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人機交互首選材料,向中大尺寸滲透

2024年2月20日 23点热度 0人点赞


1. 顯示技術的發展是一部人機交互的發展史

如今,我們生活的每一天幾乎都會與大大小小的屏幕打交道,小到電子手錶、家電儀表,再到手機、電腦、平板電腦或電視機,大到街邊商業廣告牌,與屏幕的交互已經融入生活,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而屏幕顯示技術的發展為推動各類屏幕的普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顯示技術的發展則體現了人與機器交互模式的發展,我們嘗試回顧和探索人類顯示技術的發展歷程,從中找出人機交互模式的發展方向,並由此比較各個代際顯示技術優劣性,從而窺探未來顯示技術的發展方向。

1.1. 顯示技術的發展和交互模式的發展

顯示技術的發展可以追溯到 1897 年,德國物理學家布朗發明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Tube,CRT),由此打開了顯示技術發展的大門,顯示技術的發展推動了電視機的普及,並深刻影響着 20 世紀人類的發展。當人們從「看得到」逐步追求「看得好」的過程中,CRT顯示技術則無法充分滿足人們需求,液晶顯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發光二極管顯示(Light Emitting Diode,LED)、等離子體顯示(Plasma Display Panel,PDP)、有機發光顯示(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量子點發光二極管顯示(Quantum Dot LightEmitting Diode,QLED)等顯示技術應運而生,以 LCD、等離子顯示技術為代表的平板顯示技術逐步取代 CRT 顯示技術,開始了 21 世紀人們對「看得好」的追求。

1.1.1. CRT:讓人們「看得見」

CRT(Cathode Ray Tube,陰極射線管)技術的問世,成就了世界上第一台顯示器。CRT顯示器的原理是利用顯像管內的電子槍,將光束打在內層表面的熒光粉上來顯示圖像。一開始 CRT 顯示器採用球面顯像管,但這種形狀的顯像管會導致屏幕四角失真和反光,為了適應人們的需求,顯像管實現了從球面到平面直角再到柱面的進化,較大提高了畫質。直到純平顯像管的出現,實現了屏幕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平面,將失真和反光問題降低,把CRT 顯示器推向了新高度。

然而,CRT 顯示器滿足人們從「看不見」到「看得見」的過程,但由於其體積大,重量大,厚度較大的缺點,無法滿足人們「看得好」的需求,並且隨着各類半導體器件快速發展,促成了電子器件的體積小型化和屏幕大型化,CRT 逐步被液晶顯示技術(LCD)和等離子顯示技術(PDP)所取代。根據海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作為全球電視機生產的重要基地,CRT(陰極射線管)電視機的出口量自 2007 年接近 2500 萬台的高峰後,經歷了顯著的下滑趨勢。截至 2018 年,其出口量已銳減至不足 100 萬台,標志着 CRT 電視機已逐步退出歷史舞台,被更先進的技術和產品所取代。

1.1.2. PDP 讓顯示「更舒適」

PDP(Plasma Display Panel,等離子顯示板)技術帶來了顯示器的新可能。CRT 技術的特性導致了顯示器體積笨重,成為不可避免的缺點,而 PDP 技術利用惰性氣體電子放電來產生紫外線激發熒光屏,從而使熒光屏發射出可見光,顯現出圖像,這種技術的應用可以讓顯示器變得更輕薄,並且在亮度和分辨率上也優於 CRT 技術,同時滿足了人們對顯示器體積和畫面表現力的新需求。

但是,等離子電視最終也逐漸被 LCD 電視所取代,根據 Wind 數據,2008 年中國等離子電視銷量超過 300 萬台,而 2015 年已經降至約 12 萬台,並在 2016 年逐步退出歷史舞台。

1.1.3. LCD 解決「可攜帶」的關鍵問題

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顯示器)憑借其高分辨率、尺寸多樣的優勢,開啟了顯示器的新世紀。LCD 顯示器的構造是在兩片平行的玻璃基板當中放置液晶盒,下基板玻璃上設置 TFT(薄膜晶體管),上基板玻璃上設置彩色濾光片,通過對液晶電場的控制可以實現光線的明暗變化,從而達到信息顯示的目的。隨着智能化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顯示器的需求越來越大,電視、電腦、平板、手機、電子手錶、計算器等多種不同尺寸的設備都需要顯示器的支持,相比於 PDP 技術只能用於中大尺寸屏幕,LCD 顯示器的多尺寸展現了不可比擬的優勢。同時,隨着 LCD 技術迭代更新,加上價格優勢,成就了 LCD 在當下顯示領域的霸主地位。

大尺寸電視機方面,根據 Wind 數據統計,中國電視液晶面板出貨量自 2009 年以來穩中有升,由 2009 年的 151 萬片,抬升至 2018 年的 289 萬片,實現了接近翻倍的增長。

LCD 與等離子之爭,充分體現解決行業痛點的重要意義

從技術性能角度看 PDP 與 LCD 之爭,PDP 在多項指標上占據優勢。大尺寸層面,構建包括壽命、可視角度、響應時間、亮度、對比度和分辨率共 8 個指標在內的評價體系,PDP在除功耗、分辨率和適用尺寸以外的其餘多項指標上都表現得比 LCD 更好,其中功耗層面 LCD 僅在顯示全白圖像時占據微弱優勢。這表明,在綜合表現上 PDP 具有比 LCD 更好的技術性能。

然而 PDP 和 LCD 的競爭中,最終還是占下風:PDP 市場高度集中化,隨着更多廠商加入LCD 陣營,意味着 LCD 市場得到了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投入,良性的競爭環境使得 LCD 技術迅速更新升級,原本在性能方面的問題被逐漸解決,與 PDP 之間的性能差異不斷縮小,LCD 電視大幅度提高的性能價格比贏得了市場的青睞。

更重要一點,則是智能手機等便攜消費電子產品的出現,將 PDP 和 LCD 之爭最終落錘到了 LCD。在 LCD 為數不多的優勢中,適用尺寸的優勢明顯,由於 PDP 只能用於以電視為主的中大尺寸設備生產,而 LCD 適用於各種尺寸的屏幕。在消費電子進入便攜產品的時代,特別是智能手機的發展和便攜式筆記本電腦的快速發展,催生了 LCD 逐步取代 PDP 成為主流顯示技術的結果。

1.1.4. OLED-讓顯示「摸得着」,小尺寸逐步替代 LCD

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機發光二極管)是近年來正在崛起的新興顯示技術,當下正受到全球顯示產業的普遍關注。OLED 顯示器用 ITO 透明電極和金屬電極分別作為器件的陽極和陰極,在一定電壓驅動下,電子和空穴分別從陰極和陽極注入到有機電子傳輸層和發光層,產生激子輻射發光。相比於以往的顯示技術,OLED 具有全固態、主動發光、高對比度、響應速度快、視角寬、色彩逼真、清晰度高、超薄、易於柔性顯示等諸多優點,更加適應新時代對顯示屏幕的需求,未來應用前景廣闊,極具發展潛力。

顯示技術的進步與廠商的發展思路和發展訴求高度相關,比如作為全球手機標杆的蘋果手機,在 LCD 和 OLED 屏幕選擇上有反復,最終確定 OLED 作為顯示屏幕解決方案,推動了小尺寸 OLED 應用的快速發展。與 LCD 相比,OLED 並非所有性能都更優,但在移動設備和可穿戴設備中:1. 觸控的互動形式越來越多,對屏幕響應速度提出更高要求;2. 輕薄可攜帶的移動設備,要求更薄的屏幕厚度和更輕的重量;3. 而可折疊、可彎曲的屏幕要求屏幕具備柔韌性;以上三個移動設備的發展趨勢對屏幕提出了高響應速度、輕薄和柔性的需求,而 OLED 與 LCD 的競爭中,OLED 更加適應移動設備的訴求。

縱觀歷代 iPhone 的屏幕參數可以發現,從 iPhone 到 iPhone 8,以及 iPhone XR、iPhone 11、iPhone SE 的屏幕都採用 LCD 材質,包含 3.5 英寸、4 英寸、4.7 英寸和 6.1 英寸共四種尺寸,主要是為了適應人們的需要和各種功能的實現而呈遞增趨勢,分辨率從 320×480 像素發展到 1792×828 像素,體現了時代對畫面清晰度和色彩還原度的要求。總的來說,LCD在智能手機上的應用發展趨勢為變大、變清晰、變鮮艷。

iPhone X 開始,蘋果手機進入 OLED 時代,推出的產品中 iPhone X、iPhone XS、iPhone12iPhone 13iPhone 14 等屏幕都採用了 OLED 技術,屏幕尺寸包含 5.4 英寸、5.8 英寸、6.1 英寸和 6.5 英寸四種,與之前 LCD 時代差異不大,但分辨率最高達到 2688×1242 像素,展示了 OLED 技術在畫質上的實力。

OLED 的滲透目前主要集中在小尺寸領域,自 2008 年諾基亞推出了第一台應用 AMOLED顯示屏的手機以來,三星蘋果等品牌紛紛加入 AMOLED 行列,將 AMOLED 屏幕廣泛應用於手機生產中。OLED 在手機中滲透率也隨着手機廠商應用快速提升,根據 CounterpointResearch 等提供的數據,OLED 手機端滲透率由 2015 年的 15%提升至 2022 年的 47.7%,並有望在 2023-2024 年超過 LCD 成為手機端最主要的面板顯示方案。同時,電視機等大尺寸方面,索尼LG 等品牌也相繼推出 OLED 電視,其出貨量於近年來也保持較高增速。

1.1.5. 一種顯示模式適應一種時代發展趨勢

顯示模式是否能夠成為一代主流,技術實力是重要因素,但能否滿足消費者和廠商的需求同樣關鍵。順應時代節奏,成為資本和產業的選擇對象有時比技術實力更重要,例如在等離子和液晶的比拼中,等離子電視在技術性能的眾多方面都有優於液晶電視的表現,但結果卻是不敵液晶電視,黯然離場,體現了選擇的重要性。顯示技術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信息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電視機、筆記本到手機、平板,都離不開顯示技術的支持。顯示材料從 CRT 到 PDP、LCD、OLED 的發展過程是與市場需求變化相適應的,從獲取圖像,到要求圖像彩色、高清,再到對各個尺寸屏幕的需求以及對各種形態、互動性的需求,市場痛點不斷升級變換,顯示材料也隨之迭代更新。

第一代顯示技術 CRT 解決了「看得到」的問題,是人類獲取圖像信息的開端;而等離子技術和液晶技術的發展,是人們追求更大尺寸、更清晰的畫面而衍生的技術路徑;而第二代顯示技術中 LCD 取代 PDP 成為主流,一方面由於技術壁壘和成本競爭,而最重要的一方面在於 LCD 順應了小尺寸可攜帶的移動互聯時代背景;進入第三代顯示技術領域,人們的訴求逐步從「獲取圖像」步入「互動」的時代,OLED 在解決人機交互中觸控反饋時有突出優勢,便開啟了新一輪的顯示技術發展趨勢。

1.2. 交互模式的變化,從索取到互動,人工智能賦能

1.2.1. 人機交互和觸摸交互的發展

人機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HCI)是指人與系統之間的信息交流及互動。隨着物聯網概念的迅速普及,人機交互被推向大眾視野,發展至今,人機交互已經經歷了從鼠標到多點觸控再到體感技術的多次革命,開發出文字交互、圖形交互、手勢識別、語音交互、腦機接口五種主要交互手段。

盤點現代生活的各種場景,不難發現人機交互早已深深地滲透到日常生活中,例如智能手機的鍵盤輸入、語音輸入、手勢功能,電子手錶和平板的推行,汽車多功能面板實現觸碰操作,電視成為新一代辦公和教學互動工具,以及 XR 應用范圍逐步擴大。人機互動之所以能夠得到快速發展,是因為它能夠滿足時代的需求,包括為企業帶來更高效益、提高社會生產生活效率、改善人類生活品質等,在未來,人機交互概念還將持續擴大,值得期待。

人機交互的渠道和設備也隨着交互模式變化而變化:

1. 最早的交互設備可以追溯到計算機發明初期的穿孔卡片,但由於其操作繁瑣復雜,最終未能夠實現人與計算機的便捷交互;

2. 鍵盤的發明可以稱為首個人機交互的輸入設備,鍵盤是將人類語言與計算機語言進行轉換的標准化轉換器,真正意義實現了人與機器之間通過不同語言的對話;1964 年斯坦福研究所的道格·恩格爾巴特發明了鼠標,用戶可以直接通過菜單進行選擇和互動,減少了因鍵盤鍵入而帶來的代碼記憶負擔;時至今日,鍵盤和鼠標仍然是人機交互中最重要的設備之一;

