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二十六師七十八團首任團長,因工作出色被提拔,晚年不幸罹難

2024年2月20日 24点热度 0人点赞

1954年1月號的《解放軍畫報》刊發了一張彩色照片,並用整版篇幅報道:「駐守新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在瑪納斯河流域烏蘭烏蘇一帶種植棉花獲得大面積高產豐收」的事跡。

照片左一為二十二兵團司令員陶峙岳,右一為蘇聯植棉專家迪托夫教授,左二笑得燦爛的是主角,棉田的種植者,農八師二十四團第一任團長王慕韓。

「文革」中,這張照片中鮮活的主角曾經被打「x」,被刪去,被移花接木換成別人的腦袋。

但無論怎樣折騰,歷史都很難篡改。再說了,誰又能置換、抹去人心的記憶呢?

王慕韓(1907-1968年),原名九霄。河北吳橋人。東北講武堂第十期講習班學員。

抗日戰爭時期,在山東及豫鄂邊境對日作戰。

1949年9月,在國民黨七十八師二二七旅騎兵團任上校團長,率部和平起義。

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二十二兵團九軍二十六師七十八團團長、兵團農八師參謀長、副師長等職。

1952年二十兵團授予「二級勞模紀念章」,1953年二十二兵團授予勞動模範,1954年榮立三等功,進京參加國慶觀禮。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王慕韓任改編後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二兵團九軍二十六師七十八團團長(二十六師下屬三個團),當時的七十六、七十七團都發生了少數起義軍官公開反對部隊改造,組織叛亂的事件。

王慕韓在關鍵時期堅定擁護黨對起義部隊「團結、教育、改造」方針,支持建立黨委和政治工作制度。

他和幾任政委范子久、劉炳正、白田雨等同志都能緊密合作、肝膽相照,在部隊改造過程中表現出較強的控制力和較高的思想覺悟。

在他強有力的影響下,七十八團起義官兵自覺接受教育改造,從未出現一起騷動的苗頭,為特殊時期維護社會管理做出了貢獻。

王慕韓在支持起義、維護地方治安方面有功。在新疆起義部隊中只有與陶峙岳司令員簽名通電起義的十四名旅長以上的將領才獲得西北解放紀念章,而王慕韓是除此以外,唯一獲得此項殊榮的人。

1952年剿匪任務完成,駐守在哈密的原六軍四十七團奉命就地參加生產建設,對團長肖風瑞來說,辦農場是一個嶄新的課題。

正焦慮的時候,軍區通知他到石河子泉水地二十四團參觀學習。王慕韓團長非常熱情地接待了他們,並向他們詳細介紹了該團開荒造田、興修水利、營房建設、農業種植、經營管理和遠景規劃的情況,並親自帶他們到田間地頭參觀,現場介紹農業生產的知識和經驗。

起義老兵、植保專家張世海的啟蒙老師就是王慕韓。王慕韓講棉花種植技術,講得透,講得通俗,一聽就懂。

王慕韓要求大家嚴格把好選種關,全團出苗率達100%。他很重視植保工作。師里建有植保站,搞害蟲植保情報,每個團設有植保組,每個連隊有三四人專搞植保工作。王慕韓要求植保人員經常下去調查病出害情況,總結經驗教訓。

起初搞大面積條田種植,戰士們都是門外漢,團里又沒有農業技術員,王慕韓邊干邊學向專家請教,工作中總結經驗。

為了搞好生產、推廣精耕細作,從1952年到1955年,團里每年冬天辦兩次生產骨幹及排、連、營長參加的農業技術培訓班,由王幕韓親自講課。

王慕韓的課講得非常好,從一斤麥種、棉種有多少粒到一畝播多少種,他都通過自己實踐後,總結經驗,再講課,有關作物栽培、農田管理等的知識戰士們都是從他那兒學到後,再用到生產實際中去,他使許多戰士從一個個門外漢變成農場管理的內行。

王慕韓當了副師長後,每年年冬仍然關注團里的技術班,並且親自來講課。

王慕韓有文化,工作能力強,善計劃且肯於鑽研農業技術,工作很有魄力,是個人才。幹部戰士都很佩服他。

提到師里擔任副師長之後,主管全師的農業生產。他上任不久,先向黨委建議走擴大面積增加總產的道路,理由是荒地多,人工、肥料少,只好廣種薄收;幾年以後,又向黨委提出提高單產增加總產的建議,理由是荒地越來越少,人工、肥料增多,一切條件改善,有待向生產的深度發展。

