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出了「五服」就不是親戚了?你知道「五服」是什麼嗎?

2024年2月21日 16点热度 0人点赞

在閱讀文章之前,麻煩您點個「關注」,這樣可以與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小編也會持續更新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文|蘊藏冬夏

編輯|蘊藏冬夏


什麼!「五服」之外竟然都不算是親戚啦?

在中國古代,對於一些達官貴人、世家大族而言,家族的榮譽遠遠高於自身的生命,而血脈的傳承更是一個家族最為重要的事。

因此血脈、出身無疑是古人們最為看重的地方,甚至僅靠血脈的「世襲性」便能夠劃定一個人的人生,「五服」的定義便是誕生於如此濃重的血脈觀念中

時至今日,曾經的「五服」究竟代指什麼?為何說如今「五服」之外已經算不上親戚了?

«——【·「五服」的起源歷程·】——»

關於「五服」的描述,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只不過當時的「五服」並非是指血脈,而是代指地域環境

尚書》中曾有過記載「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諸侯;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

可以說最初的「五服」並非是來源於古人對於血脈關系的鞏固,反倒是來源於古人對於「天下」的感念,通過將城邦劃分為「甸、侯、綏、要、荒」,來進行「五服」的管理制度。

而隨着時代的遞進,「五服」的地域含義逐漸被人們遺忘,相應的它卻成為了朝堂階級的代名詞,如今我們常說的「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其實也算是「五服」。

這時候的「五服」實際上是代稱五個階級之間的衣着不同,通過服飾不同從而代指不同的階級,於是五服也就成為了古代階級的代名詞

但無論哪種「五服」,實際上我們所熟知的血脈「五服」有所不同,這主要是因為關於血脈劃定的「五服」並非起源於血脈關系,而是起源於喪葬制度

眾所周知,古代亡者去世時其在世親屬都需要前去吊喪,而由於弔唁者與亡者之間的親疏關系不同,需要穿上五種不同的喪服。

逐漸的這五種喪服演化成了人們對於親緣關系的判斷,成為了與「九族」有近似意義的代名詞,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五服」。

«——【·何為「五服」·】——»

那麼「五服」究竟是什麼呢?其實「五服」之所以會產生,除了與古人極為濃重的血脈概念有關外,還與古人的傳統禮制有關

眾所周知,古代有着極為復雜的喪葬制度,這項重要的文化制度便是出於古人們對於「禮」制的看待。

由於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禮」製成為了衡量古人日常生活的行為准則,古人們懂「禮」、講「禮」、行「禮」,日常生活可謂是與「禮」密不可分,而「喪禮」便是喪葬制度的起源

由於古代的親族觀念,但凡有人去世,親族好友都會前來悼念,而出於禮制便用喪服劃分出了五種人,從親到疏分為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以及緦麻,這就是「五服」

首先說斬衰,這是「五服」之中最為重要的一套喪服,同樣寓意着弔唁者與逝者血緣關系最為親近。

一般在未婚兒女悼念父親、兒媳悼念公婆、嫡長孫悼念祖父母或是妻子悼念丈夫時,需要穿上斬衰,並且還需守孝三年。值得一提的是,當皇帝去世時其臣子以及諸侯也要為其穿上斬衰服、戴上斬衰冠,以表達自己對於君王的哀悼

而後來隨着時代的遞進,直至清朝為母服喪也被並入到了斬衰之列,而從親緣關繫上,一般情況下斬衰都是指代擁有較為直接的親屬關系

在古代,身着齊喪大多是指已婚女子為父母服喪,或是重孫、重孫女為曾祖父母服喪,以及當丈夫為妻子服喪時大多也需要身着齊衰。

可以說與斬衰相比,齊衰更像是形容母族的直系親屬關系,亦或是旁系的親屬關系,而大多身着齊衰服者都需要服喪一年

由此可見斬衰與齊衰之間的親屬關系還是具有一定差別的,不過這種差別其實與古人「男尊女卑」的封建觀念有着很大的聯系

而大功與小功大多都與旁系親屬有關,就比如大功大多是指為自己的堂兄弟、伯叔父亦或是已嫁的姑姐妹服喪;小功則是為堂伯叔父、外祖父母或是堂姑嫂服喪。

而從這時起,親緣關系便於斬衰、齊衰有了明顯的區分,因此古時候大功僅需服喪9個月,而小功僅需服喪5個月,麻服質地也沒有前者那般粗糙。

最後便是緦麻,從古代角度而言,緦麻更多是指代種族的親緣關系,以及自己部分外姓的親戚(比如自己的岳父母家族),但由於古人對於女子地位的忽視,大多緦麻其實是指為族人服喪。

這時候能夠看出緦麻相較前「四服」而言,僅僅是靠那一絲的血脈關系來維護,而在往下論述也就幾乎沒有了血緣關系,因此很多人都認為出了「五服」就已經算不上親戚了

«——【·為何會有「親上加親」·】——»

在古代,「五服」之內不可通親,如若通親便是屬於「不倫」,或許會有人認為這與古人「親上加親」的行為相沖突

可實際上由於古代「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五服」更多是站在「父方」角度建立,而「親上加親」的行為大多出自「母方」親屬

由於古人們「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於是對於一個家族而言,能夠「開枝散葉」的父系血脈相較於母系血脈更容易受到重視,而為了鞏固家族權利才會產生母系血脈「親上加親」的現象。

而我們都知道,近親聯姻會極大的增高後代的患病率,無論這份親緣關系是來自於父方還是母方。

可以說「親上加親」更像是古人鞏固家庭的犧牲手段,只不過當時的兩人總會令人感到惋惜。

«——【·結語·】——»

如今,隨着時代的遞進,「五服」的概念也在逐漸淡出人們的思想。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對於古人的血脈維護,以及禮制的完善,還是具有一定意義和作用的

你曾經是否也了解「五服」呢?你曾認為的「五服」又是什麼呢?評論區交流一下吧