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節奏生活下的心理適應

2024年2月5日 23点热度 0人点赞

□杜敏(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習近平主席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賀詞中指出:“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也很樸素,歸根到底就是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孩子的撫養教育,年輕人的就業成才,老年人的就醫養老,是傢事也是國事,大傢要共同努力,把這些事辦好。現在,社會節奏很快,大傢都很忙碌,工作生活壓力都很大。我們要營造溫暖和諧的社會氛圍,拓展包容活躍的創新空間,創造便利舒適的生活條件,讓大傢心情愉快、人生出彩、夢想成真。”現代科技雖為人們節省時間,提高單位時間效率,但同時也令社會變遷加速和生活節奏加快。社會加速已成為一種共識,勢不可擋地席卷方方面面,相應地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普遍感覺到壓力很大,如何引導大眾適應加速發展的社會節奏,心情愉快地過上好日子,是社會心理建設中既重要又樸素的應有之義。

冷靜“抽離”思考,建立內心“穩定器”

德國社會學傢哈特穆特·羅薩用“加速”來形容現代社會,並且認為加速已形成一種環環相扣、難以停滯的循環狀態。當下我國社會加速步調如此劇烈,已遠超歐美國傢的節奏,都市中生活的人們被創新意識和經濟效能所催迫,需求和欲望在疊加增長。如果把在加速的社會中生活比喻為滾輪與倉鼠,滾輪提速,倉鼠就必須跑得更快,處於無奈被動奔忙中。但人不是倉鼠,有反思批判和自我選擇的能力。常言道“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處於焦灼局面之中的當事人,很難在心境上安定,而如果以“抽離”視角來處世則不同。恰如此刻正閱讀文字的您,正以“第三者”的角色、以“置身事外”的冷靜,審視此篇文字的價值意義,比當局者的作者本人,具有局外的沉靜和辯證的評價。在心理意義上把“第三者”視角稱為“抽離”,“抽離”讓我們與事情和情緒產生心理距離,從而不受情緒幹擾和情景裹挾,“靜能生慧”地發現問題本質,從而有可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從第三者“抽離”的角度,有客觀的理智思考和安定的心理空間,可以對快節奏的現代生活有自己的審視、評價和選擇。比如,認識到“現代性”是一把雙刃劍,科技的便捷與“異化”作用同時存在。看到宏觀管理層面在加強調控,如新年賀詞裡“營造溫暖和諧的社會氛圍,拓展包容活躍的創新空間,創造便利舒適的生活條件”。也意識到微觀個人層面不會真的願意擺爛躺平,因為如果沉靜地捫心自問,誰願意此生過得如行屍走肉。主動與世界隔離,茍且活著雖減少了痛苦,但也感受不到“幹活”才是“活著”的生命活力,失去了人生的快樂和幸福。再進一步,或許以“抽離”的冷靜有可能探究明白,什麼對自己生命和這個時代真正有意義,在個人能力大小和極限中,找到與這個快節奏社會配合的方式和節律,達成內心的和解與滿足。因此,越是在加速發展的時代,個人越是忙碌焦灼,越是要培養自己有意識“抽離”思考的習慣和能力,獲得內心安穩和空間,就像形成了一個心理“穩定器”,才能自知、自恰和自信。

規律修習“正念”,培養內心“校準器”

快節奏的生活,便捷幸福和挫敗失意都在加速呈現,此種境遇難以一勞永逸地消除,“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長征”,難處自然不少,但缺乏尋求出路的信心和恒心,不接受和抗拒現實,才是心理煩躁和焦慮之源。有人期望名利地位的獲得、鞏固和攀升,而科學研究和古人教誨表明,期望名利等帶來心理安全感是歧路,一則時局會變,二則欲壑難平。如果個體缺乏使命感和有意義的人生價值觀,在外在目標達成後會感覺到一瞬的幸福和喜悅,沒多久就會有新的追求和目標。正如不停奔跑的倉鼠一樣,新的焦慮和緊張很快就又會出現。如何在快節奏、高競爭和巨大壓力中,保持心情的相對平和安定,答案不在於從外面世界獲得了多少保障,而在於內在心理世界的廣博和強大。社會節奏越快,越是不停的加速振蕩,越是需要自己內在心靈世界的“校準器”。

“正念”是心理成長和心理治療的重要方式,它幫助人們與自己,以及與世界和諧相處。通常慣性的無知無覺和自動思維極度頑強,不為意識所測知就已經啟動和支配著我們的言行舉止。快節奏生活中,連續不斷的信息席卷和自己內在思緒之瀑,令人內心無法平靜。慣性感知系統在焦急中會認為此情況是生存危機而感到恐慌,在恐慌情緒支配下,自動開啟逃避或對抗的心理“防禦機制”。此自動開啟的思維感知模式,加劇了負向循環,“躺不平卷不贏”加劇了無奈和焦慮。“正念”的修習提醒我們,一天之中要有意識暫停下來,覺知自己的呼吸,可以五分鐘,甚至是五秒鐘,放下一切隻是去“正念”呼吸。“正念”提供了回歸自我中心的路徑,讓我們從問題中脫身,忙亂的內心得以“安定”和“校準”,從而聯系上自己的智慧和生命力,重新掌握生命的方向和品質。恰如湖水平靜清澈後更能倒映外物,通過暫停“正念”呼吸,讓自己的“心湖”有恢復平靜的時機,從而還原外物本來面目,去審慎和明察。“正念”的核心在於“校準”自我,活在此刻當下,以免陷入念念念相續的迷亂,附作用是減壓、促進睡眠、提高記憶力等。需要提醒的是,不要抓住正念的副產品,讓“抓取心”成為新的執念,導致本末倒置。

