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現代史【4】‖淮上軍蚌埠小南山阻擊張勛,俘獲姨太小毛子

2024年2月5日 26点热度 0人点赞

這是一組系列歷史文章,大約三十篇左右。如果你對淮南歷史感興趣,在閱讀此文前,請點擊一下“關註”,以便在更新時,可以及時通知你,同時也方便你的討論和分享。感謝你的支持!

1911年11月5日,壽州首義成功,成立“淮上軍”,隨後三路出擊。其中第一路軍由袁傢聲率領向皖東出擊。一路軍又分三路,其中一路由軍統嶽相如率領於19日、20日光復蚌埠、懷遠。另一路由軍統楊穗九率領,也於11月19日,在田淑揚、田仲揚兄弟的配合下,光復鳳陽府、臨淮關,李誘然則向五河、泗州發展。在淮上軍控制津浦鐵路之時,國民革命軍江浙聯軍光復南京的戰鬥正在激烈的進行著。

11月8日,南京新軍第九鎮統制(師)徐紹楨所屬軍隊,在秣陵關起義失敗。上海同盟會中部總會速派各路援軍增援,組成江浙聯軍總司令部,由徐紹楨任總司令。清軍有2萬餘人,其中江南提督張勛的江防營是主力。20日,江浙聯軍召開會議決定對清軍進行攻擊,光復南京戰鬥打響,24日聯軍發動總攻。正當雙方激戰時分,淮上軍占領蚌埠、臨淮關,切斷津浦鐵路南北聯系。張勛聞聽,大為緊張,這意味著北歸的退路被切斷。

24日,即便在戰事最為緊張時,張勛還是派遣江防營2個營,約2000人兵力,試圖奪回津浦鐵路重鎮臨淮關。

淮上軍的倪樹屏原本到上海籌辦軍餉,途中得知張勛江防營準備偷襲臨淮關,於是回來報告。楊穗九得知情報後,立即組織作戰防禦。他派了4批人,通知正在五河辦理獨立的李誘然回防,由於這些人都被殺,所以李誘然並沒有接到通知。楊穗九雖有幾個營,但槍械不足300,且多腐朽破舊,不堪使用。26日,江防營進逼臨淮關,楊穗九親率淮上軍迎敵,駐守懷遠的淮上軍也派300人前來增援。

楊穗九部與張勛的江防營在頭埠遭遇,展開激戰,後又戰於總埠。淮上軍面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江防營,毫不示弱,激戰兩天兩夜,依然力戰不退。持續的戰鬥,對裝備劣勢的淮上軍越來越不利,於是田淑楊(同盟會員,也參與壽州起義謀劃)自告奮勇到江防營,以當地鄉紳身份,勸說他們歸附。但是這夥辮子軍將田淑楊殘忍殺害並肢解,拋屍路上。

毛子軍

臨淮關阻擊戰示意圖

辮子軍的暴行,激起淮上軍官軍憤怒,他們義憤填膺,高舉白旗致哀。身處五河的李誘然也得知消息,急率兩營馳援。淮上軍南北夾擊,對江防營發動猛攻。江防營驚慌失措,隨後才穩住陣腳。淮上軍苦戰三晝夜,鬥志不減,雙方呈拉鋸態勢。江防營久攻不下,又見到楊穗九在山後佈下的疑兵,擔心後路被切斷隻好撤退。11月30日,淮上軍趁夜劫營。江防營措手不及,徹底崩潰。淮上軍取得阻擊戰的勝利。由此可見,淮上軍為南京光復是作出貢獻的。