3. 2007 年,以蘋果公司發布了第一款使用多點觸控屏的智能手機 iPhone 作為節點,觸控形式的人機交互開始在移動設備中廣泛取代傳統的鍵盤和鼠標,觸控的交互模式大大降低了人機交互的門檻,使得使用更加便捷化,即使是兒童也能夠輕易掌握觸控這種交互模式;

4. 交互形式仍然在高速進化中,XR 設備通過眼球追蹤定位實現視覺的直接交互,智能語音控制通過語音指令完成命令接受和反饋;腦機接口技術可以准確、快速地採集、識別出人腦在各種思想活動下的腦信號,並利用這些信號來控制外部設備;可見交互模式由最初簡單的「輸入」-「索取」,由單一的交互渠道,如今已經變成多種方式並存,多模態的方式。

1.3. OLED-人機交互中當下最佳解決方案

移動設備中目前採用最廣泛的人機交互方式是觸摸,隨着 2007 年蘋果推出 iPhone 系列手機,手機進入智能化時代;2010 年蘋果推出平板電腦 iPad,開啟了從小尺寸到中型尺寸移動設備的進程;汽車智能化時代,越來越大的中控屏和紛繁復雜的車上娛樂方式引領了汽車智能化的發展浪潮;可穿戴智能手錶戴在了成千上萬用戶手臂;上述各種消費電子設備中,採用最廣泛最直接的交互模式便是通過觸摸進行交互,觸摸式交互成為當下時代最重要的交互模式之一。

1.3.1. OLED 適應觸控模式快速響應、大小靈活和柔性化的特點

為了適應觸摸式人機交互,屏幕也在不斷迭代發展。對比幾代顯示技術,PDP 因尺寸限制無法小型化而無法滿足移動設備要求,LCD 因其響應速度較慢而可能產生延遲無法滿足快速響應的需求正在小尺寸領域被逐步取代,正在快速發展應用的 Mini LED 當下正在大尺寸電視領域高速發展,而中小尺寸領域由於成本短板尚未得到快速應用,而 OLED 憑借其高響應速度、輕薄、柔性化等特點,成為觸控式人機交互中目前相對最優的解決方案。

1.3.2. OLED 提供更多互動場景可能性

OLED 用於人機交互的一大優勢在於它可以提供互動方面的更多可能。首先,OLED 已經實現了曲面和可折疊屏,在華為早先推出的手機 Pocket S 和 Mate Xs 2 中都利用了 OLED 的柔韌性將可折疊屏幕的設計落實,LG 也推出可捲曲電視,或將進一步提升人機交互的沉浸感和體驗感。其次,OLED 的自發光特性使其擁有做透明屏幕的先天優勢,小米已經推出一款 55 英寸的透明 OLED 屏幕電視,未來透明 OLED 屏還可能用於手機、平板、眼鏡等更多場景,而這是 LCD 無法做到的。最後,OLED 的高清晰度、高響應速度、低溫特性、視野寬、色域廣等特性,可以被充分應用於多個行業領域,比如 AR/VR 眼鏡、各種觀測儀等。

1.3.3. OLED 小尺寸性價比突出

對比 LCD、Mini LED 和 OLED 三種材料的性價比,可以發現 OLED 性價比最優。從成本來看,在 12.9 英寸屏幕方面,Mini LED 的製造成本大約是 LCD 的三倍,OLED 的兩倍,在16.2 英寸屏幕方面,Mini LED 的製造成本約為 LCD 的三倍,OLED 的 1.2 倍,比平板電腦顯示面板的差距小得多。但總的來說,不論是小尺寸還是大尺寸屏幕,均表現為 Mini LED>OLED>LCD。從諸如亮度、能耗、對比度等性能來看,根據之前的比較結果可以知道OLED 和 Mini LED 旗鼓相當,LCD 遠不如前兩者。綜合來看,OLED 的性價比優於 LCD 和Mini LED。

2. 中型尺寸迎來觸摸式交互發展關鍵期,OLED 滲透由小到大

OLED,即有機發光二極管,因其出色的發光效率、輕薄的設計和低功耗特性,當下已成為顯示行業的新寵。從最初的研究開發到現在的大規模應用,OLED 技術已經走過了漫長的道路。從 2008 年諾基亞的 N85 開始,到 2017 年蘋果公司推出劃時代產品 iPhone X,再至後來三星首次推出發揮 OLED 柔性特質的折疊屏手機,OLED 屏幕逐漸在手機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特別是當蘋果和三星等公司開始將 AMOLED 投入手機屏幕的應用後,OLED的普及率上升迅速。截至 2023 年,OLED 屏幕幾乎已完全滲透高端手機市場,並逐漸下沉到中低端市場。

在大尺寸產品中,OLED 電視是最具代表性的應用之一。從索尼於 2007 年創新性地推出首款 OLED 電視開始,OLED 電視的市場份額逐年上升。特別是在國內外如 LG 和創維等大廠商的支持下,OLED 電視陣營不斷壯大。此外,中國正努力打破國外廠商在 OLED 面板市場的壟斷地位,有望為 OLED 在大尺寸產品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而相較於小尺寸和大尺寸產品,OLED 在中尺寸產品中的應用尚處於起步階段。盡管諸如三星和華為等企業已經開始嘗試在其高端平板電腦產品中使用 OLED 技術,但整體來看此顯示技術在中尺寸產品的應用率依然處於較低水平。不過,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生產成本的降低,未來 OLED 在中尺寸產品的應用有望繼續發展。此外,隨着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和混合現實(MR)上下游產業的日趨成熟,以及在其他領域的研究和應用的不斷深入,

OLED 材料有望在未來在多個領域中發揮其獨特優勢,實現廣泛的應用。

2.1. OLED 滲透發展歷史

顯示屏幕作為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其使用貫穿在日常的方方面面,由大至小來看,超大型包括商業匯演中的屏幕、樓宇廣告等,大型顯示屏包括電視機、電腦顯示器等,中型顯示器包括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汽車中控屏等;小型顯示器包括手機、照相機、導航儀、游戲機等;超小型包括手錶、AR/VR/MR 等。而電視機顯示器由於其尺寸大、使用人數眾多,在面板顯示領域舉足輕重,根據 Omdia 數據統計,截止 2021 年,電視機/顯示器/移動 PC/手機分別為前四大應用領域,分別占全球顯示面板出貨面積的 67.9%/11.0%/9.2%/6.8%。

我們將顯示器按照大小排列進行重新劃分,分為大型尺寸(電視機/公眾顯示),中型尺寸(顯示器/PC/車載顯示/E-Book),小型尺寸(手機),可穿戴(手錶/XR/播放器/導航儀)和其他應用(游戲機/相機/打印機/家電/辦公用品等),根據 Omdia 截至 2021 年數據來看,大型尺寸/中型尺寸/小型尺寸占比分別為 70.1%/21.5%/6.8%。下文,我們將針對每個尺寸類型中重要標志性產品手機、電視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車載顯示五個領域的滲透發展歷史,分析各個領域的發展趨勢。

2.1.1. OLED 在小尺寸市場滲透發展史

2010 年左右,三星公司成功在手機上大規模應用了 AMOLED 屏幕,其採用一種叫做低溫多晶硅薄膜晶體管(LTPS-TFT)的技術,和特殊的蒸鍍工藝來製作紅、綠、藍三種顏色的有機發光材料,此技術在手機領域的應用正式開啟了 OLED 材質在手機領域的競爭元年。起初,三星以玻璃為基板製作了剛性的 OLED,後來又研發出了用聚酰亞胺為基板的柔性OLED,這兩種技術都採用了高精細金屬掩模板進行三色有機發光材料的蒸鍍。雖然三星最早投入AMOLED的研發,但全球首款搭載AMOLED屏幕的手機卻是諾基亞的N85和N86。而中國自主研發的首款 OLED 手機是 vivo 推出的,也採用了 AMOLED 面板,正式開啟了OLED 手機國產化時代。

OLED 技術不僅在視覺體驗上大幅超越了液晶顯示面板,更突破了傳統面板無法實現彎曲折疊的技術瓶頸。早在 2015 年,三星引領潮流,推出了首款主流曲面屏手機 S6,此後每年都保持推出新款曲面手機的創新節奏,此種態勢也引發了國內外各大廠商的紛紛效仿,顯示出較強的跟進意願。2017 年,全球科技領域的佼佼者蘋果公司,推出了其首款搭載OLED 屏幕的旗艦手機 iPhone X,此舉無疑給 OLED 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iPhone X 展現出的高達 100 萬∶1 的對比度,與其同代產品 iPhone 8 的 1300∶1 相比,在顯示效果上呈現出質的飛躍。蘋果公司對產品的一貫嚴謹態度和高標准,實際上也為當前 OLED 屏幕技術的成熟度和領先性進行了有力的背書,標志着 OLED 產業已經揭開了新的發展篇章。2019 年,三星和華為兩大科技巨頭,憑借 OLED 可折疊的獨特優勢,紛紛推出了自己的重磅產品——Galaxy FoldMate X,從此讓折疊屏手機從概念走入了現實。據 IDC Research的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第二季度,中國市場的可折疊智能手機出貨量已提升至 120 萬部,同比增長高達 173%,讓我們看到了可折疊手機市場未來增長的較大潛力。

回顧手機市場的演進歷程,其實就是一部不斷創新、不斷突破的技術發展史。然而,經過數十年的高速發展,智能手機在形態和功能上的差異化逐漸縮小,對於手機廠商來說,如何讓自己的產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獨樹一幟,成為了尚待解決的問題。而 OLED 顯示技術的崛起,為這一難題帶來了曙光。OLED 技術的運用,不僅讓手機在顯示效果上有了質的飛躍,更為小尺寸智能設備的形態創新帶來了無限可能。

2.1.2. OLED 在大尺寸市場滲透發展史

Kodak 公司在 1987 年首次公開展示了其在 OLED 產品上的研究成果,此舉引發了全球各大科技企業的效仿和深入研究,OLED 相關的專利申請數量持續增長。同時,OLED 產業的應用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從最初的車載 OLED 顯示器逐漸滲透到日常電子產品領域,如手機和可穿戴設備等。盡管 OLED 在電視領域的應用仍處在研究和滲透的初級階段,但其較大的開發潛力依舊令人期待。

2007 年 12 月,索尼公司推出了首款 OLED 電視 XEL-1,象徵着 OLED 技術在顯示行業的嶄新地位。由於其高發光效率、輕薄設計和低功耗等特性,眾多大型企業預測其將成為未來的市場主流。從數據上看,自 21 世紀以來,OLED 面板的出貨量年增長速度驚人,年均增速接近 200%。然而,近年來由於技術革新和市場飽和等原因,其增速有所放緩,但是OLED 在市場上的優異表現並未受到顯著影響。

2012 年,LG 推出了第一款 55 英寸的 OLED 電視,標志 OLED 電視進入了大尺寸時代。至今,LG 一直保持着大尺寸 OLED 廠商領先地位,並占據了全球 OLED 電視市場的大量份額。

在兩年後的 2014 年,創維發布了量產上市的國產 OLED 電視,打破了外資品牌在大尺寸OLED 電視市場的壟斷。盡管 OLED 在電視領域的應用還處於起步階段,但近年來大尺寸面板的生產成本不斷優化,良品率也在提升,預示着 OLED 電視的價格有望在未來幾年逐步下降,並逐漸普及化,從而進一步滲透到中端市場。

2.2. OLED 各尺寸滲透情況

2.2.1. 小尺寸手機端下沉至千元機,滲透率接近 50%

自 2017 年以來,OLED 在手機端的滲透顯示出逐步提升的態勢。根據 TrendForce 數據統計,2015 年手機端 OLED 滲透率僅為 15%,而自 2017 年蘋果推出搭載 OLED 屏幕的 iPhoneX 產品後,滲透率持續增長,2018 年增長至 29.2%,而根據 Counterpoint Research 數據,截止 2023 年 Q1,OLED 屏幕滲透率已達到 49%,幾乎與 LCD 平分天下。

OLED 手機端的滲透是自上而下由高端向低端滲透的過程,我們根據中關村在線 2023 年截止 12 月統計的每年新機發布情況,總結出手機端如下的發展趨勢:

1. OLED 技術的普及率逐步攀升:綜合來看,從 2021 年到 2023 年,OLED 技術在手機市場的平均滲透率呈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增幅超過 8%,這種增長速度表明 OLED 技術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手機製造商應用和更多消費者所接受。

2. OLED 技術在中高端市場的絕對統治力: 在歷年發布的 OLED 手機中,價格區間在2000-4599 的 OLED 手機數量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在 2021 和 2022 年於國內上市的所有手機中占有量接近三分之一,其次是價格在 4600-7599 元的中高端手機。盡管 2023 年這一比例略有下降,但這可能也反映出手機廠商們正日益關注低端市場,並致力於將 OLED 技術應用於更廣泛的產品線中。而在高端市場方面,自 2021 年起,4600 元及以上的主流手機幾乎全部採用了 OLED 技術,從而凸顯了 OLED 在高端市場的壓倒性優勢。

