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母嬰消費,收割「廉價爸媽」

2024年2月17日 22点热度 0人点赞

#來點兒干貨#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表外表里 (ID:excel-ers),作者:尹幸芷 王熙媛,編輯:曹賓玲

800元,可以讓打工人喝60杯不重樣的奶茶,讓旅遊特種兵走遍2個城市,卻只夠寶爸寶媽們買2個奶瓶。

看着自己的購物車里,2個原價800 的奶瓶,娜娜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就是幾個瓶子嗎,憑啥賣這麼貴!」

這不是她第一次對母嬰產品的物價感到震驚,為人父母之後,她感覺自己就像一隻行走的肥羊。

基礎款嬰兒背帶標價三四百,奶瓶清潔機動輒2000塊,嬰兒推車甚至狂飆至上萬元……在價格戰正酣的當下,母嬰賽道獨樹一幟,消費升級愈演愈烈。

母嬰產品材料成本高、生產規范嚴格,貴一點合情合理。但當下許多嬰兒產品,打着專業化、精細化的旗號,實際品質過剩、溢價超標,仿佛是為年輕父母量身定製的消費陷阱。

逐漸走向「高奢消費」的母嬰產品,不僅吸血着寶爸寶媽們錢包,也讓拿着4k工資的年輕人望而卻步:「不是真的有錢,誰還敢生孩子?」


一、只要貼上「嬰兒」標簽,價格就能翻5倍

高景觀嬰兒車、輕便型嬰兒車、遙控款嬰兒車,藤編的、塑料的,坐着的、躺着的……李薇家的寶寶剛剛兩歲半,不知不覺,就已經擁有了七八輛「座駕」。

這麼多輛嬰兒車,總價值大幾千,但她最常用的卻是最便宜的那輛——79塊錢的散車,輕便穩定,還能掛重物。

看着閒置的嬰兒車,李薇有些懊惱,當初怎麼就鬼迷了心竅,買了這麼多費錢又占地方的東西?

實際上,沖動消費並不能全怪李薇,打開購物網站和社交平台,草飼奶粉、裸感紙尿褲、不勒小腳的噴泉襪、15°黃金餵奶角度斜坡枕等五花八門的育兒產品讓人眼花繚亂,當爸當媽的一不小心就會被各種「新概念」收割

以某品牌的嬰兒家電為例,僅餵養系列,就能找到溫奶器、泡奶器、吸奶器等8種不同機器,可真正到餵奶時刻才知道,哪有什麼餵奶神器,爸媽的雙手才是最實用的「萬能機器」。

此外,這些產品更新迭代的速度還極快,據母嬰從業者「1st老黃」分享,一個品牌注水保溫碗,為了提高售價,幾年時間里不斷疊加「保溫超能力」,已出現品質過剩的情況。

其最新一代產品,足足有4層不銹鋼,單碗重達1.5斤。據老黃粗略估算,注入熱水和飯菜後,相當於父母每次餵飯要托着2斤的碗,餵一頓飯可能就要廢掉一隻手。

寶媽麥子也遇到過類似的「飯碗刺客」。某品牌嬰兒輔食碗的價格200元起步,號稱持久保溫,並自帶溫度顯示屏,「能避免傷害寶寶腸胃」。

對這種「實驗室精度」一樣的細分功能,麥子覺得不可思議,「小娃娃又不是機器人,一定要 40 度才能入口。當媽之後知道食物燙嘴不燙嘴還不容易?這就是製造焦慮。」

不僅嬰兒產品花里胡哨,油、鹽、洗衣液等貼上「嬰兒」標簽的日常用品也是層出不窮。

連飲用水都要蹭嬰兒的熱度:某消費品牌的「嬰兒飲用水」,號稱「低鈉淡礦化度、商業無菌、嬰兒友好」,但據媒體報道,「母嬰用水」在國標中根本沒有相關分類和具體標准,各品牌所參照的生產標准也不盡相同。

