泰因為戰場上的表現選擇了自殺,於是就有人建議由孫承宗出任兵部尚書,執掌遼東的軍事大權。

由於在此之前孫承宗一直都在朝中為官,加上朱由校也不想讓老師離自己而去,因此孫承宗遲遲未能上位兵部尚書。

結果第二年女真人就打到了廣寧衛,山海關的形勢岌岌可危,無奈之下朱由校只能提拔孫承宗擔任兵部尚書。

上任之後他就親自來到了山海關,重新部署當地的防線,還打算建立「關寧錦防線」抵禦女真人的進攻。

然而孫承宗的這項計劃並未得到遼東經略王在晉的認可,兩人在遼東防線上的分歧,時至今日也沒有一個定論。

王在晉認為應該主動放棄遼東地區,然後將主力部隊布置在山海關,並在八里鋪修建一座城池,與山海關形成犄角之勢。

可孫承宗卻認為這一計劃的風險較大,萬一前線戰事不利丟失城池,那我軍將再無退路可言。

按照孫承宗的計劃,當下應該盡可能收復更多的失地,然後再將防線一步步將前移,最終將全部女真人趕出遼東。

最後還是手握重權的兵部尚書壓過了遼東經略,王在晉也只能無奈被調回了南京,由孫承宗來主導遼東地區的軍事。

事實上兩人的想法都沒錯,都能夠有效抵禦女真人,但在當時的局勢下,顯然孫承宗的策略是更加適合的。

因為王在晉的計劃雖然能夠守住山海關,但會丟失遼東地區的國土,如此一來朝廷上下就要背負丟丟失國土的罵名。

這個千古罪人誰都不想當,而且對前線的士氣也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朱由校也不會支持王在晉的計劃。

歷史也證明孫承宗的計劃是可行的,他成功抵禦了女真人二十多年,無論是努爾哈赤還是皇太極都沒辦法前進一步。

孫承宗在鎮守遼東的四年時間里,除了不斷修築防線以外,在用兵策略上也有所改變,主要選用來自遼東的士兵。

當時孫承宗麾下有數萬士兵,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多都被他遣散了,前線只留下來自遼東本地的士兵。

因為他們都渴望能夠奪回故土,所以作戰時表現十分勇猛,孫承宗的軍隊更是一度成為了女真人不可逾越的高山。

在前線出色的表現讓孫承宗得到了朱由校的高度信任,無論他需要兵馬還是錢糧,朝廷基本上都會無條件同意。

如果繼續堅持孫承宗的防守策略,或許歷史就會因此而改變,只可惜朝堂之上的爭斗讓孫承宗最終落得了滿門被屠的下場。

名將的沒落

當時皇帝朱由校十分寵信宦官魏忠賢,將朝中上下的事務都交給他來打理,於是魏忠賢瞬間就成為了權傾朝野的權臣,實際權力僅次於皇帝。

當時孫承宗正好在前線節節勝利,魏忠賢想要擴大在軍中的影響力,所以就打算拉攏孫承宗。

但剛正不阿的孫承宗向來不喜歡獨斷專行的宦官,在此之前他就曾拒絕了宦官派來的監軍,這一次面對魏忠賢的使者同樣不客氣。

然而此時的魏忠賢手握重權,眼裡自然容不下不服從自己的人,於是就打算拿下孫承宗。

當時東林黨正遭到魏忠賢的打壓,孫承宗得知此事後上書皇帝,打算帶兵進京清君側誅殺魏忠賢。

可朝廷到處都是魏忠賢的眼線,這一消息很快就被他得知,然後他就來到皇上面前顛倒是非,稱自己遭到了孫承宗的冤枉,希望皇帝阻止對方。

朱由校得知後十分震驚,當即下令讓孫承宗不得離開駐地,這時孫承宗也明白了自己已經不是魏忠賢的對手了。

在此之後魏忠賢就想方設法要除掉孫承宗,一邊讓自己的黨羽四處散播謠言,另一邊在皇帝面前各種詆毀孫承宗。

在魏忠賢的影響下,朱由校也開始懷疑起了孫承宗,對他的支持也開始不斷減少。

如此一來前線的戰事就變得十分緊張了,孫承宗的計劃被徹底打亂,最終導致了柳河戰役的失敗。

天啟五年山海關守將馬世龍出兵攻打耀州,結果在柳河遭到了伏擊。

這一戰明軍損失了兩員戰將和四百多名士兵,損失並不是特別嚴重,結果魏忠賢四處散播謠言,稱十萬邊軍已經全軍覆沒了。

當時京城裡人心惶惶,馬世龍作為指揮官難辭其咎,他又是孫承宗一手提拔上來的,輿論的壓力瞬間來到了孫承宗的身上。

無奈之下他只能夠辭官避禍,一直到1628年崇禎皇帝繼位,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被盡數鏟除,孫承宗才迎來了復出的機會。

但此時清軍已經在前線勢如破竹,雖然崇禎急忙讓孫承宗官復原職去前線繼續抵禦清軍,但也已經無法改變戰場的走向了。

此前孫承宗制定的防守策略早已經被棄用,清軍也已經發展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局勢變得更加岌岌可危。

