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上熱搜!董宇輝直播間被指大規模抄襲

2024年2月6日 20点热度 0人点赞

董宇輝的直播團隊再上熱搜,這次依然與文案有關。

  

近日,擁有百萬粉絲的人文藝術博主楊藩發佈視頻稱,“與輝同行”主播董董抄襲自己的視頻文案,再度將董宇輝直播團隊推上熱搜。

  

01

抄襲程度達90%?東方甄選回應

  

近日,楊藩在社交媒體上發佈視頻稱,董宇輝直播間“與輝同行”的主播董董在直播帶貨時,解說米開朗基羅的內容、架構、用語與自己早前發佈的視頻幾乎一模一樣,重合度達90%,並且還使用錯了自己在視頻中所舉的雕塑范例。

  

他認為,講知識借鑒別人的內容在所難免,但需要在使用時註明參考作者或者靈感來源,在賣貨的時候商用並切片做成短視頻屬於抄襲行為。“這是對原創作者的尊重”。

近日,楊藩在社交媒體上發佈視頻,質疑董宇輝直播間“與輝同行”的主播董董在直播帶貨時抄襲文案。截圖自社交媒體。

  

據報道,董董在直播時表示,講解藝術時可能會用到一些老師的作品,但無意冒犯,有什麼問題可以及時溝通,疑似回應抄襲事件。

  

此外,董董還稱自己給楊藩直播間留言被刪,但楊藩則表示該評論系發佈者自行刪除,所謂“道歉”強勢且絲毫不提抄襲事實本身。

  

“我的意思很明白,隻要對方承認抄襲,刪除或聲明你的文案的原創作者來源,這件事情就結束了。但是對方無視抄襲事實本身,強勢的‘告知’姿態和對方粉絲幾千次的謾罵攻擊,給我帶來了非常大的心理負擔。”楊藩對此表示。

  

30日晚,東方甄選就此向中新財經表示,目前暫無正式回應。

  

02

“借鑒”文案是否涉嫌抄襲?律師解答

  

對於楊藩的質疑,有網友表示“分享知識應該不算抄襲”,並質疑“難道《三國演義》是抄襲了《三國志》嗎”;還有人認為董董已經“道歉”了,不該抓著不放。

  

不過也有網友認為,知識科普也需要版權意識:“歷史知識是客觀的,但是講述的方法,邏輯、整合的方式這些都是主觀的。新穎的視頻講解、知識科普也是別人來之不易的勞動成果,應該被尊重。”

  

隨著短視頻快速發展,視頻文案的使用也引發了一系列爭議。那麼,如何界定短視頻文案、梳理類知識到底有沒有版權呢?

  

北京嘉濰律師事務所律師趙占領向中新財經表示,著作權法的基本原則是隻保護表達而不保護思想。“例如,通過師徒關系的方式介紹文藝復興三傑、使用雕塑范例介紹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以及根據語義等因素解釋米開朗基羅全名含義並翻譯成中文名“富貴”,這些應該屬於原作者具有一定獨創性的表達方式,應該受到法律保護,原作者對其文案應享有著作權。未經原作者的許可,與輝同行的主播使用與文案相同或者相似的內容,涉嫌構成著作權侵權。”

楊藩質疑董董講解米開朗琪羅時抄襲自己的視頻文案。截圖自短視頻平臺。

趙占領表示,如果僅僅是借鑒他人靈感或者參考他人陳述的客觀事實,而在具體措辭等方面采用不同的表達形式,則不構成侵權。比如《三國演義》參照《三國志》的主要歷史事實,以此為基礎,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描述,甚至設計了很多藝術性的細節,這些都屬於表達形式不同,顯然不屬於侵權。

  

此外,關於“標註借鑒文案的來源”問題,趙占領指出,如果與輝同行的主播主張構成《著作權法》規定的合理使用,即“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還需要判斷是否屬於“適當引用”。

  

而是否屬於“適當引用”具體需從四個方面判斷:1.引用的對象限於已發表作品,如果引用未公開發表的作品侵犯他人的發表權。2.應當指明作者姓名或名稱以及作品名稱,否則不是引用而是抄襲。3.引用目的必須是為介紹、評論作品或者說明問題。4.引用作品不能構成新作品的主體部分或實質內容,不宜整段引用、整篇引用、大量引用、全文引用。

  

“與輝同行的主播在直播過程中並非指明原作者及作品名稱,顯然不屬於‘適當引用’,進而也不屬於‘合理使用’范疇。原作者有權要求停止侵權(刪除侵權視頻)、賠禮道歉、賠償損失。”

  

03

警鐘敲響:成也文案,敗也文案?

  

文案引發公眾討論、關註,在短視頻、直播領域已非首次。

  

東方甄選之前“小作文”事件屬於團隊內部協作問題,而此次文案或許讓人們意識到:主播們口中優美的詞句,別出心裁的科普講解,有可能是其他人的靈感與汗水。

“與輝同行”主播董董被質疑直播帶貨時抄襲文案。截圖自短視頻平臺。

優美的文案、直播間的文化氛圍,既是一些團隊得以走紅的特色,也是其維持自己直播界競爭力的關鍵之一。然而楊藩的質疑也暴露出:即便是知識型帶貨,其本質也是“帶貨”,主播在分享知識的同時,更是在進行一場商業行為,需要接受是否侵犯他人權益的審視。

  

這無疑是給短視頻創作者、網絡主播敲響了警鐘:曾經幫助自己蹚水過河的墊腳石,一時不慎就會成為砸到自己腳上的絆腳石。如果自己引以為傲的文案失去原創的光環,那麼由此引發的爭議也終將為網紅“祛魅”。

來源:中國新聞網微信公眾號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聯系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