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朝代存在僅不到10年,卻影響了中國1000年!

2024年2月6日 22点热度 0人点赞

後周(951年-960年),中原五代鼎立時期之末,定都會城東京開封府,歷經三帝,實有十載建制。

在950年,後周太祖郭威因不滿後漢隱帝劉承祐,遂起兵反叛,次年即951年,成功篡奪皇位,建立後周。郭威治典勵精圖治,任用賢能,修築河堤,設榷場以利通商,開創治世新風。

顯德元年(954年),郭威因病去世,其養子柴榮繼位,即後周世宗。柴榮在高平之戰中成功擊退北漢的入侵,穩固了政權。接著進行禁軍改革,提高軍隊戰鬥力,革除五代弊政,振興國傢。自顯德二年(955年)至顯德五年(958年),柴榮三度南討南唐,迫使南唐俯首稱臣,割讓江北之地。同時派出幹將伐後蜀,得秦、鳳、階、成四州。顯德六年(959年),柴榮親率大軍北伐遼國,收復淥口關、益津關、瓦橋關及莫、瀛、易三州地。然在邊疆英勇卓絕之時,柴榮病患纏身,遂回師開封。同年,柴榮英年早逝,幼子柴宗訓即位,即後周恭帝。顯德七年(960年),禁軍將領趙匡胤發起陳橋兵變,逼恭帝禪位,建立北宋,宣告後周覆滅。

後周全盛時期的版圖囊括如今的中國河南、山東、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陜西中部、甘肅東部、湖北北部以及長江以北的江蘇和安徽地區。

作為五代時期的最後一個朝代,後周世宗柴榮銳意改革,順應時勢,成為北宋終結五代十國分裂格局的基石。

郭威建國

郭威少時不愛務農,而喜習武,年僅十八即入伍從軍。一次因意氣用事殺人,被羈押獄中。潞州留守李繼韜以為他勇猛過人,私放其逃走,事畢再招致麾下。郭威幼時頸部刺有一刺青,狀如飛雀,故人稱郭雀兒。李繼韜死後,其部眾劃歸從馬直,受到石敬瑭的欣賞。郭威以他的智謀被安排掌理軍籍。

劉知遠任侍衛親軍都虞候期間,對郭威倍加信賴,後赴任河東節度使,仍將其帶上,視為良將。劉知遠登基稱帝後,授其樞密副使之職,隱帝時期晉升為樞密使。郭威在多次作戰中均立下赫赫戰功,軍中士兵因其公正無私、關心士兵而深感敬愛。

948年,劉知遠逝世,其子劉承祐被擁立為後漢隱帝。此時,蘇逢吉為宰相,楊邠主政務,史弘肇掌禁軍,王章主財政。但這些大臣多獨斷專行,導致政治混亂。

郭威是少數在此環境中註重士人,贏取文人好感的武將。同年,李守貞聯合趙思綰、王景崇舉兵反抗朝廷,隱帝命郭威率軍平叛。次年,郭威成功平定三鎮叛亂,殺掉李守貞、趙思綰等人。郭威立下首功,卻拒絕為己獨占功勞,主動推讓給同僚及普通士兵,終獲遍賞朝野。

950年,遼軍入侵河北,諸藩鎮各行其是,互不支援。朝中決議任命郭威為天雄節度使,鎮守魏州,仍兼樞密使,節制河北諸鎮,且可自由調遣。不久,隱帝殺死楊邠等人,並派使者前往魏州擒拿郭威。郭威被迫起兵反抗。他命柴榮守衛魏州,親自組建大軍,七日後抵達開封城外。隱帝被軍士哄散後殺死。皇帝駕崩後,郭威進入開封城,任軍士大肆劫掠三日,後廢黜漢隱帝,自立為帝,國號周,史稱後周。

革除弊政

太祖登基以後,身體力行地倡導節儉,下詔中止各地上貢珍稀物品及山珍海味;同時,宮中的金銀玉器、鏤寶床幾、飲食器具統統遭到廢棄,以彰顯其勤勉務實的態度。鑒於晉漢以來社會經濟的衰頹狀況,他又明令嘉獎耕種,招撫流民,平均賦稅,振興農業,推動經濟發展,使得北方的社會經濟在數年間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與提升。