功效雖然存疑,但漲價卻是實實在在的,上述嬰兒飲用水,在購物平台的售價高達8元/升,但同品牌的礦泉水只要1.8元/升,身價相差近5倍。

這些林林總總的溢價,一一加在爸媽們身上,就會堆成一座壓彎人的小山。

數據顯示,目前國內超過60%的家庭,每個月育兒開銷超過2000元。其中,95後家長每月的母嬰產品支出,達到了家庭月收入的30%。

更令人無奈的是,明知母嬰產品的價格居高不下,家長們也只能咽下口中的苦澀。如李薇所言:「養孩子哪有不花錢的。」

而這也成為了父母們逃無可逃的軟肋。


二、為人父母的軟肋,被商家狠狠拿捏

看着一個價格200、比平時貴了3倍的嬰兒健身架,娜娜沒有猶豫太久就按下了支付鍵。

雖然購物車里還放着三四十塊錢一個的普通健身架,但它們只有國標證書,娜娜覺得得再加一個歐盟標準的認證證書,才能讓她安心。

實際上,她並不清楚兩套標准有何具體區別,但為了保障孩子的安全,花再多錢她也心甘情願:「小孩子都很脆弱,大人不打起十二分精神,就可能讓他們置於風險之中。」

她記得,寶寶剛出月子時,突然滿臉起了紅疹子,嚇了全家人一大跳。

經過一番排查,才發現是自己買的面霜讓寶寶過敏了。其中的易過敏成分,在商品詳情頁里有提示,但她當時覺得嬰兒用品本身就嚴把關的,並沒有將此放在心上。

沒想到一次放鬆警惕,就讓孩子白白遭了一場罪,娜娜懊悔不已。從那之後,每次買嬰兒用品她都會格外認真查看成分表和證書,拒絕任何看不到數據的產品,以免再次發生意外。

小心翼翼的不止娜娜,艾瑞咨詢數據顯示,「安全性」和「品質保障」在當代寶爸寶媽購物時最看重的因素,價格只能排第九。

這種「為人父母,什麼都想給孩子最好的」的心理越強,就越容易被「精準拿捏」,比如寶媽蘇周,每個月光給寶寶的花銷就高達15000元。

聽說出院的時候新生兒放在嬰兒提籃里更安全,3000塊的提籃蘇周說買就買;聽說睡袋能讓孩子睡得更舒服,她連夜加急下單給孩子買回來,降溫了再買一個厚的,供暖了還要再買一個稍薄的……

如流水一樣往家裡添置的物品,許多都派上了用場,但蘇周也發現,並不是每一分錢都花得很值得。

「咔噠」一聲,蘇周手裡的吹風機沒電了,小侄女頭發仍然濕漉漉的,轉過身和她面面相覷。

300多元的37°恆溫吹風機,號稱「自動控溫、安全性高、吹走紅屁屁」,但自從買回來,一直在家裡落灰:「夏天給孩子換紙尿褲,用棉柔巾一擦,很快就幹了;冬天天氣冷,更不敢讓寶寶光着身子吹風。」

想起吹風機功能書里寫着「一機多用」,蘇周靈機一動,拿出機子來給侄女吹頭發,結果沒吹多久,機器就歇菜了。

「宣傳得天花亂墜,其實商品根本不好用,純粹就是雞肋。」蘇周吐槽道。

即使知道商品有水分,置身於商家羅織的大網之中,寶爸寶媽們也很難保持清醒。

麥子就是這樣走上揮霍之路的——出門遛娃碰上相熟的媽媽,閒聊起了手裡推着的嬰兒車,聽到對方家裡的孩子坐着4000塊的座駕,她的心裡有些不是滋味。

小區里的幾個要好的寶媽有個遛娃群,群里的寶媽買一次衣服,就要花上四五千、添置七八件,從上衣到襪子全部用進口的,把孩子打扮得容光煥發,讓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富養的孩子。

嬰兒車也是如此,高景觀的、低震感的、空間大的、可遙控的……一個個術語看得麥子一愣一愣的。

她最開始用的700多元的嬰兒車,其實挺順手的,但比較多了,就覺得自己養娃過於粗枝大葉了:「別人家孩子都坐高級的,我怎麼給孩子買了個這麼隨便的呢?」於是豪擲4000元,跟風買了一輛「好車」。

