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零食的“扛把子”,到底是如何煉成的?

2024年2月6日 20点热度 0人点赞

一包小小的辣條,

是如何逆襲成為國民零食的?

說起八零後、九零後,甚至零零後吃過的各式童年零嘴兒,最有誘惑力的必然是辣條。一撕開透明包裝,麻辣的氣息便沁入鼻腔、勾人食欲,即便是傢長眼中的“媽見打”,卻仍然是每個人戒不掉的癮。

當年的孩子已經長大,辣條卻並沒像其他童年零食一樣湮沒在歲月裡。如今它不僅是自帶熱梗體質的互聯網寵兒,自身身價也不容小覷。據統計,辣條已經發展成為六百億的大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和行業迭代,辣條不僅洗刷掉了諸多刻板標簽,在國內市場屹立不倒,還遠銷海外,成為當之無愧的當代零食國貨代表

超市裡一整面的辣條墻,給予孩子們充足的幸福感。

攝影/芝士糊啦

一包小小的辣條,究竟是如何寫就這一趟傳奇旅程的?回顧辣條的發展歷史,你會發現,這同時也是一部國貨的變遷史。是時候好好捋捋它的誕生故事了。

湘北群山裡

藏著一個“麻辣”宇宙

辣條發源於湖南,這片熱辣的土地是辣條最初的起點。在湖南,人人都生了“辣椒腦袋”,在食辣一事上的靈感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湘人的餐桌上,鮮紅的剁椒把種種食材調教得火辣鮮香,沿街售賣的各式小食也浸潤著亮晶晶的紅油,勾起饕客的遐想。拌好的牛肉幹、牛板筋,麻辣味深入牛肉的肌理,越嚼越香;雞翅尖、鴨排、鴨掌筋,也和紅油味道完美融合、各自發揮所長;貢菜、蘿卜條等素菜也在街邊攤位撐起半邊天,一口下去脆嫩爽口;豆制品做成的麻辣肉、麻辣醬幹,口感之豐富也並不輸給肉類......無論葷素,湖南人為這些解饞的小食取了個共同的名字,都叫做“麻辣”。

濃鬱的麻辣香,是各類湖南小食的美味底色。

距離長沙一百多公裡的山城平江,就以制作豆制品的“麻辣”見長。這裡是湘、鄂、贛三省交界之地,汨羅江從這一帶發源,奔騰向西匯入洞庭湖;周邊群山延綿的地形適宜大豆生長。小小的黃豆在平江人的巧手下能有千般變化,可以做豆皮、豆腐,也可以由豆腐切割成小而薄的方片,鹵制和烘烤過後做成烏黑筋道的醬幹

街邊現拌的麻辣豆皮,比真空包裝要香得多。

在醬幹的制作中,豆幹裡的水份減少,自然濃縮凝練了豆香、烘烤的煙熏火氣,由豆豉、剁碎的辣椒自然發酵形成的馥鬱的麻辣味,也沁入豆幹的肌理。由此釀造出的美味醬幹,咬上一口鮮香彈牙,辛辣滋味瞬間便能縈繞口腔。

平江的長壽醬幹,在清朝康熙年間甚至一度成為宮廷貢品,是當地最引以為傲的風物特產。麻辣醬幹廣泛銷至湘鄂贛三省,撐起了當地幾代人的生計。直到1998年,辣條誕生,當地的食品業迎來了更強有力的支柱。出生不過二十年的辣條,明明是“麻辣”傢族裡年輕的老幺,卻很快成了為當地創造奇跡的存在

傢傢戶戶盆子裡裝著的醬幹,

是平江獨有的美食風景線。

平江辣條:

逆境下成就的新美味

辣條的故事,頗有幾分偶然,算是起源於一場天災造就的“事故”。1998年,長江流域的大洪水驟然來臨,平江是受災嚴重的地區之一,醬幹的原料大豆減產,價格也隨即飆升,由七毛一斤攀升至一塊五一斤。平江的不少醬幹作坊都難以維持營收,消失在那個夏天。