12月1日,江浙聯軍經過苦戰,攻占南京城,張勛眼看敗局已定,於是夜間率殘兵2000多人,出漢西門,經大勝關渡江,乘火車向徐州撤退。

張勛撤退,必經臨淮關、蚌埠。楊穗九自前次擊敗江防營後,牢牢控制臨淮關至蚌埠一線鐵路,兩旁設有炮兵陣地,嚴陣以待。江防營已領教淮上軍的厲害,這次撤退,不敢硬打。火車到明光時,張勛致電鳳陽、臨淮紳士,表示他對革命是同情,希望化幹戈為玉帛,允許其部隊通過。這些鄉紳都害怕戰端開啟,把地方打爛,極力勸說淮上軍予以放行,淮上軍無奈放棄攔截。

11月2日,張勛的江防營通過臨淮關後,駐守蚌埠的袁傢聲接到電報,又驚又急。張勛一旦通過蚌埠,便可一路暢通撤退至宿州、徐州一帶,逃避打擊。當時還聽聞清廷陸軍大臣鐵良也在其中,如果能截擊成功,會對革命影響會很大,淮上軍副司令袁傢聲於是決定進行阻擊。

淮上軍都是未打過仗的農民武裝,缺乏作戰經驗,因沒有及時切斷鐵路,如果火車直接闖過,還真沒法阻止。現在說起來如是,其實那時又有幾個人見過火車呢?因為,這年5月15日,津浦鐵路蚌埠淮河鐵橋剛剛建成,蚌埠火車站也在同月建成。那時,可能很多人都沒見過火車,更何況剛剛成軍的壽鳳農民呢?好在張勛軍車需要在蚌埠站停車加煤、加水,淮上軍抓住這個有利時機進行攻擊。

午夜時分,張勛江防營運兵火車抵達蚌埠車站。淮上軍立即發動進攻。袁傢聲以廖梓英營及廖盤箴的稽查隊正面進攻車站,另以廖璞純營及炮兵連、學生隊守小南山(今南山兒童公園),居高臨下炮轟車站。淮上軍隻有4門炮,八發炮彈,還是從懷遠清軍繳獲的,炮彈很快被打光。

淮上軍作戰經驗不足,把火力都集中在遠處的車站,而戰地工事沒怎麼修建,也沒有佈放監視哨。張勛的江防營畢竟久經戰事,經驗豐富,他們利用這個漏洞,兵分兩路,一路北上虛張聲勢,佯動淮河鐵橋,以吸引火力,另一路則偷偷繞道背後,包圍了小南山,集中炮火進攻守山部隊。

廖梓英等聞聽小南山被包圍,企圖回頭救援,無奈敵人炮火太猛,隻好西撤。守山的廖璞純營孤軍與敵人激戰。當時,江防營有2000多人,而小南山守軍隻有廖樸純的二個步兵營、一個炮兵連和學生兵總共100多人。

盡管淮上軍人數處於劣勢,裝備和作戰經驗也明顯不足,但淮上軍以高昂的鬥志和大無畏的精神,與敵展開鏖戰,堅守不退。廖璞純身先士卒,揮槍率先沖向敵陣,學生隊和炮兵也棄炮,揮戈與敵人肉搏,前赴後繼,英勇不屈,殺身震天,場面異常壯烈。激戰約六小時。最後淮上軍傷亡過大,餘部撤出陣地。張勛江防營軍雖然擊敗淮上軍,占領小南山,但也損失慘重,他們不敢在蚌埠久留,擔心鐵路橋被截斷,於是急匆匆北撤宿州、繼而撤到徐州。

張勛軍損失不大,但張勛的姨太太小毛子被淮上軍俘獲,第二年民國成立後,被解送到南京。

毛子軍

蚌埠小南山阻擊戰示意圖

蚌埠小南山阻擊戰,淮上軍傷亡極大。據戰後粗略統計,總共戰死官兵達88人。營長廖璞純、隊官李雲覺、朱廣鳳、牛玉紹、徐兆峰,排長張雲龍均戰死。在戰死官兵名冊中,有三十餘人是廖姓士兵,他們都是廖傢灣及周邊小村子的人。清朝時期,廖傢灣隸屬鳳臺縣,現屬於淮南市安城鎮。廖傢灣人是淮上軍重要組成力量,他們有多人參加過安慶馬炮營起義,有許多人參與壽州起義,以及光復蚌埠、鳳陽行動。廖傢灣在民國出了多個將軍級將領,如廖運澤、廖運升、廖運周等,其中最著名的當是110師師長廖運周,在淮海戰場起義,為劉鄧大軍全殲黃維兵團作出突出貢獻。這個廖璞純就是他們的叔叔。

