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健雄:曾為美國造原子彈,逝世後墓碑上寫著:一個永遠的中國人

2024年2月6日 20点热度 0人点赞

在寂靜的蘇州太倉的瀏河畔,一塊刻有“一個永遠的中國人”字樣的墓碑矗立在冬日的暮色中。

這裡安息著的,是一位曾在科學的巔峰留下深刻印記,卻又在生命的尾聲選擇回歸故土的女性——吳健雄教授。她的一生,就像是一部充滿轉折和懸念的傳奇故事。

1936年的中國,國民政府在蔣介石的領導下實行白色恐怖,同時,東北地區的日本關東軍也開始活躍,政局動蕩不安。

在這個時期,物理學傢吳健雄身處北京,每天都能感受到這種緊張和不安的氣氛。

她在當地的實驗室裡,日夜研究,但資源匱乏,設備陳舊,遠不能滿足她對物理學的深入探索需求。

吳健雄的同事們和她討論著國內科研環境的困境,他們在簡陋的實驗室裡對設備進行著頻繁的修理和調整,以保證實驗的進行。

但吳健雄知道,這樣的條件遠遠無法滿足她對科學真理的追求。

在北京的一個霧蒙蒙的清晨,吳健雄坐在實驗室的窗邊,手中拿著一封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錄取通知書。

這所大學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物理實驗設備和頂尖的科研團隊,是她夢寐以求的學術殿堂。她決定,為了更高層次的科學研究,她必須遠赴美國深造。

她開始準備行囊,整理著自己的科研筆記和資料,這些都是她多年研究的成果。

在她的書架上,擺滿了各種物理學的專著和論文,她仔細地挑選了一些最重要的帶往美國。

告別的那天,北京的街道依舊喧囂,但吳健雄的心情卻異常沉重。她在車站與幾位密切合作的同事們揮手告別,他們相互鼓勵,期待著有朝一日能在科學的道路上再次相聚。

旅途中,吳健雄乘坐的船隻緩緩駛向遠方,她站在甲板上,回望著逐漸模糊的祖國海岸線,內心充滿了復雜的情感。

她明白,這次離開,可能會是漫長的分離,但為了科學,為了能在未來更好地服務於祖國,她願意承擔這一切。

到達美國後,吳健雄迅速投入到了緊張而充實的學習和研究中。伯克利分校的物理系擁有世界頂尖的教授和研究設施,這裡的學術氛圍使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振奮。

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她成為了歐內斯特·勞倫斯和羅伯特·奧本海默等物理巨頭的得意門生,開始了她在原子物理學領域的卓越研究。

她參與了各種研討會和實驗,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學者們交流,她的視野和知識在這裡得到了極大的擴展。

在這些科學傢的帶領下,吳健雄的研究生活充滿了挑戰和啟發。

勞倫斯教授,作為一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對吳健雄的研究方向給予了巨大的支持和指導。

他經常在實驗室中與吳健雄討論物理學的最新進展,指導她如何使用粒子加速器進行實驗。

在這些深入的討論中,吳健雄學習到了如何將理論知識與實驗操作相結合,這對她後來的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而與奧本海默的合作則更加深入。作為理論物理學傢,奧本海默在量子力學領域的造詣尤為深厚。

在與吳健雄的交流中,他經常強調理論物理學的重要性,並鼓勵她深入研究原子核物理。

在他的引導下,吳健雄開始關註原子核能量的研究,這一領域在當時正處於科學前沿。

在伯克利的日子裡,吳健雄深入研究核物理學,尤其是核裂變的機理。

1939年,在恩師賽格瑞的指導下,她進行了一系列關於鈾原子核分裂的試驗。這些試驗在實驗室裡進行,實驗室內部設備齊全,高級儀器整齊排列。

在這些試驗中,她仔細記錄每一個實驗的步驟和結果,不斷調整實驗參數,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

吳健雄經常在晚上留在實驗室加班,她在昏暗的燈光下反復檢查實驗設備,確保每一項設置都準確無誤。在這些日子裡,她幾乎與外界隔絕,完全投入到她的核物理研究中。

這項關於鈾原子核分裂的研究,最終為“曼哈頓計劃”的開展提供了理論基礎。

這個項目是美國開發原子彈的秘密計劃,它後來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歷史進程。吳健雄的研究成果被視為是該計劃成功的關鍵之一。

吳健雄在核物理學研究方面的傑出成就迅速提升了她在國際學術界的知名度。

她的研究成果不僅在美國引起了廣泛關註,也讓世界各地的科學傢對她的工作表示贊賞。

她的名字開始頻繁出現在各種國際學術會議和期刊上,成為物理學界的一個炙手可熱的名字。

美國政府對吳健雄的研究成果特別重視,她的工作被認為對國傢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由於她在核物理學領域的突出貢獻,美國政府對她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支持和資源。在這樣的背景下,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邀請她加入,擔任講師職位。

