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問:周總理12歲離傢,為何終生不還鄉?總理一句話令人淚目

2024年2月6日 15点热度 0人点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麻煩手動點擊右上方的“關註”。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帶給您舒適的閱讀體驗。


鮮有人知!

周總理從1910年離開淮安求學,至1976年去世,一次都沒有回過傢鄉。

1964年,毛主席也曾問過他,為什麼這麼多年都不回老傢看看呢?

沒想到,總理聞言,坦然說出真實原因,聽的人不禁落下眼淚……

66年不回鄉

周總理祖籍紹興,不過周傢從他祖父時代,就落戶淮安了。

他的生母、養母也都是兩淮人。

因此可以說,總理是地地道道的淮安人。

然而自1910年,12歲離傢去東北求學後,他便再也沒有踏上故鄉的土地,一次都沒有。

1941年春,周總理在重慶演講的時候,曾提到希望能回鄉給母親掃墳。

五年後,他又在采訪中說已經36年沒回傢了,感嘆母親墳前已雜草叢生。

彼時,總理動情表示,前一次,那墳地還在日占區是想回無法回。後面雖然淮安已是解放區,中共代表團也遷到了南京,但蔣介石隨時可能會發動內戰。

為了傢鄉親友的安全,即使他離淮安一步之遙,也是能回而不回。

如果說戰火阻隔了周總理的回鄉腳步,那麼建國之後,他仍然一直未回淮安,又是為什麼呢?

1958年,淮安縣副縣長王汝祥去北京時,曾邀請周總理回鄉看看傢鄉的變化。

聞言,周總理淺淺一笑,點了點頭說:“是啊,我何嘗不想回去看看!”

然後緊接著,他給對方講了個擺渡人的故事,說擺渡的把船劃到河中心時感到非常疲勞,可對岸又是旅客們向往的地方。

講到這裡,總理自問自答道:“這個擺渡的該怎麼辦? ”

“自然是馬不停蹄,不舍晝夜。”

聽到這兒,王汝祥自然也明白周總理的意思,沒再盛情邀約。

等到1960年春,淮安縣委劉秉衡又跟周總理發出回鄉邀請。

“是啊,我也想回去看看呢!12歲離開淮安,到今年整整50年了!”周總理一邊感嘆一邊伸手比畫。

可最終他還是拒絕了,因為“有好多事要做,隻有等有時間再說吧” 。

50年代末,對周總理有過養育之恩的八嬸娘去世。

得知這件事,總理立馬向淮安縣委回了信,又郵來喪葬費。

那段時間,淮安也都在盛傳,周總理要坐飛機回傢吊喪了。

淮安官方還專門為此拓寬了街道,疏浚了周總理兒時打過水仗的文渠,將他放過鴿子的鎮淮樓改造成獨棟樓宇。

人民群眾常常仰望天空,希望當一架飛機掠過時,它能載著人民的好總理降落。

然而,最終眾人空歡喜一場,周總理未能回到淮安。

通常而言,無論是誰應該都會有故鄉之戀、桑梓之心。

難道周總理對傢鄉和親人沒有一點感情嗎?

當然不是的,嬸娘病重時,他承擔了治療和辦理後事的費用。

後來,總理也一直出錢照顧嬸娘一傢。

對親人關心愛護,對傢鄉同樣如此。

1965年,周總理去看望新疆支邊情況,偶遇一老鄉年輕人,他有感而發:“熱愛祖國的人,不會不愛他的傢鄉。 ”

周總理對傢鄉的愛,如果隻從有沒有回過故鄉來衡量,那就太膚淺了。

或許現在的人已經很少知道,他對傢鄉的赤子之心,以及為傢鄉做的件件往事。

總理的故鄉情

“總理離傢後,雖然沒有回過一次,但他經常思念淮安,思念傢鄉。”

周總理秘書王伏林曾回憶,1959年元月,總理從廣州飛北京,快到淮安上空時突然走到駕駛艙,叫機長降低飛行高度,讓他看看傢鄉。

飛機掠過淮安上空後,機長袁桃園還問周總理:“要不要再盤旋一周,讓您再仔細看看?”

“不用了,那又要多費汽油了,我們還是趕回北京吧。”

