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全國「村晚」游中國傳統村落——白沙灘鎮焉家村

2024年2月20日 16点热度 0人点赞

2024年2月10日上午10點,焉家村中心廣場,「大地歡歌迎新春 五穀豐登慶豐年」山東省威海市乳山焉家村2024年春節「村晚」拉開了序幕。這次村晚不同尋常,因為焉家村的這次村晚被國家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公布為2024年春節「村晚」示範展示點。

焉家村位於膠東半島東南部,黃海北部,東經121.7度,北緯36.88度,村域面積1.5平方公里。至2022年底,全村共532戶,1329人。2003年,成功入選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焉家是歷史悠久之地。自元朝至正十三年焉氏先祖焉慶由河南開封府鄢陵縣遷居寧海州牟平縣沙溝寨(今海陽所鎮海陽所村)算起,距今已有670年的歷史。明朝洪武二十八年,焉氏祖先北移到於家庵(今白沙灘鎮翁家埠村)定居,明朝弘治十四年再次東遷,於大孤山(又名墮崮山)西麓立村,定村名焉家。

悠久的歷史,沉澱出厚重的地域文化。《焉氏族譜》、焉氏宗祠,記錄着焉氏家族的繁衍賡續;焉梅公軼事、焉桂念傳說,演繹着焉氏先祖獨有的傳奇;焉氏先祖遺訓、不同時期的村規民約,詮釋着村莊興盛不衰的秘訣;興盛不衰的焉家百年大集,標志着村里經貿業的繁榮;獨特的禮儀習俗、民生風情、歌謠俚語、民間技藝,展現着焉家別樣的風土人情;焉楷故居、焉文涵故居等愈百幢明清民宅,見證着村莊昔日生活之繁昌,古村空間結構之有序,村民居住氛圍之和諧。而碧霞元君祠、石埠山玉皇廟等眾多古跡,則續燃着傳統文化的香火。

焉家是鍾靈毓秀之地。 焉氏先祖自中原腹地東徙膠東定居乳山,先入沙溝寨,再居於家庵,乃因此處「靠山近海,頗具形勝」。最後尋脈探祖定村於墮崮山西麓,皆因這里「得天地之正氣」,為「膠東第一形勝」之地。

焉家村東北地勢高,向西南逐步降低,山、嶺、坡、泊各類地貌齊全。山地分布在東部及北部,呈弧形延展,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抵住冬季寒潮,護住村莊聚落及千畝平原良田。縱觀其勢,山峰挺拔偉岸,丘地俊秀精巧,可謂鍾靈毓秀。眾山之中,尤以墮崮山為最,它是《山海經》所述「大羿射日」中的一座海上仙山,巍然突起,高聳入雲,自古以「古剎」「廟會」「聖水」「奇石」而聞名,素有「小泰山」之譽。

青山必配秀水。焉家西河、村中河、大支溝三條河溪皆源自東北山地,向西南、向西繞村或穿村而過,最後在西南石埠山北麓匯聚,齊入白沙灘河。這些水系不僅滋養了歷代焉家村民的日子,更沖積成上千畝肥沃的良田。墮崮山上的泉水清冽甘甜,常年不竭,為這靈秀寶地增添了幾分魔力。

焉家是人才輩出之地。清朝,村中有癢生、太學生等48名,舉人進士貢生等4人,被封贈九品以上官職39人。焉氏九世祖焉楷,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被特授朝陽門千總,後升山西榆林衛守備,職賜武德將軍三品銜,為舊時焉氏名仕之巔峰。焉時純,帶領沿海居民於海岸線植樹造林,以阻倭奴,貢獻巨大,光緒年間被恩賜六品功德,敕授承德郎。焉泮春,先後事從張作霖張學良,曾任中華民國國會眾議會議員、國務院咨議等職,當時在東三省具有極高的威望。焉周先,民國初年出國經商,曾任漢城華僑商會會長,漢城華僑中學第一任董事長,名貫韓國華商。焉廷椿,幼時便開始在海參崴哈爾濱等地經商,盈利頗豐,民國期間多次捐資建校、修宗祠、續族譜,可謂一代儒商。

在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焉氏子孫更是在各行各業頗有建樹。據不完全統計,自新中國成立後,焉家村就涌現出縣團級以上黨政軍領導幹部有20多人,工商界、科教衛生界、文化藝術界等也多有翹楚。焉華征,武警山西省總隊總隊長,1998年被授予武警少將警銜。焉晉緒,主任醫師青海省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副院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焉在秀,勤於農耕,敢於創新,1952年被評為「山東省農業勞動模範」。焉文芳、焉文淑、焉文時,巾幗不讓須眉,在新中國成立前或成立初期,就參加革命,成為村中女性之楷模。焉冰,山東電視台綜藝節目主持人、副製片人,所主持或製作的節目頗受歡迎,後成為當代小有名氣的暢銷書作家,出版文學作品7部。還有更多的焉家村人在各行各業建功立業,續寫着人傑地靈的輝煌。

