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德瑪追悼會曝光!騰格爾悲傷送上花圈,孫女眼睛哭腫惹心疼不已

2024年4月29日 11点热度 0人点赞

一、沉痛悼念草原夜鶯

德德瑪離世的悲訊猶如晴天霹靂,在藝術領域如同地震般迅速擴散開來,感傷無數熱愛她的人心。這位備受贊譽的"草原夜鶯",以其優美動人的樂聲贏得了廣大觀眾揮之不去的喜愛。

然而,就在上個月的28日,無情的病魔奪去了她寶貴的生命,令親友們悲痛欲絕。

昨日上午9點,德德瑪的追悼儀式在首都北京莊重舉行。會場外,來自四面八方的粉絲們手持潔白的菊花,哀思之情溢於言表。

曾經與德德瑪齊名的"男女夜鶯"騰格爾,雙手緊緊握住鮮花,眼中閃爍着淚光,懷念這位與他情同手足的摯友。烏蘭圖雅阿拉騰奧勒之子科欽夫等在內蒙古藝術界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同行們也紛紛前來送別這位往日的同伴。

而令現場氣氛最為沉重的,無疑是德德瑪的孫女多莉雅。這個可愛的女孩因極度悲傷而雙眼紅腫,祖孫之間深厚的感情令人動容。

多莉雅自幼便與德德瑪形影不離,奶奶更是生前最寵愛的孫女。童年時期,多莉雅總是喜歡依偎在奶奶溫暖的懷抱里,懇請她為自己演唱一曲。

全家合影時,多莉雅總會不由自主地靠近德德瑪,仿佛那裡就是她心靈的歸宿。如今奶奶離世,她失去了生命中最親近的人,內心的痛苦無法用言語形容。

二、回顧藝術生涯

回顧德德瑪的藝術歷程,她的音樂夢想萌芽於內蒙古廣袤無垠的大草原。1947年,她誕生於一個遊牧民族家庭,自幼便與大自然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紐帶。

13歲那年,德德瑪的音樂才華初露鋒芒,得到老師的高度評價,並被推薦加入烏蘭牧騎社接受騎術訓練。

時光荏苒,15歲的德德瑪心中對音樂的渴望日益強烈。她懷揣着堅定的信念,前往內蒙古藝術學校深造,期待有朝一日能夠將家鄉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的民族音樂傳播到更廣闊的天地。

在校期間,德德瑪展現出勤奮好學的優秀品質,孜孜不倦地練習,對藝術的追求愈發執着。

17歲,青春洋溢的德德瑪決定再次離開故鄉內蒙古,懷揣着滿腔熱血踏上漫長的求學之路,前往神聖的北京,踏入著名的中國音樂學院,深入學習聲樂專業,更有幸拜在姜家祥教授門下,全力以赴投入到女聲二重唱的課程中。

在這個融合東方文化與西方藝術的學術殿堂里,她將民族音樂的獨特韻味和專業知識巧妙融合,技能不斷得到提升,磨練得更為嫻熟。

學業完成後,德德瑪毅然選擇回到生養自己的土地——內蒙古,全心全意投入到民族傳統長調的研究之中,將自己的天賦才華與勤奮好學的精神完美結合,事業發展迅速,迎來人生的黃金時期。

1978年,她以一首廣為人知的《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贏得了廣大聽眾的喜愛,連續在新中國成立30周年的獻禮活動中演出8場,被譽為「璀璨耀眼的歌唱新星」。

然而,就在1998年事業蒸蒸日上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腦溢血無情地擊垮了德德瑪。年僅51歲的她,為了慶祝中日邦交20周年,連續高強度演出41場,最終在後台暈倒,被確診為腦溢血。

在日本接受一個多月的治療後,她終於艱難地保住了生命,但右半身卻永久性癱瘓,再也無法站在舞台上放聲歌唱。

三、康復教學路

右半身癱瘓的打擊無疑是德德瑪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挫折。作為一位專業歌手,身體的嚴重殘疾意味着她再也無法自由自在地揮灑才情,重回熱愛的舞台。

