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新疆阿克蘇7.1級地震:板塊運動為何導致地震頻發?

2024年2月5日 16点热度 0人点赞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曾楊希 賈曉雯

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2024年01月23日2時9分,新疆阿克蘇地區烏什縣(北緯41.26度,東經78.63度)發生7.1級地震,震源深度22公裡,新疆多地震感強烈。

震中位於阿合奇縣東北方,距離阿合奇縣邊界1.6公裡(庫蘭薩日克鄉),距離縣城39公裡。

而就在前一日,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22日12時33分,在新疆阿克蘇地區拜城縣發生4.8級地震,震源深度16公裡。

阿克蘇地區為何近日地震頻發?震後餘震影響幾何?

李澤峰

板塊運動、應力累積導致地震多發

阿克蘇地震位於南天山構造帶

地震的發生和板塊構造運動息息相關。

在地球表面,巖石圈會分裂成許多巨大塊體,它們會做大規模水平運動,致使相鄰板塊邊緣,成為地震活動強烈地帶。

受到印度洋板塊俯沖到歐亞板塊,青藏高原隆起。在這個過程中,板塊擠壓會產生很大的應力,導致周邊地震多發,我國新疆、甘肅、四川等地均受此影響。

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楊海斌表示,在這些區域內,大陸內部的盆地與高山接觸的地方往往是變形集中區,盆山接觸帶往往就是大地震集中分佈的地方。

此次地震的震中距阿合奇縣41公裡、距烏什縣50公裡、距阿克蘇市135公裡,距烏魯木齊市790公裡。

“這裡剛好處在我國南天山地震帶,這一區域內,南面的塔裡木盆地向北俯沖,存在許多的逆沖斷層,一旦累積的構造應力超過了斷層的承受限度,就會發生地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特任研究員李澤峰表示,

這一區域在過去一百年發生過多次6級以上地震。

餘震為大地震後正常現象

會隨著時間逐漸減少

綜合分析認為,本次地震為主震-餘震型,也就說是一個地震之後,往往伴隨著多個餘震。

相關數據顯示,地震發生以來,截至1月23日18時,共記錄到3.0級及以上餘震76次,其中3.0-3.9級地震58次,4.0-4.9級地震14次,5.0-5.9級地震4次,6.0級及以上0次,目前最大餘震5.3級,距主震震中約17公裡。

餘震是大地震發生後的自然現象。楊海斌表示,“主要是地震發生後對發震斷裂的應力狀態有極大擾動,促使其繼續發生破裂釋放應力,就像一個連鎖反應。但是餘震每天發生的數量一般會隨時間逐漸減少,震級一般也會越來越小。一般可能需要數周、數月甚至更長時間才能達到正常水平。需要註意的是,餘震也可能觸發更大地震。”

李澤峰介紹,按地震學統計,一個7.1級的地震會導致的最大餘震約為5.9級,但不同地震的實際最大餘震會有所不同。此外,歷史數據統計顯示,還有很低的可能性(約5%)會出現比7.1級地震更大的地震,“這個概率是比較低的。”

李澤峰

救災搶險正在進行中

衛星幫助災區應急成像

本次地震深度約為22公裡。震中周邊20公裡內人口極其稀少,村莊有拜什阿爾薩克、紅溝、臺克其貝希、賽斯克鐵克能貝希、白勒爾、巴勒的爾麻紮,20公裡內無鄉鎮駐地分佈,50公裡內人口大約有7萬人,鄉鎮有亞曼蘇柯爾克孜族鄉、奧特貝希鄉。

雖然周邊人煙稀少,但地震仍然造成了令人悲痛的結局。據央視新聞報道,截至23日晚,新疆阿克蘇地區地震造成3人遇難、5人受傷。災區已轉移安置12426人,搶險救災等各項工作仍在加緊進行。

地震後,國傢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啟動民商航天應急響應機制,緊急協調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天儀研究院、山東產研院、微納星空科技有限公司等民商衛星單位進行災害應急成像。

國傢航天局已調度高分四號9時10分、高分一號C星13時35分、環境二號B星14時12分、涪城一號13時27分成像,後續衛星成像計劃正在緊急編制之中。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