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塵埃——這一戰,打破了唐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2024年2月6日 17点热度 0人点赞

作者:范西園

大唐咸亨元年(670年)八月的雪域高原,寒冷的季節早早地來臨。冷風撲面而來,呼嘯在空曠的荒原上。此時,左衛大將軍薛仁貴率領的三萬唐軍,正冒著寒風疾行而前,追趕退守在烏海的吐蕃人。

此時,大唐與吐蕃的戰爭,正處在緊要關頭。

唐初全盛時期疆域

吐蕃在隋末唐初崛起於青藏高原之上,原因有二:一是吐蕃贊普(即國王)的勵精圖治,讓吐蕃的軍備完善、經濟發展;二是此時氣候溫暖,千百年來冰天雪地的高寒草原,也變得鬱鬱蔥蔥,適宜居住,吐蕃人口也就越來越多。貞觀初年,吐蕃曾試探性地攻擊大唐的屬國吐谷渾,還進犯松州,最終被唐軍擊敗。吐蕃的贊普松贊幹佈於是請求和親,唐廷於是讓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嫁給松贊幹佈。在聯姻通好之下,吐蕃成為大唐的屬國,還幫助了王玄策挑滅了大半個天竺。這樣的友好局面,維持了幾十年。

松贊幹佈去世之後,他的兒子芒松芒贊被立為贊普,宰相祿東贊掌握了政權。祿東贊是多次出使長安的老司機,既有擴張領土的野心,又熟知唐廷的心理。一邊繼續向著唐廷稱臣,外交上保持低姿態;一邊則加緊進攻吐谷渾,雄心勃勃地想要統一整個青藏高原。吐谷渾被吐蕃欺負,哭著來找大唐告狀,祿東贊於是也派使者來到唐廷,哭著控訴吐谷渾。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兩個孩子都哭了,那就每人喂兩口,然後每人打幾下屁股,這就是唐廷此時的心理。此時的唐廷經歷了三番兩次的大洗牌,雖然天子終於如願以償地攬獲了大權,但代價就是一批老成謀國的精幹大臣們被清洗出了相位。因此,在祿東贊的精湛演技之下,唐廷的情報、外交部門都沒有及時發覺吐蕃的危險,直到龍朔三年(662年)祿東贊率領吐蕃大軍擊敗吐谷渾,將吐谷渾國王驅趕到了涼州之後,唐廷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裝備精良的吐蕃武士

此時已經遲了,吐蕃已經成為了雄踞於雪域高原的雄獅,傲然挑釁著大唐。

麟德二年(665年),吐蕃北上,侵擾安西,並控制了大唐的於闐鎮。

乾封二年(667年),生羌十二州被吐蕃攻破,唐廷被迫取消建制。

咸亨元年(670年),吐蕃再次北上,攻陷西域十八州,還聯合於闐,攻陷了龜茲城。

這將近八年時間裡,吐蕃四處出擊,就是為了打出青藏高原,向外擴張。而大唐正忙於征伐高句麗,還沒有足夠的資源來另一條戰線打仗。直到吐蕃占領龜茲,唐廷被迫取消了安西四鎮,天子李治終於坐不住了,下令討伐吐蕃。

唐與吐蕃戰前攻勢

此時名將李勣、蘇定方都已經逝世,討伐的重任就交給了薛仁貴的身上。從當年在遼東戰場嶄露頭角,被太宗皇帝看中以來,薛仁貴四處征戰,還在平定西突厥叛亂時創下“三箭定天山”平定叛亂的傳奇,已經是威震一方的新生代名將了。

這年四月,薛仁貴出任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左衛將軍郭待封為副大總管,提兵五萬,拿著為吐谷渾王復國的名義,討伐吐蕃。

青藏高原地形環境復雜,人煙稀少,當年李靖討伐吐谷渾時就曾因此而遇到難題。最終,李靖是留下輜重在後,輕兵快速突進,從而迅速擊破了吐谷渾的重重防禦。此次薛仁貴征討吐蕃,其實就是沿著李靖當年的路線進軍,為吐谷渾恢復被吐蕃占據的國土。原本希望吐谷渾過往諾曷缽可以盡一盡地主之誼,發動沿途部族支持唐軍,對抗吐蕃。但在吐蕃的連年打擊下,吐谷渾在這裡早已經崩盤了,唐軍沒有得到預想中的支持。權衡之下,薛仁貴決定也像當年李靖那樣,采取速戰速決的策略,留下副將郭待封兩萬人守住輜重,自己親率三萬精銳,日夜兼程,直撲大非川,準備出其不意地襲擊吐蕃守軍。

