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才是北京保衛戰的第二功臣,弱旅守居庸關,也先因他而撤!

2024年2月6日 18点热度 0人点赞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首《石灰吟》出自民族英雄於謙之手,一個與嶽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的明朝中流砥柱!

於謙憑滿城弱旅擋住了瓦剌大軍的進犯,為大明續命二百年,如此高的評價當之無愧,但我們也不應忘記,北京保衛戰的第二功臣,是他在居庸關堵住了也先的中路軍三萬多人,對瓦剌側翼形成了巨大威脅,使也先顧忌後路被切斷,在損失不大的情況下撤圍而去。

他就是當時的大明右副都禦使,兵部郎中羅通。

1449年十月九日,也先率六萬大軍挾持朱祁鎮一路南下,先後攻克紫荊關、盧溝橋,於十一日進抵北京城郊。

土木堡一役,二十二萬明軍精銳幾乎全軍覆沒,五十二名出征的名臣宿將死於混戰之中,朱祁鎮也被俘虜。

而當時的大明京師僅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萬,土木堡二十多萬精銳都沒能擋住瓦剌的五六萬人,現在也先又攜英宗舉國而來,因此幾乎沒有人相信北京城能守住。

隻有主持兵部事務的於謙站出來,厲聲說:“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隻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

在他的堅持下,朱祁鈺授予他全權負責京師守衛事宜。

於謙上任後開始調兵遣將。首先,他緊急調集兩京、河南後備軍,沿海備倭軍,京畿地區運糧軍,以及浙江軍進京勤王;其次,發動民眾守城,將庫存的頭盔9000餘頂、盔甲5000餘件、火槍1.1萬餘桿全部發放下去;最後,對參與運糧、守城的百姓發放白銀,所有官兵預支半年錢餉。

在他的調度下,京師守備力量得到了極大的加強,但與瓦剌軍力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

但是也先僅僅在北京城下待了五天就主動撤走了。

也先是十一日抵達的京城,石亨提出收縮兵力,緊閉九門,堅守不出,但於謙認為不能示敵以弱,將九門全部打開,出城迎敵。

十二日,也先挾持朱祁鎮陳兵德勝門,要求於謙近前答話,於謙一句:“社稷為重,君為輕”,粉碎了他要挾明軍主動獻城的政治陰謀,同時也統一了全軍的思想。

十三日,也先乘風雨大作,集中全力進攻德勝門,結果小敗一場,未能攻克。

十四日,也先又攻彰義門、西直門、朝陽門,結果還是無功而返,副總兵毛福壽甚至在彰義門俘虜了瓦剌的一個小頭目。

十五日,也先見北京城急切難下,又擔心明朝各路勤王兵馬到達,於是趁夜攜英宗由良鄉向紫荊關撤退,於謙下令追擊,石亨大破瓦剌軍於清風店,范廣也在固安打敗瓦剌軍。也先一路狂逃,於十月十七日,撤出紫荊關,退往關外。

北京保衛戰勝利結束。

瓦剌強勢而來,狼狽而退,很多人認為也先主動撤退是一大昏招,懷疑他的軍事能力,如果也先采用後世努爾哈赤圍點打援的策略,與各路援軍野戰,未嘗不能再次重創大明。

這裡必須要為也先辯解幾句,他的軍事能力其實一點都不弱。

也先年輕時就在與東察合臺汗國的戰爭中初露鋒芒,據載,他總共打了六十一仗,僅有一敗,他也憑借這些軍功,在接任其父脫歡太師一職時,沒有遭受任何阻礙,內部也沒有產生任何動蕩。

也先就任太師後,瓦剌權勢盡在其手,憑借出色的軍事能力,他開始了征服四圍的宏偉計劃。1446年,也先率大軍進攻朵顏三衛,三衛毫無抵抗之力,全線崩潰,許多首領被殺,“艱窘至極”,也先“幾殲三衛達子”,最後三衛不得不歸附瓦剌。

隨後也先又揮師掃蕩建州女真,盡收其民,兵鋒直抵黑龍江與野人女真相持。除了用武力征服遼東,也先又通過聯姻、拉攏等手段收服了西北諸衛,最大的哈密衛首先歸附,其他諸衛也紛紛投靠。

