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歲北大教授夫人:選擇斷食斷水4天結束生命,想要體面離開

2024年2月20日 26点热度 0人点赞

#文章首發挑戰賽#

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下「關注」,方便與您討論分享,也能及時觀看下一篇精彩文章。非常感謝您的關注!

【編者按:本文為頭條原創獨家首發,請勿抄襲轉載】


«——【·前言·】——»

關於「五福」,可能有些朋友不太清楚其具體所指。五福,即所謂的「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終命」。

而作為五福中的特殊一福,即第五福,在我國一位老人的身上,體現地淋漓盡致。她在臨終之前留下的遺言也讓人深思良久,她說了什麼呢。

«——【·命中註定的相遇·】——»

這位老人是一位備受尊敬的人民教師,名叫陳思寇。除此之外,她還是著名教授趙寶煦的夫人。陳思寇女士於1921年出生,然而命運對她並不寬容。在她生命的初期,她的母親便因病離世,使她從此成為了一個失去母親的孩子。

自此以後,她開始了在親戚家寄宿的日子。在那個年代,一個沒有母親的孩子意味着無盡的艱辛和挑戰。

在那個時代,女性通常較早步入婚姻,遵循傳統社會的習俗。然而,陳思寇在新思想的薰陶下,不願隨波逐流,她堅定地決定通過努力學習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經過不懈的努力,她終於考入了著名的北京大學。在這里她遇到了一生摯愛,趙寶煦。

趙寶煦,出生於浙江一戶貧困家庭。在家庭經濟條件困難的情況下,原本無力承擔其讀書。然而,當時浙江省為了鼓勵教育事業發展,推出了一項政策,即第一名可免交學雜費。基於該政策的優勢,趙寶煦致力於刻苦學習,自小學至大學,每年均榮獲學術成績之首,最終考上了北京大學。

在國家遭遇「七七事變」的那一年,為了確保北大學子的生命安全,北京大學領導果斷決策,組織學生轉移至昆明,並入西南聯合大學,以保障學生的安全。

在命運的軌跡中,兩位命中註定的人在這次遷移的歷程中相會,他們都是懷揣着共同理想的年輕人,彼此間的堅韌和毅力深深吸引着對方。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與了解,他們最終締結了一段美好的姻緣。

隨着新中國的成立,陳思寇和趙寶煦二人先後返回北京。陳思寇先生選擇投身教育事業。而趙寶煦先生則留在北京大學政治系,成為北大新政治系的創始人之一。

此外,他還是當代中國政治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盡管兩位先生的職業領域有所差異,但他們共同致力於教書育人,為國家的發展和政治力量的壯大做出了畢生的貢獻。如今,半個多世紀已經過去,兩位當年意氣風發的年輕人也已步入暮年。

«——【·丈夫去世,笑對人生·】——»

趙寶煦先生已於2012年1月21日因病離世,享年90歲。趙先生的夫人陳思寇女士的三個兒女出於對母親的關心,提出將她接到身邊照顧。然而,陳思寇女士卻婉拒了兒女的好意,選擇獨自留在故居。

陳思寇女士認為自己的身體狀況良好,具備自我照顧的能力,並且不希望成為子女們的負擔。她堅信自己能夠保持健康並獨立生活。

近日,有記者欲撰寫一篇關於已故趙寶煦先生的生平文章,特此采訪了趙先生的遺孀陳思寇女士。在采訪即將結束之際,記者向陳女士詢問道:「關於您個人的晚年生活,您有何規劃或期望?」

陳思寇女士深思熟慮後向記者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你在年老之後,生活完全無法自理,你該如何應對?」

年輕的記者在面對這個問題時,一時之間無法給出確切的回答。對於這個問題,他承認自己並未進行過深入地思考和考慮。

陳思寇女士面對記者的問題時,微笑着說道:

「人生最後階段若無規劃,便失去了目標和動力,因此我為自己設定了兩個主要目標。第一,我力求保持健康的體魄,降低疾病的發生率,讓自己的生活充滿愉快與活力。第二,我計劃在人生的晚年階段,能夠優雅地離開這個世界,盡量減輕自己的痛苦,同時也避免給他人帶來不必要的困擾。」

「為了實現首要目標,我一直保持着規律的作息,每天清晨6點即起,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鍛煉結束後,我馬上出門采購食材並准備一日三餐。餐後,我會品嘗一杯香茗,閱讀最新的報紙,同時也會觀看一些電視劇以充實自己的休閒時光。就這樣,我在忙碌中度過每一天,充實而有序。」

「保持愉悅的心情,有利於促進我們這些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同時有助於小病痛的治癒。因此,我們老年人更應當積極面對生活,享受美好的時光。」