3. OLED 技術在低端市場的加劇滲透:盡管 LCD 目前在低端手機領域仍占據主導地位,OLED 的市場份額在橫向對比中並不突出。但從統計數據來看,縱向對比揭示了一個顯著趨勢——在 1000-1999 元這個價格區間,OLED 手機的市場份額正在穩步增長,從 2021年至 2023 年達到了接近 7%的增長。至於 1000 元以下的市場,OLED 技術尚未滲透,但隨着面板價格的持續下滑以及廠商對低端市場關注度的逐漸提高,我們有望在未來看到OLED 在這一領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2.2.2. 大尺寸近年來快速滲透至 3%,高端電視滲透率提升為主,成本原因下沉較難

OLED 在大尺寸電視機方面滲透近年迎來快速增長期,根據 TrendForce 和 WitsView 提供的數據,全球電視出貨量從 2016 年的 2.19 億台下降到 2022 年的 2.02 億台,而 OLED 電視出貨量則從 2016 年的 83 萬台增長到 2022 年的 667 萬台。盡管整體電視市場出貨量呈現下降趨勢,但 OLED 電視出貨量的增長仍然較為顯著,其在出貨量中的滲透率由 2016 年的 0.38%在六年間發展至 2022 年的 3.3%。

我們整理統計了中關村在線截止 2023 年 12 月在售所有電視機情況,按照價格帶劃分來看,OLED 在 10000 萬元以上電視機按照發布產品數量來看,滲透率已經達到 11.25%,而在 6000元以內的電視機領域,滲透率則不足 1%,OLED 電視機由於其高昂的屏幕價格,在電視機產品中的價格帶下沉仍需時日,整體滲透率達到 3%左右向上突破有待面板成本下行帶來的下沉方可持續。

2.3. 中型尺寸存在較大發展空間,廠商開啟應用滲透時代

中型尺寸消費電子產品是介於手機、電視機之間,主要產品系列包括 Pad,筆記本電腦,車載顯示,中型顯示器等。此前中型尺寸面板多數以 LCD 為主,OLED 在此領域滲透率較低,而較高的面板成本、尚未解決的 OLED 顯示短板或將是中型尺寸推廣的主要障礙。根據 IDC 數據,OLED 在筆記本電腦、顯示器、平板電腦中截至 2023 年前十個月,滲透率分別為 1.7%/0.5%/1.64%,滲透率較低。

但隨着中韓面板廠商針對中型尺寸的 OLED 高世代線資本開支落地,使得 OLED 在中型尺寸 IT 系列產品中得以推廣,同時伴隨材料體系的逐步成熟,疊層技術等解決發光效率和壽命的關鍵技術推廣,OLED 短板得以補足,未來有望在中型尺寸消費電子產品領域大放光彩。

2.3.1. Pad 和筆記本等 IT 系列產品開啟 OLED 技術滲透

2.3.1.1. 平板電腦:頭部企業更迭開啟平板電腦 OLED 元年2010 年,蘋果公司推出了全球首款智能平板電腦 iPad,此創新產品引領了平板電腦市場的興起。而後,三星迅速響應,於同年發布了第一款運行安卓系統的平板電腦,從而開啟了 iOS 與安卓在平板電腦領域的競爭元年。兩年後的 2012 年,蘋果進一步豐富了其產品線,推出了更小巧的 7.9 英寸 iPad Mini,以滿足不同消費者對於便攜性的需求。

同年 10月,微軟也加入了這場競爭,推出了搭載 Windows 操作系統的二合一平板電腦 MicrosoftSurface。到了 2015 年,蘋果再次提升了平板電腦的性能和定位,推出了更大、更貴、更強的 12.9 英寸 iPad Pro,瞄準專業領域和高端市場。進入 2022 年,國內廠商如 vivo、OPPO、一加、Redmi 等也相繼在海內外推出了自家的平板產品,標志着平板電腦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並呈現出多樣化的格局。這一發展過程體現了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預示着平板電腦市場未來可能的更多創新和變革。

平板電腦經過多年發展,品牌效應凸顯,集中度逐步提升,蘋果、三星占據全球平板電腦領域領先優勢,截至 2023 年 Q3,蘋果、三星、華為、亞馬遜、聯想分別占平板電腦出貨量比重分別為 37.5%/18%/6.8%/6.5%/7.9%,行業 CR5 占比 76.7%,蘋果、三星兩家占比 55.5%。

蘋果、三星、華為近年來均對其平板電腦產品進行了顯示技術的迭代

蘋果推出的旗艦平板電腦 iPad Pro 版本經歷了由 LED 背光源至 Mini-LED 背光源的發展,2021 年,蘋果推出的 12.9 英寸 iPad Pro(第五代)產品率先使用了 Mini-LED 作為背光源,並引入了 XDR 顯示屏技術,使得色彩、亮度有所提升,並持續應用在 iPad Pro 旗艦產品中。

反觀三星方面,其平板電腦產品在近 3 年時間完成了由 LCD 至 OLED 的快速迭代,2020年三星僅在其高端旗艦產品 Galaxy Tab S7 中使用了 AMOLED,而 Tab S7 則仍然採用 LCD作為屏幕顯示方案;2023 年三星在其 Galaxy Tab S9/S9 /S9 Ultra 三款平板電腦中均採用了其二代的 Super OLED 解決方案,2023 年發布的旗艦平板電腦全面轉向 OLED。

華為作為平板電腦的後來居上者,市占率水平經歷了起伏,但自 2016 年起其出貨量便一直穩定在全球前五水平。華為的旗艦平板電腦產品 Mate Pad Pro 在近兩年也完成了屏幕素質的技術迭代:2020 年華為全系列 Mate Pad 產品均採用 LCD 作為主要屏幕顯示技術,2021年華為在其 12.6 英寸的 Mate Pad Pro 產品中率先使用了 OLED 作為主要顯示技術,到了2023 年,華為發布的 13.2 英寸和 11 英寸的兩款 Mate Pad Pro 產品均採用了 OLED 技術,可見其平板電腦產品或在逐步由 LCD 轉向 OLED 顯示方案。

2.3.1.2. 筆記本電腦: 從「看」到「觸」

筆記本電腦經歷了行業的輪動洗牌後,集中度完成了提升,以聯想、惠普、戴爾、蘋果、宏碁、華碩為主的頭部 6 家企業,占據了筆記本電腦領域超過 85%的市場份額,其中聯想、惠普、戴爾三家筆記本電腦品牌公司截止 2023 年 Q3 品牌市占率分別為25.12%/21.05%/16.05%,CR3 占比超過 60%,行業集中度較高。

OLED 在筆記本電腦中的滲透也在近年來逐步開始,我們根據中關村在線按照熱門和好評度排序,篩選出2023年推出的前15款熱門筆記本電腦產品,其中ThinkPad X1 Carbon 2023款、華碩靈耀 13,華碩靈耀 14,LG gram Style 14 四款筆記本搭載或可選配 OLED 作為屏幕材質,相對而言商務筆記本電腦追求輕薄、追求可觸控,並對價格不敏感的筆記本電腦選擇搭載 OLED 屏幕,而對於更加重視性能的游戲筆記本而言,OLED 滲透則尚未開始。

2.3.1.3. 車載:大尺寸 可觸控

汽車領域中控屏的技術發展方向則隨着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的趨勢開始向更加智能、互動性更強、更加注重娛樂性的方向發展,而中控屏的尺寸也隨之增大。2022-2023 年,汽車中控屏也開始逐步使用 OLED,其中新勢力車型、高端品牌的高端車型中則率先完成了更換:蔚來 2023 年推出的新款 ET7\ES6\ES8 均採用了 OLED 屏幕材質,而理想 2023 年 8 月推出的新款理想 L9 則選用了 15.7 英寸的兩塊 OLED 屏幕作為中控屏和副駕駛娛樂屏,比亞迪高端旗艦系列仰望 U8 則選用了 12.8 寸 OLED 中控屏和一塊 23.6 寸 OLED 副駕駛娛樂屏。

2.4. 未來還有哪些領域

2.4.1. XR 帶來硅基 OLED 無限可能

近年來,VR/AR/MR 硬件設備的持續創新推動了擴展現實(XR)行業的整體發展,與此同時,下游軟件領域所起到的作用同樣重要。關於硬件市場,即頭顯設備領域,過去幾年間經歷了顯著增長,2023 年 VR 硬件設備的全球市場收入達到了 2017 年的 16 倍。即便是起步較晚的 AR 硬件設備,自 2020 年以來也實現了收入層面的 6 倍增長。同時,軟件方面的增長量同樣令人矚目,也實現了倍數級的收入攀升。

根據行業巨頭 Meta 披露,Reality Labs 部門——即其公司專注於 AR、VR 和元宇宙相關軟硬件研發的部門——在 2023 年前九個月已經累計了高達 115 億美元的運營虧損。盡管如此,該公司創始人似乎依然堅定地看好擴展現實領域的發展前景,並願意為此付出較大的資本投入。然而,OLED 在近年新推出的擴展現實(XR)頭顯設備中的應用並未大放異彩,大部分國內外的主流XR設備生產商在近兩年推出的產品中均使用LCD作為顯示面板材料。

此外,基於 Meta 官方網站信息,除了第一代 Meta Quest 系列設備採用 OLED 顯示面板外,後續產品也都選擇 LCD 作為其設備的顯示解決方案。

盡管 AMOLED 顯示屏在初期被視為 XR 的理想選擇,且在 2019 年之前被各大廠商視為制勝法寶,但 XR 專用的 LCD 顯示屏的性能也在逐漸提升,降低了 OLED 顯示屏在擴展現實領域中的競爭優勢。隨着 OLED 在規模更大的手機行業中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其製造商將重心轉移至智能手機市場。LCD 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快速刷新率性能,傳統的液晶顯示器因像素響應時間過慢,導致幀過渡時出現運動模糊。IDTechEx Research 的報告指出,在 2023 年後續推出的 XR 頭戴式設備中,大多數廠商均選擇 LCD 作為顯示材料。這一轉變的重要原因是 LCD 相比 AMOLED 具有更小的像素間隙,實現了更高的最大像素密度,增強了沉浸感,同時避免了設備變得笨重。

然而,硅基 OLED 面板(OLED-on-Si)展現出了更出色的性能。即便是尺寸極小的顯示屏,這種材料也能夠呈現出高分辨率的畫面。這一特性使得用於放大和聚焦顯示屏的鏡頭得以縮小,進而讓整個頭戴式設備更為輕巧。同時,它還能使傳輸真實世界視圖視頻的攝像頭更加貼近用戶的眼睛,從而優化穿透式混合現實模式的體驗。在未來的發展中,隨着價格競爭的緩和以及 XR 應用價值的進一步體現,LCD 的前景可能會出現更多的變數。而隨着XR 技術的不斷進步,硅基 OLED 以及其它新興技術有望帶來 XR 顯示屏領域的重大變革,有望在未來終結 LCD 當前的主導地位。

OLED 作為當前中高端小尺寸設備的首選顯示技術,已經憑借其卓越的顯示性能贏得了市場的廣泛認可。即便其目前在 XR 領域的應用有所欠缺,但隨着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以及混合現實(MR)等前沿技術的迅速崛起,我們認為 OLED 也將在這一新興領域愈發受到關注和重視。

2.4.2. 可折疊增大屏幕面積

折疊屏手機這一創新性的移動設備概念,距三星 Galaxy Fold 發布以來已經迎來了第五個發展年頭。盡管相比於傳統的智能手機,折疊屏手機仍然可以被視為一個年輕的存在,但其獨特的設計已經贏得了全球消費者的廣泛關注。目前,華為、OPPO、VIVO、小米等國內知名廠商,以及國際巨頭三星和 Moto 都在逐步推出折疊屏手機,以期在這個新興市場上占據有利地位。

隨着 OLED 技術的持續研發,自三星和華為率先引領市場推出折疊屏手機後,各大廠商也紛紛加入戰局,充分利用了 OLED 屏幕「柔」的特質。根據 IDC Research 的數據,2022年第三季度,中國折疊屏手機的出貨量呈現出顯著增長態勢,相較於上一季度實現翻倍。自此之後,這一增長趨勢得以延續,並且在一年後的 2023 年第二季度,折疊屏手機的出貨量相較於上一年同期實現了 2.7 倍的增長。隨着折疊屏技術的關鍵難題,即材料性能和彎折結構問題——得到解決,其市場增速不僅凸顯了折疊屏手機較大的市場潛力,同時也揭示了其未來廣闊的發展空間。