這短暫的挫折一定讓這位草原夜鶯的內心充滿痛苦,但她並未因此而放棄。

德德瑪堅定地決定,必須通過艱苦卓絕的康復訓練重新掌握生活的自主權。她頑強地每天堅持鍛煉,盡管一年的努力未能換來完全的康復,但至少身體狀況出現了令人欣慰的改善。

然而,即便恢復了部分行動能力,德德瑪深知自己已無法再像過去那般高昂激越地歌唱。於是,這位藝術家開始將事業重心逐漸轉向傳承與教學領域。

她希望能夠將自己對音樂的熾熱情感和豐富經驗傳授給年輕一代。

2006年,德德瑪創立了"德德瑪音樂藝術專修學院",在內蒙古各地的牧民家庭中選拔出具有非凡天賦的孩子,為他們提供免費的學習和培養機會。

在這座無與倫比的學校中,每一位年輕的學子都得以放飛心靈,盡情展示才華,勇敢邁向音樂的旅程,而無需為高額學費所困擾。

德德瑪女士以其滿腔熱忱親自指點這些懷揣夢想的學子,傾盡畢生心力於此,引導他們深深熱愛音樂,弘揚民族文化。在她精心的教誨之下,學校猶如一粒種子開始萌芽生長,吸引着眾多懷揣音樂夢想的熱血青年紛至沓來。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的時候,學校的學子們更是自發組織,自編自導了一部大型原創民族歌劇《愛在胡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德德瑪女士期望通過自身不懈的努力,將民族音樂文化這盞璀璨的明燈薪火相傳,照亮未來。

四、友誼的饋贈

當我們談及德德瑪女士與騰格爾先生之間深厚的友誼時,不禁回想起1996年那段難以忘懷的往事。那年,德德瑪女士年邁的母親不幸離世,整個家庭沉浸在無盡的悲痛之中。

身為內蒙古大草原上兩位傑出的音樂家,騰格爾先生自然而然地成為德德瑪女士最親近的知己和精神支柱。

那時正是騰格爾先生事業蒸蒸日上之際,然而在那個人均月收入僅有百元左右的時代,他的收入水平也僅僅稍高於普通人而已。

然而,面對好友親人的離去,騰格爾先生毫無保留,慷慨解囊,捐贈了高達339元的巨額禮金用於幫助德德瑪女士處理喪事。

有人戲謔道,339元對於當時的騰格爾先生而言,幾乎相當於他所有的積蓄,否則他必定會給予更多。反觀德德瑪女士這邊,好友斯琴高娃女士僅贈送了50元的哀悼之禮。

相較之下,騰格爾先生那份深沉的友誼饋贈顯得尤為感人肺腑。兩位音樂大師並稱為「男女夜鶯」,在藝術領域既是師生又是朋友,私交甚篤。

這份真摯的情感,至今仍讓人們對他們生前那份純真的友誼充滿敬意。

五、暮年重現風采

時光荏苒,德德瑪女士也即將步入人生的晚年。然而這位被譽為「草原夜鶯」的民族音樂傳承者,盡管年華已逝,歌聲卻依然嘹亮,在古稀之年再度展現出往日的風采。

在充滿奇跡與感動的2019年,72歲高齡的音樂巨匠德德瑪女士,在與郭淑珍李光羲等眾多殿堂級藝術家們齊聚一堂、慷慨激昂地演唱了經典愛國歌曲《我和我的祖國》。

在舞台上,凝視着這位精神矍鑠、風度翩翩的歌唱家,誰又能預見到她竟是一位年逾古稀、曾因腦溢血而喪失大半身體活動能力的老人呢?當德德瑪那如詩如畫般的歌聲在會場內回盪,現場數萬觀眾無不為其深深地震撼,被那份對藝術事業的執着追求和堅定信念所深深打動。

然而,令人扼腕嘆息的是,到了2023年2月,已經76歲高齡的德德瑪女士依然活躍在中央電視台這個全國最高水平的舞台之上。看着她全身心投入表演的身影,誰又能預見到,僅僅幾個月之後,這位民族音樂的璀璨明星便將悄然隕落,永遠離開了我們。