此外,太祖對當時的文化疏忽及文士貶抑現象積極采取措施,力圖轉變當前的不良風氣。諸如親自赴曲阜祭孔,表達對儒傢思想的尊崇;他也高度評價文士,註重科舉選拔,展現出與五代其他皇帝不同的風度。

對於當時飛揚跋扈的驕兵悍將與敗壞的官場作風,太祖從中央帶頭整頓。樞密使王峻專權跋扈,身居高位卻傲慢無禮,排斥異己,甚至拒絕柴榮的入朝請求。王峻欲兼任青州節度使,並提出罷免宰相李谷與范質,選用其所推薦之人選,太祖婉拒,但王峻卻出口無禮。太祖無法忍受,下令逮捕王峻,並貶謫處死。對於反抗朝廷的藩鎮,太祖嚴厲打擊,限制其對州縣的權力,實行行政、軍事分開管理。為了改良官場作風,太祖對貪污腐敗的官員痛下殺手,懲處了一大批貪贓枉法、作惡多端的地方官吏,使當時的官場風氣得到一定改善。

世宗改革

顯德元年(954年)正月,享年四十二歲的太祖皇帝駕崩。其子們早在起兵鄴都時,便在汴梁被後漢誅殺,因此養子柴榮繼位,是為後周世宗。柴榮乃太祖柴守禮長子,童年長於太祖傢中,與太祖夫婦關系甚好,遂被收養。

柴榮

柴榮登基後,首要之事便是抗擊北漢的侵略。彼時,北漢皇帝劉旻趁郭威新喪和柴榮新立之機,聯合遼朝攻打後周的潞州、澤州二州,妄圖一舉殲滅後周。然而,朝中反對出兵的聲音高漲,唯有宰相王溥支持柴榮。柴榮頂住壓力,仍決定親率禁軍迎戰。雙方交戰於澤州高平縣南,北漢見周軍兵力薄弱,搶先發起攻擊。禁軍將領樊愛能和何徽帶領的右軍失敗,不僅燒殺劫掠百姓,還散佈謠言稱官軍大敗,餘眾已投降。面對這樣的險境,柴榮依然堅定,率親兵冒著敵軍的火力督戰。張永德等將軍帶領趙匡胤奮勇向前,力挽狂瀾,至黃昏,北漢軍被迫撤退,一萬多人被逼至山澗邊,死傷慘重,屍體堆積如山,而劉旻僅率數百親兵逃走。此役被稱為高平之戰,自此,北漢再不敢輕易入侵後周。

盡管在高平之戰中,柴榮取得了勝利,但也暴露了部分將士的傲慢和難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柴榮決定改變五代諸朝對驕兵悍將的縱容政策。他召集諸將,當眾公佈樊愛能等七十多名將領的罪狀,並立即處斬。此舉讓驕兵悍將有所忌憚,軍紀被初步整頓。柴榮深知,單憑處決幾人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想要改善五代軍隊的惡習,提升戰鬥力,須從整頓禁軍著手。回到汴梁後,柴榮任命年輕將領,裁減禁軍中的老弱病殘,廣招天下英豪,挑選精銳加入禁軍。柴榮甚至親自試驗武藝,選拔人才。經過整頓,舊史記載道:“諸軍士伍無不精當,至今兵甲之盛,堪稱一流,且節省了大量的開支。”有了這支精銳的軍隊,並不能說已經完全具備了統一天下的條件。

緊接著,柴榮在平均賦稅,發展生產,治理吏治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改革:鼓勵開墾荒地,處理逃戶莊田,保障邊民的生計;減輕租稅,均定田租;興修水利,恢復以開封為中心的水路交通網;打擊寺院經濟勢力。他在政治、軍事層面,同樣進行了一系列變革,涵蓋法律、兵制、科舉、吏治、稅制等多個領域。例如,他註重選拔地主階級的人才,提拔魏仁浦為相;整頓科舉,重啟制科搜羅人才;整肅吏治,嚴懲貪官污吏。在刑法上,他堅決執行“獄訟無冤,刑戮不濫”的原則,親自裁決政事,掌控賞罰大權,並要求自己不以情緒處刑罰,不以高興行賞賜。顯德五年(957年),他命大臣按照唐律進行刪減整理,匯編為《大周刑統》。