由於全球對創新型消費電子產品的需求迅速增長,以及智能手機在娛樂和游戲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我們預計折疊屏手機的出貨量在未來或將經歷可觀的發展增速。此外,根據Ericsson Research 的報告,5G 技術的發展也將成為折疊屏手機提高市場占有率的關鍵因素之一,其未來市場增長預計將受到這些發展的較大推動。

2.4.3. OLED 技術其他應用領域

OLED 材質作為一種革命性的顯示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在各類電子設備中,為消費者帶來遠超傳統顯示屏的視覺體驗。然而,其應用潛力遠遠超出了單純的設備顯示,從汽車照明、家居設計到可穿戴設備等,OLED 正以其獨特的優勢拓展着應用范圍。這種能夠製作出輕薄、柔性產品的發光材質使得設計師能夠創造出各種富有想象力的產品,滿足各界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

1. 照明領域

OLED 材質,除了被廣泛應用於顯示設備之外,另一個不可忽視的應用領域便是照明。作為照明光源,OLED 不僅同樣具備無機 LED 所擁有的綠色、環保、節能等顯著優點,更有着一系列獨特的優勢。OLED 是目前唯一的面光源,這一特性使得其光利用率得以大幅度提升。此外,利用簡單的工藝,如印刷技術,OLED 可以輕松地實現大面積製造。其可彎曲、柔性的特性,使得 OLED 可以被應用於塑料等超薄、輕量的柔性基板上,讓其應用更加靈活、便捷。值得一提的是,OLED 還是目前唯一可以製作成透明形態的照明光源。其顏色調節的簡易性,使得其可以輕松實現高顯色指數、更為自然的白光。並且,由於 OLED的發光方式,它不存在散熱問題,發射出的光線柔和,能夠模擬太陽光,非常符合人類的生理需求。

鑒於 OLED 的這些出色特性,它在普通照明、醫療照明、裝飾照明、汽車照明以及背光源等多個領域都有着廣闊的應用前景。此外,據 Research and Markets 的數據預測,全球 OLED照明市場將自 2023 年起實現 12.7%的年復合增長率,並於 2030 年實現市場收入翻倍。

2. 智能車窗領域

與液晶技術相比,透明 OLED 面板無需背光,這一顯著優勢使其不僅受到自動駕駛汽車、飛機和地鐵行業的廣泛關注,更吸引了智能家居、智能建築等多個領域的青睞。LG Display憑借其獨特的技術優勢,積極開拓各種應用場景,進一步擴大面板銷售。2020 年 8 月 23日,該公司宣布已成為全球首家為北京和深圳地鐵的 「智能車窗」 提供透明 OLED 的公司。這種智慧車窗的核心概念是將車窗與顯示屏完美結合,實現透明顯示效果。安裝在北京地鐵 6 號線和深圳地鐵 10 號線列車上的 55 英寸透明 OLED 面板,其透明度已接近 40%,這一創新技術將車窗轉變為可移動顯示器,使之成為車載信息的重要媒介。這些智能車窗不僅具有光線可調、通透性好、保護隱私等特點,還展現出快速響應和智能交互等先進功能,為地鐵乘客帶來創新性的智能體驗。

3. 可穿戴領域

OLED 技術可以在各種柔性襯底上進行低溫加工,因此被認為特別適合製造可穿戴設備或人體可接觸設備。它是一種能夠實現輕柔、靈活、可拉伸以及與物體共形的光源技術。根據 Global Market Insights 的報告,在 2022 年全球智能手錶市場中有大於 91%的產品使用OLED 面板作為顯示材料。同時,通過報告披露所示全球智能手錶市場 2023-2032 年大於10.5%的年復合增長率可以得知,未來 LCD 材料在智能可穿戴設備領域的應用可能會被OLED 材料進一步蠶食。

然而,OLED 在可穿戴設備中的應用並不僅限於智能手錶的顯示屏,它在移動可穿戴醫療領域也發揮着重要的作用。例如,OLED 技術被應用於健康監測傳感器,用於測量心跳和血氧水平,以及用於高級傷口護理或皮膚護理的光貼片或面膜。例如,它可以被應用於可穿戴的脈搏血氧測量傳感器,或者用於可穿戴的高級傷口護理產品,具有較大的市場潛力。根據 Market.us 的數據,全球可穿戴醫療市場總量僅僅在 2022 至 2023 的一年間就增長了超過 15%,且預計該市場將繼續保持這種強勁的發展勢頭。

4. 智能包裝領域

智能包裝是一個將創新思維與技術深度結合的前沿領域,這不僅僅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理解的包裝,更是融入了機械、電氣、電子、信息和化學性能等多方面新技術的集大成者,使其既有通用的包裝功能,又引入了一些特殊的性能,以滿足商品的特殊要求和特殊的環境條件。這些新技術的引入,使得包裝不再只是商品的「外衣」,而是被賦予了更多功能和可能性。


總之,智能包裝是一個充滿創新和變革的新興領域,其通過整合 OLED 和各種新技術,為商品包裝賦予了更多的功能和價值,也為各界消費者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便利和可能性。根據 Market.us 的數據,智能包裝領域的全球市場總量在 2023 年首次突破了 300 億美元的大關。相較於 2022 年,這一增長雖然幅度相對較小,但仍然顯示出該行業的持續進步和發展。

3. OLED 仍存在短板需要補齊

3.1. 面板價格:小尺寸達到滲透奇點,中大尺寸廠商布局較少

3.1.1. 面板價格比較中,OLED 小尺寸快速下行,大尺寸仍不具備優勢

面板價格是顯示方案各個消費價格帶滲透的關鍵因素之一,根據我們上文分析,手機端OLED 滲透已經下沉至 2000 元以下機型,紅米等「千元機」在 2023 年成功進入 OLED 時代,而這與 OLED 面板價格的下降相關。

根據 Cinno Research 公布的每月手機不同型號面板價格的數據,我們抽取了相隔半年的 6.5寸 LCD、6.4 寸剛性 AMOLED、6.7 寸柔性 AMOLED 的價格 2021 年至今的數據,截止 2023年 11 月,LCD/剛性 OLED/柔性 OLED 的面板價格分別為 7.6/15.0/24.5 美金,OLED 與 LCD面板價格差額已經縮小至 7.4 美金,而應用更為廣泛的柔性 OLED 價格則經歷了快速下行,由 2022 年 8 月的 43.5 美金下降至 2023 年 11 月的 24.5 美金,與 LCD 面板價差由 30.8 美金下降至 16.9 美金。

對於大尺寸面板而言,由於國內廠商 OLED 高世代線的產線缺失等問題,OLED 大尺寸面板價格仍然較高。根據 Omdia 統計的 2023 年 65 英寸電視面板成本數據比較,LCD 面板成本低至 152 美金,而 Mini-LED 起步價則降低至 441 美金,LG 的 WOLED 解決方案成本則高達 680 美金。Mini-LED 面板起步價則較低,這也促進了 Mini-LED 在電視機中的滲透,2023 年小米推出的小米電視 S Pro 65 Mini LED 65 英寸目前在小米商城僅售 4299 元,也將 Mini-LED 電視機的價格降到與 LCD 電視機相當。

3.1.2. 高世代線投資是降低大尺寸面板價格的關鍵之一

面板切割經濟性對面板成本至關重要,但由於高世代線面板設備和關鍵工藝技術發展階段的原因,考慮切割效率和投資回報率,並非越大尺寸對於面板廠商其切割經濟性就越強;經過多年的生產經驗,面板產業已經形成了固定的經濟切割方式:通常而言,行業內稱 6 代線以上世代線為高世代線、6 代線及以下世代線為中低世代線,不同世代生產線及其產品的主要差異如下:

1. 不同世代線有不同的經濟切割尺寸,高世代線切割大尺寸產品最經濟,中低世代線切割中小尺寸產品最經濟;

2. 高世代線主要生產大尺寸顯示面板,主要應用於電視、監視器等標准化大批量產品;中低世代線主要生產中小尺寸顯示面板,主要應用於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車載、醫療、工控、航空等產品,中小尺寸面板應用范圍廣泛;

3. 大尺寸顯示面板行業產品種類少、標准化程度高,而中小尺寸顯示面板的高、中、低檔產品技術和產品附加值差異程度較大、定製化程度高;

4. 目前,在中小尺寸領域 LTPS 基板和 AMOLED 顯示屏生產線的最高世代線均為 6 代線。

切割效率並非世代線越大切割效率越高,也要匹配相對應產品尺寸。以 6 代線和 8.5 代線切割蘋果 2023 年發布的 12.9 英寸(280.6mm x 216.9mm)為例,6 代線最優切割效率僅能達到 87.7%,而 8.5 代線則可以達到 96.3%;對於電視而言,切割效率則更加重要,以 16:9比例的 65 寸電視為例,6 代線僅能切割兩台,切割效率為 83.9%,而 8.5 代線雖然尺寸升級較大,但最大化利用下僅能切割 3 台,切割效率反而降低至 63.5%,而對於 10.5 代線而言,由於其匹配程度較高,邊角料較少,切割效率可達到 94%。

對於中型尺寸產品,特別是車載,非固定比例的屏幕尺寸越來越豐富,面板廠商為了降低單位成本,建設高世代線產線迫在眉睫。根據 Cinno Research 分析,目前全球在中大尺寸OLED 產品方面,主流的 OLED 技術為 WOLED 和 QD-OLED,LGD 採用 WOLED,三星 SDC則採用 QD-OLED。受限於技術和成本,目前量產的 WOLED 和 QD-OLED 產線都不會成為中尺寸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的開發方案,而 RGB 蒸鍍 OLED 顯示面板量產生產線全部集中在 G6 及 G6 以下世代線,主要應用產品以智能手機和智能穿戴為主,IT 類中尺寸 OLED面板目前在市場上的份額較小。而韓國廠商在高世代線 OLED 產線方面已經較早布局,三星、LGD 為蘋果的產品計劃已經各自布局了一條 G8.X IT 專用 OLED 產線。

國內目前所有 OLED產線均為中低世代線,尚無一條高世代線,未來中大尺寸滲透趨勢下,國內面板廠商有望開啟新一輪高世代線投資,與韓國企業三星、LG 共同競爭中大尺寸市場。國內面板龍頭京東方在 2023 年 11 月 28 日發布了《關於投資建設京東方第 8.6 代AMOLED 生產線項目的公告》,擬投資 630 億元人民幣,在成都建設合計產能為 3.2 萬片/月的 8.6 代 AMOLED 產線,建設周期 34 個月。該產線主要定位在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等高端觸控顯示屏,主攻中尺寸 OLED IT 類產品。這也標志着國內廠商進入高世代線投資競爭行列。

3.1.3. 關鍵材料和設備卡脖子

OLED 面板生產的關鍵設備是蒸鍍機,而全球蒸鍍機幾乎被佳能、Tokki 所壟斷,根據奧來德公告統計,截止 2023 年 3 月,國內 22 條 6 代 OLED 產線蒸鍍機全部由 Tokki 或日本愛發科兩家壟斷,其中 Tokki 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 81.82%,是各大面板廠的首要選擇。在中小尺寸中主流的蒸鍍技術一般使用 FMM 蒸鍍技術,而 FMM(精密金屬掩膜版)關鍵原料 Invar 合金被日本印刷株式會社、日立金屬等公司壟斷,受到排他性協議的影響,三星等頭部企業具有優先、低價使用的優勢,我國企業獲得高端 FMM 更難、更晚、更貴;應用方面,由於 FMM 在蒸鍍期間的變形,大世代線應用難度極高。

3.2. 材料迭代補齊短板

3.2.1. 材料的迭代是為了滿足終端廠商新的需求,顯示屏幕品質更新呈高速增長

OLED 材料體系的快速迭代是順應了消費電子廠商對屏幕素質不斷提升的需求。以蘋果和小米為例,蘋果 iPhone 12 Pro 在 2020 年不但升級了其屏幕尺寸,還對分辨率和像素密度進行了升級,2021 及 2022 年蘋果分別對屏幕亮度、屏幕分辨率進行了升級。而小米旗艦機 Pro 版本自 2021 年 3 月的小米 11 Pro 開始,歷經 2 年時間對其屏幕材質(由 E4 材料體系升級為 E6)、像素密度、對比度、峰值亮度和 HDR 技術的全方位升級,而材料體系的升級是屏幕品質升級的重點,呈現較快的更新迭代需求。

3.2.2. OLED 短板-材料壽命及殘影、發光效率、高溫環境等問題

1、OLED 材料壽命和殘影問題

OLED 顯示器的壽命通常由某一特定顯示亮度降至初始值的 50%所需要的時間確定,而OLED 自主發光特性決定了各像素間的壽命差異,而由於發光材料壽命限制等因素的影響,OLED 顯示器件的電學性能會隨着發光時間的延長而不斷劣化,而像素間的退化差異會導致 OLED 顯示在圖像切換時,上一幅畫面的亮度信息會保留在新的畫面上,這種圖像粘連現象被稱之為殘影現象,或通俗而言成為「燒屏」,一般這種現象很容易被人眼捕捉。殘影現象一旦發生,很難或需要很長時間恢復,甚至會損壞 OLED 顯示器件,因此 OLED 殘影現象是影響 OLED 壽命和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2、藍光材料發光效率問題

