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泰山舊照:山上沒有一個遊客,玉皇頂無字碑太神秘

2024年2月20日 17点热度 0人点赞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望岳杜甫

東岳泰山,天下第一山,居五嶽之首。在每一個華夏兒女心中,泰山不只是一座山,它更有着厚重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地位更是非同一般。有道是:泰山安,四海皆安!

筆者搜集到了一些泰山老照片,均拍攝於20年代民國時期。原片是模糊的黑白照,為其上色並修復了清晰度。透過這些照片,我們看到了100年前泰山不一樣的風貌,令人驚嘆!

上面這張照片,拍攝於泰安火車站附近。有歐式的站房和長長的站台,規模不小。遠處,連綿起伏的高山就是泰山。山腳下大片的農田,其間點綴着一些小村莊。

這座建築,就是泰山著名的南天門了。100年前的南天門,斑駁的牆壁,看上去是那麼的破舊,但依然難以掩蓋其雄偉壯觀的氣勢。南天門下,是陡峭的十八盤。山上看不到遊客。

南天門始建於元代,距今已有760年歷史。下層拱形門洞上方有三個大字「南天門」,門洞兩側有一副楹聯:「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

沿着台階走上去,是一個山門。這就是泰山著名的西神門。西神門,是登上泰山的必經之地。從照片中看,西神門的外觀變很現在相比,變化並不大。

從天街去向碧霞祠玉皇頂,西神門是必經之處。西神門下的石階路比較陡,適宜徐走慢行。門里就是著名的碧霞祠,裡面供奉着泰山奶奶,每年都會有眾多信徒來祭拜。

這座位於山間的建築群,就是泰山著名的碧霞元君祠了。該祠始建於初建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經清、民國時期擴建,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建築群。

碧霞元君祠,位於泰山極頂南側,由大殿、香亭等十二座大型建築物組成。現有二進院落五間正殿。該祠是道教文化和運河文化融合地。

這座雄偉的城樓式建築叫萬仙樓,又名望仙樓。始建於明萬歷48年(1620年),後世多次重建。照片中的萬仙樓,是一座跨道門樓,為清代建築風格。

萬仙樓,位於泰山中麓紅門宮北。拱門石額南刻「萬仙樓」,北刻「謝恩處」。城台上層有樓閣三間,黃琉璃瓦覆頂。萬仙樓前看不到一個遊客。

照片中這座跨道石牌坊,即岱宗坊。岱宗坊位於岱廟北門外,是遊人東路登臨泰山的起始點。清雍正年間重修,丁皂保篆寫題額。

這座三間四柱石牌坊,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在岱宗坊的北邊,原有一座三皇廟,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被拆除。坊北有玉皇閣及白鶴泉舊址。

這里是泰山主峰——玉皇頂,因峰頂的玉皇廟而得名。玉皇廟究竟修建於何時,已無法考證,明代進行了重修。主要建築有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東西配殿等。

當時的玉皇頂,還稍顯荒涼,玉皇殿下怪石嶙峋,有石頭台階直通峰頂。也看不到一個遊客。

在玉皇頂殿前,有「極頂石」,意思是這里是泰山的最高點。極頂石西北,立有一通「古登封台」碑刻。這里是歷代帝王登封泰山時設壇祭天之處。現在的玉皇頂,已經成為登泰山觀看日出的絕佳地。

在玉皇頂山門前,還有一塊神秘的無字碑。該石碑高6米,通體沒有一個字,究竟是何人何時所立,到現在都無人知曉,無字碑的來歷撲朔迷離。

無字碑後面的山門上,寫着「勅修玉皇頂」五個大字。千百年來,玉皇頂也因無字碑而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這座三面陡峭的懸崖,就是泰山著名的「愛身崖」,又名捨身崖。該崖位於日觀峰南。古時常有人祈願,為顯其誠心,捨身跳崖。崖上有一塊巨石,上書"瞻魯台",又稱幡杆石。

