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士兵為何被箭射中後就倒地而亡?專傢:想動但不能動

2024年2月6日 22点热度 0人点赞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註”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陳方宇

編輯|t


引言

“好劍不如好箭,神弓不如神弓。”

電視劇中,觀眾經常看到,箭雨紛飛的戰場上,士兵一旦被弓箭射中,就會迅速倒地,吐血身亡。

中箭真的會致人立即死亡嗎?

據專傢解釋,士兵一旦中箭,便會陷入想動不能動的境地。

(中國古代弓箭)

究竟是什麼原因,迫使時刻奔走在生與死的交界線上的士兵選擇束手就擒,在兵荒馬亂的戰場上靜待死亡的降臨呢?這背後又是一番怎樣的驚心動魄?

一、百步穿楊之箭

箭作為十八兵器中的榜首,在軍事水平相對落後的古代,其殺傷力是超神的存在,大多數在戰場上立下汗馬功勞的名將,都有一手“會挽雕弓如滿月”的功夫。

箭的殺傷力之所以遠超其他兵器,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它能拉長戰鬥距離,彌補近身戰鬥中的武力差距,讓敵人的百般武藝失去用武之地。

(古代弓箭)

千裡之外,取敵人的項上首級,在古代也隻有弓箭手能做到。

在《三國演義》的長沙之戰中,黃忠與關羽在長沙城下打的難舍難分,二人激戰正酣,黃忠自知刀法上不敵關羽,但他長於騎射,箭無虛發,與關羽幾番拉扯後搭箭開弓。

隻聽得“錚”的一聲傳來,那一箭不偏不倚,正中關羽頭盔上的紅纓。

便是這一箭令關羽自嘆,黃忠若想取他性命,百步之外即可。

(影視劇中的關羽形象)

可見在波雲詭譎,瞬息萬變的戰場上,箭的威懾力是極大的,一旦被弓箭手鎖定,利箭在悄無聲息間就會穿透甲胄,破開皮肉。

更可怕的是,士兵在中箭後,並不能像電視劇中所演的,揮刀斬斷箭桿,生猛地站起來繼續作戰。

這隻會導致傷勢的進一步加重。

弓箭造成的傷口和現在的槍傷有很大的差別,留下的主要是不會在瞬間致命的切割傷,但士兵在戰場上穿的甲胄和衣物,往往重達幾十斤。

(影視劇中士兵射箭場面)

士兵一旦在這時,試圖斬斷難以折損的箭桿,無論能否成功,隻要箭矢還留在身體中,運動起來肌肉與沉重的盔甲衣物不同步,摩擦間極其容易導致傷口進一步的撕裂受損。

被重箭擊中,擊碎骨頭是常有之事,劇烈的疼痛之下,再加上有加重傷勢的可能性,受傷的士兵隻要不是“拼命三郎”,自然是想動又不敢動的。

不過,這難道是促使傷員乖乖束手就擒的唯一原因嗎?

(弓箭)

二、萬箭齊發之勢

“放箭!”

高墻之上,隨著主帥一聲令下,肅穆的弓箭手整裝待發,應聲齊射。

一時間,密密麻麻箭矢遮天蔽日,接踵而至,哀嚎慘叫撕破了縈繞在戰場上空的壓抑和緊張,將氣氛拉入另一種交雜著憤怒與恐懼的煉獄。

這樣壯烈的攻城場面在電視劇中,並不少見。

(影視劇中攻城場面)

觀眾作為旁觀者,眼見萬箭齊發的場面,心中也不免發怵,更遑論城下的軍隊呢?

