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古今】彭部落方國與房陵

2024年2月6日 27点热度 0人点赞

請加關註隨時了解更多相關內容。

清同治版《房縣志》載,房縣“縱橫千裡,山林四塞,其鞏固有如房室,因以縣名”。上古為房子國,春秋為防渚,秦置房陵縣,明清為房縣。

房縣是早期人類的活動地,境內的兔子窪古人類遺址被考古界認定為四五十萬年前,相當於北京周口店猿人和鄖縣猿人時期。

據《十堰古代方國》記載,西周時房縣為彭部落方國。那麼彭部落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在房縣建立方國,最後的命運如何?這些問題,還得從方國說起。

一大彭八百

我國著名歷史學傢蘇秉琦先生1994年提出知名的“古國——方國——帝國”理論,把它概括為中國國傢發展的“三部曲”。古國時期是指距今5000年前後出現的,高於氏族部落的原始國傢,以紅山文化為代表;古國之後就是方國,距今4000年前後出現。方國之後是帝國,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秦國為標志。

聖宗祠(彭傢祠堂)

與古國相比,方國是比較成熟、發達的高級國傢形態,是活動在一定區域之內,血緣關系牢固的部落集團,其標志是大國之下有小國,比如商就是最有實力的部落集團,實行內服外服制度,各小國聽命於商王,但各方國又有很大的自主權,有的方國還與商作戰,商最後就是被周所滅。周汲取商的教訓,將地盤分封給王親國戚、功臣、貴族建立諸侯國,謂之封邦建國,“封建”一詞即由此而來。封國和王室之間是君臣關系。

彭國就是夏代初年就已經“封建”並延續到商代中晚期的一個古代方國,距今有4000多年。據考證,彭國封地在彭,也叫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國力強盛,故史稱“大彭國”,第一代國君叫篯鏗。《史記·王帝本紀》中說,舜執政時任用了禹、皋陶、契、篯鏗等22位英傑。可見篯鏗與禹同朝共事,都是立有大功、享有很高威望的聖賢。

彭祖篯鏗血統非常高貴,是中華民族的早期祖先之一。他的傢族出自黃帝——顓頊——吳回——陸終這一正統體系。顓頊有一個曾孫叫祝融(後世尊其為火神),祝融的弟弟吳回生了一個兒子叫陸終,陸終有六個兒子,篯鏗是第三子,據傳他善導氣、烹飪和養生之術,活了800歲,後人尊他為彭祖。其實人哪有活800歲的,所謂彭祖800歲說的是彭祖開創的大彭國在夏商時代延續了800年。

在這800年間,彭國幫夏啟鎮壓了夏啟兒子武觀的反叛;平定了後羿、寒浞的叛亂,幫助少康復國;商代中期幫商王外壬、河亶甲平定了姺、邳等叛亂;還協助武王滅了商紂。

二立國房縣

文獻記載,彭國在房縣立國約200年,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公元前1301年,商王朝腐敗混亂,大彭國和其同宗同族的豕韋國宣佈獨立,不再向商稱臣納貢,商王武丁十分不滿,親率王師征討,於武丁四十三年(公元前1207年)滅掉大彭國,武丁五十年(公元前1200年)滅豕韋國。

彭國被滅後,彭人四散奔逃。為了不忘宗祖,他們以韋為姓,以國(彭)為名,其中一支南遷到廣西,成了今壯族人的先祖,多姓韋;一支北遷成為滿族、蒙古族、朝鮮族的共同祖先;一支西遷到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還有一支輾轉到今甘肅省慶陽市,後又遷徙到湖北房縣,在彭水流域建立了當時不被朝廷承認的小方國,仍稱彭國,就是武王伐紂時《牧誓》中所說的“西土之人”,包括彭、庸、蜀、羌、盧等八國。這些地方離鎬京不遠,是武王伐紂的必經之地。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彭國參戰,立下大功,武王論功行賞,封大彭國後裔於河南原陽縣,復大彭國。西周時期,彭國沒有什麼建樹,公元前614年,楚國因遭受大災,國內動蕩,隨即對外侵略,彭國與庸、羅、盧、戎等弱小國傢被楚所滅。據推算,彭國在房縣立國時間大約在商末周初,即公元前11世紀至10世紀,立國近200年。