而像麥子一樣,被消費主義裹挾着前進,正在成為當前育兒的常態。


三、捨不得給孩子花錢,被確診為「廉價爸媽」

6塊錢的法蘭絨小馬甲,9.9的保暖內衣,19.9的連帽衛衣……李薇曬出自己的嬰兒用品購物單時,總有人會在評論區回一句,「這麼便宜,質量能好嗎?」

她連忙回復,「材質是A類純棉的,確實是物美價廉。」但質疑的人往往很難買賬,言語間透露出輕視。

李薇感到一陣不自在,「給孩子買便宜的東西,怎麼就成廉價媽媽了?」

不知道從何時起,社交平台上的寶爸寶媽仿佛人人年薪百萬,為寶寶一擲千金也不心疼,「買貴的」仿佛成為了育兒界的「政治正確

並且這種「精緻育兒」的觀念,還在信息繭房裡持續發酵,影響着更多人。

比如,號稱「育兒屆百科全書」的小某書,其六大用戶標簽中,「精緻媽媽」赫然在列——該平台2億月活躍用戶中,超過一半的用戶分布在一二線城市,且7成是90後的年輕群體。

眾所周知,這類人群不僅收入較高,還主打一個「富養」觀念,很捨得給孩子花錢,妥妥的新生消費主力軍。

如此肥美的紅利,商家們自然蜂擁而上,以紙尿褲為例,清渠數據顯示,最近一年小某書上關於紙尿褲的種草筆記高達13萬,累計曝光達到5億。

寶爸寶媽們被各種「種草」轟炸多了,或多或少都會被同化。蘇周就是如此,她經常上網看其他人分享的育兒經,各種「月子專用」「嬰兒專用」看多了,總會接受一些安利。

而母嬰產品水漲船高的價格,也隨着商家不斷鼓吹,飛進家長們的心裡。

娜娜帶着孩子回了趟農村老家,留意到媽媽們用的都是兩三百元的嬰兒車,但「沒人會覺得昂貴」,大家覺得這才是正常價格。

走進母嬰店裡,嬰兒車都是大幾千,連紙尿褲一包都要140塊,「明明可以去搶,但還是賣給了我一包紙尿褲。」

如果再游個泳,198塊錢又花出去了,其實流程不過是游泳、洗頭發、沐浴,一次一個小時都不到,她忍不住感慨「媽媽的錢也太好賺了。」

李薇的好友沖着母嬰店的會員價,一口氣在店裡充值了6萬塊。但她很快發現,「每一次去,提一箱奶粉再附帶一些日用品就要花掉兩三千」,才三個月不到,充值的6萬塊錢已經見底了。

當然,也有寶媽受夠了流血消費的日子,想要擺脫越買越貴的風向。

「我們直接對接經銷商,獨家的資源才有競爭力。」盯着一位母嬰羊毛群主分享的生意經,寶媽欣子有些心動了:讓群主賺一些差價,自己能買到物美價廉的東西,何樂而不為呢。

於是,她果斷在帖子下面回復了一句「求拉」,沒想到三天之內就收到了12個人私信發來的入群邀約。

這讓她有些奇怪,但更震驚的還在後面——入群之後,她一天沒來得及看手機,「群里的消息就刷了四千多條」,幾乎都是團購信息。

欣子對羊毛群的信任瞬間土崩瓦解:哪有人能一天對接上千個經銷商,所謂的「一手資源」恐怕別有玄機。

事實如她所料,那些羊毛群號稱「獨家資源」或「寶媽親試」,但很多是廠家一件代發或者是幫賣的團長,很難有品質保證。

連為省錢而生的母嬰羊毛群,都有鐮刀暗藏其中,欣子想了想,還是老老實實掏錢,親身上陣吧。


結尾、成為精緻省爸媽

願意為寶寶花錢,不意味着可以任人宰割。

當媽兩年後,李薇不再被廣告和價位的障眼法迷惑,學會了看材質、查國標、了解品牌口碑,甚至用企查查把廠家歷史扒了個遍,給娃用的東西好還是不好,她心裡有自己的一桿秤。

現在,她已經開始反向收割消費主義羊毛了:在直播間蹲正點秒殺搶購,只用99的價格就拿下了一輛原價599的嬰兒車;在線閱讀平台有紙尿褲優惠券,也聞訊而去,拿下7折的正品;平時線下母嬰店的福利試用,也「應薅盡薅」。

最省的那段時間,母子倆月消費只要1000多,但絲毫不影響孩子茁壯成長。

「養孩子這件事,其實豐儉由人。」李薇感慨,「但我希望選擇權握在自己手裡。」

(文中李薇、麥子、蘇周、欣子、娜娜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