士兵身臨其境中,見成千上萬隻箭矢鋪天蓋地的襲來,奪命的利器轉瞬間就到了眼前,面對此情此景,想必再神通廣大的人,此刻腦袋裡也想不出一種破解之法。

穆桂英掛帥的英勇事跡,幾乎是每傢每戶都耳熟能詳,就是這樣一位智勇雙全、武藝超群的女將領,最終也折損在鋪天蓋地而來的箭矢之下,落了個萬箭穿心的下場。

(影視劇中的穆桂英角色)

在與西夏的交戰中,看出敵人陰謀詭計的她本想帶兵撤出,誰知半路遭遇埋伏,冷箭如冰雨般無情襲來,讓這位神通廣大的女將也身負重傷。就在她一馬當先要沖出重圍之際,狡詐的敵人一箭射中她的坐騎,令她徑直摔倒在地,再無反抗之力。

這位英年女將,就這樣隕落在漫天箭雨中。

由此可見,萬箭齊發的戰術,無論是在殺傷力上,還是在氣勢上,都將會對對手造成致命的打擊。

面對無情的箭雨,漫天而來的恐怖場面,被嚇破了膽的士兵很難在短時間內做出反應,在無處可逃的絕望和對死亡的恐懼的雙重夾擊之下,很多絕望中的士兵在受傷後會無法動彈,也在情理之中。

(影視劇中萬箭齊發場面)

不過,對於大多數士兵而言,弓箭在戰場上真正的恐怖之處,並不僅僅是一對一的精準打擊,更多的是無處不在、避無可避的流矢,以及弓箭的那一套“組合技。”

三、真正致命之傷

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在正史上,不少名將正是死於流矢這種看起來極為可恥的死法。

如漢高祖劉邦,正是在親自帶兵平定英佈叛亂的過程中,被流矢射中後最終不治身亡。

據《三國志》記載,三國時期名將龐統,也是在攻城沖鋒時,意外被流矢射中身亡。同時期的武將張郃,在被流矢射中膝蓋後也難逃一死。

(劉邦畫像)

事實上,大多數時候流矢才是古代戰場上弓箭的“正確打開方式”。

弓箭手利用高拉力的弓,和配備了破甲箭頭的矢,進行遠距離的拋射,其目的不在於一對一的精準打擊,而是為了射殺馬匹,擊穿盔甲。

重箭配強弓,再加上很多弓箭手經過專業的訓練,往往力氣遠超常人,最終在加速度作用下射出去的箭,即便沒有一擊即中的準度,但絕對有極強的殺傷力。

士兵中箭後一旦亂動,就很有可能再被突如其來的流矢射中,這就給士兵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在心理層面上使傷兵不敢擅自移動。

(圖文無關)

此外,弓箭的使用發展到後期,往往會與其他致命殺器相組合。

春秋時期,吳趙兩國的戰爭中,吳國軍隊首次在弓箭上綁了浸透了易燃液體的佈料,點燃後射向敵軍的水上艦隊,引燃敵軍的戰船,是敵軍喪失反擊能力。

除此以外,弓箭與毒藥的組合也並不鮮見。

在《三國演義》中,曹仁就是一位極其擅長使用毒箭的將領,在周瑜攻打南郡時,曹仁略施詐敗計謀,引得周瑜大意深入甕城被一箭射中左肋,而這隻箭正是一支塗了毒藥的毒箭,使周瑜在拔箭後仍疼痛難忍,傷勢不得速愈。

(圖文無關)

這種組合方式,大大提升了弓箭的攻擊力,士兵被射中後,即便沒有立即死亡,但也會很快喪失行動能力,這是即便是傷員想要行動,也是有心無力,徹底不能動彈了

由此可見,專傢所謂士兵在中箭後想動不能動,其原因是生理與心理的多重疊加,既是因為受傷後行動能力下降,容易加劇傷勢,也是因為面對無情的箭矢,士兵內心巨大的恐懼和心理壓力,迫使他們無法動彈。

(電視劇照)

參考資料

陳武強,盧晶. 宋代弓箭手法制芻議[J]. 青海民族研究,2023,34(1):194-203.

楊昊文. 古代弓箭並非用於精準射敵[J]. 科學大觀園,2017(16):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