僅僅兩年後,也先就完全控制了東起女真,西達哈密及其以西的裕勒都斯河流域,北抵葉尼塞河上遊,南臨長城的廣袤地區,史稱“漠北東西萬裡,無敢與之抗者。”

隨即,也先又把目光對準了明帝國。

土木之變整個過程中,明軍完全陷入了也先的陷阱,處處受制,最後被合圍,作為瓦剌最高指揮官的也先在此戰中表現出的軍事素質,確實甩了明軍將領一大截。

這樣一個堪稱軍事天才的牛人,又怎麼會犯如此低級錯誤。

也先決定撤退,實際上並非是擔心明朝的各路援軍,一個很大的因素是因為另一路主力沒能攻克居庸關。

也先舉國南下並不是隻有他這一路,當時瓦剌是兵分三路,蒙古名義上的大汗脫脫不花率軍三萬攻遼東,知院阿剌率軍三萬攻宣府,也先率軍六萬攻大同,所以史稱瓦剌十二萬軍攻明。

三路大軍有兩路達到了戰略目標。

東路軍在脫脫不花的率領下迅速到達廣寧附近,明朝守軍緊閉城門不敢迎戰,雖然一時未能破城,但是脫脫不花將廣寧衛和遼東衛之間的明軍據點和道路破壞殆盡,並攻破驛站和屯堡八十餘處,擄去官兵一萬餘口,馬六千餘匹,牛羊和財物無數,使遼東明軍根本無力救援京師。

西路軍在也先的率領下,經大同進攻紫荊關,十月九日,在投降的明太監喜寧的幫助下,攻占紫荊關,挾持英宗經易州、良鄉、盧溝橋,進抵北京城郊。

隻有中路軍在居庸關下遭到了失敗。

而當時的居庸關守將羅通手下隻有不到六千人。

羅通,字學古,江西吉水人,永樂十年進士,初為四川監察禦史,後因針砭時弊,被降為交趾清化知州。

宣德元年(1426年),交趾“平定王”黎利造反,王通戰敗,假傳旨意割讓清化州以南各城獻給黎利。羅通不從,與指揮使打忠固守清化城,擊退敵人的數次進攻,保全了清化州。羅通回朝後,受到宣宗的褒獎,升任戶部員外郎。

正統初年,羅通升為兵部郎中,隨尚書王驥整飭邊務,又從大軍在兀魯乃擊破瓦剌軍,立功頗多。

羅通這個人可以說是文武雙全,無論是在兵部還是在戶部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績,尤其是在氣節方面,當年抵禦交趾造反軍時,敵圍困清化城數月,形勢危急,黎利令降將蔡福去勸降,羅通就登城大罵,誓死不降,後來敵久攻不下,才引兵撤退。

但是,羅通也有一個缺點,就是貪污,個人操守方面有瑕疵,後來他就因此被兵部尚書王驥彈劾,而免官流放。

正統九年(1444年)都督僉事曹儉因羅通文武雙全,乞請收用,結果遭到吏部的反對,而未能起復。

朱祁鈺監國以後,羅通才在於謙的保諫下出任右副都禦使,兵部郎中,守居庸關。同時上任的還有守紫荊關的給事中孫祥。

羅通是九月四日上任的,十月初九,阿刺率領的三萬瓦刺兵就抵達了居庸關。

雖然羅通到任隻有一個來月,但他卻做了許多事情。

首先是實地考察,史載,羅通一到居庸關就冒著冰雪嚴寒,踏遍了居庸關的千山萬嶺,察看居庸關的地理形勢,大小隘口。

在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後,他又上書朱祁鈺:“居庸關為敵出入之沖,大小隘口宜各增兵。口凡三十有六,可通人馬者七,宜多增人千。可通人不可通馬者二十九,宜各增人百。”

雖然朱祁鈺批準了他的計劃,但還沒來得及實施,瓦剌軍到時,居庸關僅有兵員不足六千。

但他還是利用這一段時間,整修了護城墩六座,烽火墩十八座以及部分沿邊關隘。

對於瓦剌的入侵,羅通也早有準備,他嚴令各隘口,加強巡邏防守,一旦有警立即點燃烽火。

所以,當瓦刺兵越過八達嶺,包圍居庸關城時,羅通早就計定。

居庸關地勢極為險要,溝谷狹窄,中間長達18公裡的“關溝”,隻有五米來寬,山勢雄奇,左邊是陡峭的崖壁,右邊是深深的懸崖。

放著如此險關不用,那就是腦袋秀逗了,所以羅通的定計就是堅守不出。

瓦刺兵不見明軍出來,就開始攻城。羅通身先士卒,親冒矢石,率軍民據守。哪裡險情嚴重,他就去哪裡。一時間關城內外弓箭齊發,瓦刺兵突擊登城,明軍揮刀斬殺,一次次登城,一次次又被打下去,一連幾晝夜,瓦刺兵攻城都未成功。