更關鍵的是,孫承宗並沒有完全掌握前線的指揮權,所有決策都需要幾個官員共同商議,如此一來孫承宗的各項計劃都得不到有效實施。

在這種情況下,孫承宗也只能勉強維持現狀,很難再像從前一樣一步步收回失地。

1631年明軍在大凌河遭遇慘敗,孫承宗再一次成為了眾矢之的,無奈之下只能辭官回到了高陽老家。此時的他已經失望透頂,再沒有了復出的想法。

只可惜歷史沒有給他安享晚年的機會,崇禎十一年清軍打到了高陽縣城,得知此事的孫承宗斷然拒絕向清軍投降。

雖然雙方的實力懸殊,但他仍舊拖着自己年邁的軀體,堅持披掛上陣與清軍血戰,還發動了全城的軍民一同抵抗。

最終清軍攻破了高陽縣城,孫承宗自縊身死,一家47口全部都被清軍殺害。

還有民間說法稱孫承宗兵敗被俘,被清兵綁在馬尾上拖行致死,無論歷史的真相如何,孫承宗都是抵禦外族入侵的英雄。所幸孫承宗有幾個兒子逃了出去,孫家才得以繼續傳承。

不管過去了多少年,孫家一直都對清軍恨之入骨,誰也沒想到三百年後孫家後人竟有機會報仇雪恨。

這位光耀門楣的孫家後人正是清末將領孫岳,他在馮玉祥發動的北京事變中,將溥儀等一眾皇族趕出了皇宮,真可謂天道有輪回。

那麼孫岳有着怎麼樣的人生經歷?他又是怎麼走上革命的道路,並最終成功將溥儀從皇宮里趕走的?

孫岳為祖上報仇

清軍入關之後,孫家稍有名氣的後人都被斬盡殺絕了,但也有少部分族人選擇隱姓埋名保存血脈。

孫岳就是孫承宗的第十世孫,自幼天資聰慧的他拜在了名師門下,家人希望他能夠考取功名重振家族的雄風。

1902年,學習成績優異的孫岳考中了保定的秀才,但此時的清政府早已腐朽不堪,再加上孫家與滿人之間的仇恨。

孫岳並不願意為滿清政府效力,心中暗暗萌生了反清的念頭,直到後來孫岳失手殺死了當地的一個惡霸,他便徹底打消了入仕的想法。

為了躲避官府的追捕,孫岳來到了五台山出家避禍,兩年後保定武備學堂正式成立,孫岳決心投身軍旅以實現自己的抱負。

當時的主考官是馮玉祥,他對這個成績優異的和尚考生印象深刻,孫岳也順利進入到了學堂學習軍事知識。

期間馮玉祥與孫岳有過多次交談,他對這個年輕人的想法十分贊賞,這也為日後兩人的友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孫岳畢業後擔任了北洋陸軍的炮兵排長和參謀長,不願為滿清賣命的他一直懷有一顆反清的心,並在不久之後加入了同盟會。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南方地區的革命事業發展迅速,孫岳和馮玉祥等人也不甘示弱,打算在河北地區組織一場聲勢浩大的起義。

只可惜由於消息走漏了風聲,起義最終未能成功,孫岳也被北洋軍開除,沒有顧慮的他就直接前往南方參加革命。

很快這位科班出身的將領就得到了孫中山的賞識,並擔任了蘇淞寧楊鎮五路軍總司令,駐守在長江邊上與清軍對峙。

1912年溥儀宣布退位,滿清政府被正式推翻,但由於優待清廷的政策,溥儀等一眾皇族也還居住在皇宮裡面。

雖然朝廷已經不復存在,但皇帝還住在皇宮裡面,帝號也沒有徹底廢除,所以很多滿清的遺民心裡還抱着復辟帝制的幻想。

1924年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打算將溥儀等所有皇族全部趕出皇宮,讓所有想要復辟的人徹底斷絕想法。

馮玉祥讓與自己關系密切的孫岳擔任了北京城的警備副司令,負責管理整個北京的治安,很快他就帶兵包圍了北京。

在馮玉祥的部隊入城後,孫中山當即發來了賀電,表示願意與馮玉祥等人一起討論國家接下來的走向。

孫岳則在馮玉祥的授意下,帶兵來到了紫禁城將溥儀等人全部趕了出去,這一刻清王朝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結束了。

孫岳此舉也算是為祖上一雪前恥,一眾皇族被趕出皇宮後,所有的優待政策都被取消了,其中一部分人不得不過上普通人的生活。

孫岳在政變中的表現得到了馮玉祥的認可,於是他就被提拔為了國民軍副司令兼任第三軍軍長,之後與馮玉祥一起討伐國內的各路軍閥。

只可惜天不假年,孫岳在1928年因病逝世,由此結束了短暫的一生。

結語:

孫承宗的軍事生涯堪稱傳奇,明軍在他的治下接連取勝,大有收復遼東地區的希望。

只可惜光憑他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歷史的走向,最終落得如此下場實在是令人惋惜,但他保家衛國、抗擊外敵的英雄事跡必將永載史冊。

三百年後的孫岳沒有辜負先祖的期望,他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為軍隊中的翹楚,並堅定了投身革命的信念。

歷史也將這個寶貴的機會交給了孫岳,讓他趕走了住在皇宮里的溥儀,並在史冊上留下屬於自己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