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契丹亂中原,劉知遠重整中原,叛逆皇帝失國!

2024年2月6日 20点热度 0人点赞

後漢(947年—950年),五代十國時期五代的第四個朝代,由劉暠(本名劉知遠)建立,都城在東京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共歷二帝,享國三年。

後唐覆滅後,石敬瑭建立後晉,任命劉知遠為河東節度使。後晉開運四年(947年,契丹會同十年),契丹滅後晉後占據中原,但因契丹兵在中原燒殺搶掠,大失民心,隻好北撤。是年二月,劉知遠抓住時機,在太原稱帝,仍用晉高祖石敬瑭年號,稱天福十二年。是年六月,始改國號為漢,史稱後漢。後攻克並定都於汴州。次年(948年,遼天祿二年)正月,劉知遠改年號乾祐,改名劉暠,但卻於當月病逝,劉暠的次子劉承祐嗣位,即漢隱帝。乾祐三年(950年,遼天祿四年)李守貞等藩鎮發生叛亂,漢隱帝命郭威征討,但漢隱帝猜忌郭威,欲殺之,郭威不得已反叛,漢隱帝為潰軍所殺,後漢就此滅亡。

後漢盛時疆域約為今山東、河南兩省,山西、陜西的大部,河北、湖北、安徽、江蘇的一部分。在遼滅後晉之際,原屬後晉的階、成、秦、鳳四州被後蜀奪取,但後漢建立後又從遼手中奪得勝州。

入汴稱帝

後漢創建者是後晉的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劉知遠早年是唐明宗部下的偏將,因為在戰爭中救過石敬瑭的命,遂成為石敬瑭的親信。石敬瑭任後唐的河東節度使時,劉知遠是節度押衙。石敬瑭當上後晉皇帝後封他為侍衛親軍都虞候,領保義軍節度使,後來又很快升任為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成為禁軍的最高統帥。天福六年(941年,契丹會同四年),劉知遠任河東節度使、北京留守。

劉知遠

石敬瑭當了七年兒皇帝,於後晉天福七年(942年)去世。養子石重貴即位,是為後晉出帝,劉知遠也遷檢校太師,進位中書令。 晉高祖石敬瑭死後,劉知遠預感到天下將要大亂,所以著力經營太原。為加強自己的實力,他處死了吐谷渾首領白承福,奪取了大量的財富及數千匹良馬。

後晉開運元年(944年),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率軍南下,大軍直抵澶州,派蕃將偉王領兵進入雁門關。劉知遠作為幽州道行營招討使,在忻口大破偉王,累遷太原王兼任北面行營都統,北平郡王、太尉,之後誅殺吐谷渾白承福等五支部族共四百人,以另一部族的王義宗統領五族中其餘的人,又在朔州陽武關再破契丹。劉知遠在這段時期的主要意圖是稱霸河東,成就王業,因此對朝廷的詔命半推半就,一方面不服調遣,作戰中逗留不進,另一方面也主動出擊。

耶律德光

契丹軍南下攻打後晉兵臨汴梁時,劉知遠既不出兵救援,也不抗擊契丹,而是冷眼旁觀、靜觀其變。後晉開運四年(947年)正月一日,契丹進犯京師開封,俘虜了後晉少帝石重貴北去,後晉滅亡。他派人奉表於契丹皇帝遼太宗耶律德光,遼太宗呼其為兒,並賜與木拐,相當於中原王朝賜給重要大臣的幾杖。當晉出帝石重貴一行被遼兵押解北上時,他假裝悲憤,率親兵說要營救晉出帝,實際走到壽陽便又轉回太原。然後他親率大軍乘中原空虛之際渡過黃河,進入洛陽,殺死遼扶植的傀儡李從益母子,以絕人望。開運四年(947年)六月,劉知遠進入開封稱帝,改名為暠,改國號為漢,改天福十三年為乾祐元年,蠲免賦稅,大赦天下。

穩定中原

劉知遠稱帝之後,采納皇後李氏的建議,一改過去靠括民財犒軍的慣例,而是拿出宮中所有財物賞賜將士,果然深得人心。契丹軍進入中原後,到處以“打草谷”的名義掠奪財物、殺害無辜百姓,中原地區人民反抗不斷,耶律德光被迫北撤,留蕭幹守衛汴京,劉知遠看準時機,采納了郭威“由汾水南下取河南、進而圖天下”的正確建議,命史弘肇為先鋒,舉兵南下,一路勢如破竹,所向無敵,很快拿下了洛陽和汴京。

