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級展、美術館之夜、數字藝術構築2023深圳展覽新景觀

2024年2月6日 21点热度 0人点赞

2023年是深圳藝術界重新出發的一年,深圳美術館新館的開館標志著深圳的藝術場館進入了2.0時代。近日,南都記者梳理深圳美術館、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以下簡稱關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以下簡稱兩館)、何香凝美術館、深圳市公共文化藝術創作中心(深圳畫院)、羅湖美術館、坪山美術館、光明文化藝術中心美術館、設計互聯、深圳市木星美術館、OCAT深圳館(及B10新館)等具有代表性的公立與民營美術館在2023年所舉辦的展覽,據不完全統計這些場館呈現展覽項目150餘個,開展了策展人導覽、藝術傢工作坊、藝術面對面和講座等系列公教活動800餘場。美術館開夜場成為新的服務趨勢,多傢美術館開啟線上展覽模式,展覽形式與服務方式更為豐富與多樣。在展覽內容上,除了各美術館自身的學術研究方向,探索傳統與當代與科技的結合成為最重要的看點,新媒介、數字藝術及公共藝術的結合成為深圳展覽現場最閃耀的維度。

深圳美術館(新館)開館,現象級展覽帶來市民爭相打卡的文化景觀

2023年11月6日,作為深圳“新時代重大文化設施”中首個開工建設、首個完工的項目,深圳美術館(新館)正式開館,開館展分為“在地與多元” “跨越與對話”兩個部分,通過專題展、名傢邀請展、自主策劃品牌展等8個展覽與1個國際論壇活動,將深圳美術館的全新定位和學術方向有機地串聯在一起,用作品展現出一個聯結多元感官、具有先鋒性且啟發思考的鮮活的“世界藝術史”。

深圳美術館(新館)開館對於深圳藝術界與廣大市民都是一個可以記錄的歷史時刻。這一點從每天在美術館門前排長隊入館觀展的市民的排隊情形可作佐證。開館展以8個重磅展覽同時開啟,讓深圳展覽從量級到國際化程度都有一個大的躍升。除了展示深圳美術館自身豐富的藏品與梳理深圳美術45年的發展歷程、展示本土文脈的“在地與多元”展示,“鹽田千春:顫動的靈魂”與“互生景觀——藝術科技展法國奧普萊獎深圳首展”更是現象級的展覽。這些不同層次的豐富展覽,形成了一個熱烈的展示與觀看現場。絡繹不絕的觀眾與處在深圳東湖公園內的深圳美術館老館時期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南都記者從深圳美術館了解到,2023年深圳美術館全年展覽27個,其中自主策劃和參與策劃展覽共計26個,圍繞開館系列展和東湖館的展覽,開展了策展人導覽、藝術傢工作坊、藝術面對面和講座等系列活動,合計70餘場活動,其中導覽36場,講座14場,館校合作8場,工作坊13場。深圳美術館(新館)正式開館以來,截至2024年1月30日,累計接待觀眾341702人次,平均每天參觀人數為4681人次,最高單日參觀人數為2023年12月17日的7688人次。

從以上數據,將深圳美術館(新館)的開啟看作深圳2023年度一個重要的文化事件並不為過,深圳美術館(新館)以超大體量與現象級的展覽成為深圳市民爭相打卡的文化景觀。

“美術館之夜”讓美術館形象更為立體,讓更多觀眾享受優質服務

綜觀深圳2023年的展覽現場,會發現美術館的服務方式也更趨多元。更多日常性展覽,因為采用多種藝術疊加的引流方式,也成為眾多市民津津樂道的文化體驗。

如處在福田中心區的兩館、關館。據兩館在官方公眾號上公佈的數據,2023年該館開館了309天,接待團隊2062批次,上線各大展覽、活動項目超30場,舉辦公教活動125次,年度全媒體曝光總量2.5億多次,接待參觀人數約80萬人次。

2023年,關館接待參觀人數約47萬人次,上線了多個深度大展,打造美術館藏品研究學術展核心項目3個,助力國傢級設計和公共藝術展覽1個,推進國傢級品牌展覽2個。在關館的展覽現場能看到,優秀青年工筆畫傢在現代語境下對工筆畫的探索成果及新思考、寫意油畫在當代情境下的最新面貌、陳之佛在設計藝術方面的成就與貢獻、深圳文創發展的豐碩成果、深圳和波茲南兩地不同的視覺風格和文化構思……

尤其值得提及的是,關館在全市率先推出美術館延時開放試運行服務,2023年9月15日起至2023年年底每周五、周六18:00-21:00市民都能夜遊美術館,其舉辦的多場“美術館之夜”活動吸引了3000餘名觀眾參與,深受市民歡迎。如薪火相傳、遇見美術館、仲夏輕音·古琴雅集、設計連線:深圳-波茲南友城30周年雙城海報聯展“美術館之夜”專場、秋之韻·美術館裡的寫意弦樂、“植”與你相伴、光影有機:回聲等,不同主題的“美術館之夜”活動伴以當代舞、民樂、古典樂等不同形式的藝術演出,策展人導覽,讓美術館現場不僅是視覺的盛宴,亦成為不同藝術相互交融的文化現場,讓市場以多元的感官抵達藝術,留下美好與難忘的藝術體驗。