可是瓦刺兵多,不怕失敗,失敗了,繼續攻。有好幾次,險些登上了城。幸虧羅通及時趕到,一陣拼殺,才打了下去。

正在這時,守衛獨石口的楊俊,率一千兵眾入衛京師,途經居庸關,正遇上戰事。他光知道入京勤王爭功,不知道居庸關乃京師咽喉,居庸不保,京城也危在旦夕。

夜裡,楊俊派旗牌官告知羅通,要羅通放他過居庸關。

羅通大怒,手執寶劍厲聲道:“如今關北失守,就依靠居庸關保衛京城,沒有居庸關,京城安得!你不守居庸關,入衛京師有何用?”隨即下令:“有出關向南者,立斬。”楊俊不敢違令,隻得進城參與防守。

城外,瓦刺兵攻勢依然很猛,箭矢如蝗般射向城內,登城隊也在箭矢保護下攀登城墻。

羅通剛在北城打退敵人,南城又傳來一段城墻被毀的消息,羅通命剛進城的楊俊守住北城,自己急往南城。

南城西段城墻塌陷了一個兩米多寬,三米多深的口子,情況十分危急。

羅通率五百預備隊加入戰鬥,才堪堪抵住了瓦剌的進攻。

緊急修繕是不可能了,於是羅通命人找來一塊帳佈把壞了的城墻遮上。瓦刺兵見佈帳子遮住城墻,懷疑明軍設置了什麼殺人機關或埋伏,不敢輕易突進。

羅通用一招“空城計”暫時守住了居庸關,但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這時的阿刺已經收到了也先兵抵北京城的消息,於是攻城更急。

羅通雖然四處救火,關城也險峻,但架不住人少關口多,而且阿刺根本就不顧死傷,拼命進攻,形勢愈發危急。

就在這時,羅通帳下有個叫羅渝的人,給他出了個主意。

羅渝,永寧人氏,曾任延安太守,精通兵法,與羅通有舊,因此受邀來守居庸關。

瓦刺兵進攻之前,天氣已經冷得出奇,這幾天氣候又驟變,滴水成冰,羅渝便想到了北宋時楊六郎守遂城的辦法——澆水灌城。

於是,羅通命關城老幼上東西兩山擔水,從城上往下潑,水很快便結了冰,冰滑墻陡,瓦刺兵再有本事也很難爬上來,而且水結冰後非常堅固,沖車、大炮根本難以傷其分毫,“天大寒,通汲水灌城,水堅不得近。”瓦剌兵攻勢頓緩。

瓦刺兵圍居庸關七天,阿刺見城內屢出奇策,驚疑不定,正在另想辦法時,突然收到也先從北京撤退的消息。也先撤走,他們再破居庸關也無意義,於是也趕緊帶人馬開溜。

與此同時,羅通也收到了消息,知道阿刺是真退,不是計策,於是毅然率兵追擊,一直逐擊到長安嶺才凱旋歸來。

東路的脫脫不花聞得中路、西路已敗,亦立即撤退,並於十月二十日單獨遣使進貢,來北京議和,從此與也先的矛盾愈加尖銳。

也先的失敗貌似在於瓦剌的不擅攻城,其實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在於於謙的堅守,以及羅通在居庸關擋住了瓦剌的三萬大軍。

其實也先有足夠的時間圍城,北京太靠近關外了,大明的勤王軍沒有一兩個月是無法到達的,據明政府編纂的《寰宇通衢》記載,一個官員從南京去北京需40日,揚州少一日,蘇州則多一日。一支大軍從南京、浙江進京勤王,沒有一兩個月是根本無法完成的,即便是河南一帶的後備軍,也得需要十天半個月。

也先的擔心更多是來自於北方邊鎮,以及信心的喪失,而這正是羅通給予他的。

所以北京保衛戰的最大功臣,除了於謙就是他。

大傢以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