在大非川附近的河口,薛仁貴大敗吐蕃軍。隨後,薛仁貴繼續乘勝追擊,抵達了烏海(冬給措納湖)。

烏海,是當年名將侯君集追擊吐谷渾時曾到達的地方。在這裡,薛仁貴暫時休整,等待郭待封的後勤補給跟上後,再繼續追擊。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補給遲遲未能到達,薛仁貴漸漸意識到了情況有變。

左衛將軍郭待封,是犧牲在西域的已故安西都護郭孝恪之子,出身於將門世傢的郭待封,從大軍出征以來,就有意無意地透露出了對薛仁貴的傲慢之情。難道郭待封不遵將令,擅自行動?薛仁貴急忙派遣斥候前去調查。隨後得到的消息,讓薛仁貴如墜冰窟:郭待封因為貪功冒進,擅自率領輜重部隊進軍,在行軍路上遭到吐蕃軍的襲擊,五千戰兵,加上一萬五千後勤兵,合計兩萬人全軍覆沒。

大非川之戰示意圖

唐軍打遍天下無敵手,力量的根源在於高度完善的指揮體系和後勤體系。現在後勤部隊被吐蕃人打崩了,薛仁貴的三萬精銳,就像是斷了一條腿,等於正毫無屏障、毫無支援地孤懸在外,要是口糧一斷,大軍馬上就會崩盤。所以,薛仁貴剛一聽聞郭待封的後軍被殲滅的消息,立刻下令:全軍集合!後隊改前隊!用最快速度撤回去!

大非川今日實況

但是,當唐軍撤退回到大非川時,四面八方都出現了吐蕃大軍,三萬唐軍,就這樣被吐蕃大將論陵欽的四十萬大軍包圍了。

薛仁貴這時才發現,出問題的不僅是郭待封,還有整個唐廷在吐蕃佈置的情報網絡。原來吐蕃竟然動員了傾國之力來戰,而且吐蕃的傾國之兵,比預想中的要更龐大、更強悍。

雖然唐軍結陣固守,頂住了吐蕃軍的一次次攻擊,但是由於喪失了補給,最終被論陵欽擊敗,死傷慘重。薛仁貴不得不與論陵欽談判,以唐軍投降,並退出吐谷渾境內的代價,換來了全軍幸存將士們得以返回涼州。

大非川之戰,唐軍慘敗,這件事情震驚了唐廷,乃至世界諸國。唐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終於被打破了。包括大唐在內的亞洲諸國這才發現,這個神秘的吐蕃王國,這幾年竟然隱藏著如此強大的軍事實力。

那時,誰也無法預料到,這一切隻是一場序幕,大唐與吐蕃的戰爭,將會長達近兩百年。

大非川之戰後,薛仁貴、郭待封全部被革職除名。隴西的唐軍由於受到重創,一時竟然無力反攻,隻能加緊防守國土。吐谷渾國王諾曷缽就更不敢對抗,乖乖地將吐谷渾全境拱手送給了吐蕃人。而軍事主動權,早已經由大唐轉移到了吐蕃人的手裡,此後吐蕃軍屢次出擊,而唐軍隻有堅守防禦的份,雖然擊退了吐蕃人,但卻無法阻止吐蕃的再次騷擾。

對於唐廷來說,吐蕃是他們從未見過的政治力量。以往唐廷對付突厥、薛延陀這樣的草原部族,可以搞經濟與軍事的組合拳,先封鎖經濟,再施以鐵拳,如今已經掌握了套路。但是吐蕃是農牧合一的政權,他們不僅有充足的馬匹、精良的裝備,還可以像大唐一樣占領和吞並周邊的土地,占領了草原他們就放牧,占領了農田他們就種地。對待唐軍,吐蕃人深溝高壘,搞大縱深戰略,唐軍幾次出擊,都發現他們以往的大兵團戰術並沒有發揮出理想的效果。

吐蕃戰場的風向變了,唐廷在無限榮光背後暗藏的危機,也被揭開了最後一層遮羞佈。

強盛的吐蕃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