彭人之所以從甘肅遷到房縣立國,原因可能有三:一是離當時國力強盛的周部落方國近,有利於助周伐紂,以報國仇,復興彭國;二是躲避商紂,休養生息。房縣山林四塞,其固如房,環境封閉,易守難攻,但物產豐富,河網密佈,能自給自足,宜居宜業;三是房縣深居中國心臟,看似封閉,其實便利。房縣介於大巴山與武當山之間,東扼荊襄,西道川陜,南倚神農架,北交武當山,自古有“蜀東孔道、楚北邊疆、秦陜咽喉、荊楚屏障”之稱,四通八達,地理位置重要,便於機動。

三遺存何在

彭國在房縣立國的遺址、遺跡目前尚未有考古發現和發掘,但現在沒有發現不等於沒有,這個結論從毗鄰的鄖縣遼瓦店子遺址考古發掘成果就可以推斷出來。

鄖縣遼瓦店子遺址被確定是從新石器時期一直到有人類文明史以來的通史遺址,專傢推測,該遺址就是夏商周時期的方國都城。以此看來,完全有理由相信,未來的某一天,彭部落方國在房縣立國的遺址遺跡會被發現,其神秘的面紗終將被層層揭開。

然而,古老的彭水依然在奔騰流淌,滋養著這方土地,彭姓人仍在這裡繁衍生活,人丁興旺,生生不息;彭傢灣村、彭傢道子的地名在房縣耳熟能詳,婦孺皆知;彭傢祠堂保存完好,久負盛名,已成為網紅打卡地;風雅房縣,詩酒遠方,黃酒飄香,美食遠揚,這些自然的遺存遺風是彭部落方國在房縣立國的生動詮釋,有力證據。不信請您聽,請您看,請您品:

彭水湯湯。彭水,南北朝時又稱築水,是房縣境內的一條古河,當地人習慣叫它彭峪河。《水經註》記載,彭水是漢江的支流,發源於房縣與神農架交界的椿樹埡,自西向東流經房縣、襄陽市谷城縣,在谷城縣註入漢水。彭水在谷城境內稱南河,在房縣境內古稱築水,今稱馬欄河,其上遊就是彭峪河。因為彭國在此立國,這條河才叫彭水。

彭傢灣村彭姓稠。彭傢灣村是房縣門古寺鎮的一個村,是房縣彭姓最集中的地方,可謂房縣彭姓之根。公元前614年,彭國被楚國滅之後,彭姓人從各地輾轉遷回房縣彭傢灣隱居下來,一直延續至今。如今人口534人的彭傢灣村,彭姓人就有520人。據彭氏傢譜記載,這支彭姓人祖籍江西吉安安福縣,明洪武年初遷至今黃岡市浠水縣鴨兒畈,繁衍十四代後遷至河南淅川,從淅川又遷至房縣西關,從西關又遷至軍馬鋪,明末清初遷至彭傢灣至今。房縣彭姓人口主要集中在門古寺鎮彭傢灣村,還有的分佈在紅塔鎮朱灣村、城關鎮白露村等村落。

彭傢祠堂顯盛昌。彭傢灣村內有一座建於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的彭傢宗祠,是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祠堂坐東朝西,平面呈長方形,磚木結構,硬山灰瓦頂,抬梁,穿鬥式混合構架,占地約500平方米,大門有貼面式牌樓,四柱三間三樓,大門兩邊有抱石各一,房屋四合院佈局,由前殿、正殿,左右配殿及偏房等組成,三進到正廳。

堂內有廳屋、天井院,前廳脊檁彩繪有八卦、如意、蝙蝠等圖案,門、窗、簷、柱都浮雕有龍、鳳、青獅、白象等,墻上有二十四孝壁畫等,栩栩如生、色彩鮮亮,天井用鵝卵石鋪成“人”字形。彭傢灣村黨支部書記彭剛是土生土長的彭傢灣人,他介紹,彭氏傢族世代耕讀,崇尚教育。祠堂光緒年間曾辦過傢族私塾,各傢出資助學,傢族子弟免費入學,教《四書》《五經》等。