賴以謀生的飯碗端不穩了,但平江人並沒有坐以待斃。當地從事“麻辣”行業的三位師傅邱平江、李猛能、鐘慶元,在沮喪過後開始思考別的出路:既然大豆不能用,那其他的原材料能取而代之嗎?抱著且試一試的心態,他們把稀缺的豆粉換成了小麥粉,在一臺生產米線的擠壓熟化機器上生產出了條狀的胚體。

辣條的最初形態,就是條狀的。

沒想到一次偶然的嘗試,一個小小的變化,卻在日後掀起了天翻地覆的改變。這種用類似工藝制成的食品,質地卻和醬幹大不同,松軟而多孔,倒格外適合吸收各類調味料的滋味,麻辣的味道更加張揚了。三位師傅延續了平江人的口味偏好,加入辣椒、孜然等香辛料,又吸收了去四川出差獲得的經驗,以花椒加重其中的麻味——第一根辣條就此誕生,平江辣條麻辣鮮香的基本味型也自此奠定。

辣椒,花椒,孜然......多種香料共同成就辣條的麻辣味。

他們惴惴不安地把世界上第一批“麻辣”辣條送到批發市場,卻意外得到市場熱情的回響——這種口感飽滿的零食最契合湖南人的口味,拉到長沙高橋批發市場的辣條開始變得一貨難求,滿大街的店鋪都售賣起了這種“麻辣”味。

辣條,很快成為撐起平江當地食品業的新支柱。

幾年不到,辣條風靡南方的零食產業,平江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醬幹作坊都改做辣條。每到春節後,各辣條廠都會上演全村“搶人”的名場面。平江人也不再居安於一隅,走出湖南到各地辦廠。曾有句話流傳:有天氣預報的地方,就有平江人做辣條。

現在從湖南別的市縣自駕去平江,路上會無數次偶遇“平江辣條之鄉”的宣傳牌。如今的辣條已經是身價六百億的大產業,而平江就坐擁了近三分之一的產值,是毋庸置疑的產業中心。它在2019年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靠著辣條實實在在地換了一片新天新地。

全國掀起辣味旋風

麻辣,甜辣,孰者才是正統?

辣條口味刺激,定價也足夠低廉,這兩個優點讓它輕易拿捏年輕群體,打開了全國市場。20多年來,全國各地中小學門口,一包包辣條成為孩子們童年時的快樂來源。在辣條廠傢群雄逐鹿的時代裡,辣條也相當“內卷”,發展出了七十二變。

回想我們童年時吃到的辣條,絕不隻有條狀的,還有辣丁、辣棒、辣片種種形態。薄片吃起來爽口,厚塊更適合吸汁,而棒狀、丁狀更有嚼勁,各投所好;辣條的口味也逐漸不拘於麻辣,有了甜辣、咸辣,甚至逐漸衍生出了“南北之爭”。

不同口感,不同調味,

辣條逐漸建立起自己的風味宇宙。

圖/視覺中國

平江人走出湖南之後,選中的新陣地是河南。這當然有其理由——河南面積廣闊的平原農田,天然賦予了其“國民糧倉”的屬性。作為中國小麥第一大省,穩定的產量賦予辣條生產相當的底氣。2001年起,平江的一些辣條廠落地河南漯河,在北方開疆擴土。湖南之外,許多地區對於麻辣味的接受程度有限,甜味的加入可以使辣味變得柔和親切,基於打開市場的需要,辣條也加糖減辣,有了甜辣味的選項。

河南辣條主打甜辣味,也是眾多消費者的心頭好。

圖/視覺中國

但以湖南為中心的南方仍然以麻辣味辣條為尊,畢竟辣條作為醬幹的兄弟,出廠設定便是個麻辣性子。湖南伢子愛吃的當地“麻辣”都以純粹的香辣為第一主旨,甜味辣條雖符合更多人的喜好,在湖南人眼裡卻削弱了麻味和辣味,失去了靈魂。最近,借著互聯網互寄特產的風潮,湖南人也不斷和大傢推廣傢鄉的辣條:嘗嘗吧,正宗麻辣味的!

