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我國遙遙領先

2024年2月6日 20点热度 0人点赞

話說在那個風雲激蕩的三國時代,《三國演義》裡周瑜臨死前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嘆息,仿佛預示著未來的某個人或某個時代的命運。時光荏苒,轉眼到了14世紀末,1371年,中國雲南誕生了一位名叫鄭和的大人物。與此同時,地球的另一端,葡萄牙的若昂一世國王在1394年也迎來了他的小王子——恩利克。令人咋舌的是,這兩位偉大的航海傢幾乎同時在15世紀初起始引領拉開了東、西方大航海時代的序幕。

回溯到15世紀之前,航海技術可是相當落後。西方的船隻多半隻能在地中海裡轉悠,而阿拉伯船隊則主要負責連接東西方的貿易。然而,在那個

時代,大明王朝已經開始籌備遠洋探險。1405年7月11日,永樂大帝一聲令下,偉大的航海傢鄭和率領著27000餘名勇士,浩浩蕩蕩地駛向了深藍的大洋,向世界各國傳遞著共享天下太平的美好願景。

葡萄牙的若昂一世國王也沒閑著。1415年,他親自帶領著浩浩蕩蕩的船隊,包括21歲的恩利克王子,向著直佈羅陀海峽南岸的修達城發動了進攻。令人驚嘆的是,他們僅用了短短一天時間,就以微小的傷亡代價——僅八人陣亡,成功攻占了這座城市。為了表彰恩利克王子的英勇表現,若昂一世任命他為修達城的新任總督。這一任命不僅是對恩利克王子戰功的肯定,更是為歐洲的大航海時代拉開了序幕。

自此,恩利克王子在修達城的總督任上,開始了他的探險之旅。1419年,他創建了一所航海學校,起步研究科學航海,為葡萄牙成為海上霸主奠定了堅實基礎。

說到這裡,各位小夥伴們或許會想,大航海是不是就像咱們想象中那樣簡單呢?其實啊,這背後涉及著一套龐大的系統工程。想要出海探險,動員、組織、協調人力、物力和財力特別是科學航海這些環節一個都不能少哦。

你知道嗎,鄭和下西洋能成功,有一大功臣得提一下,那就是他的船隊!這船隊裡的寶船、戰船、座船等各式船舶,每一種都不可或缺。特別是那寶船,就是船隊的大哥大。

寶船啊,它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廣義的,就像《明史》裡說的“西洋取寶之船”,泛指鄭和船隊的主力船舶。另一種呢,是特指,就是鄭和那些大領導們乘坐的大中型船舶。咱們這節就專門來說說這個特指的寶船。哎呀,你聽說過曾經跟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先生所寫影《瀛涯勝覽》這本書嗎?它的卷首可是大張旗鼓地描述了一艘超級壯觀的寶船——寶船六十三號!你知道嗎,這艘大船長四十四丈四尺,寬一十八丈,簡直就是古代船隻中的巨無霸!而中型的船也不賴,長三十七丈,寬一十五丈,看著就讓人驚嘆。而且,不僅僅是這本書,《客座贅語》、《國榷》、《明史》還有《鄭和傢譜》這些大典籍都證實了寶船的尺寸確實如此哦。看來,這寶船六十三號,真的是古往今來的一大奇跡啊!要是按照南京寶船廠遺址出土的明尺來算,大型寶船的長度差不多就是一百三十九米,差不多就是現在重型護衛艦的長度;寬度呢,五十六米,差不多是現在重型護衛艦寬度的三倍!中型寶船的尺寸也相當可觀,長約一百一十六米,寬約四十七米。想象一下,大型寶船的甲板面積比一個標準足球場還大,這規模簡直讓人驚嘆不已!所以啊,下次再說到鄭和下西洋,別忘了他背後還有我國古代的遙遙領先於世界的造船技術!

在浩瀚的海上航行,天氣預報可是少不了的工作。在古代中國,陰陽官是個負責天氣預報的重要角色。他們不僅掌管天文、歷法、氣象,還得會占卜。說白了,陰陽官就是那個在船隊出海時,負責觀察和預報海洋氣象的人。明代的時候,陰陽官可是從九品的官員哦。

你知道嗎?早在宋元時期,中國的航海者裡就有陰陽官的身影了。這些大神們對海洋氣象了如指掌,對季風規律也是一清二楚。他們把握著最佳的出行時節,利用東南到西雨的偏南風、東北到西南的偏北風,完成各種遠近洋的航海任務。

陰陽官在航海中的職責,嗯,就是“占驗”。也就是說,他們得預測未來的天氣演變,包括占天、占地、占雲、占風、占日、占霧、占電、占海、占潮等等。這可不是簡單的看看天、看看海就能搞定的,得結合前人的經驗,對未來的海上天氣、海況進行綜合研判。

到了明代,陰陽官對季風的利用和對天氣、海況的判斷已經十分嫻熟。每次鄭和出海,都會帶上一定數量的陰陽官。不過從現有的史料看,鄭和使團中的陰陽官並不多,僅有林貴和一位大神。這位大神是福建福清人,通曉陰陽之術,還擅長卜筮。他曾五次跟隨鄭和出使西洋,深得鄭和信任。

不過話說回來,鄭和船隊僅有一名陰陽官肯定不夠用啊。所以還有一部分陰陽官被編入了使團成員之列。可惜的是,這部分人的具體信息在史料中並沒有詳細記載。

總的來說,陰陽官這個職位可不是鬧著玩的,需要真本事!

