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都封管了怎麼又回血?看這 6 點你做到了嗎!

2024年2月5日 25点热度 0人点赞

有網友留言:留置針封管之後,第二天明顯看到回血在導管裡,時間將近一天了,推進去對身體沒有害嗎?

下面很多人回復:

將凝固的血液推入血管,肯定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血液自身具有很強的緩解能力,微量凝血不會有很大的危害;

為了預防萬一,還是用鹽水抽出來吧……

總之,大傢是各抒己見,但並沒有探討出理想的解決辦法。

目前,循證護理在國內的一些大型醫院得到了高質量的發展。本著以最佳證據為目的,筆者檢索了相關文獻,目前尚沒有相關標準或指南對此有明確的說法。

換句話說,可能是研究者關註不到或者未引起重視。但是,臨床問題無論大小對患者的影響都是深刻的,臨床工作者應引起重視並妥善處理。

操作規范:留置針回血,該去?該留?

那麼,外周靜脈留置針在輸液前是否需要抽回血?抽出的回血是否需要棄去呢?

按照我國《靜脈治療護理技術操作規范》應用指南,對於外周靜脈留置針的維護標準,並沒有強調一定要抽回血,而是在經留置針輸註藥物前,通過輸入生理鹽水來確定導管通暢、局部無腫脹、疼痛即可。

(圖片由作者提供)

而 PICC、CVC、PORT 在輸註藥物前,宜應用帶有生理鹽水的 10~20 ml 註射器回抽血液,見到回血後進行脈沖式沖管,再輸註藥物。

抽回血的目的是為了確認導管在靜脈內、無堵塞、無異位。

(圖片由作者提供)

可見,在《靜療規范》中並沒有詳細地描述留置針內回血該棄去還是該推入的問題。

《臨床靜脈導管維護操作專傢共識》指出:間斷輸液及每次輸液(輸血)前及治療結束應回抽並沖洗導管,以評估導管功能,並將附著在管腔內的藥液、血液沖入體內,降低堵管風險。

采用正壓封管方式進行封管,以減少血液反流入管腔,降低堵管、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等風險(ⅠA)。

從共識可以看出,血液反流入管腔,是可以造成堵管、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等風險的。

目前,導管相關性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尚不完全清楚。

從現有的研究可以看出無論哪種類型的導管,均有引起血栓形成的風險。而導管內回血推入體內最大的隱患就是可能形成血栓,這是護理同仁們最為關心問題,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臨床靜脈導管維護操作專傢共識》明確指出應減少血液反流入管腔,以降低並發癥。

筆者認為凡事應辯證看待,如果病人沒有發生血栓的高危因素,導管內的回血沒有凝固形成栓子,推入血管內自然是沒有問題的。

如果病人是血栓的高風險人群,血液中有血凝塊,大傢都知道靜脈的功能是將血液回流到心臟,如此等於在導管相關性血栓的風險因素中又推了一把。

為了預防導管相關性並發癥,回流到導管內的血液最好不推進體內,可將這部分液體回抽到註射器後,再更換註射器正確進行沖封管。

經驗分享

1 、置管前選擇適當的穿刺部位:選擇粗直,充盈,長度適宜留置針的血管進行穿刺。盡量不使用手背靜脈,以免影響患者日常活動。註意避開關節,靜脈瓣,肢體受傷部位,癱瘓患者宜選擇健側血管。對於可下床活動的患者,不宜選用下肢靜脈。患皮膚病及感染處禁忌穿刺置管。

2、導管類型的選擇:正壓留置針可以預防靜脈回血的發生,其主要原理是在拔出輸液裝置時,針座內的人工逆流閥門自動關閉並形成正壓,防止血液倒流。導管規格的選擇標準應在滿足治療的前提下選擇外徑最小、管腔數量最少、創傷最小的輸液裝置。

3、固定方法:U 形固定法利用 U 形連通器的原理,使導管內壓強相等,起到防止血液回流的目的。

4、夾子夾閉位置:當夾子夾閉位置距離穿刺點過遠,患者活動或用力時,因管腔空間增大,血液易回流;因此,在不影響操作的情況下夾子應盡量靠近留置針針尾夾閉。

5、沖封管方法:使用脈沖式沖管正壓封管。封管時推註封管液過猛,可使血管內壓力劇增,管壁通透性增加,容易引起外滲腫脹。封管時確保脈沖式正壓封管,封管過程中先將針頭拔出至僅剩針尖,推註封管液剩0.5mL後,一邊推一邊拔出針頭,使留置針腔內充滿封管液,避免了血液反流、凝固、堵塞針頭。

6、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導患者正確的活動方式,避免肢體負重和下垂,因為重力作用易造成血管堵塞。不宜過度活動穿刺側肢體,以免留置針在血管內來回移動致靜脈炎,縮短留置時間。在使用留置針輸液過程中,持續熱敷穿刺側肢體,特別是濕熱敷效果最好。對於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應加強營養,增強機體對血管壁創傷的修復能力和對局部炎癥抗炎能力。

總結歸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