周世宗繼續太祖在經濟上的改革,奠定了開始統一事業和抗擊契丹的物質基礎;在政治上的改革特別是整編禁軍,使政治漸上軌道,並加強了封建中央的軍事力量。所有這些工作,都為重新統一和抵抗契丹進擾創造了有利條件。

討伐唐蜀

顯德二年(955年),周世宗遣鳳翔節度使王景、宣徽南院使向訓(參見詞條向拱)為將,率軍伐後蜀。 僅動用偏師,小試鋒芒,便收復了秦(今甘肅秦安北)、鳳(今陜西鳳縣東北)、階(今甘肅武都東南)、成(今甘肅成縣)四州之地,然後答應後蜀的求和請求,罷兵歸朝。 此戰並不在於滅亡後蜀,而是奪取戰略要地,將後蜀封鎖在兩川的范圍內,使其不敢騷擾後周的西部邊境。

接著,周世宗又策劃了征伐南唐的戰爭,目的在於奪取淮南富庶之地。從顯德二年(955年)冬開始,至顯德五年(958年),周世宗前後三次親征,終於擊敗南唐。南唐元宗李璟遣使求和,進獻貢品,被迫獻上四州之地,畫江為界,每年進獻貢物十萬,以求罷兵。至此,淮南之戰結束。周世宗悉平江北的淮南之地,得州十四、縣六十,得以飲馬長江;李璟去帝號,隻稱“江南國主”。此戰鞏固了後周的南部邊境,擴大了疆土,達到了削弱南唐,使其俯首稱臣,不敢輕易向北用兵的目的。

經過這一系列戰爭,後周形勢更加穩固,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北伐。

明君早逝

顯德六年(959年)正月,周世宗正式對占據燕雲之地的遼朝用兵,他親率大軍自汴梁出發,直抵滄州,然後統步騎數萬直入契丹境內,大軍一路順利,契丹軍非逃即降,後周軍勢如破竹,兵不血刃,連下莫州、瀛州、易州及淤口關、益津關、瓦橋關等三關之地。隨後,周世宗準備向幽州進軍,但遭到諸將反對,他執意進軍,卻由於身染重病,隻得班師回朝。這年六月三十日,周世宗病逝於汴梁,終年三十九歲。

短命而終

周世宗辭世後繼位的柴宗訓年僅七歲,即周恭帝。此時,趙匡胤尊職殿前都點檢(禁軍邑位)並擔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二日,鎮州和定州報告北漢及遼朝聯軍南進,攻打後周,局勢緊張,懇請援兵。符太後和宰相范質、王溥等當政大臣急命澶州節度使慕容延釗出擊,同時下令趙匡胤率軍北伐,授予他眾多金銀、武器以及鞍馬、鎧甲等。翌日,趙匡胤率領大軍離開汴梁愛景門,黃昏時分抵達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在其弟趙光義、趙普、石守信、王審琦等策劃下,引發兵變,眾士兵將黃袍披於他身上,擁立為帝。隨後,趙匡胤率軍返回開封,約束下屬,嚴禁燒殺搶掠,“宋太祖陳橋之變,與眾誓約不得驚動都民;入城之時,市不改肆”。回師途中,京城巡檢使韓通試圖抵抗,卻被王彥升殺害。范質責問趙匡胤,殿前司散指揮都虞侯羅彥瓌拔劍警示:“三軍無主,諸將共議立檢點為天子,再有異言者斬。”范質無奈,謝罪下拜,趙匡胤親自扶起,給予厚待。

顯德七年正月初四日,恭帝禪讓,趙匡胤正式登基,建立北宋,宣告後周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