普林斯頓大學作為世界頂尖的學府,為她提供了一個更加寬廣的舞臺,使她能夠更深入地進行核物理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在普林斯頓大學,吳健雄的工作日程異常繁忙。她在大學的實驗室裡進行著各種高級別的核物理實驗,同時還要準備和講授課程。

她的課程深受學生的喜愛,她以清晰的講解和嚴謹的學術態度贏得了學生們的尊敬。在講臺上,她經常鼓勵學生們積極思考,培養他們對物理學的興趣和熱情。

除了教學和研究工作,吳健雄還積極參與各種科學會議和研討活動。她在會議上發表的演講總是內容豐富,思想深刻,吸引了大量聽眾。

在這些國際學術交流中,她不僅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也與來自不同國傢的科學傢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討論,擴大了她的學術影響力。

同時,吳健雄的學術成就也提升了中國科學傢在國際上的地位。作為一名中國出生的科學傢,她的成功成為了中國科研界的驕傲。

她的成就證明了中國科學傢在國際科學舞臺上同樣能夠發光發熱,激勵了更多中國青年科學傢追求卓越。

吳健雄的研究工作不僅為核物理學領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而且她的科研成果對於世界和平與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在她的研究領域中,她的工作幫助人們更深入地了解了原子能的潛力和風險,為全世界核能的安全使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1982年,吳健雄教授作為一位在國際物理學界享有盛譽的科學傢,終於獲得了重返祖國的機會。

時年七旬的她,帶著數十年來在科學領域的豐富經驗和成就,回到了中國。

回國後,吳健雄教授受聘於中國的幾所頂尖大學,包括南京大學、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擔任名譽教授。

在這些高等學府中,她不僅傳授物理學知識,更是將她在國際科學界的經驗和視野帶給了中國的學子們。

她在課堂上的每一次講解都令學生們受益匪淺,她關於物理學前沿的洞見,為中國的物理學教育註入了新的活力。

除了在大學的教學工作,吳健雄教授還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擔任重要職務。她成為了學術委員會的委員以及外籍院士,為中國的高能物理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指導和建議。

在中國科學院,吳健雄教授參與了多項重要的科研項目,與國內的科學傢們共同探討和研究物理學的前沿問題。

她的到來,極大地提升了中國在高能物理領域的研究水平,同時也加強了中美在科學研究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吳健雄教授回國後的公共演講和學術報告也吸引了眾多聽眾。

在她的演講中,她經常分享自己在國外的學術經歷和對物理學的深刻理解,激發了聽眾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情。

她的演講不僅在學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在公眾中引起了對科學的廣泛關註。

此外,吳健雄教授還積極參與中國的科學普及工作。

她經常到學校和科普活動現場去演講,向公眾介紹物理學的魅力和科學的重要性。她深入淺出的講解方式和對科學的熱情,極大地提高了公眾對科學的認知和興趣。

吳健雄教授在晚年的這段時間裡,不僅通過她的教學和研究活動為中國的科學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也成為了連接中國和國際科學界的橋梁。

1997年的冬天,吳健雄教授在醫院的病房中度過了她人生的最後時光。盡管身體日漸虛弱,但她依然保持著對生活的尊重和對科學的熱情。

在這個階段,她經常接待來訪的學生、同事和朋友,與他們交談物理學的最新發展,分享自己的科研經驗和人生感悟。

在生命的最後幾個月裡,吳健雄教授經常回憶起她在蘇州太倉的童年時光。她提到了在瀏河邊玩耍的快樂時光,以及那裡對她科學夢想的啟蒙。

即使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她依然關心著祖國的科學發展和年輕一代科學傢的成長。

在病榻上,吳健雄教授表達了一個簡單但深刻的願望,那就是如果她離世,希望自己能夠被安葬在她童年的地方——蘇州太倉的瀏河邊。

這個願望對於她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它不僅象征著她對童年記憶的懷念,也體現了她對祖國深深的眷戀。

1997年的某一天,吳健雄教授安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她的丈夫袁傢騮遵照她的遺願,將她的骨灰帶回國內。

在舉行的簡樸而莊重的安葬儀式上,她的傢人、朋友和學生們齊聚一堂,共同緬懷這位偉大的科學傢和教育傢。

袁傢騮親自將吳健雄教授的骨灰安葬在蘇州太倉的瀏河之畔。這片她曾經嬉戲玩耍的地方,如今成為了她永恒的安息之地。

墓碑上刻著“一個永遠的中國人”幾個字,這簡單的墓志銘不僅表達了她對祖國深刻的歸屬感,也象征了她一生對科學和祖國的獻身精神。

參考資料:

王韻儀.從江南小鎮走向世界的核物理女王吳健雄[J].檔案與建設,2023(4):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