說完,周總理回到座位後就陷入沉思。

直到後來,他才對工作人員說起自己眼中的淮安:大運河、鎮淮樓、寶塔還都在,南門大街好像變寬了。

從這平實的話語中就能感受到對故鄉的懷念。

如果言語沒有說服力,不妨看看周總理為淮安所做的事吧。

1950年夏,淮河發大水。

安徽、江蘇幾千萬畝莊稼地、兩千多萬人受災。

周總理親自制定治淮總方針,說服那些不願花錢開挖大河的同志,又一路指揮調動,僅用83天就挖成蘇北灌溉總渠。

與此同時,淮安在蘇聯專傢的援建下,建造了一系列利民水利工程,從此成為蘇北的供水、排洪樞紐。

周總理治服了為害千百年的淮河,為蘇豫皖三省帶來巨大利好,也為傢鄉人民辦了一件天大的實事。

當然,在推動傢鄉發展這件事上,總理絕不是心存私念,從來都講究一個實事求是。

1958年,淮安縣裡計劃辦幾個工廠,想請周總理幫助解決鋼材緊張問題。

聞言,總理立馬嚴詞拒絕了,沒讓淮安沒拿到一根鋼材。

不僅如此,他還教育幹部要實事求是,先把農業搞好再搞工業,同時提出發展工業的建議,讓淮安收獲了更寶貴的財富。

1960年,淮安棉花收成不錯,縣委又有了辦座紗廠的念頭,於是跑來試探周總理的看法。

周總理聽聞後說,淮安辦了紗廠,那上海的紗廠就吃不飽了。

言外之意,不管是鋼材還是紗廠,都要由省裡統一安排。

他語重心長地教育縣委:“辦事要顧全大局,全國一盤棋,不能隻想著自己那塊小天地。我看暫時不辦好。你說呢?”

對方醍醐灌頂,雖然沒有得到預想的結果,但收獲了一盤棋的思想,當即表示回去繼續種好棉花支援上海。

周總理對傢鄉的一片赤誠之心和良苦用心,令人感佩。

隻是既然如此,他就更沒理由60幾年不回傢了。

對於這一點,毛主席都曾親口問過周總理。

當時,他是作何回答的呢?

令人動容的原因

周總理曾對弟弟周恩壽說過,他平生最恨的就是封建主義的東西,堅決不許搞衣錦還鄉什麼的。

老傢的舊房子快塌了,他不許當地政府維修。

成為共和國總理後,他也不準親友沾自己半點兒光。

在其《告親戚朋友》的“十條傢規”裡,第九條就是——“任何場合都不要講出與周恩來的關系,不要炫耀自己”。

解放戰爭爆發前夕,總理之所以不回淮安,除了擔心親友遭到國民黨迫害外,其實還有別的原因。

當時。蘇皖邊區正在土改,各路親戚肯定會找上他,給土改帶來困難。

而且時局不穩,他也不想牽動地方領導,給組織添麻煩。

所以盡管很想回鄉盡孝道,周總理也要克制自己的思念。

尤其新中國成立後,這種做法就更有必要了。

周總理身邊工作的人員曾計算過,光是建國之初那一兩年,前來西花廳求見周總理的各路親戚就有100多人。

總理清楚,他的傢族是個封建大傢庭,就算周總理不去,他們也可以拿他的名字吹噓,要是回去了就更不得了。

到頭來,受壓難辦的還是地方領導和基層。

正因如此,建國以後,周總理就對親屬問題下了個決心,絕不讓他們享受特權,所以他就一直沒有回去。

不僅如此,他還不讓退休的弟弟周恩壽回鄉。

對此,周恩壽實在是想不通,便同哥哥商量:“你是總理,你回去有光宗耀祖之嫌,我平民百姓一個,難道也不能回去看看嗎?”

周總理毫不猶豫地說:“不能,就因為你是周恩來的弟弟!如果你回去,縣委能不派人接待你陪同你嗎?”

所以直到1985年周恩壽去世,他才得以“骨灰”的形式回到了淮安。

有人或許會覺得有些不近人情,但他是國傢的總理,不是周傢的總理,不能讓小傢影響大傢,這是他必須堅守的理想信念。

50年代末,全國掀起“平墳還田”運動。

可很多人思想比較迷信,認為挖祖墳可是犯大忌。

然而,周總理卻帶頭平掉淮安周傢祖墳,還把紹興曾祖父周光勛的墳也一塊兒平了。

這件事很快傳遍了故鄉,傢鄉人民也更加敬重他、理解他。

總理熱愛自己的故鄉,但更心系天下。

這就是人民的總理啊,真正的大公無私。

他曾在60年代初,對表外甥鐘則朱說:“一回(淮安)去就找麻煩,親戚們全找來了,我滿足不了他們,我要等到大傢的生活都提高了,我再回去。”

等到1964年,再一次閑聊中,毛主席都不禁問起周總理多少年沒回鄉,為何不回鄉。

聽到這突如其來的問題,總理頓了頓,緩緩說道:“54......54年沒回過傢鄉了……主席,不是我不想回,是我回不去啊……”

“回不去”三個字背後意味著什麼,毛主席又怎會不知?

兩人相視一望,再也沒有提到這件事。

可惜總理直到1976年去世,也未能實現回鄉的心願。

隻不過,遵從其遺願,他的骨灰撒向了祖國的大江大河,歸於祖國這個“大傢”。

從某種意義也算是回到了淮安。

如今的淮安已成為一座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城市。

如今的中華已騰飛世界,總理若看到定會欣慰。

參考資料

施建石.周總理與淮安的不了情[J].中國測繪,2018,(02):60-63.

孫雲貴.周恩來與故鄉二三事[J].百年潮,2006,(03)
:52-57.DOI:10.16624/j.cnki.11-3844/d.2006.0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