民國時期改為民強小學,新中國成立後改為彭傢灣小學,新四軍曾駐紮此祠堂辦公。特別之處是,祠堂門額上嵌有一塊石匾,其上陰刻楷書“聖宗祠”,據說是光緒帝禦筆,是房縣僅存的一傢稱“聖”的祠堂,這也是其與其他祠堂不一樣的地方。祠堂內供奉著彭倉公、彭世忠、彭和忠等彭姓先祖。據彭氏宗譜記載,清光緒年間,彭和忠、彭學超進京參加貢試,被選拔為拔貢,受到光緒皇帝稱贊,為彭傢祠堂禦賜匾額“聖宗祠”。

祠堂內還有一塊木匾,是光緒三十二年湖北督學使者李傢駒贈給彭世忠母親的,上書“淑德延年”四個大字。彭氏傢族尊師重教之風代代傳承,縣城彭傢道子(今白路村四組)清朝時曾建有一幢四合院,這是彭氏祖上出錢買來專為彭姓人科舉趕考所設的驛站,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地方叫做彭傢道子。如今彭傢灣村成立了教育基金會,籌資建立教育基金,資助和獎勵好學上進、學業有成的村民。

彭氏傢族人才輩出,醫者眾多,應是得了彭祖之傳。比如彭傢灣人、房縣名醫彭先立;彭傢道子人、名醫彭四爺、彭傢祥等。我從小就聽爺爺講述彭四爺的故事。彭四爺八九十歲還在出診,走不動路別人就用轎子來抬,病人送給他的粽子多得要用大醬缸來裝,一年到頭都吃不完。他懸壺濟世、妙手回春的故事傳頌至今。

彭祖故事代代傳。彭祖的故事在房縣廣為流傳,房縣居民餘錦霞就經常講彭祖的故事,比如:彭祖的妻子問彭祖為什麼活了800歲都不死,彭祖告訴她:“我有長生的秘術,不是凡人,生死簿上找不到我的名字。”其實閻王爺早就註意到彭祖了,隻是怎麼也找不到他的名字,於是派了兩個小鬼到彭祖所住村子的河裡去洗炭。正好,彭祖的妻子也在河邊洗衣裳,聽見兩人洗炭時嘴裡念叨著:“洗黑炭、洗黑炭,黑炭洗白去換錢。”彭祖的妻子就搭話:“我傢相公活了八百八,從沒聽說過黑炭能洗白。”兩個小鬼說不信,於是彭祖的妻子就把彭祖長壽的秘密說了出來,小鬼立即報告給閻王,閻王終於找到了那根系在生死簿上的紙捻子,派勾魂鬼把彭祖帶走了。

房縣美食名揚天下。無論是燕耳、小花菇等特產,還是盤鴨、條子肉等名菜,亦或凍米、油茶、綠豆皮等特色小吃,還有“開席八大盤、四大六小帶熱食”的上籠席陣仗,三十六條酒規、眼花繚亂的酒令,說起房縣人對飲食的敬畏和考究,絕非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很多人認為,唐中宗李顯流放房縣14年帶來了宮廷飲食的遺風,這是肯定的,但追本溯源,這個“本”,非彭祖莫屬。史料記載,彭祖創烹飪術、健體術、養生術,是中華烹飪、養生之鼻祖,長壽之神。4300年前,帝堯治水積勞成疾,命懸一線,篯鏗獻野雞湯一碗,令堯回生,堯與鏗促膝長談三天三夜,將九州之一的徐州封給擅烹調、擊鼓的篯鏗,建立大彭國。彭國被武丁所滅後,後裔一部分遷移到房縣建立彭部落方國。以此推測,房縣飲食文化的源頭在大彭國,如果說得彭祖親傳,也不為虛。

黃沙吹老了歲月,卻揮不去歷史的印記。彭祖,以及他的後人們在房縣立國200年的彭部落方國,對房縣文明進步特別是農業、釀酒、烹飪、文化、體育、醫學、教育的發展,風俗人情的教化和形成,無疑具有巨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隻是因為時代久遠,沒有考古遺存發現,逐步塵封在歲月的黃沙中,漸漸被人淡忘。正如十堰史志專傢潘彥文先生所感言,人們大概因為十堰有了祖師爺(真武大帝)就淡忘了彭祖。(以上圖片除署名外均為資料圖片)

馬欄河(古彭水)碧水如鏡映藍天特約記者張啟龍攝

門古寺鎮彭傢灣村現貌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牌

彭傢祠堂門前石鼓

文字|彭堅|來源:十堰日報)

下期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