實現 OLED 發光需要三種基本顏色的發光材料,即紅、綠、藍。與綠光和紅光材料相比,

藍光材料(特別是深藍光材料)通常表現出較差的電致發光性能,且存在器件效率低、器

件壽命短和色純度差等問題。高效穩定的藍色發光材料(尤其是深藍色發光材料)的制備

對 OLED 技術發展是一個重要的挑戰。由於藍光材料禁帶寬度大,易引起激發能量過高,

在激子-激子相互作用或者是激子-極化子相互作用下很容易破壞分子的化學結構,從而嚴

重影響藍光器件的效率與壽命。

3、高溫條件下 OLED 耐熱性問題

在 OLED 制備和研發過程中,分析器件內部激子相關的演化過程及它們對器件穩定性、效

率和壽命的影響顯得十分必要。目前這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室溫或低溫環境,但在

實際工作和生產當中,高溫環境對器件的影響又是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工作狀態

下,環境溫度可能會引起器件有機薄膜材料局部溫度升高,誘使膜層產生結構陷阱或者結

晶,改變極化子對之間或激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不僅會加速設備的老化,在極端情況下

甚至會導致災難性故障。

3.2.3. 疊層技術增加材料用量,解決壽命和發光效率問題

在眾多 OLED 器件結構中,疊層 OLED 器件在低電流密度下可以達到高電流效率,而且低電流驅動也可以延長 OLED 器件的壽命,所以在商業化產品中有望得到廣泛應用。OLED的效率與空穴、電子復合形成的激子數是直接相關的,激子越多,其失活後所釋放出的光子也越多。在傳統的 OLED 器件中,分別從陽極和陰極注入的一個空穴和一個電子最多隻能復合形成一個激子。

而在疊層 OLED 器件中,如含有兩個發光單元的疊層 OLED 器件中,從陽極和陰極注入的一個空穴和一個電子可以分別與電荷產生層產生的電子和空穴形成兩個激子。因此,疊層 OLED 顯示面板能夠有效提高亮度和發光效率,還能夠實現低電量密度下的高亮度,從而避免電場擊穿,進而使得疊層 OLED 顯示面板的使用壽命延長,疊層 OLED 器件的效率可以隨發光單元疊加的數量的增加而翻倍增加。盡管疊層 OLED 具有較高電流效率、壽命較長、器件良率高的優勢,但是其同時有着結構復雜、驅動電壓高、設備蒸鍍源數目較多的劣勢,另外由於多個發光層材料的堆疊,對OLED 材料使用量也會增加。

根據國家專利局及 Justia 提供的專利公開顯示,三星、京東方、武漢華星等面板廠商均有疊層專利布局,其中三星電子在 2018 年通過了有關疊層結構 OLED 顯示器件製造方法的專利。

3.2.4. 氘代、TADF 等新的材料體系迭代

OLED 有機致發光材料體系的迭代是解決 OLED 短板的關鍵。在 OLED 材料體系發展進程中,根據材料的發展時間和材料激子利用方式,可以將現有 OLED 材料分為前後三代體系:第一代是傳統的熒光材料體系,第二代是金屬配合物磷光材料體系,而熱活化延遲熒光材料(TADF)作為可能的第三代 OLED 材料體系,被科研機構廣泛布局研究。TADF 材料理論激子應用效率可達到 100%,是未來解決 OLED 材料發光效率和壽命的關鍵材料。而在熒光、磷光體系中,OLED 材料自身也在快速迭代解決短板:例如在材料中引入氫同位素氘取代氫的物質,具有提高材料壽命、改善發光效果等優異特性,氘代藍光材料可顯著提高藍光材料使用壽命,氘代綠光材料可改善終端材料的發光效率及發光壽命。

3.3. 為解決短板未來發展趨勢-高世代線投資 材料體系快速迭代 疊層技術

綜上,OLED 解決方案具有快速響應、柔性、節能等特有優勢,並在顯示效果方面優於 LCD、Mini-LED 等顯示方案,其「長板」較為明顯,而因其價格高、藍光壽命短、殘影、亮度低等「短板」問題,發展初期在中大尺寸方面滲透仍有較多問題需要解決。但高世代線投資落地可快速降低 OLED 大尺寸面板成本,疊層等新技術的引入能夠增加發光效率,提升使用壽命,更為重要的是,材料體系的不斷研發迭代,逐步補上 OLED「短板」,使得「長板」更加突出,未來有望引領中大尺寸新一輪的滲透。

4. OLED 材料解析

4.1. OLED 材料種類、市場空間、上下游關系

4.1.1. OLED 材料由六層 14 種材料構成

OLED 器件的基本結構是在 ITO 陽極與金屬陰極之間夾一層有機發光層,形成像三明治一樣的夾心結構;當在 OLED 器件兩端加上正向電壓後,由陰極注入的電子和陽極注入的空穴將在有機發光層中產生復合,同時釋放出能量,並將能量轉移給有機發光材料的分子,後者受到激發產生發光。目前主流的 OLED 器件結構,由陰極(Cathode)、電子注入層(EIL)、電子傳輸層(ETL)、空穴阻擋層(HBL)、發光層(EML)、空穴傳輸層(HTL)、空穴注入層(HIL)和陽極(Anode)組成,除陰極和陽極外,其他六層所使用的材料皆屬於 OLED終端材料。

目前主流的 OLED 製造工藝通過真空蒸鍍的方式,將各類有機材料和陰極材料(金屬材料)沉積到玻璃基板(陽極)上。基本的 OLED 蒸鍍工藝,首先從去除陽極上的污垢和雜質的工作開始,在清洗和乾燥之後,全面蒸鍍空穴注入層,然後再蒸鍍空穴傳輸層,形成空穴的通道。接下來是發光層,發光層又可分為 Prime、Dopant 和 Host 三種材料,其中 Host和 Dopant 摻雜為一層,Prime 單獨為一層。在蒸鍍發光層材料後,接着蒸鍍電子傳輸層和電子注入層以形成電子的通道,最後蒸鍍陰極,從而完成整個沉積過程。

發光層材料發光原理是電子和空穴在發光層中形成處於束縛能級的電子空穴對,即激子,然後激子失活並向基態躍遷,從而發光,共包括 9 大類材料。目前 OLED 面板中使用的發光層材料主要由發光摻雜材料(Dopant 材料)、發光主體材料(Host 材料)和發光功能材料(Prime 材料)構成,目前發光層材料中按顏色可分為紅光、綠光和藍光三種,每種顏色包含 Dopant 材料、Host 材料、Prime 材料三種,發光層材料共包括包括 9 大類材料,即 Red(Red Host、Red Prime、Red Dopant)、Blue(Blue Host、Blue Prime、Blue Dopant)、Green(Green Host、Green Prime、Green Dopant)。

4.1.2. OLED 終端材料根據上下游關系分為原料-中間體-升華前-終端材料四個環節

OLED 有機材料根據生產流程可以分為 OLED 中間體、OLED 升華前材料和 OLED 終端材料三類。化工原材料經合成可生產出 OLED 中間體,OLED 中間體經進一步或者多步工藝合成生產出 OLED 升華前材料,對 OLED 升華前材料進行升華提純後可得到 OLED 終端材料;OLED 升華前材料和中間體主要區別在於是否需要進一步化學合成步驟,升華前材料是化學合成最後一步完成後的材料,不再需要進一步的化學合成。簡單而言,OLED 中間體和升華前材料是化學合成過程,而 OLED 終端材料的生產是物理提純過程,對生產企業而言需要掌握的技能是不同的。

4.1.3. OLED 終端材料迭代率高,經歷了熒光-磷光-TADF 不同材料體系迭代

OLED 器件的獨特優勢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有機發光材料的多樣性、可塑性和可設計性上。根據材料的發展時間和材料激子利用方式,可以將現有 OLED 材料分為三代體系:第一代是傳統的熒光材料體系,第二代是金屬配合物磷光材料體系,而熱活化延遲熒光材料(TADF)作為可能的第三代 OLED 材料體系,被科研機構廣泛布局研究。

熒光材料:傳統熒光材料作為第一代電致發光材料具有良好的深藍色發光性能,特別在電化學和光氧化試驗中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在 OLED 發展中起到關鍵作用。作為第一代材料目前仍然占有一席之地,特別是藍光發光材料。但是由於熒光材料為單線態發光材料,激子利用率理論上不超過 25%,對比磷光和 TADF 材料的 100%理論利用效率,其理論發光效率阻礙了熒光材料的繼續發展。

磷光材料:金屬有機配合物磷光材料可使激子理論利用效率達到 100%,作為第二代發光材料被廣泛應用於目前 OLED 器件中。但目前磷光材料可實現商業化的僅限於紅光和綠光,藍光器件由於其穩定性滾降問題尚未得到解決,仍然使用熒光材料體系。熱活化延遲熒光材料(TADF):TADF 體系由於高穩定性和高激子利用率成為第三代 OLED發光材料,但目前仍處於實驗室研發階段,尚未開始規模化應用。

4.1.4. OLED 材料隨着下游應用顯示面板迭呈現出快速迭代周期,迭代周期一般為 2-3 年

OLED 顯示行業於 2017 年起進入快速增長周期,市場競爭要求屏幕在顯示亮度、對比度、色域和分辨率等性能指標上不斷升級,為了適應手機屏幕快速的更新換代需求,現階段OLED 發光材料幾乎以每兩到三年時間迭代

以三星為例,2018 年 2 月三星發布 Galaxy S9 手機,並採用 M8 供應商體系,而在隨後的3 年中,每年對部分材料體系供應商進行更換,其中 Blue Prime 材料四代產品更換了 4 個供應商。三星顯示面板的迭代周期在一年左右,與三星 Galaxy 系列手機基本一致,但是,作為 OLED 面板器件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應材料的供應商並非每代際都發生變化,OLED 終端材料迭代並不具有固定的周期,就一般而言 OLED 發光材料幾乎以每 2-3 年周期完成迭代。

國產材料迭代也是如此,上市公司萊特光電的 Red Prime 材料自身也經歷了迭代的過程:2018 年以第一代 LHT201 材料為主,占材料供應體系超過 80%,而經歷了 3 年時間的 2021年年中,公司第三代和第四代材料已經占主導,占材料供應量的 90%以上。由萊特一代、二代紅光材料更迭可見,從供應放量到被迭代,周期一般在 2-3 年左右。

4.2. OLED 材料競爭壁壘

4.2.1. OLED 終端材料-高強度研發投入,搭起專利牆

OLED 終端材料的專利壁壘較高,核心專利主要掌握在國外廠商手中。專利主要集中在韓國、日本、美國、德國等國家的企業。以 UDC、出光興產、德國默克、斗山、德山、LG化學為代表的企業結合自身優勢分別對不同材料實行專利封鎖和保護,建立了強大的專利網。其中 UDC 作為全球排名第一的 OLED 材料供應商,擁有超過 5000 個專利,覆蓋 OLED終端材料中各色 Dopant 材料,形成了較高的專利牆。

以 OLED 終端材料韓國龍頭企業之一的德山集團為例,每年關於 AMOLED 的專利申請及授權數量呈現快速上升趨勢,自 2019 年至 2022 年 OLED 行業快速增長的四年期間,德山集團專利授權數量每年增量均超過 100 個。

在目前主流 OLED 面板器件結構中,各層材料的技術壁壘和成本占比不盡相同:在發光層材料中,Dopant 材料技術壁壘最高,由於 Dopant 材料作為摻雜材料摻雜在 Host 材料中以提升發光層材料整體的發光效率,Dopant 材料用量通常為 Host 材料的 1%-3%,用量在發光層材料中最少;Host 材料及 Prime 層技術壁壘低於 Dopant 材料但高於其他通用層材料;Prime 材料技術壁壘與 Host 材料相近,在三類發光層材料中用量最大。而在 Prime 材料中,又以 Red Prime 的用量最高。通用層材料整體技術壁壘低於發光層材料,其中空穴傳輸材料是通用層中用量最多的一層。

根據上文我們對 OLED 終端材料迭代周期的分析,一般而言終端材料隨着下游電子產品需求和面板廠商技術更新而迭代,一款材料的更新迭代周期一般在 2-3 年左右。三星等廠商除了一些專利壁壘較高的材料供應商保持不變以外,隨着產品的迭代供應商體系也隨之變動,為保持與面板企業的持續供應,OLED 終端材料企業需要投入大量研發資源,從而滿足面板企業對材料更新迭代的需求。