這是位於泰山之巔大觀峰上,有唐玄宗紀泰山銘摩崖石刻,刻於唐開元十四年(726年)。為唐玄宗李隆基封禪泰山後撰書的千字銘文

摩崖高1320厘米,寬530厘米。正文隸書24行,滿行51字,現存1008字,字大16厘米。照片中,有工人搭起腳手架,用宣紙在崖壁上拓印銘文。

這是20年代,位於泰山的仙雲樓前景象。這也是登臨泰山途中一座跨道城樓。城門前有石頭台階,城台上有重檐城樓。沒有什麼遊客,兩名轎夫抬着轎子,正從仙雲樓前經過。

這是泰山著名的「一天門」,該石坊位於紅門宮南的盤道上,修建於明代。石頭牌坊兩旁是傳統民居,牌坊題額上「一天門」三個大字十分醒目。

如今的泰山一天門附近景象,與100年前有很大的不同。石坊兩側,有明代題寫的"天下奇觀"和"盤路起工處"石碑。

泰山斗母宮東北的山谷河床的石坪上,雕刻有隸書《金剛經》。兩名男子正在小心地用宣紙拓印石頭上的文字。

原來的文字有2500多個,現在只剩下了1067個,每個字直徑有50厘米,非常壯觀。泰山經石峪石刻與天貺殿壁畫、岱頂唐摩崖,並稱"泰山三瑰寶"。

一名老婦坐在石坊下,旁邊還有她養的柴犬。這是一座古樸簡約的兩柱單門式跨道石坊,石坊題額三個大字「伏虎廟」。泰山古時多虎,古人在坊北建廟祀黑虎神。

伏虎廟坊,建於清代。1978年,石坊上的「伏虎廟」三字,改為集經石峪大字而成的「中天門」三字。這里是泰山登山東、西兩路的交匯點。

這座古色古香的建築,是後石塢元君殿。是泰山後山奧區內的主要人文景觀,由一組精巧古雅的中國古代建築群構成。

這里分東西兩院,西院正殿祀元君,東院正殿為三官殿舊址。院內有一名為「黃花洞」的天然石洞。石洞內有「靈異泉」、又名「來鶴泉」。

這是泰山著名的步雲橋。雲步橋位於五松亭下,快活三里北首。為東西向單孔石拱橋,橋長12米,寬4米,拱橋跨度11米。該橋始建於何時,無法考證。

步雲橋,一開始是木橋,叫叫雪花橋。民國時期改建成石橋。上世紀30年代被山洪沖毀後重建。橋東有一座亭,觀瀑亭,又名酌泉。山上遊客很少。

20年代,位於岱廟里的峻極殿景象。該殿是岱廟的主體建築,位於岱廟仁安門北側,元稱仁安殿,明稱峻極殿。院內古樹參天,非常幽靜。

民國時期稱「天貺殿」,該殿面闊九間,進深四間,重檐廡殿頂。黃琉璃瓦蓋頂,檐間懸掛「 宋天貺殿」的巨匾,規格極高。

這是位於泰山腳下岱廟里的環詠亭。環詠亭基址,位於雨花道院南首西側。為明英宗天順五年(1461年)重修岱廟時所建。

上世紀30年代,環詠亭徹底毀於戰火。1965年,整理遺存石刻時,將亭內殘存碑刻一起移至漢柏院,砌於牆體之中。

這是位於岱廟內的一座石經幢。史料記載,該石經幢原為唐代所制,距今已有1140餘年歷史。高2.6米,由基座、幢身和幢頂三部分構成。年代久遠,上面的字跡模糊不清。岱廟石經幢為泰山重要文物,俗以『無字碑』呼之。

20年代,位於岱廟入口的「遙參亭」石坊。該坊建造於清乾隆三十五(1770年),額上刻字"遙參亭"。它的存在,把岱廟神秘而莊嚴的氣氛烘托得更加濃厚。

這座三間四柱石牌坊,建造精美,飛檐高挑,立柱橫樑上雕刻精美的花紋,規格很高。照片中,一些當地人從牌坊前走過。

這就是泰山著名的「五大夫松」,位於雲步橋北側的五松亭旁。五大夫松,是泰山唯一受帝王秦始皇封贈的植物。樹下只有幾個遊客。

當年,秦始皇在這棵松樹下避雨,遂封該樹為「五大夫」爵位。這棵松樹後來被雷電擊毀,後人又栽五棵松樹,現在只剩下了兩棵。

這里是泰山上的對松山對松山,位於泰山十八盤入口處不遠的地方。中間峽谷為登山盤道,兩側雙峰對峙,古松萬株,相向生長,因此得名對松山。唐代大詩人李白贊嘆對松山:「長松入雲漢,遠望不盈尺」。

在在山間巨石上眺望,遠處的石頭台階,就是泰山著名的十八盤了。十八盤,是登泰山盤道中最險要的一段,全長0.8公里,石階1600餘級。沿途懸崖陡峭,全程79盤。攀登十八盤,考驗一個人的膽識和耐力。

這是登泰山途中的一段棧道。山路蜿蜒曲折,在巨石和山坳間時隱時現。山路上沒有什麼遊客。四周是青翠草木,腳下是「滄桑古道」。

在一步一履間感受自然美景與歷史文化的交融。在耳濡目染中享受大自然的悠遠安寧與靜謐美好。

結束語:回看20年代山東泰山老照片,每一處景觀都和現在有很大的不同。巍巍泰山,百年間換新顏。過去的泰山,古樸有自然,沒有什麼遊客。現在的泰山,風光更加壯美,遊客眾多。你喜歡過去的泰山,還是現在的泰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