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烤魚慰風塵

2024年2月6日 19点热度 0人点赞

我是一個妥妥的吃貨,小時候即以好吃得一“饞貓”別稱。傢在農村,我知道村子裡誰傢地裡的瓜果最先熟了,並且好吃;我知道小河哪裡可以逮到魚兒,並且又多又大。在所有美食面前我最鐘情的是烤魚,那時候河裡的水特別清澈,魚兒也特別多。小時候當你光了屁股在小河裡戲水的時候,可以感覺到小魚兒在你腿上啃啊啃,麻酥酥的怪舒服。

炎炎夏日我經常拿著衣服到小河裡洗衣服,一群一群密密麻麻針尖兒大小的小魚兒圍著腳打轉、啃你的腳丫子。雙手合攏輕輕地放入水中,不一會兒傻傻的小魚兒就呆頭呆腦的遊進手心裡,然後手再輕輕地離開水,就有小魚兒就在手中活蹦亂跳。聽說現在有一種魚療,就是在水中專門放一些小魚兒,在你泡澡的時候讓魚兒啃你。我是沒有體驗過,但仔細一想,所謂的魚療我小時候是不是就超前享受了。

淺水中多是小魚兒,要想吃大魚必須到深水中找。村子中有一深潭,那水有多深呢?水綠瑩瑩的,扔一塊石子進去,咕咚一聲,隻是咕嘟嘟泛起幾個水泡就一切都歸於平靜了。夏天的正午,可以看見有半尺大小的魚在水面優哉遊哉的遊動。

為了吃到魚我煞費苦心,跟別人學會了釣魚。折一柳條當魚竿,母親納鞋底的麻繩當魚線,母親的繡花針用火柴燒紅了拿老虎鉗掰彎了當魚鉤。遺憾的是釣魚的裝備不行,技術也不行,到深潭中釣魚也釣不到大魚,隻能釣到巴掌大的一些魚。就那樣也樂的屁顛屁顛的,人生隻有愛和美食不可辜負。

釣魚需要耐心,最是磨人的性格。有時候老半天不見魚咬鉤,那魚鰾在水面紋絲不動,好像釘子釘在水裡一樣,有時候甚至讓你懷疑好像在自傢沒有魚的水缸裡釣魚。這時候考驗的就是耐心了,頭頂著烈日,臉上的汗水一滴一滴地滾落。咬了牙堅持,心中默默地念叨,魚兒啊魚兒,快上鉤。最激動的時刻是看見那魚鰾終於輕微地一下一下地顫抖起來,心也跟著緊張地跳動起來。突然,魚鰾一沉,緊接著沉入水中,這時候猛地一提魚竿,一條魚兒跟著魚線就被甩到岸邊,那是釣魚人最高興最高光的時刻。

釣到魚首先要犒勞一下自己的胃,把魚開膛破肚,在水中洗凈,串了一根樹枝,點燃一堆火烤起來。小時候烤魚從來不放什麼佐料,就那麼架在火上烤。手中拿了串了樹枝的魚兒在火中慢慢地翻轉,火中的魚兒滋滋地響著,魚的表皮一點點變黃變得焦嫩,一縷縷香味不可抵擋的絲絲散發出來。魚兒烤熟了,開吃。張口就咬,鮮嫩的魚根本讓人停不住嘴。吃了魚,隨便在岸邊用手刨一個坑,一股細細的清冽甘甜的水便從坑底泛起,等坑中水變得清澈,趴在啃邊喝水。吃飽喝足,扛了魚竿美滋滋地回傢。

唐代詩人胡令能《小兒垂釣》:“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可不就是我小時候釣魚的真實寫照。

吃魚也是有風險的,因為小時候我吃的魚大部分是不大的鯽魚,鯽魚鮮美,但刺多。曾記得有一次吃魚被魚刺卡在喉嚨,被母親逼著灌了好多醋,據說醋可以軟化魚刺。好在最後有驚無險。但吃魚給我留下來陰影,現在吃魚都小心翼翼,就怕魚刺卡在喉嚨,特別害怕吃小的魚兒,小魚兒刺比較多。

這是我小時候吃烤魚的情景,與魚結緣也源於小時候,就貪那一口細膩鮮嫩的烤魚。長大後,天南海北的到處遊走,品嘗了不少不同種類的大大小小的淡水魚、咸水魚。自己烤魚的技術亦漸漸地精湛起來。

烤魚和平時我們殺魚的方法不同,要從魚的背鰭把魚一劈兩半,那樣烤魚的時候才盡可能把魚的各個部分到可以烤到。魚去除內臟後魚身該花刀,用料酒、鹽、蔥薑醃制半小時左右,去腥、入味。

魚醃制好用夾子夾住放在炭火爐子上烤,燒烤用木炭最佳,木炭自帶草木的清香能讓烤制的食物增香不少。魚在紅紅的炭火上滋滋作響,輕輕地翻動夾子,讓魚的兩面都均勻受熱,魚的表面迅速變得焦黃,香味很快躥了出來。好廚師一把鹽,指尖兒捏了一撮鹽,均勻地撒下,細碎的鹽粒兒在高溫下消融不見,與魚完美地融為一體。

緊接著辣椒面,辣面撒上後,刷上油,在高溫與油的作用下,辣油出來,辣香絕對是刺激人味蕾的不二選擇。而孜然才是燒烤中靈魂調料,再撒上孜然,濃鬱的孜然香味才是燒烤的味道。魚烤制八成熟,最後出場的是蔥絲,在魚身上鋪一層蔥絲,刷了油,烤幹了水分的蔥絲沒有了沖勁,蔥香絲絲入味,把魚肉的鮮美提升了一個檔次。

魚烤熟了,舉箸品嘗。雪泥兒一樣細膩嫩嫩的魚肉入口。咋一個“鮮”字可以形容。中國的漢字語言文化博大精深,一個“魚”字與一個“羊”子組成了一個“鮮”字,也從側面說明了魚在中國人的餐桌上舉足輕重的地位。

燒烤,在所有烹飪美食制作方法中它絕對是祖字輩的,什麼蒸、炸、煎、煮都要統統靠後。傳說在遠古商區一帶是一片山林,在山林中居住的燧人氏經常捕食野獸,當打擊野獸的石塊與山石相碰時往往會產生火化。燧人氏從這裡收到啟發,就以石擊石,用產生的火化引燃火絨,生出火來。當時有一位聖人從鳥啄燧木出現火花而受到啟發,就折下燧木枝,鉆木取火。他把這種方法教給了人們,人類從此學會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那大概是最原始最早的燒烤吧。

夏天,吃著燒烤喝著啤酒,妥妥的人生一大美事。《世說新語》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須奇才。但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試著想一想,吃著燒烤吹瓶兒,與王孝伯“名士貌”庶士可近之。

舊時食客吃烤肉宛,一手托調料碗,一腳踏在長板凳上,一副豪橫的樣子。齊白石老先生曾經給烤肉宛寫過一個小匾,為“清真烤肉宛”。又專門寫了一行註腳:“諸書無烤字,應人所請自我作古。”老先生言之不虛,古代字書並沒有這個烤字,如果想從故紙堆裡尋找烤肉烤魚等等諸物,恐怕隻能白費功夫。

魚,來自江湖,出現在江湖。有人雲: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燒烤的時候總缺少了不了魚身影,一條烤魚足以慰風塵。

夏天來了,燒烤,是對夏天表達尊重的至高禮節,而烤魚則是錦上添花。(文/劉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