我看到很多資料都將臨淮關阻擊戰和蚌埠小南山阻擊戰作為一個戰事來敘述,實際是兩個不同的戰事。臨淮關阻擊戰是張勛為防止後路被切斷,而派兵欲奪取的戰略要點的戰鬥。而蚌埠小南山則是張勛兵敗逃走時進行阻擊戰。兩者前後相距不過七、八天,而且都是淮上軍阻擊張勛軍,所以引起混淆。

毛子軍

蚌埠淮上軍紀念碑廊

臨淮關阻擊戰和蚌埠小南山阻擊戰,在民國初年都是有一定影響的事件。

田淑揚和弟弟田激揚(在安慶馬炮營起義犧牲)都為革命獻出生命。民國建立後,孫中山親書手諭,分別追認為陸軍中將和陸軍上將,並在鳳陽修建雙烈祠祭祀。

中華民國成立後,孫中山頒佈命令追授廖璞純為大都督,柏文蔚請準許撫恤阻擊張勛陣亡烈士。在壽縣建專門烈士祠祭祀,1913年9月建成,廖璞純還配享皖省熊、范二公祀,其它陣亡人員都供奉壽縣烈士祠。在蚌埠小南山上建有紀念碑,並刻有犧牲烈士姓名。這些犧牲的烈士在當時也是極盡哀榮。《烈士廖氏神道之碑》由張之屏撰文。後來,祠、碑均被淮上軍死敵倪嗣沖軍隊拆毀,犧牲者名單也隨之散失,現在也未找到。

1929年,國民革命北伐軍第六路軍總指揮兼安徽省主席方振武(壽縣瓦埠人),為紀念這次阻擊清軍而犧牲的烈士,在小南山重建“淮上軍烈士紀念碑”,並建造"烈士公墓"、"紀念堂"、"撥雲臺"、"勝利紀念塔"等設施,同時將小南山開辟為公園,命名為“中山公園”。侵華日軍占據蚌埠期間,在這裡建有“神社”。1973年命名為南山公園。1981年改名南山兒童公園。淮上軍紀念碑也是命運多舛,建立兩次,毀了二次。2001年蚌埠市政府再次建築“淮上軍紀念碑”,這已是第三次重建了。

毛子軍

蚌埠小南山淮上軍紀念碑

最初張之屏碑文抄件今尚存,今摘錄如下:

君諱傳炤,字璞純,世居皖北鳳臺縣。廖氏兄弟多豪俠,君其尤也。性沈毅,重然諾。……是年秋九月,壽州舉義,君與諸志士率鄉之子弟百人入城。……光復之易,君力為多焉。

壽事粗定,復與數同志率師東下,分駐鳳臨宿泗一帶,以其地據長淮中遊,扼津浦要沖,北看拒清兵南下,南可備江南潰兵。及江寧既復,其守將張勛等果以全力撲淮上,君與諸志士拒戰於蚌埠。敵人兵悍器精,淮軍雖勇敢而槍彈具乏,戰久漸不支。

同人謀少卻,君大呼:我退則敵進,僅不已則淮上屏藩撤,江南事益孤,大事去矣,誰職其尤!力戰終夜,卒使敵人遠竄,淮甸肅清。所謂決勝負前後五分鐘者,此也。

……嗚呼烈矣!歿後之再逾月,共和之局大定,君已不及目睹,同人憾焉。明年九月,祠宇成,爰屬張之屏撰文鐫石,表厥神道,垂之不朽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