根據UDC、Duksan、奧來德、萊特光電等OLED為主業的上市公司年報信息,研發費用(R&D)占營業收入比重均超過 10%,而 UDC、Duksan 兩家海外 OLED 頭部企業的研發費用占營收比重連續三年均超過 18%。

4.2.2. OLED 升華前材料及中間體-化學合成技術積累

相比於 OLED 終端材料而言的專利壁壘,OLED 升華前材料及中間體的壁壘更多體現在有機化學合成能力的積累。與 OLED 終端產業鏈關系,類似於醫藥領域的原研企業和 CDMO企業的關系,而 OLED升華前材料及中間體類似於CDMO 環節,更加注重於合成方案設計,化學合成工藝積累,分離、純化技術,以及與之對應等快速量產能力。

而化學合成技術積累需要豐富的實驗經驗積累和實驗人員投入,積累豐富的物質合成方法。國內 OLED 升華前材料企業萬潤股份、瑞聯新材截止 2022 年年報,擁有技術人員 1200、416 人,其中研發人員 644、359 人,占公司總人數的 14.6%和 20.6%。根據萬潤股份 2023年半年度報告,公司截止 2023 年中,擁有超過 8,000 種化合物的生產技術,年均開發產品數百種;而根據瑞聯新材可轉債募集說明書內容,公司截止 2023 年 11 月,已開發的 OLED前端材料化合物超過 1800 種,自主研發的合成路線超過 2300 種。

4.3. OLED 材料市場空間

4.3.1. 百億人民幣市場的 OLED 終端材料,占面板廠商成本約為 11%

OLED 終端材料全球市場規模已達到百億元,隨着未來 OLED 行業的快速發展,終端材料市場規模仍在快速擴張。根據 Omdia 統計數據,OLED 全球材料需求量持續增長,從 2020年的 88.47 噸,增長至 2022 年的 117.54 噸,其中發光層材料占總用量比重為 19.16%,通用層材料占比 80.84%。而因發光層材料單位價值量較通用層材料更高,其市場容量並非 2:8而是更接近 4:6。根據 Omdia 統計數據,OLED 終端材料市場規模從 2020 年的 12.95 億美元,2022 年增長至約 15.67 億美元。據 Omdia 推算,2023 年全球 OLED 材料的市場規模預計將從 2022 年的 15.67 億美元增至 19.58 億美元,同比增長 25.02%,2026 年 OLED 材料的市場規模預計增至 25.72 億美元。同時,根據維信諾公告,OLED 有機材料占面板企業生產成本約為 11%,經測算後 OLED 材料占面板企業收入比例約為 8%。

4.3.2. OLED 升華前材料預計約占終端材料 30%成本

OLED 升華前材料市場占終端材料市場約 30%左右。根據上市公司萊特光電、奧來德 OLED終端材料成本拆分,2022 年 OLED 升華前材料占 OLED 終端材料收入比重分別為 16.06%和 49.70%,但由於兩家公司產品結構差異較大(萊特光電以研發銷售發光層材料 RP 為主,而奧來德以終端材料與蒸發源設備的研發為主)以及客戶結構不同(萊特光電主要客戶為京東方,而奧來德主要客戶為和輝光電等),OLED 原材料占其終端材料板塊收入比重差異較大,海外企業 UDC 和 Duksan 等企業也存在較大差異,2022 年 UDC 毛利率為 79.3%,而 Duksan 毛利率為 31.3%。

但萊特光電、奧來德典型的客戶結構和產品結構具備代表意義,分別代表了頭部客戶的重高價值量發光層材料、中間客戶發光層和通用層材料,我們取兩家占比平均值為代表,認為 OLED 升華前材料市場約為 OLED 終端材料市場的 30%。根據 Omdia 數據,2022 年 OLED終端材料市場約為 15.67 億美元,則全球 OLED 升華前材料市場空間約為 4.7 億美元,折合人民幣 33 億元(按照人民幣兌美元匯率 7.0 測算)。根據瑞聯新材 2021 年年報數據,瑞聯新材 2021 年升華前材料全球市占率約為 17%,根據其 22 年升華前材料收入近 5.9 億元,倒算 OLED 升華前材料市場規模約為 34.8 億元,與上文測算的市場空間相近。

4.4. 材料體系仍以海外占主導,未來國產化進程有望加速

4.4.1. OLED 終端材料仍以外資體系主導

根據 DSCC 數據,2020 年全球 OLED 終端有機發光材料市場為 78.12 億人民幣,其中美國UDC 占比 26.8%占據全球龍頭地位,德國 Novaled、日本出光興產、德國默克、韓國德山集團分列2-5名,而萊特光電作為2020年國內OLED 有機發光材料龍頭,市占率僅為2.46%,國內企業規模較海外企業仍存在較大差距。截止 2022 年年報,UDC 整體收入約 42.95 億人民幣,而萊特光電、奧來德(含設備)收入水平分別為 2.80 億和 4.59 億元,仍存在較大差距,國產化率仍處於較低水平。

4.4.2. 對比 LCD 材料國產化,OLED 材料國產化未來有望加速

LCD 面板和混晶國產化的過程,對 OLED 有一定啟示作用:

LCD 混晶在發展初期長期被德國默克、日本 JNC 和日本 DIC 壟斷,三大巨頭全球市場占有率約為 80%,而隨着八億時空、誠志永華(誠志股份子公司)、和成顯示(飛凱材料子公司)三家中國混晶廠商的快速擴張和發展,國產化率持續提升,2016 年,中國大陸市場混晶國產化率僅為 22%,而經歷 2019-2020 年高速發展過後,混晶國產化率已提升至接近 60%。LCD 面板國產化驅動了國內市場混晶的國產化,根據 Cinno Research 數據,中國 LCD 面板產能占全球比重由 2016 年的 30%左右持續提升,截止 2021 年,中國面板企業全球占比已提升至 66.50%。而 LCD 面板的國產化是驅使 LCD 混晶國產化的重要原因,從數據滯後性角度來看,混晶國產化與面板國產化呈現 2 年左右的滯後周期。

OLED 面板國產化加速,OLED 材料企業在京東方等龍頭公司的驗證也在加速

由於國內尚沒有針對大尺寸且已投產的高世代線,電視機 OLED 面板產線目前都集中在 LG等韓國企業手中,但針對手機面板,國內企業京東方、天馬等企業近三年來的高速發展,使得手機 AMOLED 面板國產化率水平持續攀升,根據 Cinno Research 統計數據,國內廠商 2021 年 Q4 手機面板出貨量僅占 20.2%,但經歷了兩年的增長,截止 2023Q2,國內面板企業占比已經超過 40%達到 40.7%,其中京東方、天馬的市占率分別約為 16%和 8%。

OLED 面板國產化在近三年時間得到快速提升,而材料端國內龍頭企業萊特光電、奧來德、三月科技等在國內面板企業的認證和放量也逐步開始,根據萬潤股份、萊特光電和奧來德公告,三家公司產品在國產面板廠商逐步驗證並有部分產品實現放量,奧來德、三月科技收入水平也保持了快速上行,萊特光電不僅實現了 RP 材料對京東方的供應,截止 2023 年中報,公司 Green Host 材料率先在客戶端實現混合型材料的國產替代,國產替代進程加速。

5. OLED 與消費電子周期

消費電子市場正處於深刻變革之中,小尺寸電子產品,尤其是智能手機,在經歷數年出貨量下滑後逐漸反映了市場飽和度提升和智能手機逐漸同質化的現實,也揭示了消費者手機換新周期的增長,似乎正醞釀新的市場動向。與此同時,中尺寸電子產品,以 PC 為代表,在 2020Q1 之後經歷了出貨量的劇烈波動。從初期的急劇下滑,到隨後的強勁反彈,再到當前逐漸回歸常態,這一歷程凸顯了遠程工作和娛樂需求對市場格局的重要塑造作用。大尺寸電子產品領域,如液晶電視市場,則在出貨量達到頂峰後步入下滑通道。

特別是在 2023年 3 月以來,液晶電視市場面臨 LCD 面板成本居高不下和市場需求疲軟的雙重困境,預示着更長的消費周期和行業下行壓力加劇。綜上所述,消費電子市場正面臨着復雜挑戰和變革機遇,各廠商需深入洞察消費者需求,積極尋求創新路徑,以應對這一市場變革並開拓新的增長點。

5.1.1. 智能手機消費自 2017 年以來呈現下行態勢

根據 IDC 數據,全球智能手機消費自 2017 年以來呈現逐級向下的趨勢,除 2021 年上半年因 2020 年低基數原因帶來手機出貨量整體呈現正增長外,2018 年 Q3 以來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多數呈負增長趨勢,2022 年開始則呈現加速下行態勢。

中國智能手機數據則也表現出全球同步的狀態,根據 Wind 數據,自 2014 至 2016 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維持着穩定的增長勢頭。然而,在 2016 年第四季度,智能手機出貨量觸及近十年來的高峰後,便開始了持續的下滑趨勢。相較於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等大屏終端設備,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已連續數年呈現下滑趨勢。這種下滑可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市場飽和度逐漸提高、製造商在創新方面遇到瓶頸、消費者更換手機的頻率降低,以及經濟壓力等。盡管 2021 年智能手機出貨量有小幅度回升,超過了 3 億部,但從整體趨勢來看,出貨量仍然呈現明顯的下滑態勢。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 Strategy Analytics 提供的數據,截至 2021 年第三季度,中國手機用戶的平均換機周期已超過兩年,達到了 28 個月。結合此後持續下滑的出貨量數據,可以合理推斷,2023 年中國智能手機的換新周期有望進一步延長。然而,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2023年9月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前三年首次超過了三千萬部,接近2019年的同比數字。

盡管截至 2023 年 Q3 的整體出貨量與疫情前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但可以看出其降幅在 2023年似乎有放緩的趨勢,並有望在年底實現對上一年出貨量的反超。隨着智能手機耐用性的提高以及技術進步速度的放緩,手機性能過剩和廠商創新不足的問題逐漸凸顯。同時,軟件領域也缺乏新的顛覆性應用,這些因素的協同作用共同導致了當前智能手機更換周期的延長。

5.1.2. 中大尺寸設備周期

根據 Bloomberg、IDC 數據,全球中大尺寸設備 2018 年以來呈現先上行,後下行的趨勢,其中 2020 及 2021 年,受到疫情居家辦公、學習的影響,中大尺寸面板出貨量呈現了連續兩年的增長,而進入 2022Q2 後則呈現快速下行趨勢。2023 年 Q3,中大尺寸面板出貨量同比 22Q3 繼續快速下行,同比下降 33.6%。

細分來看,根據 Bloomberg 所提供的數據進行分析,截至 2019 年第四季度,全球 PC 出貨量,特別是在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領域,展現出了相對穩定的季節性周期。這種趨勢反映了隨着年底的臨近,消費者對於換新設備的需求也在逐漸增加。相比之下,台式機領域的出貨量則表現得相對穩定,平均每季度維持在兩千萬台左右,且並未呈現出明顯的季節性波動。

然而,到了 2020 年,全球 PC 出貨量卻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在 2020 年第一季度,PC 領域的出貨量遭受了嚴重打擊,特別是在平板電腦領域的下滑幅度尤為明顯,一度下滑超過了五成。值得注意的是,從 2020 年第二季度開始,PC 出貨量開始逐漸回暖。期間同比大幅增長的趨勢一直持續到 2020 年第四季度,此時全球出貨量達到了 1.44 億台的頂峰。這種強勁的出貨量一直維持了接近了一年之久,到 2021 年第四季度之後才逐漸出現下滑趨勢。進入 2023 年,我們可以觀察到出貨量似乎正在回歸到 2020 年前的穩定水平,表明全球消費者對於換新 PC 設備的需求也正在回歸常態化。

深入觀察大尺寸液晶電視市場,可以發現其出貨量在 2018 和 2019 兩年間達到頂峰後,便受到多重因素的沖擊,呈現出下滑趨勢。具體而言,由於中小屏產品對市場的替代作用,彩電市場需求逐漸減弱,行業面臨的下行壓力顯著增加。進入 2023 年,大尺寸液晶電視市場面臨的挑戰進一步加劇,由於 LCD 面板價格持續高位運行,導致整體出貨量持續下滑。特別是在 2023 年 9 月之後的三個月內,出貨量更是達到了五年間的同比最低水平,反映了當前大尺寸電視市場面臨的嚴峻形勢以及消費端更長的換新周期。

5.1.3. 面板企業盈利情況

根據 Bloomberg 的數據,我們針對中日韓三國具有代表性的面板廠商,根據其毛利率進行了的盈利分析。通過研究,我們發現了以下幾個顯著趨勢:

1. 綜觀行業趨勢,平均毛利率展現了顯著的波動性。自 2009 年第三季度起,每四年出現一個高峰期,這一模式似乎與電子產品的更新周期相吻合。然而,自 2021 年第三季度達到峰值後,由於下游電子產品需求不振,整體毛利率出現了顯著下滑。特別是在 2023年第一季度,平均毛利率降至近十年來的最低點,僅為 3%,而 LG 和 JDI 也分別出現了負毛利率的情況。

2. 韓國廠商方面,以三星電子和 LG 為主導,通過持續高比例的研發投入,成功構建了技術壁壘,從而確保其毛利率持續強勁。在 2022 年行業整體盈利下滑之前,其毛利率一直穩定在 30%左右。盡管 LG 顯示在某些季度出現了負毛利率的情況,但在三星的引領下,韓國面板生產商的整體毛利率仍然保持領先地位,展現出穩健的盈利能力。

3. 在日本廠商中,夏普的毛利率表現相對穩定,大部分時間保持正值。相比之下,JDI自 2014 年統計以來呈現出較大的波動性,不時出現負毛利率的情況,這種不穩定性也對日本代表廠商整體的平均毛利率表現產生了顯著影響,於 2012 年之後便落入下風。

4. 中國廠商方面,得益於天馬微電子和京東方的協同努力,自 2012 年起實現了毛利率的大幅增長。在此後的十年間,中國代表廠商的平均毛利率穩定在 20%左右,僅次於韓國廠商,充分展現了中國面板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各國面板廠商的毛利率波動與電子產品的更新周期形成的供需關系密切相關。韓國廠商在三星電子的領導下展現出了卓越實力,而日本廠商夏普則呈現相對穩健的表現。中國廠商在天馬微電子和京東方的共同助力下於 2012 年前後開始嶄露頭角,並在之後一直維持着穩定的發揮。然而,自 2022 年 Q4 至 2023 年 Q2,JDI 和 LG 的負毛利率對行業平均毛利率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極影響。據 Cinno Research 報導,近年全球經濟不景氣、通貨膨脹壓力加劇以及不確定性因素增加,導致各類電子產品需求疲軟,消費者購買意願減弱。這一趨勢進一步影響了智能手機、電腦、電視等消費電子終端產品的出貨量,從而導致上游顯示面板行業也受到了相應的影響。不過,在經過 2023 年第一季度的毛利率觸達相對底部後其整體逐漸展露出上升的趨勢,各電子廠商的積極投入創新有望為面板行業在未來帶來更大的上升空間和發展潛力。

5.1.4. 消費電子產品創新周期

近年來,以小尺寸電子產品(如智能手機)和大尺寸電子產品(如液晶電視)為代表的消費電子市場,由於上述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出貨量持續下滑,呈現出常年走低的趨勢。這種下游終端市場的疲軟表現不可避免地傳導至上游面板企業,導致其毛利率下降。相比之下,中尺寸 PC 市場則展現出回歸常態的穩定趨勢,在筆記本和平板電腦的出貨量上已經接近甚至超過 2020Q1 之前的水平。

到了 2023 年第四季度,我們似乎看到了消費電子市場的新希望,各大廠商也紛紛展開積極創新布局,如華為、小米攜帶其折疊屏手機 Mate X5、Mix Fold 3 強勢回歸,Meta、蘋果紛紛發布 Quest 3、Vision Pro 以及 OLED 技術在中大尺寸領域滲透率逐步提升等,這些動態或都預示着消費電子市場即將進入一個新的創新周期,不僅將激發下游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在各領域提升終端市場的出貨量,也將為上游面板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有望推動其毛利率的回升。綜上所述,雖然近年來消費電子市場面臨諸多挑戰,但隨着技術創新和市場布局的不斷深入,我們有理由相信,消費電子市場或將在不久的將來迎來新的繁榮創新周期。

6. OLED 顯示材料企業發展重點各異

OLED 國內主要的上市公司包括萊特光電、奧來德、萬潤股份和瑞聯新材等,其企業發展模式和發展重點各異:

1. 萊特光電重視 OLED 終端材料的研發,綁定京東方 Red Prime 材料,多款發光材料積極布局驗證中,受益於行業龍頭快速成長而具備發展潛力;

2. 奧來德圍繞 OLED 產業材料、設備多領域發展,蒸發源設備為國內獨供,OLED 終端材料和封裝材料實現國產化並放量,圍繞設備和材料公司積極擴展使用領域,布局鈣鈦礦和小型蒸鍍設備;

3. 萬潤股份作為材料領域平台型公司,依託超強研發實力,在 LCD、OLED、沸石環保材料、光刻膠、聚酰亞胺、醫藥等領域多產業布局,是 LCD、OLED、沸石環保材料全球龍頭並受益於行業增長,加速布局的新材料產品逐步落地提供新領域增量;

4. 瑞聯新材以 LCD 單體材料起家,陸續布局 OLED 升華前材料、醫藥 CDMO 等領域,未來 3 年大量資本開支投入在 OLED 和醫藥領域,乘行業快速發展的東風,實現材料端快速成長。

6.1. 萊特光電-實現 OLED 材料國產突破的重要供應商

陝西萊特光電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自 2010 年成立,主要從事 OLED 有機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業務,公司 OLED 有機材料產品包括 OLED 終端材料和 OLED 中間體,目前量產的OLED 終端材料主要為發光層材料中的 Red Prime 材料和空穴傳輸層材料。公司是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公司研發生產的 Red Prime 材料獲得國家工信部認定製造業「單項冠軍」產品。

6.1.1. OLED 發光功能材料國產化龍頭,受益於行業發展快速成長

萊特光電作為國內 OLED 終端材料龍頭,截至 2023 年 1 月,下游獨家供應京東方紅光 Prime材料,2018 年以來收入和利潤隨着 OLED 行業的發展快速增長,收入水平由 2018 年 1.12億增長至 2022 年 2.80 億元,年化復合增速超過 25%,歸母淨利潤由 2018 年的虧損,增長至 2022 年的 1.05 億元,轉正後的三年年化復合增速達到 17%;公司盈利能力自 2019 年以來保持較高水平,毛利率維持在 60%左右,2021 年毛利率水平達到 64.62%,淨利率方面除2020 年小幅下降以外,在 2018-2022 年其他年份持續上行,2022 年公司整體淨利率水平達到 37.63%。

萊特光電主要收入來源於 OLED 終端材料,2022 年收入占比為 76.7%,2023 年上半年占總收入比重則超過 80%;中間體業務保持穩定,2022 年收入占比 9.3%,2023 年上半年則達到 12%;而主要貢獻利潤的板塊則為 OLED 終端材料,毛利貢獻率 2022 年達到 93.6%,中間體業務僅占 3.7%。

6.1.2. 京東方唯一國內 OLED 發光功能材料供應商,受益於頭部企業的快速發展

公司是首家為全球顯示面板出貨量第一的龍頭面板廠商京東方供應 OLED 發光功能材料且完全具備自主專利的國內廠商,截至 2022 年,公司也是京東方 OLED 發光功能材料中唯一的國內供應商,實現了多種 OLED 有機材料的量產供應,2022 年公司前五大客戶中,京東方占總收入比重為 77.76%。除京東方外,下遊客戶包括全球顯示面板出貨量第二的華星光電、剛性 OLED 面板龍頭和輝光電等全球知名的顯示面板企業。

根據公司招股書中披露,截至 2021 年底,在 Red Prime 材料領域,公司是唯一一家打破國外壟斷並進入京東方和華星光電供應鏈體系的國產供應商。作為國內 OLED 面板龍頭企業的京東方,隨着資本開支落地後的面板產能爬坡,和未來高世代線資本開支落地,萊特光電有望充分受益於京東方的成長。

6.1.3. 多種材料在研,有望憑借客戶優勢和研發優勢實現國產化突破

萊特光電除 Red Prime 材料和空穴傳輸材料已經實現銷售外,公司研發的 Green Host 材料已達到國際水平,已經實現穩定量產供應;Red Host 材料、Green Prime 材料、Blue Prime材料性能優異,正在客端進行相關驗證。作為 OLED 材料國產化的突破者,未來有望實現多款材料的突破。

6.2. 奧來德-從設備到材料,全方位布局 OLED 產業

吉林奧來德光電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 2005 年 6 月,跨長春及上海兩地布局,是一家專業從事有機電致發光材料(OLED 材料)及新型顯示產業核心設備的自主研發、規模生產、銷售和服務於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

在有機發光材料方面,公司是國內少數可以自主生產有機發光材料終端材料的公司,是行業內技術先進的 OLED 有機材料製造商。公司生產的 OLED 有機發光材料已向京東方、天馬等國內各大知名平板顯示廠家穩定供貨。在蒸發源設備領域中,奧來德更是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壁壘,取得了核心技術話語權,成功實現該核心組件的自主研發、產業化和進口替代。

6.2.1. OLED 蒸發源設備和有機發光材料雙主業持續增長

奧來德作為國內 OLED 終端材料國產化供應商和 OLED 蒸發源設備龍頭企業,自 2018 年以來收入水平站上新台階,收入水平由 2017 年 0.41 億元,快速增長至 2018 年的 2.62 億元,在 2022 年達到 4.59 億元,在 2023 年前三季度實現收入 4.14 億元,因設備采購交貨存在周期,收入水平存在波動,但整體保持穩中有增狀態,而公司 2018 年以來毛利率、淨利率水平保持穩定,毛利率長期穩定在 55%以上。

奧來德主要收入由蒸發源設備和有機發光材料兩部分貢獻,2022 年,蒸發源設備貢獻收入2.46 億元,占收入比重為 53.6%,有機發光材料產生收入 2.13 億元,占收入比重 46.3%;從毛利額角度來看,由於蒸發源設備毛利率較高,2022 年毛利占比為 68.4%,而毛利率相對較低的有機發光材料占比 31.4%。

6.2.2. 受益於未來 OLED 面板廠商高世代線和硅基 OLED 落地,設備板塊有望接力成長

2017-2021 年為 OLED G6 代線的集中投產年份,奧來德在 2018 年確認京東方成都 6 代線首條國產蒸發源設備產線後,開啟了設備的集中交付期,2018-2022 年實現了設備收入的持續穩定增長,完成了京東方、華星集團、天馬集團以及和輝光電等多條產線的訂單,截至 2023 年 9 月末,仍有 1.66 億在手訂單尚未完成交付,同時公司 2023 年 9 月底中標京東方重慶 6 代線疊層改造項目訂單。

隨着國內外 AMOLED 技術的發展以及全球市場對 AMOLED 顯示材料需求的加大,與之相匹配的蒸鍍設備、小尺寸蒸鍍機設備等配套需求也日益增加,公司除原有的蒸發源設備外,奧來德積極布局 G8.5 代 AMOLED 線性蒸發源,針對 Micro-OLED 器件的小型蒸發源設備等。

目前,韓國的三星和 LG、我國的京東方等公司都在積極准備基於 RGB 模式的 G8.X 蒸鍍技術和產線建設方案,將會成為 OLED 下一階段建設和發展的重點,並拉動高世代線蒸發源設備的需求增加。隨着 VR/AR 等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Micro-OLED 有望成為 VR 的重要顯示應用模式,京東方等面板顯示企業積極布局投資,有望拉動小型蒸發設備的需求增長。

6.2.3. 發光材料國產化進程加速,封裝材料有望實現國產突破

奧來德從事有機發光材料研發生產的時間較早,經過 17 年的行業技術經驗和專利積累,已向和輝光電、TCL 華星集團、京東方、天馬集團、信利集團等知名 OLED 面板生產企業提供有機發光材料,Red Prime 材料已為華星、天馬、和輝光電穩定供貨;Green Prime 材料已為和輝光電等公司穩定供貨;Blue Prime 材料正在京東方等廠家進行推廣測試。2017-2022 年公司有機發光材料年化增速 39%,2023 年上半年在面板行業景氣持續下行的背景下,仍然保持了 61.9%的高增速,可見在有機發光材料領域的客戶持續突破是公司主要的增長來源。

OLED 薄膜封裝材料能夠隔絕水、氧等對器件功能層材料的侵蝕,是影響和制約柔性 OLED顯示產業發展的核心材料之一,隨着國內多條柔性G6產線的量產和未來高世代線的投資,需求在逐年遞增。而奧來德在 OLED 封裝材料方面的突破,解決了國內封裝材料的「卡脖子」情況,已為產線穩定供貨,未來成為公司材料領域另一個成長來源。