管理目標時間,明確內心“導航儀”

為了應對快節奏生活帶來的時間壓力,人們自然想一心多用,試圖橫向增加個人在每個時間段內體驗事物的數量,來追趕快節奏生活的步伐。比如,同一個時間處理更多的事情,不光有電腦一直開機工作,有手機溝通和其他的運作,還同時掛載在各種知識平臺學習充電。節奏加快、信息過多帶來壓力,時間匱乏仍是個人與社會之痛。沒有“時間管理”的人感覺一直處於疲於奔命的被動應對中,總是跟不上、來不及;有“時間管理”的人,也會被臨時、偶發事件影響,同樣處於精疲力竭的焦灼中。故而,缺乏或者過度“時間管理”,都會引發心理焦慮。

明智對待“時間管理”,前提是做好“目標管理”,即明確個人短期和長期目標。長期目標是人生的“導航儀”,如果人生目標不清晰,在生存恐懼和物質欲望的驅動中,或無力或貪婪,抉擇取舍都變得非常矛盾和內耗,最終在猶豫和迷茫中浪費人生。在明確人生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後,細化實現目標所需的時長和步驟,然後制定日、周、月、年的時間管理和行動計劃。“時間管理”中另一要點在於,要了解自己身心需要的休整節律,給自己“留白”,安排一定可自行支配的休憩時間,包括修養正念、充分休息、親近自然,甚至發呆等,避免安排過滿而失衡。如果長期處於應激忙碌狀態,身體會自動“罷工”來保護和調節,比如患上生理或心理疾病,強迫讓人暫停,去思考和審視自己的節奏和方向是否有問題。經過“痛的領悟”,從消極應對到積極作為,令時間產生最大價值,減少被動應對產生的壓迫感,降低焦慮、拖延等心理問題,提升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水平。

接受心理疏導,獲得內心“鎮定劑”

快節奏、高效率的社會生活,在一定意義上並不能總是達成美好生活的期許,加上沒有閑暇,造就了不能停歇的焦慮感與稍縱滑落的恐懼感,就業焦慮、收入焦慮、婚育焦慮、教育焦慮等,成為當代人的共同的體驗。越來越多的人因心理壓力過大和工作節奏繁忙,選擇拖延睡眠時間,來增加個人完成任務的時間和獲得彌足珍貴的個人獨處時間。根據《中國睡眠研究報告 2022》,中國人睡眠平均時長從2012年的8.5小時縮減到2021年的7.06小時,睡覺時長減少近1.5小時。長期睡眠不足導致情緒不穩、焦躁易怒,過度情緒化表現產生自我懷疑和自我憤恨的惡性循環。更糟糕的是,人們還在短視頻、直播等快速信息刺激中,被動消耗難得的休憩時間。長期如此循環,個體的心理健康易於出現問題,從一般情緒狀態發展為心理病癥,妨害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更有可能因不正確對待心理健康而造成悲劇。

科學客觀看待心理健康,就如肉體會有器質性病變,精神心理也一樣會生病。當個人出現心理問題,難以依靠自身克服時,不必有病恥感,任何人在面對生活挑戰時都可以尋求幫助,求助也是勇敢和明智的體現。破除心理疏導和咨詢的誤解和偏見,好的咨詢師和心理醫生就如迷亂中的“鎮定劑”,可以在外力協助下重拾優良狀態。對一般心理問題不需回避,以開放心態通過主動尋求一對一心理輔導,走出認知的困局和情緒的幹擾,並獲得自我日常情緒管理、壓力緩解的小技巧,增強心理應對能力。對於嚴重心理問題和精神疾病,則更需要及時就診,心理醫生對此類患者一般采用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相結合的綜合治療,可以幫助患者恢復社會功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在快節奏的社會中生活,生存壓力增大,易出現普遍的社會心理問題,這是現代人不容忽視的現實。通過心理“抽離”,建立內心“穩定器”,與問題保持距離,恢復內心安定;有規律地修習“正念”,應用內心“校準器”,做好自我心理調節;管理好人生目標,明確內心“導航儀”,從而更有價值使用時間;以開放的心態對待心理問題,積極接受心理疏導和心理治療,獲得內心“鎮定劑”。通過以上方式,讓內心常處於安定、清凈、明晰、健康狀態,更能從心理“感覺好”的層面,體會、創造和過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