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的洪全福見大勢已去,漂洋過海遠遁古巴,得到孫中山認可

2024年2月6日 18点热度 0人点赞

前言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農民起義,也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龐大的內戰之一。

洪秀全作為太平天國的領袖,自稱是上帝的義子,率領數百萬信徒,與清朝政府進行了長達十四年的殊死抗爭。

太平天國的理想是建立一個平等、自由、民主的基督教國傢,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改革社會的不公和腐敗。

然而,太平天國的運動最終以失敗告終。在清朝政府和西方列強的聯合鎮壓下,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今南京)於1864年陷落。

洪秀全病逝後,太平天國的其他領導人也相繼被殺或投降。太平天國的殘餘勢力在各地遊擊,但已無力挽回敗局。

太平天國的興亡

在太平天國的高層中,有一個人卻幸運地逃脫了清軍的追捕,他就是洪秀全的族侄,太平天國的瑛王洪全福。

他從小就跟隨著叔叔洪秀全,信奉基督教,參與了太平天國的創立和發展。他勇敢善戰,善於指揮,是太平天國的優秀將領。

太平天國革命爆發後,洪全福追隨天王洪秀全反抗滿清政府,揮師北上,轉戰桂、湘、鄂、皖、蘇、浙各省,晉封左天將、瑛王,人稱“三千歲”。

他曾經率領十萬大軍,攻占了北京城外的通州,威脅了清朝的首都。

洪全福和其他的族兄弟不一樣,他不是隻占著名頭,而是確實有真才實幹。

洪全福每次選擇戰場時,都會考慮地形、氣候等因素對戰局的影響,絕不盲目進攻。

他善於利用地利,如山川、河流、城池等,為自己的軍隊提供有利的防守或進攻的位置。

逃脫追捕的洪全福

然而好景不長,太平天國開始走上了下坡路。

直到1864年,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今南京)遭到了清朝政府和西方列強的聯合圍攻。經過了四個月的激烈戰鬥,湘軍的統帥曾國藩率領的清軍終於攻破了天京的城墻,進入了城內。

他們對太平天國的信徒和居民進行了殘酷的屠殺,無論男女老幼,都不放過。據估計,有近十萬人慘死在清軍的刀下。

太平天國的諸王以及高官,也都倒在了屠刀下。

太平天國的領袖洪秀全,早在天京失守之前,就已經病逝。太平天國的其他王爺,如翼王石達開、燕王秦日綱、英王陳玉成、瑞王李世賢等,也都在天京陷落後,選擇了自殺或戰死,不願被清軍俘虜。

即使僥幸逃脫的幹王洪仁玕、幼天王洪天貴福、忠王李秀成等人,也在不久後被清軍擒獲、處死。

洪仁玕是洪秀全的族弟,太平天國的外交大臣,曾經與英法等國進行過談判,試圖爭取外國的支持。

他在天京失守後,率領殘部向南突圍,但在江西被清軍包圍,被迫投降,後被斬首示眾。

幼天王洪天貴福是洪秀全的兒子,太平天國的繼承人,他在天京失守後,被洪仁玕帶走,但在途中被清軍俘虜,後在南昌被沈葆禎下令凌遲處死,年僅十六歲

忠王李秀成在天京失守後,企圖率領殘部向西突圍,但在安徽被清軍圍困,被迫投降,後被押送到南京,被曾國荃下令處死。

太平天國的諸王以及高官的死,標志著太平天國的覆滅,也標志著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農民起義的失敗。

而洪全福僥幸躲過一劫。

輾轉多地

他在天京失守後,隻身逃回了傢鄉東莞鳳崗,想要尋求親友的庇護。

但當他回到洪屋圍時卻發現,族人已經不認他這個人了,族長還因為他造反拒絕讓他入祠堂,甚至威脅要向清軍高密,洪全福隻好心灰意冷地離開了。

他在附近的象山東邊找了一塊空地,用自己的積蓄,蓋了十間房屋,自己住了一間,其餘的出租給其他人。

洪全福還自己建了一間小祠堂,供奉著洪氏的祖先,並購置了一批田地,雇傭了一些農民,種植水稻、甘蔗、花生等作物,逐漸積累了一些財富。

就這樣,洪全福在東莞鳳崗安定下來,自此成傢立室。但安穩日子沒過多久,洪全福又開始了逃亡。

這次他輾轉到了香港,但香港也到處都是政府抓捕太平天國殘餘勢力的告示,洪全福沒處躲,幹脆流落成了乞丐。

後來,他偶然登上了一艘前往古巴的船,在船上做廚師。

洪秀全在船上經過了很多國傢,竟然學會了好幾門外語,這次經歷也讓他結交了許多革命人士,其中就包括孫中山。

孫中山先生是興中會的領導人,致力於推翻滿清,建立民主共和的中國。洪全福對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深表贊同,決心支持他的事業。

而孫中山先生也十分敬重洪全福,盡管太平天國有一定的弊端,但都是為了推翻滿清腐朽統治。

後來,洪全福利用自己的船隻,為孫中山先生運送武器、彈藥、資金等物資,為革命提供了巨大的幫助。他還加入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成為一名革命黨員。

洪全福航行了40年之久,走遍了世界各地,見證了中國和世界的變化。他眼看自己年事已高,身體日漸衰老,便決定結束漂泊的生活,回到香港定居。

他在香港開了一傢小診所,以醫術為生,懸壺濟世。他也沒有放棄反清的理想,他加入了香港的洪門會黨,這是一個源自明末清初的秘密組織,以反清復明為宗旨。

洪全福憑借自己的威望和能力,被推選為洪門會黨的首領,領導著一批忠誠的兄弟,繼續從事反清的活動。

1910年,他在香港病逝,享年75歲。雖然他沒有親眼看到清朝的滅亡和中華民國的成立,但他的精神和貢獻永遠值得我們敬仰和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