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日記作者去到美國後狼狽回國,如今現狀怎樣了?

2024年5月6日 18点热度 0人点赞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方方這個名字嗎,是否還記得《武漢日記》這本書。

在2020年武漢因為疫情肆虐被迫封城的時間里,方方寫下了《武漢日記》這本書。

這本書借着互聯網這一路徑迅速傳播,接踵而至的是網友們對方方接連不斷的抨擊。

而方方本人呢,不但不覺得自己做的不對,反而溜到了美國躲避輿論壓力。

這背後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故事呢?

小編在這里將會為大家詳細介紹方方這位「知名作家」以及她那本國外的暢銷著作。

家庭背景

方方的原名實際上是汪芳,方方是她的筆名。

想要介紹方方,就不得不提一下她的出身背景。

可以說,她的一家,全都是高級知識分子。

汪芳母親的爺爺,名字叫做楊賡笙,在國學領域堪稱大師級的人物。

二次革命期間他曾擔任要職,還寫下了那篇著名的「討袁檄文」。

汪芳舅老爺名字叫做楊叔子,是一位科學院的院士,而且他還擔任過華中科技大學的校長。

汪芳的幾個兄長也是成就斐然,不是教授就是CEO。

因此,在了解汪芳的家庭背景之後,在結合她所做的事,不少網友都說她有辱門第。

寫作生涯

汪芳出生於1955年出生在江蘇,但是後來就被父母帶到了武漢居住。

那是新中國成立不久後的幾年,我國當時還處在社會主義基本建設時期。

在高中畢業後,她做了一名裝卸工人,主要負責搬運合作社運輸的物資。

在她22歲時,在《詩刊》上成功發表了她的第一部作品——《裝卸工手記》。

次一年,她考入了武漢大學,主要研讀的是中文系。

幾年後,她在《長江文藝》上發表了她的第一部小說——《「大篷車」上》,可以認為她現在已經完全踏入文學界的圈子。

她在後來出版了很多文學作品,在作家圈子裡也有很大的影響力,國人之中也有不少人曾經讀過她的一些作品。

由於她的作品太多,我們在這里只列舉幾部比較有影響力的。

首先是她在1987年發表的一部中篇小說《風景》,有很多比較專業的人士認為,這部小說代表着「新寫實主義」的起點。

簡單來說,就是盡量的去淡化作者主觀作用,去寫一些瑣碎的事情。

之所以要提這本書,其實是因為從對這本書的評價可以看出,在文學界專業視角里,汪芳主要寫作方向是生活中的瑣事,進而折射大的社會背景。

另外,就是一部獲得了魯迅文學獎的中篇小說《琴斷口》,這部小說在我國2009年的中篇小說中位居第一。

這也可以側面反映出汪芳影響力之大。

在2012年的時候,她成功當選了湖北省的作家協會主席。

此後,她又陸續發表了一系列作品,有的甚至被改編成了影視劇。

可見,她的知名度並不是局限於文學圈子裡,在我們普通人中她的作品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我們再來看一下她的寫作特點。

根據網上的一些資料顯示,方方的寫作視角主要集中在社會的底層以及對歷史的反思。

紀實文學可以說是一個比較中肯的評價,但是,自從《武漢日記》這一事件之後,我們可以發現,這種所謂的「紀實」,實際上並不客觀准確。

她一直帶着有色的眼鏡去看待社會狀況,寫下的也是她自以為的「真實」。

《武漢日記》事件

在疫情之前,對於方方雖然也有些爭議,但是大家也很少去關注。

但是到了疫情期間,方方寫出來了《武漢日記》,直接出現在了網友們的面前。

所以說,這本關鍵的《武漢日記》到底寫了什麼呢?

可能在方方方自己的眼中,她的這部作品,只是一本正常記錄武漢疫情期間人民狀況的「紀實」著作。

但是通過互聯網傳播,出現在廣大網友面前的時候,大家可以輕易的發現這部作品不對勁的地方。

在大家都在關心疫情發展狀況,關心武漢同胞的生命安全,關心前線醫療工作者的安危,期盼着好消息的時候,《武漢日記》直接跳出來唱反調。

在這本書里,在網上流傳比較多的就是滿地無主的手機,因為他們的主人已經被火化了。

其實,如果從客觀角度來講,如果說方方真的只是用真實的筆墨去記錄武漢疫情期間她的所見所聞,那麼我們確實需要一部作品。

但是,在她的作品《武漢日記》里,寫的只有灰暗。

我們先把這個著作的真實性問題放到一邊,先說說她的寫作內容。

參考資料:

中國新聞網2020-02-22——獨家專訪:作家方方和她的「武漢日記」

為什麼,她會看不到那些逆行者與死神的抗爭,為什麼她看不到全國各地源源不斷匯聚往武漢的物資,為什麼她看不到那些普通人在自己崗位上的堅守。

為什麼,在她的眼中只有灰暗。

她不是看不到,而是選擇去忽略,她寫的下的,只是她所想寫的,她所寫的東西,都是在為她所要表達的東西服務。

接下來就是日記真實性的問題。

有網友做過統計,在一些重要詞匯中,出現比較多的是「大概」、「可能」、「朋友說」這類詞匯。

我們可以輕易發現,這日記的准確性其實有很大問題。

對於內容的真實程度,連作者本人都確定不了。

其實,這本著作真正的問題,並不在於國內,而是在於國外。

一直以來,我國都是西方那些政客輿論攻擊的重點對象。

《武漢日記》可以說正好為那些西方國家送去了彈藥。

從最近美國以及歐洲國家發生的大學生聲援巴勒斯坦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問題。

明明戰爭已經持續很長時間了,美國在聯合國搞事情也不是一兩次了,為什麼抗議運動到現在才興起呢?

原因是西方媒體掌控了輿論主動權,他們這會給國民看那些希望國民看到的東西。

可想而知,這本《武漢日記》將會被西方政客「細心」加工,然後再本國大肆發行。

我們再說回方方。

面對來自輿論的壓力,雖然她一直覺得自己沒做錯,但還是選擇去美國避一下風頭。

但是後來,美國疫情興起,相信大家還記得美國當時那慘不忍睹的疫情防控狀況。

方方還是覺得保命要緊,所以她又回到了國內。

如今的她已經是年過花甲,雖然做不了領導人員,但她的後半生依舊過得瀟灑。

不知大家對此有何看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

#頭條創作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