關於第二目標,陳思蔻曾深思熟慮地表示:「我早在70歲時就已坦然面對生命的終結,深知生與死是自然規律,並無恐懼之感。許多老年人在晚年時期過於執着於財富,然而我,陳思蔻,卻持有不同的觀念。每逢子女慶生,我都會給予豐厚的紅包以示祝福。

當親朋好友遭遇經濟困境時,我也會毫不猶豫地施以援手。因為我堅信,金錢乃是身外之物,既不能帶入墳墓,也不能帶走。與其讓他們在我離世後理所當然地繼承遺產,不如趁我尚在人世時,讓他們感受到更多的關愛與喜悅。」

陳思蔻老人的這種觀念並非憑空而來。他曾經歷過人生的起起伏伏,深知生命的短暫和無常。他明白,財富雖然重要,但與家人和朋友的情感紐帶更加珍貴。

「相較於其他許多老年人,我並不太希望孩子們能頻繁回家探望。我認為,在當今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孩子們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壓力,閒暇時間相對較少。

如果強行要求他們在忙碌之中抽空回家,對於他們來說,這不僅是一種負擔,同樣也會給我帶來壓力。因此,我更傾向於保持適當的距離,以避免給他們帶來不必要的困擾。」

正是由於她具備這種開朗積極的人生態度,才得以在55歲退休後的近40年時間里,保持了良好的身體健康狀況。這種豁達樂觀的態度不僅有助於身心健康,更有助於享受美好的晚年生活。

«——【·身患癌症,坦然面對·】——»

陳思蔻女士於2015年不幸被診斷出患有癌症。面對這一噩耗,其兒女們非常擔心母親勸她接受手術治療。

然而,陳思蔻女士卻以一種平靜的態度,婉拒了兒女的建議。她認為,自己已年屆九旬,身體狀況難以承受手術所帶來的潛在傷害。

同時,她也指出,即便手術成功切除了腫瘤,也不能保證她不會出現其他病症。基於以上考量,她選擇不再接受手術治療,而是選擇相對保守的方式處理病情。

經過深思熟慮,子女認為母親提出的建議具有極高的合理性,因此決定採納。陳思寇自從被診斷出患有癌症,就堅定地選擇摒棄肉類,轉而每天大量攝入蔬菜,特別是富含抗癌成分的西蘭花和香菜。出人意料地是,通過這種方式,她成功地與腫瘤共存了兩年,創造了生命的奇跡。

在2017年4月底,陳思蔻女士已經度過了96載春秋,然而癌症已至晚期,各種疾病接連不斷地襲來。為了確保她的健康與安全,子女們不得不進行24小時輪流守護。對於陳老師而言,這正是她最不希望面對的情境。

«——【·斷水4天,遺言感人·】——»

陳思寇老人深知,生命之始無法自主選擇,然而若在生命的終結與死後尊嚴上仍受制於外界因素,喪失自主權,那將造成莫大的悲哀。因此,她鄭重地叮囑子女,應尊重她的意願,停止一切治療措施。

在做出此決定後,陳思寇特別強調無需通知其他親屬。她表示並不希望因此而勞煩他們,希望自己的離去能夠體面且寧靜。

在2017年10月17日,96歲的陳思寇老人自知時日無多,因此她毅然決定開始斷食。盡管兒女們竭盡全力勸阻,她依然毫不動搖,未再攝取任何食物。

她以慈祥的語氣安慰兒女們,留下了自己的遺言:

「我的痛苦只是短暫的,而你們的痛苦卻是綿長的。不必再勸我,也不必安慰我。我若早些離世,對你們來說也是一種解脫。死亡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毫無尊嚴地苟延殘喘。」

«——【·這個選擇對兒女來說更難·】——»

經過四天的不吃不喝,陳思蔻老人最終安詳地閉上了雙眼。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她以尊嚴和堅定捍衛了人性的尊嚴。對於陳老師一生的人生態度,令人深感敬佩。他通過自己的方式,賦予了死亡權利以全新的意義。

在陳思寇老人離世的那一刻,整個世界仿佛都靜止了。她的兒女們雖然悲痛欲絕,但心中也明白,母親以自己的方式走完了她的人生。

回想起母親這些年來的堅定和毅力,兒女們感嘆不已。陳思寇老人的離世,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人們紛紛議論着她的勇敢和堅定,敬佩她對死亡的坦然面對。

她的故事告訴我們,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生命的開始。只有當我們坦然面對死亡,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真諦。死亡無疑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課。對於如何優雅地老去、如何實現幸福的終結,我們應進行深入地思考。這也正是在文章開篇所提及的「第五福」,即善終。

由於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