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播觀察|佈局未來產業 總書記多次提到這個關鍵詞

2024年2月6日 17点热度 0人点赞

聯播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指出:“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新質生產力”概念首次提及,令人耳目一新。

2023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再次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進入2024年,各地在部署新年工作時都把加快培育新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放在重要位置。那麼,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圍繞央視近日推出的系列報道,《聯播 》為您解讀。

鏡頭一低空經濟蘊含無限可能

低空經濟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已經成為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方向,逐漸走入我們生活。

在深圳人才公園,一架無人機降落在外賣櫃上方,通過精準定位系統將外賣投入櫃中,供顧客自助拿取。

在我國西部某地,伴隨著“嗡嗡”聲,一架架搭載著新鮮松茸的無人機騰空而起,原本人工背下山需要一到兩小時,現在無人機運送隻需要15分鐘到半個小時。

在一些偏遠地區,支線無人機已經代替人工設立站點的運營方式從事各項工作。

專業人士分析,低空經濟蘊含無限可能,低空不僅可以建成交通系統,甚至可以建成工業系統。

放眼全國,多地已經把低空經濟視為“新賽道”。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有十多個省份將低空經濟、通用航空等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海南省近期發佈全國首張省域無人駕駛航空器試飛空域圖,廣州市的通航企業獲得全球首張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系統型號合格證,安徽省則剛剛規劃了以合肥為中心的通用航空“一小時通勤圈”雛形。

未來,低空經濟的應用場景將會越來越多樣,通用機場、航空園區、航空小鎮、無人機基地、飛行營地等將星羅棋佈,我們的天空也會更加繁忙。

鏡頭二未來經濟發展中最閃亮的星

商業航天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技術含量高、富含創新驅動,每年都有很多顛覆性的技術和科技創新在這個領域集中湧現。

衛星、火箭、發射場是構成航天產業的硬件基礎,但商業航天的產業鏈條遠不止於此。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各行業、各領域對商業衛星服務的需求也在不斷擴大。

2023年11月,商業衛星“涪城一號”為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拍下一張衛星圖,運營團隊從這張圖上發現涪城區主城區的建築和樓房的沉降有21個風險點。

2023年底,當地組織第三方鑒定機構和衛星監測技術人員,對21處風險點位進行逐一現場復核。這是綿陽市涪城區將衛星遙感技術應用在建築物安全監測上的首次嘗試,未來,類似這樣的衛星應用將會在我們的生活中頻繁出現。

近年來,我國商業航天發展勢頭迅猛,僅2023年就將270顆衛星送入太空,其中137顆是商業衛星。據專傢分析,未來5年,我國在軌運行的商業衛星將超過1200顆。

商業航天的發展將會給人類科技發展、社會發展等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未來經濟發展中最閃亮、最耀眼的一顆明星。

為了搶抓商業航天發展重要機遇,北京、西安、深圳、上海、武漢、寧波等地紛紛出臺促進商業航天發展的相關行動計劃或配套政策,加快航天全產業鏈佈局。

隨著技術不斷進步和成本逐漸降低,商業航天將為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更多便利和福祉,也為人類探索太空、實現太空夢提供更多機會和可能。

鏡頭三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

人工智能是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被認為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制造業則是人工智能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最重要的領域。

位於江蘇省江陰市的“興澄特鋼”是全球特鋼行業首傢“燈塔工廠”,被稱為世界最先進的工廠。這裡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和高精度感應儀器的結合,解決了特鋼行業多品種、小批量與規模化生產之間的矛盾,每年可以生產690萬噸特殊鋼材,使企業定制化訂單數量提升了35.3%。

作為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和通用技術,人工智能被稱為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搶抓機遇,從國傢戰略層面部署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領域發表的論文數量居世界首位,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5000億元,企業數量超4400傢。工業質檢、知識管理、自動駕駛、語音交互……我國人工智能應用正向縱深演進。

眼下正值春運,國鐵南寧局南寧南車輛段的檢修車間一片繁忙。副工長林星一天的工作量是要檢測30多輛貨車轉向架的枕簧,要檢測的枕簧數量達三四千個,這在以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現在,他有了一個新助手——枕簧智能檢測選配機器人。這個新助手采用了多項人工智能技術,能夠精密計算分析枕簧的直徑、高度等信息,快速定位不合格的枕簧,高效完成任務。

機器人是人工智能技術與制造業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領域。近年來,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迅猛,工業機器人裝機量全球第一,制造業機器人密度達到每萬名工人392臺。隨著大模型等多項技術發展成熟,代表工業機器人升級方向的人形機器人已成為打造未來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熱門領域,並且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之後的又一顛覆性產品。

鏡頭四生物制造產業商機無限

生物制造融合了生物學、化學、工程學等多種技術,具有清潔、高效、可再生等特點,市場規模將達到萬億級別,是世界各國競爭的熱點領域。我國也把生物制造列為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視其為提升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產業是經濟之本,是生產力變革的具體表現形式。眾所周知,我國是工農業大國,資源消耗多,能源排放量大,有必要也有條件通過生物制造等先進技術手段來化解這一難題,變廢為寶。

生物乙醇俗稱酒精,傳統生產方式主要是通過發酵玉米、小麥等富含淀粉的糧食得到糖,再利用糖生產乙醇。這種技術的優點是難度小,易實現,缺點是糧食消耗大,影響國傢糧食安全。

如今,經過十多年努力,我國實現了利用秸稈生產糖,再用糖生產乙醇技術上的突破。雖然目前該技術需消耗約15萬噸秸稈才能產出3萬噸乙醇,但由於我國秸稈產量大,如果這項技術全面推廣,也將是對傳統技術的一次重大革命。

據預測,目前全球生物制造產值接近30萬億美元。作為新質生產力,生物制造產業商機無限,而我國生物制造核心產業增加值目前隻占工業增加值的2.4%,提升空間非常大。

放眼未來,隨著生物技術進一步取得突破進展,生物制造還有望向采礦、冶金、電子信息、環保等領域拓展,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將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