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靈臺吃細長面走

2024年2月5日 22点热度 0人点赞

走,到靈臺吃細長面走

作者:李滿強

甘肅是面食王國,除了眾所周知的蘭州牛肉面之外,漿水面、炒炮、搓魚子、尕面片、拌面、扁豆面等,都是極具特色的面食。當然,在這個香味四溢的版圖裡,少不了靈臺手工面。

靈臺地處隴東塬上,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這裡的冬小麥筋大面細,靈臺素有“隴東糧倉”之稱。我是平涼本地人,知道靈臺手工面好吃,但一直沒有機會品嘗。2016年夏天,平涼市舉辦了一次文學創作改稿會,邀請的嘉賓以南方刊物的編輯居多。帶他們品嘗了羊肉泡饃、手抓肉等美食之後,又帶他們品嘗了手工面。那次吃面,大傢都很盡興,說在南方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陣勢。朋友說,要吃到正宗的靈臺手工面,還得到邵寨塬上去。一晃數年過去,心裡一直惦記著。

壬寅年八月,幾個朋友一同翻過六盤山,前往靈臺遊玩。一天晚上小酌了幾杯,第二天胃裡酒氣未散,想著中午要是能吃一碗酸湯面就好了,於是驅車來到了邵寨鎮,心心念念的手工面終於上場了。先是“湯細”,後是“湯寬”,然後是“寬幹”,接下來又是“湯細”……面條筋道爽口,湯汁酸辣有味,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吃得酣暢淋漓。

靈臺手工面也叫“涎水面”或“龍須面”,俗稱“一口香”。它好吃,核心在“手工”二字上。在我們隴東地區,和面、揉面、搟面、切面是許多農村媳婦的看傢手藝。在一張偌大的杏木案板上,把一坨揉好的面搟到薄如蟬翼,厚度勻稱,切成寬約兩三毫米、長約二尺的條狀,細軟綿長,沒有多年的練習是制作不出來的。在工業化的今天,很多傳統的手藝都被人們拋棄了,但在靈臺,手工面卻保存了下來,在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這裡的人們對面的熱愛和一種飲食文化自信。這樣搟、切出來的面條,再佐以“五色”的湯汁——紅(胡蘿卜)、白(豆腐)、黃(黃花菜)、綠(蔥花)、黑(黑木耳),一碗“薄、筋、光,酸、辣、香,煎、稀、汪”、色香味俱全的手工面,不讓你胃口大開才怪呢!

靈臺手工面因場合不同,有不同的名字。老人過壽吃“長壽面”;在孩子出生百天或滿月時吃“吉利面”,寓意孩子長命百歲;正月初一吃“過年面”;正月初七吃“拉魂面”,寓意幸福長久;麥子收完吃“掛鐮面”;在新婚的第二天吃“喜面”,寓意新人情絲不斷;新媳婦結婚第四天做的面叫“試刀面”,這面越寬越顯得媳婦心底寬厚;在貴賓到來或朋友相聚時吃的是“待客面”,寓意友誼長存;而無論喜宴還是喪宴,最後一道主食都叫“四喜面”,吃過的人都會吉祥如意。就連“一口香”這個名字,也體現著靈臺人細膩的心思。以前農村生活清苦,農傢人都很能吃,若是大碗的話,主人供不過來,於是換成口徑二寸的小碗,再能吃的人,吃上幾碗,即便還沒吃飽,也不好意思繼續吃了。而今,則是另一種情形——在品嘗了各種菜肴和面食後,胃裡已經沒有多少空間了,這時候一小碗湯面上桌,是壓軸,是對胃最為妥帖的慰藉。

一碗看似簡單的湯面,串起了普通人的一生,也映照出生活的變遷。

作者簡介:李滿強,甘肅靜寧人,中學時代開始寫作,出版有詩集《畫夢錄》《螢火與閃電》等四部,隨筆集《隴上食事》。曾獲“敦煌文藝獎”“黃河文學獎”“《飛天》十年文學獎”“屈原詩歌獎”等多種獎項。入選詩刊社24屆青春詩會。中國作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