這種發展生產的戰略眼光是從哪裡學來的呢?後來聽他談學習《矛盾論》的體會,大家才找到答案。

1958年,刮來了「大躍進」的「十二級台風」,別的單位天天有「衛星」放,上報的產量千斤、萬斤,唯有我們農八師的單產產量只有幾百斤。

農八師的劉炳正、羅汝正、王慕韓等領導同志都統一意見,不論在什麼時候都不能欺騙自己、欺騙群眾、欺騙黨,辦不到的事情不做,空話大話不說……

但到秋後一算賬。那些放「衛星」的摔得鼻青臉腫,而我們農八師卻獲得了農業大豐收,當年收棉花20萬擔,糧食近5000萬公斤:工副業也很興旺,當年共盈利2000多萬元。

我們的糧棉單產、總產超過全兵團各個農業師。我們農八師拿出3500多萬公斤糧食去支持那些天天放「衛星」的單位。

1958年崔文炳到莫索灣二場當場長,就將二十四團的綠化經驗用到了莫二場,使這個沙漠中的農場綠樹成蔭。

在王慕韓的嚴格管理培養下,崔文炳從連長到場長。從他那兒學到了一整套的管理經驗,後來用到開發建設莫二場中,取得了成功。莫二場當年開荒、當年收獲、當年嬴利,獲「全國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稱號。

王慕韓在擔任副師長時,在牧業生產方面狠抓首蓿種植,認為種首蓿是農牧結合的紐帶,首蓿既可作飼料,又可肥田改良土壤,對農牧都有利。

為此,1956年,他親自製定了糧食、經濟作物、牧草各三分之一的「三三制」,在全師推廣。

由於「三三制」推廣得好,使農八師當時出現糧多、草多、肉多(肥豬生產每年遞增30%~40%)一派興旺發達的景象。

王慕韓特別重視提高畜牧產品的質量,從1956年開始,農八師制訂第一個培育綿羊良種五年計劃,農八師的綿羊良種工作逐漸走上了正軌,並實現了將農場的好羊調往種羊場,種羊場的差羊調給農場。

這是一項很難的工作,但王慕韓給各團做好思想工作,調羊工作很快就完成了。農場提供好母羊,種羊場把好公羊關,優良品種羊得到迅速繁衍,為紫泥泉種羊場育出新的綿羊品種奠定了基礎,更為兵團細毛羊一直在全國處領先地位提供了重要保證。

當時在王慕韓的重視下其他牲畜品種改良也有較好的發展。

1952年,山東女兵們參軍到新疆,卡車停在石河子老街,大家一看這荒涼戈壁灘,全車姑娘都哭了,不想下車。這時有個很魁梧的軍人抓在車幫上,和藹地對大家說,姑娘們,天這麼冷,先下來喝點水,暖和暖和……大家下了車才知道他就是王團長。

他和大家談了半天,大家心情好多了。到了二十四團,部分女兵分配在七連,連里把新蓋的房子留給女兵住,王慕韓每次下連隊都來看大家。有一次在地里幹活,女兵們不會定苗,他就蹲在地里教大家。

1956年,在二十三團子弟校當老師的屈寶瑞,這年暑假去石河子參加拼音學習班。

當時兒子才七個多月,只好帶着孩子來到石河子,遇到王慕韓副師長時,訴說孩子放在招待所不放心,王慕韓就讓把孩子送到他家,讓他老伴給帶着。學習期間,每天將孩子送到他家。

有一次屈寶瑞把孩子放下剛走到門口,就聽喊:媽,她拉屎了。屈寶瑞趕緊返回,見王慕韓愛人正抱起孩子。她說,你趕緊上課去,這里有我呢。

孩子在王慕韓老伴的悉心照顧下,屈寶瑞輕松地完成了漢語拼音學習班的學習。

1968年初春的一天,王慕韓拉着長女王家珍的手說:「爸爸參加國民黨這段歷史,對你的前途可能有影響,爸爸對不起你!但爸爸參加革命後沒有做任何對不起覺、對不起人民的事,這點請你相信爸爸!如果我今後遇到什麼不幸,你可要照顧好你的媽媽和妹妹!」沒想到,這竟成了王慕韓對女兒的最後遺言。

1968年7月4日王慕韓在備受折磨後含冤離世。多年後家人們才知曉。

1979年1月20日,石河子地委在市委禮堂召開大會,為在「文革」中受到迫害、含冤去世的原農八師慕韓平反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