在德德瑪女士人生的最後階段,無疑是她最為幸福、最為快樂的時光。這一切,都得益於她的孫女多莉雅的悉心陪伴和照顧。

隨着德德瑪女士年齡的增長和行動能力的逐漸衰退,多莉雅如同一個貼心的小棉襖般,始終細心呵護着奶奶的生活起居,推着輪椅陪她外出散步、購物,讓這位老人家感受到了人間的溫馨和生活的美好。

甚至在德德瑪女士臨終之際,多莉雅仍然緊緊握住她的雙手,陪伴在她身邊。盡管德德瑪女士已經神志不清,但當她伸手輕撫孫女的臉頰時,眼中流露出的祖孫深情,令在場所有人為之動容,淚水不禁滑落。

正是因為奶奶深沉的愛,使得多莉雅並未承受過多的痛苦和悲傷。

六、生命的饋贈

德德瑪女士雖然已經離我們而去,但她一生對於民族音樂事業的無私奉獻,以及對親朋好友的深厚情感,將永遠銘刻在人們心中,成為她留給世界的珍貴遺產。

回顧德德瑪女士的藝術生涯,我們可以看到,她那獨特的氣質、豪放不羈的性格源於她出生在內蒙古大草原的遊牧民族家庭。

自幼便展現出非凡的音樂才華,13歲開始嶄露頭角,15歲進入藝術學校刻苦磨礪,17歲遠赴北京音樂學院專攻聲樂,一路走來,孜孜不倦,不斷追求卓越。

畢業後,她毅然選擇回到家鄉,潛心研究長調音樂,不久後便憑借那首膾炙人口的《美麗的草原我的家》一鳴驚人,迅速走紅全國。

在1998年,當德德瑪的事業如日中天之時,一場突如其來的腦溢血竟然幾乎奪走了她的生命!盡管這場經歷讓她倖存下來,然而殘酷的命運已然不幸地決定了她再也無法重新回到舞台。

在如此絕境之下,憑借着驚人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念,德德瑪毅然選擇直面挑戰,進行了長達一年艱辛的康復訓練令人驚嘆的是,在克服了巨大困難之後,她成功地恢復了部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並且開始將自己的事業重心轉向教授音樂藝術及其文化傳承的偉大事業之中。

時至2006年,德德瑪勇敢地創立了屬於自己的音樂學校,她慷慨地接納那些家境貧困卻懷揣音樂夢想的孩子們,全身心投入到傳授音樂知識的工作中。

在德德瑪的悉心指導下,學校規模日益擴大,學生們更是自發組織並導演了大型原創歌劇毫無疑問,這所學校正是德德瑪對音樂事業的最後饋贈,是她對音樂藝術的無盡熱愛和無私奉獻的最好體現。

除了事業的輝煌成就,德德瑪的生命中還有許多珍貴的饋贈,其中包括家人和朋友們的深情厚誼。她與著名歌唱家騰格爾的「男女夜鶯」之交可以追溯到1996年,當時騰格爾毫不猶豫地為德德瑪支付了高達339元的高額喪葬費用,這無疑是兩位藝術家之間深厚友誼的最好證明。

而對於德德瑪而言,她最深愛的人無疑是她的孫女多莉雅。

從小到大,德德瑪始終視這個可愛的孫女為掌上明珠,無微不至地呵護她成長。多莉雅總是緊緊依偎在她身旁,懇求她為自己演唱歌曲。

每當祖孫倆共同拍照時,小姑娘總會不由自主地靠近德德瑪,仿佛她是自己最堅實的依靠在德德瑪生命的最後時刻,多莉雅更是成為了她最貼心的護理員,推着她外出散步,盡心盡力地照顧她的日常生活即使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德德瑪仍然伸手輕撫着孫女的臉頰,那份深深的眷戀和不舍之情足以表明她對這個心愛的孫女有着多麼深厚的感情。

德德瑪的離世無疑讓我們感到無比悲痛,但她留下的寶貴遺產將會如同陽光般溫暖人心。她最大的心願便是希望自己的音樂和精神能夠世代流傳,永遠照亮這片廣袤的草原。

我們堅信,她的音容笑貌必將永載史冊,永遠銘記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