2023年關館“四方沙龍”邀請到了全國公共藝術領域、具有專業引領性的觀察者與實踐者,深入討論了公共藝術與公眾的關聯以及公共藝術作品背後的美學價值與人文關懷,從幾大美院公共藝術學院專傢到國內知名策展人、資深媒體人……來自多個群體的主講人們以多元的視角為觀眾帶來了有關“公共藝術與城市美學”的學術盛宴。

2023年關館新增藏品239件/套,其中包括:高劍父、林豐俗等嶺南畫派序列作品,楊松林、楊堯、沈行工、邱瑞敏、孫立人等人的油畫作品,深圳本土藝術傢黎楚池、駱文冠的佳作, 國內外優秀設計師的平面設計類作品,青年工筆畫作品。

2023年,何香凝美術館為公眾帶來了11場精品藝術展覽,展覽現場藝術氣氛濃厚,觀展者絡繹不絕。公共教育活動豐富多樣,成功舉辦了第四屆何香凝美術館女子藝術公益高級研修班(書法與中國畫),何香凝藝術精品“走進”系列項目,與深圳理工大學等開展館校合作。同時,配合展覽推出了系列學術講座9場,藝術工作坊12場,美術館志願者團隊完成展覽導覽 215場,藝術愛好者們積極廣泛地參與其中,盡享藝術魅力。為加強美術館的學術建設,該館還舉辦了6場學術論壇與研討會,同時繼續出版“藝術史名著譯叢”,在學術界獲得良好反應。

在區級美術館中,羅湖美術館與坪山美術館是較為突出的。2023年,羅湖美術館舉辦展覽 25場,參觀觀眾近40萬人次;舉行公共教育活動49場以及學術講座8場,線上線下參與人次約15萬人次,羅湖美術館還成為眾多香港市民來深看展的第一站。坪山美術館舉辦了8個展覽項目,參觀人數近10萬人次,105場公教活動,收藏藏品567件,藏書4187冊。

在民營美術館中,設計互聯與深圳市木星美術館表現優異。2023年,設計互聯舉辦了12場大型展覽,39場公教活動,120場博物館課程,45場社區營造活動,80場志願者活動,服務人次6萬多。深圳市木星美術館貢獻了9場高質量的展覽。

關館、兩館、深圳美術館等都開辟了線上展廳,市民觀眾可通過移動端隨時一鍵進入線上展廳,觀看未能去到現場或錯過的展覽。關館還開辟圖書文獻館,2023年推出“美讀之鏡”“特藏賞閱”“美讀品書”三個品牌閱讀推廣活動,接待讀者7209位。這些多元的具有特色的服務,讓美術館更加立體起來。

多媒介、數字藝術、人工智能與藝術的結合成為搶眼的看點

在展覽內容上,多媒介、數字藝術、人工智能與藝術的結合成為搶眼的看點。如關館推出的“重塑與再造——數字人與數字藝術展” “植物智能——物種新論”;兩館推出的“真實的拓撲:媒體藝術展(深圳2023)”“感知之維——2022港澳視覺藝術雙年展”深圳站、“元境——第59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傢館巡展深圳站” “2023城市光美術館第三屆青年藝術傢作品征集展映活動”, 設計互聯推出的“多維體-Rhizomatiks中國首展”, 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主辦的“問題演繹”,木星美術館推出的Kalman Pool 劉錦鵬個展:《Liminal Odysseys 跨閾漫遊》,深圳美術館(新館)開館展之一的“互生景觀——藝術科技展法國奧普萊獎深圳首展”,2023深圳光影藝術季,華強北博物館舉辦的“無界:新媒體科技藝術展”等等。這眾多展覽,都是主打藝術與科技的結合,探討數字藝術與人工智能對當代的影響對生活不同層面的介入,藝術傢們或從個人的維度,或從公眾的維度,或從城市空間的維度,或從時間的維度,有些更是與科學傢合作,共同創作,以達到超越日常的思維定式,呈現令人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給觀眾帶來視覺的沖擊,全新的體驗與思想角度。

如“植物智能——物種新論”一展,展覽以植物的視角切入,邀請的藝術傢展示了“非人類中心主義”思潮所帶來的、在科學技術和藝術共同作用下激發的藝術案例。展覽現場有著巧妙的構思,設計師將捕蠅草的形象平面和抽象化,設計成一個由透明枝丫連通的水滴狀植物,宛如神經元通過神經突觸連接著彼此。人在現場會被眾多具有新意的作品吸引,讓人在綠色的包圍中,經歷一場探索未知的漫遊與新物種的對話。

