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吃小麥,為何西方人烤成了麵包,東方人卻蒸成了饅頭?

2024年2月20日 21点热度 0人点赞

中國是小麥的原產國嗎?

有時間去各地的早餐鋪走一走,就會發現全國各地對麵食的理解截然不同。

炸餅、油條、火燒、包子,即使只是一碗面條,都能玩出花來。白案師傅的手好像有魔法,簡簡單單的小麥都能做出千變萬化。

很難想象麵食如此豐富的中國,竟然不是小麥的原產國。

現在都說北方以麵食為主食,南方以大米為主食,但是在8000年前,北方人民的餐桌上最常見的主食選擇是粟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就是北方農耕文化的最好體現,粟米其實也就是小米,至今仍是北方飲食構成中的一部分,只不過無論是從產量上還是從口感上,它都無法與小麥抗衡。

直到大約4500年前,小麥從原產地西亞地區流通到了膠東半島率先在膠東半島完成了規模化種植,也就是如今的山東省

山東人民對於麵食的偏好,也在這一時期紮下了根。

按理來說,小麥從西亞傳播到中國,流傳路徑應該自西向東分布,可為什麼它卻反其道而行之,先從山東紮根,然後再由山東推廣到全國呢?

這其實是地理因素在搞鬼,歐亞之間存在着一片廣袤的草原,我是使得當地居民的生活偏向於畜牧業,對傳統農耕興趣不大。

再加上一馬平川的大草原,鮮少看到高聳的山巒,如此寬敞的天然商道,自然不會浪費在種植糧食作物上。

西方的優秀農作物從草原上到商道,一直傳播到中原地區。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也順着這條道走遍歐洲大地。

荷馬史詩》中就記錄着希臘人民身着絲綢的場景,希臘地區並沒有養殖蠶桑,製造絲綢的工業,所以說這些絲綢的來源地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

2005年專家從山東青島膠州趙家莊遺址中,挖到了一排已經炭化的小麥,經過碳元素標定測試,最終確認這排小麥來自遙遠的4450年前。

也就是說,至少在4450年前,中國已經實現了小麥的規模化種植。

同樣是面,為何南北差異這麼大?

麵食的神奇之處就在於,它的表現形式足夠豐富。

不同地域的飲食習慣,風土人情都能在他的身上得到完美的體現。它不僅僅是老百姓用來果腹的主食,還是一種極其具有象徵意義的「文創產品」。

北方的大年三十,一家人圍聚在一起吃了餃子才能算團圓,其實滿桌的大魚大肉比餃子美味許多,也要裝樣子吃上一個,就當討一個彩頭。

而南方大概是沒有這種講究的,部分地方可能會吃元宵,即使有麵食,往往也不會賦予過多的文化價值。

其實即使到了建國的初期,白面在我國北方依舊是一種比較金貴的糧食。

與南方濕潤多雨的氣候不同,北方寒冷與乾旱的氣候,對糧食作物實在算不上友好,只有那些口感粗略的雜糧,才能在黃土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地方。

在老一輩的記憶里,一碗簡簡單單的撈面都算得上是逢年過節里的大餐久而久之,白面在中國北方就成了一種有象徵意義的糧食。

過生日了,要吃一碗長壽面;過年的時候,要吃上熱氣騰騰的餃子;孩子滿月了,前來慶賀的賓客也得拿走一袋紅豆饅頭才行;就連老人過壽,也得吃上一個大大的壽桃,在我國某些地方還會蒸一些造型精緻的棗花饃

相較於北方,南方人民眼中麵食只不過是普普通通的一種食物而已,甚至在江浙一帶,還有着「喫了麥粞飯游西湖-窮開心」的說法,這種鄉間民諺也顯示麥粞飯在當地應該是窮人家的飲食。

這樣的飲食習慣,使得南方在使用麵食時更加注重它的附加價值,而不太在乎麵食本身的口感與味道。

面條的澆頭要足夠鮮香,煮麵的水用來煮湯太過粗糙,真正的好湯要用小火吊出來才行。

高湯與澆頭的加持下,一碗鮮香滾燙的面條,成為當地百姓的飽腹之餐。

不過相較於面條,南方朋友們還是更喜歡,畢竟在湯頭與澆頭相同的情況下,粉的口感可要Q彈筋道許多。

中西方是如何處理小麥的

比南北差異更大的,便是中西方之間對於小麥的處理了。

由於早期食物處理手段較為粗糙,麵粉的質量也有低有高。國內的普通老百姓往往只會買些粗面,而西方的窮苦人民則會選擇價格更低的黑麥或者是黑麵包

同樣是發酵麵食,為何在中國北方發展出了饅頭,而在西方,卻產生了麵包呢?

麵包與饅頭的最大差距就在於它的料理方式。麵包採用了烘焙技術,而饅頭則是利用了水蒸氣進行蒸製

根據相關記載,麵包的起源來自一萬多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當時的人們已經學會了種植小麥,並且用石板或者石頭將它們碾壓成粉。

在那個文明尚未完全發展進化的時代,人們對於食物進行着最原始的料理方式,就是

小麥粒或者面團扔到火里,並不能達到他們想要的效果,似乎他們就將面團攤成餅放在石板上,與其說是在做麵包,不如說是在烙餅

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掌握了發酵面團的配方,麵包發展成了如今這個疏鬆而多孔的結構。

而中國的廚具相對來說是比較發達,中國的最早廚具是,主要是用來煮食物,後來我們的祖先發現了蒸汽的妙用,於是就發明了

關於饅頭到底是從何而來的,我國有着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說法。

有些人認為饅頭最早出現於三國時期,是諸葛亮這個發明家的偉大造物,饅頭的設計初衷也不是為了吃,而是作為一種類似於人頭的祭品,用來從事祭祀活動

另一種觀點認為,饅頭可能起源於戰國年間,當時局勢動盪,百姓顛沛流離,當時的人們就發明出了一種便於攜帶的類似於面餅的食物,也就是饅頭的前身。

不得不說,文化真的是一種很有意思的東西,它不僅僅可以將一代又一代的人塑造成不同的性格,還能塑造出兩種截然不同的飲食模式與生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