因著這樣的口味偏好,平江當地相當一部分的辣條企業也還在沿襲傳統的風味,其中最亮眼的莫過於2009年推出的麻辣王子——主打“傳承正統麻辣味”。邱平江、李猛能、鐘慶元三位辣條發明人,也在去年被麻辣王子招至麾下,以鞏固原產地的經典風味。

辣條逐漸建立起自己的風味宇宙。

從小作坊到潔凈工廠

辣條業的脫胎換骨

不到十年,辣條已經變成全國風靡的國民零食,缺乏標準和監管的弊病卻桎梏著它的高飛。2005年起,一些辣條“黑作坊”的惡劣環境被媒體曝光,辣條成為很多傢長眼中的垃圾食品。孩子們對辣條仍然鐘愛,卻隻能偷偷摸摸地買。

但如今,人人都能感受到辣條業明顯的改變。經過十多年的自我凈化,它早已走出小賣部,成為占領大商超裡的“正規軍”,也開始登得婚慶和傢宴的“大雅之堂”。其實,在當年的一系列行業危機之後,不少企業都充分拿出誠意來自救,從小作坊迭代為大工廠,從人工制作改為幹凈標準的生產線,為改善行業的口碑默默努力著。

二十年過去,辣條加工業已有了質的改變。

前不久,眾多國貨品牌在抖音直播間上演大聯歡,大傢花式整活爭當“顯眼包”,白貓直播間請來真貓,七匹狼直播間牽來哈士奇......也有一眾直播間是由老板、研發人員親自擼袖子上陣,譬如麻辣王子,把廠長拽過來用蜂花“在線洗頭”,還現場演示辣條制作,大開腦洞搞了辣條走秀。一系列操作下來,很多人發現了國貨中的這顆“遺珠”,麻辣王子的抖音直播間人氣暴漲,迎來了“潑天的富貴”。

抖音成為麻辣王子等國貨發展新窗口。

圖/@麻辣王子官方旗艦店 抖音直播畫面

作為在平江土生土長的辣條龍頭品牌,麻辣王子的創始人張玉東在辣條業摸爬滾打了二十多年,對行業的痛點也是感觸最深的——當年深入市場調研的時候,他發現學生們都是偷偷地買辣條,店傢每當遇到衛生檢查也先把辣條藏起來。辣條在全國掀起銷售奇跡的時候,平江人卻對它諱莫如深,他自己作為從業者也難以挺直腰桿,羞於提起辣條二字,對外都籠統地說是做熟食生意的。如此種種的尷尬,讓張玉東等辣條從業者決心推動衛生標準的建立,“死磕”口碑。

由張玉東拍板,辣條行業內首個制藥級GMP車間在麻辣王子建立起來,用他的話說,“要用制藥的潔凈標準去生產辣條”。與此同時,他砍掉了原本的一元辣條低端線,專心提升當傢產品“麻辣王子”的品質,不斷取消各類添加劑,以凸顯更健康、更純粹的調味,跟上年輕人養生、健康的步伐,相關數據顯示,麻辣王子近三年銷售額復合增長率為112%,在正宗麻辣辣條類目中銷量第一,深受當代年輕人喜愛。

實現潔凈生產,才能徹底撕掉辣條的負面標簽。

攝於麻辣王子制藥級GMP車間。

去年,張玉東的兒子張子龍大學畢業後也進入了公司,把麻辣王子的抖音賬號經營了起來。他嘗試各種新穎的玩法,把此前線下操作過的現場做辣條、辣條時裝秀等搬進直播間,同時每日關註網友們在評論區的呼聲,積極互動。

自帶強烈地域屬性的地道風味,是辣條乃至更多國貨好味道一直存續至今的內生生命力。如今,它們又能透過網絡和發達的物流走向更多受眾,被更多人喜愛著。據張子龍透露,在抖音電商“遇見好國貨”計劃的助益下,今年抖音部門的銷售額相比去年翻了六七番,雙十一期間的銷售額相較日常銷售額增長300%,預計雙十一期間銷售額達成1200萬。

平江的麻辣味正走向更多人。

攝影/吳學文

曾經,小小的辣條在瀟湘大地受災之時應運而生,挽救了無數瀕臨倒閉的企業。如今,在一代代平江人的接力守護下,它免於“曇花一現”,走向更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