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蔣介石在溪口老傢,和兩任妻子拍下合影,宋美齡表情復雜

2024年2月6日 27点热度 0人点赞

蔣介石和毛福梅、宋美齡合影

1937年,蔣介石攜宋美齡回到奉化溪口鎮老傢。這一次回老傢,蔣介石罕見地跟毛福梅、宋美齡在溪口鎮武山南端譚墩山的文昌閣前拍下合影,這是一張無比罕見的照片。

這張照片中有一個最重要的一個細節,就是原配毛福梅坐在主位,她的氣場強大,而一旁的宋美齡抱著孫子,她沒有看照相機的鏡頭,臉上表情痛苦,顯然是在躲避鏡頭,有人形容她的打扮像姨太太。反觀毛福梅,她的表情復雜,似乎不太喜歡這樣的合影。

文昌閣始建於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修建,因閣內供奉首奎星,又名“奎閣”,這裡曾是溪口“文昌會”、“文武會”、“錦溪書齋”等祭祀和文人聚會的場所,也溪口鎮十景之一。

文昌閣

1924年,蔣介石從廣州回到溪口鎮後,他發現文昌閣年久失修,便出資讓同父異母的兄弟蔣介卿負責重建,後於次年9月竣工。重建後文昌閣是兩層樓房,總建築面積500平方米,跟之前相比氣派很多。

按照蔣介石的想法,他之所以重建文昌閣是為了讓鄉親們有個遊玩的場所,蔣介石在落成後取名“樂亭”,並撰寫《樂亭記》。蔣介石寫道:“餘以其位在山水之間,凡遠方同志來遊者,莫不徘徊依戀而不忍舍,蓋無間乎仁與智,皆有樂於此也,乃取其義而名之曰:樂亭。”

但是,溪口鎮人依舊習慣稱“文昌閣”。蔣介石表面上讓鄉親們有一個遊玩場所,可在跟宋美齡結婚後,文昌閣最終還是成為了私人別墅和藏書樓。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蔣介石選擇在文昌閣前拍下這張合影,這足以說明他對三人合影的重視。

蔣介石和毛福梅

1901年,溪口鎮巖頭村19歲的毛福梅,在父母的一手包辦下,嫁給了14歲的蔣介石。在巖頭村,毛福梅傢族是當地名門望族,自從她嫁給蔣介石後,就是中國數千萬個封建女性的縮影,她安守本分,雖然出身於大傢族中,但是絲毫不敢違背父母之命。

客觀來說,蔣介石和毛福梅結婚後,有過一段時間快樂的時光,出外讀書時長時間將她帶在身邊,直到1906年去日本留學。蔣介石去日本後,毛福梅回到了溪口鎮,從此陪伴婆婆王采玉主持傢務。

蔣經國夫婦和毛福梅

1921年,朝夕相處相處的婆婆去世了,毛福梅失去了在蔣傢最親的人,而丈夫常年不在傢,好在有年幼兒子蔣經國的陪伴。然而,1927年毛福梅在蔣傢的地位受到了嚴重的挑戰,因為蔣介石對宋美齡一見鐘情,並逐漸發展到談婚論嫁的地步。

1927年12月1日,蔣介石和宋美齡在上海舉行了盛大婚禮。這場婚禮被貼上了各種政治標簽,政治聯姻、中西合璧、美女英雄等。李敖曾這樣描述兩人的婚禮:

“外灘大華飯店的盛大婚禮,豪華飯店的大舞廳裡,有來賓1300餘人,眾多的圓桌上擺滿了鮮花,還有鮮花制成的鐘鈴。禮堂上掛著巨幅孫中山的遺像、青天白日黨旗以及巨幅喜字。”

蔣介石和宋美齡結婚照

當時就有這樣一種說法,“蔣宋在上海結婚,是上海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耐人解讀、研究。”蔣介石也非常激動,他在當天日記中寫道:“見餘愛姍姍而出,如雲霞飄落。平生未有之愛情,於此一時間並現,不知餘身置何處矣!”

可所有人都忘記了毛福梅,因為她已經被蔣介石拋棄了。在決定跟宋美齡結婚後,蔣介石毅然決定回到溪口鎮跟毛福梅離婚,盡管兩人已經有了一個孩子。我們無法想象毛福梅是多麼的悲痛,她堅決不同意離婚,為此大吵大鬧。

蔣介石和宋美齡

最終的結果是這樣的:毛福梅在離婚協議書上簽了字,條件是蔣介石負責她日後的衣食住行,並采取“離婚不離傢”的方式,依舊允許她住在蔣傢老宅豐鎬房裡,承認她是蔣傢的重要成員。

一個沒有任何過錯的女性,以這樣的方式被迫跟丈夫離婚,毛福梅內心的痛苦不言自明。從那之後,蔣介石和宋美齡每次回到老傢後,都以“大姐”稱呼毛福梅,三人相處看起來頗為“和諧”。

毛福梅墓地

常言道,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1939年12月12日,日軍空襲溪口鎮,毛福梅不幸遇難,終年57歲。由於身份原因,毛福梅的墓碑上刻著“顯妣毛太君之墓 兒經國敬立”,沒有加上“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