劉知遠穩定中原局勢後,令魏州的杜重威移鎮歸德(今河南商丘南),與原歸德節度使高行周對調,杜重威抗命不從,劉知遠令高行周與慕容彥超率軍討伐杜重威,杜重威誓死守城,漢軍日久無功,劉知遠恐生他變,親自來攻,死傷甚巨,劉知遠見強攻不克,多次遣人招降杜重威,許以不死,此時魏州糧草用盡,城中將士多逾城逃亡。十一月二十七日,杜重威出城投降,劉知遠言而有信,沒有殺杜重威,封其為檢校太師、守太傅、兼中書令、楚國公。至此,中原基本上平定。

但是劉知遠稱帝後,他的舊日僚佐均成為朝廷重臣,占據各大要害部門。楊邠、郭威任正副樞密使,蘇逢吉、蘇禹任宰相,王章任三司使,史弘肇任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兼平章事。這些人中除郭威外其馀均為蠻橫無知、貪暴殘酷之徒。中央大員如此,上行下效,地方官員更加殘暴。青州節度使劉銖執法殘酷,行刑時,雙杖齊下,謂之“合歡杖”;

他還根據犯人年齡的大小決定杖數,而不問罪之輕重,謂之“隨年杖”。衛州刺史葉仁魯捕盜時,往往將普通平民當成盜賊殺戮,或挑斷腳筋,拋棄山谷,致使這些人“宛轉號呼,累日而死”。西京留守王守恩為了聚斂錢財,胡亂收稅,稅目之多,包括上廁所,上街行乞,都要交稅,甚至連死人的靈柩,如不交錢,也不準出城埋葬。有時還放縱部下,強搶或偷盜人傢錢財。因此後漢的統治是五代十國中最殘暴的,百姓極度困苦,以致賣兒貼婦都不能度日。

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劉知遠病重,召史弘肇、王章、蘇逢吉、郭威等人托孤,隨即駕崩,時年54歲,謚曰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廟號高祖。

隱帝時期

劉知遠死後,其子劉承祐繼位,史稱漢隱帝。漢隱帝年幼,朝政被勛舊大臣楊邠、史弘肇、王章、郭威所把持,武夫掌權歧視文臣,遭致內部矛盾不斷。朝中武夫悍將,個個專橫跋扈,議論朝政時,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裡,使漢隱帝難以忍受。李太後弟弟李業要求當宣徽使,劉承祐和李太後私下問楊邠,楊邠認為不可。劉承祐想立自己所寵愛的妃子耿夫人為後,楊邠又認為不可;耿夫人去世,將用皇後的禮節安葬,楊邠又認為不可。因此劉承祐大怒,左右又讒言誣陷,劉承祐便於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將楊邠與史弘肇等人一同誅殺。

劉承祐又派使者到魏州(今河北大名西)去誅殺郭威,郭威起兵反叛。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十四日,郭威率兵渡河,劉承祐派開封尹侯益、保大軍節度使張彥超、客省使閻晉卿等率兵抗拒郭威,又派宦官鸗脫偵察郭威的動向。鸗脫被郭威軍抓住,郭威叫鸗脫奏請劉承祐把李業等人縛送軍中。劉承祐拿著郭威奏章給李業等人看,李業等都說郭威的反狀已明,就把郭威在京的傢屬全部殺死,包括郭威還尚在襁褓中的兒子。

郭威

郭威率軍抵達汴京城下,劉承祐到城外劉子坡觀戰,後漢軍大敗,第二天清晨又匆忙要逃回城去。不料開封尹劉銖據城不讓其入內。劉承祐帶蘇逢吉、聶文進和茶酒使郭允明等人向西北奔逃。郭允明見形勢危急將劉承祐刺死。郭威即位後,追謚其為隱皇帝。

政變失國

郭威進入汴州後請太後臨朝稱制,並決定迎立劉知遠之侄武寧節度使劉贇為帝。就在劉贇動身前往汴梁時郭威指使人假報契丹入寇,自己率大軍出京迎敵,行至中途,兵士嘩變,將黃袍披在郭威身上,擁立郭威為帝,然後轉回汴梁。

劉贇行至宋州時郭威已搶先一步進入汴梁,逼迫太後下詔封自己為“監國”,總攬朝政大權,並以太後名義下詔廢黜了劉贇,降封劉贇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上柱國、湘陰公,又遣部將郭崇威到宋州將劉贇囚禁在當地。951年,郭威正式登上皇帝寶座,年號廣順,國號周,史稱後周。

後漢從建立到滅亡僅三年,歷二帝,是五代十國裡最短命的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