焉家是紅色革命之地。早在1939年,焉會友等就加入中國共產黨。到2022年,全村有黨員72名。1941年,根據中共牟海縣委指示,墮山鄉黨支部在焉家村秘密成立,後被國民黨反動軍閥丁綍庭部破壞,兩名幹部血灑焉家。1945年,焉家村黨支部成立,組織農救會、青救會、婦救會,積極開展「減租減息」、「土地改革」、「大參軍」等運動,積極支援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後,村黨組織帶領廣大群眾開展鎮壓反革命、支援抗美援朝運動,並由共產黨員帶頭成立互助組、農業合作社。在人民公社期間,村級黨組織帶領廣大社員整田治水,科學種田,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積極發展多種經營,成為全縣農業生產的一面旗幟。改革開放後,黨支部一班人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大力發展工副業、運輸業與商貿業,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焉家是豐沃富庶之地。焉家村有耕地2600畝,其中60%以上為平原泊地,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成片成方,便於耕種,自古就是有名的農業發達村。特別是1958年之後,隨着小二型水庫、幾千米灌溉渠道以及其它水利設施的建成,農業機械化的大規模使用,使焉家村絕大部分農田成為旱澇保收且可實現機械化耕種的高產田,村南千畝豐產田更是全縣有名的糧倉,縣、公社(鎮)兩級政府多次在村召開農業生產現場會。自1958年人民公社起,到2003年全國糧食市場的全面放開止,46年中,焉家村共向國家上交糧油6540噸,有「一個焉家大隊交的公糧抵上一個海陽所公社」之說。

焉家村有山嵐2500餘畝,還有分布廣泛的草甸草地,這些資源為發展林果業、畜牧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松樹柞樹是全村主要的代表性喬木樹種,森林覆蓋率達40%,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還衍生出蠶業、條編業、育苗等相關產業。東北部丘陵山地,土質疏鬆,土壤含有多種礦物元素,適合蘋果、梨、桃、山楂等水果的生長,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成立果業隊,大力發展果業生產。1966年春,焉家大隊開始栽植茶樹,成為全省「南茶北引」的成功案例,不僅增加了集體收入,更成為焉家村的一張靚麗的名片,省、地、縣三級政府多次到村召開茶業生產現場會,時任商業部長也親臨茶園考察。另外,豐富的林草資源,也為全村畜牧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食草資源,使畜牧業成為全村經濟的一大支柱。

焉氏先祖自古就有到俄羅斯、韓國等國以及北京煙台等城市經商辦實體的歷史,並積累了豐富的財富。清朝時期形成的「四大家」「八小家」即是昔日村里經濟繁榮的例證。人民公社成立後,焉家大隊先後辦起了瓦窯廠,發展起石材開采、農副產品加工、工藝品加工、貨物運輸業等工副業,壯大了集體經濟。改革開放後,建成塑料編織袋廠,實現了村里現代工業零的突破,為村集體增加了極大收入,也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

焉家是幸福希望之地。優越的自然環境,豐富的自然資源,勤勞聰慧的歷代村民,使焉家成為幸福宜居之村。

明清時期,村里就辦私塾教化蒙童。1932年,由焉廷椿夫婦帶頭捐資建起的海陽縣第一學區區立第五十三小學,成為村里教育史上的重彩華章。新中國成立後,教育事業得到長足發展,村民受教育的普及率及文化程度逐步提高,高中階段教育得到普及,上百名焉家學子考入大學。

自1962年實行合作醫療制度開始,到2004年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的形成,村民的就醫條件逐漸得到改善,醫療保障制度不斷完善,村民的健康水平逐年提高。新中國成立後,從早期實行的「五保制度」、「救濟制度」,到1997年開始實行的「低保制度」,社會救濟體系逐步完善,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2016年,根據各級黨委政府的統一部署,全力推進脫貧攻堅戰,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前,全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994年起實施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使傳統的家庭養老開始向社會養老轉變;2009年開始實施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制度,使「老有所養」得到更好的落地實施。

現如今的焉家村「幼有所教,病有所治,困有所保,老有所養,人有所樂」,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幸福宜居之地。隨着新時期鄉村振興戰略的進一步實施,焉家村必將成為希望之鄉。2007年後,新的兩委班子通過實施「經濟強村、環境優村、文化興村、傳統揚村」策略,促進鄉村振興。在經濟發展上,實施土地流轉,成立專業合作社,發展規模化、專業化、特色化農業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帶動農民增收;在環境打造上,加大村莊環境整治力度,挖河砌岸,硬化街道,改廁治污,建壇修園,綠化村莊,改善了村民居住環境和旅遊環境;在文化建設上,充分挖掘自身資源,積極對接銀灘各藝術團體、市鎮各級文化部門,巧借外力繁榮村民文化生活,吸引更多遊人走進焉家、了解焉家、宣傳焉家;在傳統文化挖掘上,經過不懈努力,於2023年成功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製作完成了《焉家村國家傳統名村保護規劃》,極大地提高了焉家村的知名度,以吸入更多資源、更多人才,助推鄉村振興大業注入更多新動能。紅日初升,其道大光。焉家村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來源:乳山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