在鄭和船隊的寶船上,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地方,那就是針房。針房其實就是航海指揮室,也可以說是火長的工作間。火長,別稱舟師,他們就相當於現在的船長。針房裡擺放的各種儀器和工具,都是明朝航海技術的精華所在。

通常,針房的中間會有一個固定的平臺,上面放著指南浮針,也叫水羅盤。這個羅盤是航海的關鍵,能指引船隻的方向。在針房的一側,有一個專門的架子用來放星板,那是用來觀測星象的。另一側的櫃子裡,則放著航海圖、針路簿等重要的航海資料。哦,對了,還有一點很重要,他們會留出一塊地方專門用來燃香計時。這樣,他們就能準確地計算時間,這對於航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在針房的角落裡,還有一根特別長的繩子,那是用來測量水深的。想象一下,在廣闊無垠的大海上,這些工具和儀器就是他們的指南針,幫助他們確定方向,找到自己的位置。

那麼,這些工具都是用來做什麼的呢?這就不得不說到中國古代的航海技術發展歷程了。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中國人就有了豐富的海上活動經驗,航海技術也在這個時候開始萌芽。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航海技術不斷進步和完善。

船舶在海上航行,需要掌握各種各樣的技術。比如借風使舵的技術、測速測距的技術、還有定向定位的技術等。在這些技術中,定向定位技術是最核心的部分。簡單來說,定向就是確定船舶的航行方向,定位則是確定船舶在海上的位置。在大海中航行,如果不能解決這兩個問題,那可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了。

所以啊,這些儀器和工具都是航海者的寶貝,他們靠著這些寶貝,一次次地征服了大海,書寫了一段段傳奇的故事。不得不說,中國古代的航海技術真的是世界領先的。

在鄭和船隊中,有一個神秘的儀器,叫做“牽星板”。觀測者會左手拿著牽星板的一端,手臂微微伸直,讓牽星板與海平面垂直。然後,他們會用眼睛註視著天空,調整牽星板的位置,使下邊緣與海天分界線相切,上邊緣與所測的星辰相切。如果不能完全相切,觀測者會換一塊牽星板再試。如果所有的牽星板都不能與星星相切,那也沒關系,他們可以使用象牙板的缺角長度來輔助計算。

一旦確定了最合適的牽星板,觀測者就可以通過這個邊長加上象牙板的某個缺角長度,得出所測星星的高度。這個高度對應的指數就是人眼與水天分界線和星體之間的夾角,它其實代表著觀測者所在的船的位置。比如,如果以北鬥星為準量得的角度是八指二角,那麼船的位置在航海圖上就被記錄為“北鬥八指二角”。

在《鄭和航海圖》中,有很多這樣的標記,如“柯枝北辰三指一角”、“古裡北辰四指”和“官嶼華蓋七指二角”,這些都是通過這種方法量度出來的天文定位位置。

當然啦,這並不意味著鄭和下西洋時使用的牽星板一定和《戒庵老人漫筆》中描述的一模一樣,都是十二塊。實際上,鄭和船隊可能使用了更多種類的牽星板。在《鄭和航海圖》的“錫蘭山回蘇門答刺過洋牽星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使用了不止十二塊牽星板來定位。

所以啊,鄭和船隊的航海技術真的是非常先進和精密的。他們通過這些工具和儀器,能夠準確地確定船隻的位置,安全地在海上航行。這些技術和儀器不僅是中國古代航海技術的瑰寶,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遺產。

想象一下,鄭和在浩瀚無邊的海洋上航行,眼前的景象是那麼遼闊,海水連綿不絕,與天際相接。四周一望無際,沒有任何遮蔽物。那時候,他們是怎麼辨別方向的呢?答案是,他們結合了天文和地文的航海工具。

你瞧,他們通過觀察日月升落和星星的位置來判斷方向,這是一種多麼神奇的天文航海技術。同時,他們也用到了羅盤和指南針,這些都是地文航海工具。想象一下,這兩種工具就像是在一間大房子裡,雖然各有各的用途,但配合起來卻能發揮出巨大的作用。這恰恰說明了在遠航中,天文航海和地文航海是交替使用的。

以上所說,證明了以前咱們中國的航海水平,那可真是遙遙領先世界!那時候的鄭和、王景弘等航海大佬們,可不是吹的,他們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各種航海技術,那叫一個厲害!這些偉大的航海傢們,他們的才華和勇氣,哪怕現在我們有了衛星導航,也得佩服得五體投地。可惜啊,鄭和七下西洋之後,咱們中國的大航海事業突然就戛然而止了,甚至連鄭和的航海資料都被燒了,真是讓人痛心疾首啊!這也讓葡萄牙王子恩利克撿了個大便宜,從此名聲大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