6.2.4. 依託蒸鍍設備優勢,布局鈣鈦礦和硅基 OLED 設備

鈣鈦礦光伏電池作為下一代光伏電池發展的重點方向,符合「碳中和」政策背景下的發展方向,發展前景廣闊,而採用線性蒸發源的蒸鍍機能較好滿足鈣鈦礦光伏電池的量產制備,可以提高鈣鈦礦光伏電池大面積制備的均勻性、批次穩定性、連續重復生產等能力。奧來德蒸發源設備的子公司上海升翕一直專注於蒸發源及小型蒸鍍機的技術研發,先進的研發條件和研發設施以及專業的研發團隊為項目的順利推進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依託於 OLED 蒸鍍設備的技術積累,公司向鈣鈦礦蒸鍍設備和材料領域進軍,於 2022 年11 月公告了建設《鈣鈦礦結構型太陽能電池蒸鍍設備的開發項目》和《低成本有機鈣鈦礦載流子傳輸材料和長壽命器件開發項目》,強勢進軍鈣鈦礦電池設備和材料領域。

6.3. 萬潤股份-新材料 CXO 公司,OLED 升華前材料龍頭

萬潤前身為煙台開發區精細化工有限公司,成立於 1992 年,公司是一家科學型、技術型、國際化的新材料平台型公司,在 30 餘年的發展歷程中,通過持續開發更加先進的新材料工藝,不斷生產更加優質的新材料產品,逐漸積累了深厚的化學合成優勢和快速的產業化優勢。截至 2023 年中,公司擁有超過 8,000 種化合物的生產技術,並在高端顯示材料、高端沸石系列環保材料以及生命科學樣品制備三個領域,已處於行業前列。

6.3.1. 穩健增長的化學平台公司,OLED 板塊子公司保持快速增長態勢

萬潤股份收入水平一致保持穩健增長態勢,自 2017 年以來,收入水平逐年增長,2017-2022年保持年化 15.6%的增速,歸母淨利潤除 2020 年受到疫情影響同比基本持平外,其餘年份均實現增長,2017-2022 年年化增速為 13.4%。

萬潤股份財報披露口徑業務可以分為信息材料產業和醫藥材料兩塊業務,信息材料產業包括 LCD、OLED、環保材料及 PR、PI 等新材料領域,2018-2020 年信息材料收入和利潤占比維持在 78%左右,2021-2022 年醫藥收入、利潤占比有所提升,但信息材料仍然是主要的收入和利潤貢獻來源。

萬潤股份OLED業務主要有子公司九目化學(2023年中報持股比例45.33%)、三月科技(2023年中報持股比例 60.9%)承擔:其中九目化學以 OLED 升華前材料為主,2018-2022 年,九目化學收入水平保持年化 33.5%的增速增長,並在利潤端保持 102.2%的年化增速;三月科技以 OLED 終端材料(升華後材料)和 PI 終端材料為主要業務,其收入水平保持了 4 年年化 85.3%的高增速,但截至 2023 年 H1 底尚未實現盈利。

6.3.2. 化學合成的 CXO 公司,技術實力雄厚,多領域均為龍頭

萬潤股份憑借強大的研發實力,已經成功構建了平台化優勢。截至 2022 年 12 月,公司擁有 644 名研發人員,年均開發數百種產品,並於 2023 年中期掌握了超過 8,000 種化合物的生產技術。其中,超過 3,000 種產品已成功投放市場,並在國內外獲得了 580 余項發明專利。公司的產品廣泛應用,覆蓋了液晶顯示材料、OLED 升華前材料、OLED 成品材料、成品沸石分子篩、聚酰亞胺(PI)、光刻膠樹脂、醫藥中間體和原料藥等多個領域。其中,在沸石等領域,萬潤股份已經達到了全球領先地位。

萬潤股份是一家以研發為核心的企業,具備堅實的研發實力。至 2022 年,公司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的比例為14.57%。盡管相較於前一年,研發人員在員工總數中的占比略有下降,但其絕對數量仍然保持着穩定的增長趨勢,顯示出公司對研發的持續重視。在研發投入方面,萬潤股份在 2022 年投入了 3.71 億元,占營業收入的 7.3%。而在 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的研發費用已達到 2.64 億元,占當期營業收入的 8.31%。

6.3.3. OLED 升華前材料全球龍頭,國內外客戶全覆蓋,充分受益於 OLED 行業發展

公司具有近三十年化學合成技術積累,專利布局廣闊,早在 OLED 材料興起之時便開始布局 OLED 材料產業鏈,在技術研發、人才培養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為可能出現的顯示材料升級做好了准備。

控股子公司煙台九目化學是 OLED 升華前材料全球龍頭,受益於行業快速發展,收入水平快速攀升,收入自 2018 年以來實現年化 33.5%的增速,2022 年貢獻收入 7.52 億元,而利潤則保持了年化 69.6%的高增速,2022 年實現淨利潤 1.92 億元。未來 OLED 行業快速發展階段,九目化學有望充分受益。

OLED 終端材料方面,2013 年公司與李崇博士共同組建子公司三月光電,專注從事 OLED顯示材料與柔性電子功能材料的研發、生產與銷售,後於 2020 年公司正式更名為江蘇三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並於 2021 年 3 月成立煙台三月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公司自成立起便堅持自主專利范圍內材料研發,截至 2022 年 11 月,三月科技圍繞 OLED 領域共申請發明專利達 431 項,內容涉及 CPL 材料、TADF 綠光單體材料等,三月科技目前已有自主知識產權的 OLED 成品材料通過下遊客戶驗證並已實現供應,有望實現國產化,三月科技未來收入規模增長可期。

6.3.4. 前瞻性布局多項產品,光刻膠、PI 等新材料領域有望逐個突破

萬潤股份研發具備前瞻性,多個品種在行業快速發展初期便積累眾多專利,以 OLED、鈣鈦礦電池、電解液添加劑為例,萬潤股份 OLED 材料專利早在 2014 年便有布局,而隨後迎來的 OLED 行業快速發展使得提前布局的萬潤占盡先機,一舉成為行業龍頭。在鈣鈦礦電池、新能源車用電解液添加劑領域公司布局也較早,2016 年便有了鈣鈦礦電池首個專利,電解液添加劑則在 2017 年便開始積極布局。

同時,萬潤股份致力於對「卡脖子」技術的前沿突破,公司在建的光刻膠、聚酰亞胺等項目均是這樣的產品。根據公司官網對 PI、PR 兩類材料產品的披露,公司積極布局了多類PI 單體和聚酰亞胺材料,光刻膠方面,公司不僅覆蓋了 ArF、KrF 等單體和樹脂,還在光酸等領域有所突破。

根據 2022 年公布的《萬潤股份:關於全資子公司投資新材料建設項目的公告》,全資子公司中節能萬潤(蓬萊)新材料有限公司在山東省蓬萊化工產業園投資建設蓬萊新材料一期項目,總投資額 180,467.36 萬元人民幣,用於擴增公司電子信息材料、特種工程材料及新能源材料產能,其中電子信息材料 1,150 噸/年,特種工程材料 6,500 噸/年,新能源材料 250噸/年。

公司預計蓬萊項目建設周期為 2 年,預計完成投產後將實現營業收入 17.5 億元,淨利潤約3.1 億元。除蓬萊項目外,公司 2021 年已經啟動的「年產 65 噸光刻膠樹脂系列產品項目」,已經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並已有產出產品通過下遊客戶驗證,後續可根據客戶訂單情況生產供應。公司光刻膠材料產品包括光刻膠單體與光刻膠樹脂,主要應用在半導體製造領域,未來成長空間廣闊。

6.4. 瑞聯新材-顯示材料、醫藥多點開花的小分子合成平台型公司

西安瑞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為成立於 1999 年 4 月的西安高華近代電子材料有限責任公司,2015 年 8 月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至今已經有超過 20 年發展歷史。公司是一家專注於研發、生產和銷售專用有機新材料的高新技術企業。瑞聯新材所有主要產品均位列國家戰略新興產業范疇之內,包括 OLED 材料、單體液晶、創新藥中間體、電子化學品和鋰電材料,用於 OLED 終端材料、混合液晶、原料藥、光刻膠的生產,產品的終端應用領域包括 OLED 顯示、TFT-LCD 顯示、醫藥制劑、半導體、新能源產業。公司是國內極少數同時具備規模化研發生產 OLED 材料和液晶材料的企業,其憑借自身在顯示領域積累的經驗和技術優勢延伸至醫藥中間體領域。

6.4.1. 收入利潤高速增長,OLED 業務占比持續提升

瑞聯新材收入和利潤在過去 5 年保持較快且穩定的增長,2017-2022 年的 5 年間,收入保持 15.5%的年化增長率,利潤端在過去 5 年時間保持了 25.9%的年化增長率。公司盈利能力保持較高水平,2016 年以後毛利率穩定在 34%以上,而到了 2023 年前三季度出現了小幅下行,略低於 2021 年的整體水平。

瑞聯新材主要業務可以分為顯示材料和醫藥中間體兩大板塊,顯示材料是公司收入的利潤主要來源,截止 2023 年上半年,顯示材料收入占比為 82.9%,毛利占比為 78.0%。顯示材料可分為液晶材料和 OLED 中間體業務,其中 OLED 材料占比自 2018 年下滑以來後續實現了穩步提升,截至 2021 年占收入比重 28.7%,占毛利比重 24.4%。

6.4.2. OLED 升華前材料龍頭,轉債加速產業布局

公司是國內 OLED 前端材料領域的主要企業之一。經過多年與全球領先 OLED 終端材料廠商的緊密合作,公司產品實現了對發光層材料、通用層材料的全覆蓋。2021 年,公司在全球 OLED 升華前材料的市場占有率約 17%,在以 Idemitsu、Dupont、Merck、Doosan、Duksan等為主要 OLED 終端材料廠商的供應鏈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此外,公司在國內 OLED 材料研發領域處於領先地位,作為主要起草單位之一參與制定了 OLED 行業的國家標准,並先後承擔了五項 OLED 相關的重大科研項目。

近年來,隨着下游應用領域的快速發展,OLED 產業持續高速增長,隨着市場需求的快速增長,公司現有產線的產能規模已無法滿足業務發展的需要,公司作為國內 OLED 升華前材料的頭部企業,需提前進行產能規劃,以更好地抓住 OLED 市場機遇,有效滿足客戶需求,提高公司市場占有率,為公司業務的持續增長奠定基礎。瑞聯新材於 2022 年 10 發布可轉債發行預案,擬使用募集資金 8 億元,主要用於 OLED 升華前材料及高端精細化學品產業基地項目,公司看好未來 OLED 產業快速發展,並加速布局 OLED 升華前材料產能,隨着行業需求的快速增長和公司產能的快速增長,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6.4.3. LCD 受益於國產化進程加速,醫藥綁定海外巨頭

瑞聯新材作為國內 LCD 單晶龍頭企業之一,無論是在液晶材料領域,還是在 OLED 材料領域,公司已與包括 Merck、JNC、Dupont、Idemitsu、Doosan、SFC、LG 化學、八億時空、江蘇和成、誠志永華在內的的海內外客戶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並成為這些客戶的戰略供應商或重要供應商,在其供應鏈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國內 LCD 面板混晶企業國產化進程加速對瑞聯新材液晶板塊發展有快速拉動。

未來隨着多條高世代線產能釋放,中國大陸廠商的供應能力或將超過中國台灣甚至韓國企業,成為最主要的大尺寸液晶面板供應商。圍繞產業上游的混合液晶需求量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混合液晶材料國產化率不斷提升,預計在 2023 年將達到 65%,相較 2018 年實現近乎翻倍的增長。而單體液晶產品處於 TFT 混合液晶的上游,數種單體液晶通過物理混配過程後產出混合液晶,單體液晶的市場變化趨勢與混晶的趨勢基本保持一致。

依託大客戶慢慢打開市場,醫藥產品管線逐步豐富。公司採取受託研發生產方式(CDMO)從事醫藥中間體的合成技術路線研發及生產業務。2014 年,公司為全球制藥龍頭企業羅氏制藥的控股子公司日本 Chugai 提供某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新藥的中間體 PA0045,並於同年實現量產。目前公司已經形成梯度層次明晰的產品結構,截至 2023 年中,公司共有醫藥管線 168 個,相較於 2022 年底淨增加 28 個,其中終端藥物為創新藥的項目 120 個,仿製藥項目 34 個,未知 14 個,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6.4.4. 公司進一步拓寬布局領域,有望形成新的增長點

2023 年上半年,公司電子化學品及其他新材料板塊實現銷售收入 2,827 萬元,占公司營業總額的比重為 5%,較 2022 年上半年增加 514 萬元,同比增長 22%。目前,公司在電子化學品板塊的主要產品包括半導體光刻膠單體、TFT 平坦層光刻膠、膜材料中間體和 PI 體,部分量產產品保持快速增長態勢。雖然目前該板塊整體收入占比相對較低,但板塊的客戶數量、新品數量和形成銷售的產品數量都在逐年快速增加,發展潛力較大,將為公司未來業績快速增長奠定基礎。

(報告來源:天風證券,僅供參考,如涉及版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