再比如在“問題演繹”展覽現場,觀眾可以看到——仿生蝸牛機器人在推動《時間回旋》;計算機捕捉著“陽光的情緒”,並用數字編碼與移動的光影將其再現;六面鏡子被機械臂舉著面對面似在開會,探討各自的“鏡界”;“身體城市”塑造了不存在的身體城市景觀;微納米機器人運動的實拍影像呈現為水墨畫般的“微納山水”;“矽基細胞”般開放連通的多個機器人,構成一個復雜的智能系統,它們合作搬運的影像有如令人驚奇的動畫片般生動,放生掃地機器人在沙漠中行走與忙碌等新奇與有趣的畫面與場景。

再比如在2023深圳光影藝術季遍佈深圳各區的展覽現場,觀眾可以體會到由藝術傢新奇的創作靈感結合科技所呈現的獨特光影藝術作品。如在福田中心區可以邂逅互動裝置藝術作品《舞動城市》,可以遇見戴著光影遊泳圈在草坪的坡度中《一群遊泳的樹》;在觀瀾古墟斑駁的墻體上觀看《墟幻光譜》《遇見觀瀾》等主題光影秀;在光明虹橋公園經歷雙螺旋的兩次《演化》,感悟與思考生命的本質是什麼;在西湧國際暗夜社區(西湧沙灘),面對海浪,仰望星空,聆聽《低語》,發出《天問》,這些出現在公共空間既具藝術性又具備科技光環的光影藝術作品可以成為市民不經意間的浪漫邂逅。

南方立場與在地關懷,及“深二代”藝術傢群像

2023年,各美術館所展現的在地關懷與對本土藝術傢的關註與展示亦是一大看點。如坪山美術館的深圳當代藝術傢系列展覽推出了蔣志:“刻舟的人”“李燎:老婆去創業了” “嚴善錞:富春” “梁銓:故嶺”等一系列知名當代藝術傢的個展;羅湖美術館有“靜觀與遠望——郝強·方曉龍雙個展” “景外之景——文禎非寫意繪畫作品展”;光明文化藝術中心美術館有“一群斑馬橫穿馬路——沈少民作品展”;深圳美術館的深圳本土藝術傢系列展與1 N項目,分別推出“袁機書畫篆刻精品展”“傢園——劉幼陶作品展”“學餘遊藝——遊江作品展”“青年視界——2022深圳青年美術大展”“同一個宇宙——李景湖作品展”等不同層面的本土藝術傢個展與群展;關館的“深圳本土藝術傢收藏系列”項目計劃,推出“繪事本心——黎楚池作品展”“墨履華光——高煒山水畫作品展”;大芬美術館有“滄浪之水——陳湘波作品展”; 兩館有“風神灑落占高秋——王子武藝術展/王子武藝術研究院學術交流展” ;深圳大學美術館有第九屆深圳青年藝術周“否極泰來——當代藝術邀請展”等。

其中,由深圳美術館、深圳市青年美術傢協會主辦的“青年視界——2022深圳青年美術大展”讓一群“深二代”藝術傢集體出鏡,展現了深圳藝術的青春力量。立足於深圳本土的“深圳青年美術大展”已持續舉辦三屆,是發掘深圳本土新興美術傢的重要途徑,也為青年藝術傢提供了可持續的創作交流平臺。此次展覽入選的青年藝術傢,60%以上是“深二代”,其中很多又有海外留學的背景,他們以全新的視野,進入當代藝術創作,為深圳帶來活力的藝術表達。從這些青年藝術傢的創作,可以看到一個正在崛起的“深二代”藝術傢群像。

坪山美術館在2023年12月23日推出跨年大展“遊牧在南方:河流、隧道、濕熱、星群”,此展充分展現了對南方當代藝術創作的深度觀察,表達了一種似乎遊離於藝術市場之外的南方敘事。策展人崔燦燦在展覽前言中表示,“這是中國當代藝術第一次將南方連接起來,集結了八省一市:廣東、福建、江西、湖南、重慶、貴州、雲南、廣西、海南,101位年輕藝術傢和藝術機構。我們試圖以不同的知識系統的接口,來切入南方的文化處境:‘河流’來自於歷史中南方特有的地理和自然視角,‘隧道’是當代對城市化和現代性的隱喻;‘濕熱’試圖回到個體的溫度、情緒、體感;‘星群’是我們對未來的期望,對南方之間重新連接的浪漫想象。”

要對南方青年與南方藝術創作及文化處境進行整體性觀察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此展深入現場與一線,呈現了一種話語梳理與學術建構的勇氣與雄心,“河流、隧道、濕熱、星群”這些關鍵詞既是南方的氣象與現實,也是觸發藝術創作的關鍵意象,它們讓“南方”這一不僅是地方概念的詞匯得以確立與突顯,在展覽中成為一種精神性指引。

采寫/攝影:南都記者 謝湘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